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探析论文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探析论文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刘云霞

(新乡学院 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河南 新乡453003)

摘 要: 文化旅游产业是为满足人们追求更加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而产生的新业态,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由二者的本质属性决定,是文化发展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应聚焦生态文明,立足民族和区域特色文化资源,走文化资源整合和文化创新发展之路。

关键词: 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文化旅游;产业融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人民的物质需要已经得到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加追求和向往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然而,在现实中,这种需求并没有得到充分满足。随着旅游成为一种新时尚和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传统的、单一的产业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亟待需要通过产业融合改变发展模式,实现产品升级,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文化服务。

文化旅游产业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资本、创新和科技为驱动, 这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突出优势。文化旅游产品蕴含大量的知识信息,为旅游者提供丰富的历史知识、科普知识、社会知识,使旅游者接受艺术和文化的熏陶,有着提升人们精神生活质量、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功能,而且,对于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集聚能力,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谓小题,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并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细致入微地考察疑难问题,不放过任何细枝末节。小题的“小”,是指从细微处着眼,从教学的小处着手,研究的范围和切入点要小,但对这些“小题”却必须高度重视,在研究过程中要较真,既要做真研究,也要做实文章,不能轻视和随意,对这些“小”要另眼相看,相信研究的价值并激发创新能力。所谓大做,就是指要能以小见大,能够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实践舞台上,把小题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做出水平来。

一、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体验经济的推动下,文化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为传统旅游产业不断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打破传统的、单一的发展模式走向融合发展,形成新业态,推动产业升级,这是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国家政策推动的结果, 是由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是文化发展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一)政策与实践互动,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在我国,旅游产业起步较早。旅游产业兼具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优势,现已逐渐发展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和高融合度优势突出。 文化与旅游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国家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导向越来越明显。 1991 年,国务院批转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提出“文化经济”概念,文化的经济功能被重视。 1992 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1999 年,国务院发展计划委员会负责人在《关于1998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199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教育、非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保健的产业化,文化产业化被正式纳入国家政策。 2000 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文化产业”这个概念。 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2004 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被视作生产力。 2007 年,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 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 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 2009年8 月,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联合出台《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各地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扶持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实践中,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渐趋融合发展。

“十三五”时期,文化部、财政部出台《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即依托区域独特的文化资源,通过创意、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 把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相结合,提供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突出旅游产业中的文化特征, 形成“文化旅游产业”这一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 2018 年,国家把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的职责进行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这就突破了行政管理体制的分割,打破了传统旅游产业单一的发展模式,有利于突出文化的核心地位, 实现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统一的大市场、大产业。

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旅游活动的本质是体验文化、愉悦身心,旅游消费的核心对象——旅游产品本质上也是文化产品。文化产业的核心就是创新并生产出文化产品,投入文化市场供人们消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可以说,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提供服务的,有着共同的产业属性,具有融合发展的天然基因。

(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本质属性决定二者融合发展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都是作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为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而发展的产业,这一共同属性决定了二者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

1.相同的产业属性是二者融合发展的天然基因

由图2可知,当前,在单一领域内开展的研究项目仍超过了半数,同时,某些跨学科的研究最多涉及5个不同领域。高被引论文比普通论文更有可能跨学科,接近半数(47.7%)的高被引论文涉及2个甚至更多学科领域,高出普通论文8.2个百分点。图3说明,高被引论文比普通论文更有可能开展跨部门的合作,比普通论文高出10.2个百分点。图2和图3均说明,高被引论文作者比普通论文作者更倾向于进行跨领域、跨部门的合作。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倡的文化管理方法被称为“一臂之距”, 即政府对文化的管理方式由集中管理转变为分权管理[5]。 换句话说,就是政企结合,政府做好文化政策性引领和顶层规划设计, 企业负责经营和市场运作。政企保持适当的距离,既能使政府实现职能转变,又给予文化企业充分的经营自主权,有利于文化企业遵循市场规律,根据现代商业机制独立经营。 因此,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 政企结合就是地方政府根据国家的指导方针, 在认真研读国家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区域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做好区域顶层规划和设计,加快制度体系建设,保证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的繁荣和长久发展。

政策的演进是实践推动的结果, 而宽松的政策扶持和顶层设计, 又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

