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论党的三代领导干部德育发展的新思路_邓小平理论论文

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论党的三代领导干部德育发展的新思路_邓小平理论论文

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论我党三代领导人德育发展新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党论文,最重要论文,德育论文,三代论文,领导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13.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 —490X(2000)03—090—03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同阶段,我党三代领导人对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创造性地运用与发展,形成了德育发展新思路。

一 全面成才的思路

一个人成才,离不开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分别于1957年、1958年两次提出教育方针问题,确立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党的教育方针,并且强调学校教育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历来主张德智体三育并重,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德育包括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智育“文明其精神”,体育是德育和智育的物质基础。在德智体三育中,德居首位。在新中国教育何处何从的三叉路口,毛泽东以伟大领袖的气魄,以政治家的远见,对中国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主张,确立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邓小平继毛泽东之后,开始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探索,同时也开创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新局面。他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78年4 月,邓小平在谈到如何“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的问题时,就曾提出:“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05页。)1982年7月,邓小平进一步指出:“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408页。 )在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中,他认为,“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有理想,有纪律,这两件事我们务必时刻牢记在心。”(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0~112页。)

江泽民坚持前二代领导人的德育思想,提出要培养造就“四有”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说,现在正在各级各类学校学习的青少年是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水平,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大问题。他指出,求知要与修养相结合,没有好的思想品德,就不可能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也就难以大有作为。青年时期要注重思想修养,陶冶情操,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还说,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他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二 适应社会发展的思路

教育必须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服务。

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地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了发展生产力,向自然开战,需要尽可能多的知识分子,需要学校培养更多的人才投身建设。这里就产生了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如何适应新社会的需要和如何帮助他们适应新社会需要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如何正确处理知识分子、青年学生与社会主义建设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问题。针对当时的情况毛泽东指出:“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最近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出现了一些偏向。在一些人的眼中,好像什么政治,什么祖国的前途,人类的理想,都没有关心的必要。好像马克思主义行时了一阵,现在就不那么行时了。”(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1977年版,第385页。)毛泽东总结了我国的教育经验,也总结了我们教条主义地学习苏联的历史教训,从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出发,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1977年版,第385页。)他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因时、因地、因校制宜,采取多种多样途径和方法,使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

1977年邓小平复出工作,在国内经济满目疮痍,已到崩溃边缘,百废待举,千头万绪的情况下,首先抓了科技教育工作。他明确指出:“现在相当多的学校学生不读书,这也不符合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同志反对的是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劳动,并不是不要读书,而是要读得更好。”(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7页。)“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40页。)

培养人才,这是教育的基本任务。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无疑对学校和教育在知识传播、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要,江泽民明确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现在的在校学生,他们的思想倾向怎样,道德素质高低,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下世纪初我国社会的面貌。青年人一定要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而理想和信念的力量,只能通过投身火热的社会实践而不断焕发出来;也只有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样的伟大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才能使自己更快地成长和成熟起来。他进一步指出,青年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

三 振兴民族的思路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刚直不阿的浩然之气,谦逊礼让的道德风尚,在“重义轻利”、“重理节欲”等一系列道德规范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毛泽东自幼熟读“四书”,成年后遍读“二十四史”,唐宋诗词、历代典章烂熟于心,深深受益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感染和熏陶。青年时期他一直注意自己的“修治”,培养自己不同于一般学生的品德和才能,为担负起“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历史重任奠定了基础。建国后,毛泽东十分关心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在一切学校中,必须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工人阶级的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和集体观点、劳动观点即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应当把学生的政治觉悟放在重要地位。毛泽东认为:思想和政治是统帅,是灵魂。要求学校加强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培养合格人才。

以毕生精力投身于中国革命事业的邓小平,在《邓小平文集》英文版“序言”中倾诉情怀地说:“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以后,他多次表达自己对祖国的这种深情。他说:“我们的人民勤劳勇敢,坚韧不拔,有智慧,有理想,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顾大局,守纪律。几千年来,……他们满怀信心,艰苦奋斗,排除一切阻力,一次又一次地写下了我国历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没有把他们压倒。任何严重的困难都没有把他们挡住。”(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09页。 )“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页。)并要求以这些思想教育所有青年学生。他多次强调, 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两个文明一起抓”,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振兴中华民族。

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说:广大青年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对他们要经常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同时也要经常进行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例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对于激励人民的爱国热忱是很有作用的。应该说,这些话都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一些富有哲理,教人正直、忠贞、有抱负的名言。学习和掌握它们,对于自己立身行事,为国家、为人民建功立业,是会受益匪浅的。江泽民总是给青年一代以信任、鼓励和鞭策。他指出:“我们一定要担当起对祖国对民族的责任,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要把个人前途和国家的前途结合起来。”(注:《中国教育报》1998.5.4。)他希望青年努力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从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中吸取知识和智慧,不断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建功立业。

四 面向世界的思路

邓小平在总结近代以来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原因时,曾精辟地指出,关键是吃了“闭关锁国”的苦。因此,对外开放,使中国文明逐步走进世界文明之林,这是一个基本的国策。他说,我们建国以后,在某种程度上也还是闭关自守,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实行一些“左”的政策,带来了一些困难,甚至灾难。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搞教育都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建国以后十多年,我国在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上,受前苏联影响很深,课程设置、教材内容和组织形式基本上还是前苏联封闭式模式的产物。教学的主要方法,仍然是传习式教学法,忽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因此,邓小平在思考教育问题时,坚持开放的观点。他的一个基本看法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发展都是相互依赖的,发展问题是共同面临的普遍问题。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中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5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而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和核心是人,人的思想素质的提高是关键。这一观点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内在一致的,这就要求对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在21世纪即将到来时,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地把握国际经济、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及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这是对毛泽东、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新发展。1998年4月江泽民在考察北京大学时强调, 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其最根本的一条是靠教育、靠人才。不久,他又指出:“我们的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贡献。这是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大家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坚持“三个面向”,在教育和科研战线上开创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的新局面。他还充满希望地说:今后世界的竞争,最主要的是知识力量的竞争!急切盼望年轻一代能尽快成长和成熟起来。要成长和成熟起来必须有知识有本事,要比我们更有知识更有本事,要一代胜过一代。

标签:;  ;  ;  ;  ;  ;  ;  ;  ;  

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论党的三代领导干部德育发展的新思路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