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站区域集中监控管理与应用论文_任丽丰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第五采油厂 黑龙江大庆 163000

摘要:针对注入站常规管理模式存在分岗设置人员较多、用工压力大、多站不利于协调管理等问题,基于集中监控技术应用,根据不同区块注入站实际情况,创新管理模式,对注入站实施区域集中监控、小站无人值守以及与联合站集中监控相结合、创新巡检模式,达到优化人员编制,降低劳动强度的目的。

关键词:注入站;集中监控;无人值守

注入站采用集中配制分散注入的地面总体配注工艺,即母液集中在配制站配制,低压输送至分散建设的注入站。在注入站内与注水站输送来的高压水按比例混配均匀,采用常规“一泵多井”注入工艺,将最终形成的合格浓度体系母液,输送至注入井井口,注入地层。

1注入站管理模式

1.1常规管理模式

注入站常规管理模式采用分岗设置,站内值班员工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数据监视、设备操作、数据录入、环境卫生等工作。根据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 0049-2006《油田地面工程建设规划设计规范》中相关规定,每座注入站预计应配备值班人员12人。常规管理模式存在分岗设置人员较多,用工压力大,多站不利于协调管理等问题。

1.2集中监控管理模式

1.2.1单站集中监控

单站集中监控是在每个站设立中心控制室,将单站作为整体对各岗位进行集中监控。单站集中监控时,中心控制室与各RTU小站或岗位相隔较近,以某联合站集中监控系统为例,所有岗位与中心控制室相隔在200米以内,当岗位设备需要调节或出现异常时,操作人员或巡检人员都可在2分钟内赶到现场操作。

1.2.2多站集中监控

多站集中监控是将距离较远的单站连接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设立中心控制室,实现对各单站的集中监控。多站集中监控可以减少单站集中监控设备成本,实现各站互联,同时可以进一步减少值班人员配备,降低用工成本。

多站集中监控时,中心控制室与各RTU小站间隔较远(1km以上),当小站设备需要调节或出现异常时,巡检人员很难及时到达现场操作。因此系统在可控性的基础上还必须强化安全性、可靠性、适应性。

2注入站集中监控管理模式应用

2.1A区块注入站集中监控管理模式

2.1.1区域集中监控

该区块共有5座注入站,在建设时采用区域集中监控模式,设置3#注入站为中心控制室,中央控制室内设置5套操作员站,一套工程师站。操作员站分别负责1~5号站,工程师站负责集中管理。其它4座注入站采用PLC控制器、I/O模块进行数据采集、控制,通过建立冗余环网光纤、采用实时环网交换机,将采集数据传输至3#注入站,在3#注入站实现数据浏览和生产指挥,并建立一个基于TCP/IP的综合业务网络,与全厂的网络相连,实现生产数据实时化管理自动化。

2.1.2小站无人值守

将该区块高浓聚驱3号注入站设为集中控制中心,1号、2号、4号、5号注入站为无人值守,设置触屏操作平台,以方便巡检和维护。

无人值守系统整体采用分布式结构,由小站控制层、中心控制层、通讯网络组成。硬件方面:下位机模块采用高品质、模块化的工业OPTO 22硬件系列对现场参数采集及控制。软件方面:下位机程序使用基于OPTO 22的开发程序PAC Control Basic,实现所有数据采集及运算、联锁保护、顺序控制、连续控制、通讯等功能;上位机程序使用成熟可靠、性能强大的Citect7.2进行编写,实现1641个数据点位的显示、控制、报警、趋势等功能。

2.2B区块注入站集中监控管理模式

2.2.1区域监控统筹规划

B区4座注入站在A区注入站无人值守与集中监控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将注入站的区域集中监控与联合站集中监控相结合,统筹规划。

2.2.2创新巡检模式

站内存在巡检点位繁多杂乱、巡检方式单一费时、员工巡检强度大的问题,站内采用的是每2小时巡检的制度,每天巡检时间高达12小时,在耗费大量精力的情况下很容易失误,一旦发生事故,很容易使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因此,在联合站建立巡检点位等级化、巡检方式多样化的巡检新模式。

巡检点位等级化:一级重要点位的人工巡检;二级重要及次要点位人工巡检;三级全部点位的人工巡检;四级视频、远程监测辅助巡检。巡检方式多样化:一是一级重要点位人工巡检+四级视频、远程监测辅助巡检(1次/4小时);二是二级重要及次要点位人工巡检+四级视频、远程监测辅助巡检(1次/4小时);三是三级全部点位的人工巡检(1次/天)。

3运行效果分析

3.1优化人员编制

如果各站采用分岗设置,根据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 0049-2006《油田地面工程建设规划设计规范》中相关规定,B区四座注入站应配备值班员工44人,采用集中监控系统后岗位配备员工31人,A区五座注入站应配备值班员工60人,采用集中监控系统后岗位配备员工25人,共优化用工数量48人,为可持续发展缓解了用工压力。

3.2降低劳动强度

新型巡检模式的应用,在保证巡检效率,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的基础上,降低了一线工人的劳动强度,视频巡检与人工巡检相结合,可节省巡检时间40%,。

4结论

综上所述,注入站区域集中监控管理的应用,实现了生产数据实时化与自动化,同时有效的优化了人员编制,降低了员工劳动强度,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张屹. 油田聚合物注入站监控系统的开发[D]. 大连理工大学,2011.

[2]彭婷. 油田生产自动化集中监控模式分析[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7,37(8).

论文作者:任丽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1

标签:;  ;  ;  ;  ;  ;  ;  ;  

注入站区域集中监控管理与应用论文_任丽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