2.文化产业的独特功能促进二者融合发展

旅游的目的之一在于体验文化的差异, 而文化产业具有塑造差异化的强大功能。差异化就是与众不同。立足区域的或者民族的特色文化,挖掘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塑造旅游品牌,这是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关键。 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产业离不开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能够创造性地把民族的、 区域的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符号和文化旅游产品, 这是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和提升旅游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大家常说低压难降,这是因为大多数的降压药虽然是高压、低压一起降,但是这些药对收缩压降低的幅度大于舒张压,所以相对而言,降低舒张压的效果就不那么明显。临床常用利尿剂减少血容量负荷,或是用β受体阻滞剂(洛尔类)抑制交感神经活动,降低舒张压。

因此,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方式,是符合文化规律发展的必然产物。文化崇尚包容、多元和差异性,只有不断交融和碰撞,文化才能更加丰富, 同时也才能为其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文化发展规律助推二者融合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 文化在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和提升, 文化不断地被创造、再创造,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文化成果的再积累和再丰富。 文化发展的这个规律推动着文化产业的产生与发展,“文化产品的创造性生产和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是文化产品演化的最重要的规律。 正是这个规律推动并最终形成了文化产业——文化产品的规模化、社会化生产”[3]。 这是文化发展规律的必然的历史形态和历史阶段。就文化发展的内因看,文化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文化资源积累在不断扩大,社会文化需求和精神消费在不断增长,逐渐形成文化生产力,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凸显。 以文化物、以文化人,文化不仅可以提升物之品级,提高人之素养,而且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升级。

四、水稻栽插及甲鱼投放。水稻种植应用机插秧或人工插秧,秧苗株距和行距比不养甲鱼的田块略大些。插秧时间为6月中旬,插秧15天后即可投放甲鱼,选择连续晴天投放甲鱼,当气温上升至28~30℃,可与甲鱼苗种场联系,进行甲鱼适温调节,投放甲鱼规格在400~500g为宜,这种规格的甲鱼适应性强、成活率高、生长迅速。甲鱼运输要选择空调箱式货车,每框装20~30只,雌雄要分开投放,养殖密度为60~100只/亩,下塘前用聚维酮碘溶液浸泡2~3分钟消毒,消毒后直接投放入水沟中。

文化是长期存在的一种现象, 文化形成产业则是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文化产业是随着近代工业的出现而产生的。文化产业以文化为核心,用创新创意“激发个人创造、发展新型服务业、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吸引力和集聚能力”[4],并能够创造经济价值。 也正是因为文化产业对城市乃至国家整体发展有着很强的带动作用,所以它才受到特别关注,并被认为是实现文化复兴、传承发展文化必不可少的路径。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和增强旅游产品吸引力,文化产业本身所蕴含的文化生产力和资源创新转化能力,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关键。

旅游产业通过对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旅游产品或服务中注入丰富的文化因素,可使消费者获得丰富的文化体验, 并形成较高的认同感和满意度。旅游产业同样承担着传承文化、保护文化资源的使命,承担着文化教育、培育公众文化素养和创造文化价值、 丰富公众文化生活以及提升国民生活质量的功能。“从本质上讲,旅游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活动、文化追求、文化完善行为”[2]141。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有了文化的旅游景点才会更有魅力,有了旅游的文化才会更具有生命力。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借助创新创意开发旅游产品,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活水源泉。文化产业的创新性, 能够助力旅游产业发挥好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作用, 而旅游的载体作用又可以延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因此,随着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至一定程度,二者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

第二,加官同,看殿阁。四殿二阁的排位自高而低依次是中极殿、建极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翰林学士低于殿阁大学士。以殿阁大学士之外的头衔进内阁须额外注明,如“入”“直”内阁等。

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

(一)民族区域特色文化渗透模式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人们对于旅行方式和旅游品质的需求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出家门, 体验异域风土人情,体验特色饮食文化,感悟和学习历史所留下的文化遗存。文化旅游产品蕴含大量的知识信息,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综合性强的可消费产品,正契合当下人们的精神需求。 例如:徽州民居旅游,体现出很强的历史文化特色,许多楹联很能育人化人,或者崇尚孔孟之道,或者注重教化,或者抒情言志,或者劝人积德行善,或者教人治国济世,认真品读,大有茅塞顿开之感。 山西晋城的皇城相府、安徽桐城的三尺巷、河南新乡的比干庙等,都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既传承社会核心价值观,又无不体现出地域性。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应注重发掘具有区域或民族代表性的文化资源,走民族、区域特色文化发展创新之路,突出文化差异化,增强异域风土人情的体验感。

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现实, 文化在发展和积累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民族性特征,空间上又呈现出区域性特征,民族和区域差异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正是这种多样性,使得文明更加多姿多彩,才有了更大的交融和交流空间;也正是这种多样性文化的存在和资源积累,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基础。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应尊重这个客观性,保护和发展特色文化资源,而不能急功近利。

实验结果显示,对位移效应敏感的参数,如暗电流和暗电流非均匀性表现出了明显的偏置效应,加偏压辐照要比不加电退化更加严重。而对位移效应不敏感,仅对电离效应敏感的参数,饱和输出灰度值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偏置效应。主要原因是相对于不加电,加电会在光电二极管内部附加电场,而电子在不同电场下运动会有差别,因此表现出了电子辐照偏置效应。

(二)文化旅游产业信息化发展模式

传统媒体采用的是点对面的线性传播方式, 随着互联网、 手机移动互联网等在人们生活中广泛应用而产生的新媒体传播方式,是点对点的网状传播。点对点传播增强了受众对于信息的选择能力和传播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改变信息服务模式,以互联网为媒介做好信息服务工作,构建智慧文化旅游体系,增强线上和线下双重体验,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搭建文化旅游资讯信息平台,开展历史文化介绍、景区体验分享与互动、特色文化展示、立体文化演艺活动等,做深度文化旅游引导,增强体验感,拉近城市与游客之间的距离。

旅行就是从一个文化空间到另一个文化空间去短暂地生活,是对异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一种体验,不论出行目的是学习交流还是旅游、访亲探友,莫不如此。随着全域旅游和信息时代的到来, 人们对于旅行方式和旅游品质的需求不断提高,人们愿意走出家门,体验异域风土人情,体验特色饮食文化,了解异域的历史文化。 如何为短暂停留的消费者创造出值得留恋的活动和体验,或者如何吸引消费者前往体验区域文化,这是值得思考的。 建设智慧旅游城市, 整合宣传手段和方式,用讲故事来取代营销,用好的体验形成口碑宣传模式,更符合消费者的接受心理。通过这种宣传模式和信息化模式, 架起文化旅游产品与消费者之间连接的桥梁,可把文化价值与信息更好地传达给消费者。

(三)政企结合、人才致胜发展模式

人类生生不息,文化绵绵不断,文化具有很强的发展性和传承性、多样性和时代性等特征。文化不仅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丰富人们的生活,同时对经济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在我国,文化产业被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1]。 文化产业就是以文化为核心,以创新为内在驱动,以科技为生产要素,从事精神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活动的集合, 旨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和文化需求。 旅游产业是直接为游客提供出行、住宿、餐饮、游览、购物、娱乐服务的产业,旨在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通过旅游使得人们感受和体验不同区域的文化差异,获得文化感悟。 二者殊途同归,有着相同的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属性。

在公开场合魏银仓非常配合,他说“以后都听董总的”。但是,对于公司的控制权,魏银仓有自己的打算。2017年,他借款17亿元,通过旗下公司增持银隆股份至25%,加上其一致行动人的股份,总计持有约35%的银隆股权。

政府引领、企业经营,人才是关键。 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要素,他们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创意、构思、方案、技术等。姚伟钧在《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一书中指出,经验型的文化技能和创新型的文化能力是文化生产中的核心资源[6]。 这个核心资源是通过“人”来体现的,人才就是文化资本的载体。布迪厄把文化资本分为身体形态资本、物化形态资本、制度形态资本三种存在形态,而其中的身体形态资本就是人通过接受家庭、 社会、学校教育而获得的知识、技能、教养、品味等文化素养,这是一种以身体化形态存在的文化资本[7],换言之,就是人才或者人力资本。 文化资本能够体现出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态度、能力和水平,也就是将资源产品化的能力。文化资源实现产品化的关键因素在于文化人力资源,因此,拥有人才、持续培育人才至关重要。

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创新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显著特征,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应走资源整合与创新发展之路径。

(一)聚焦生态文明,推动生态文明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最大的价值是生态造就的历史文明,最大的责任在于生态保护和文化延续,最大的潜力也在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文化的再创造。 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有利于建设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能有效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新华水利水电投资公司是水利部综合事业局出资的国有独资企业,出资控股有新华水力发电有限公司、中国水务投资有限公司、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有限公司及机电装备等产业,总资产450亿元。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河南新乡百泉湖和卫河的生态变迁说明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历史文明的兴衰。 清代乾隆年间修砌的百泉湖,“太行山中的各道水系沿着万仙山的石隙缝间向东挤压到达苏门山时,从山南麓的石窦中向上喷涌而出,形成了如金似玉的百泉湖”[8],湖中泉眼上百处,并因此而得名。苏门山是太行山的一道支脉延伸而形成的一座山头,山与湖相映,魏晋名士孙登,北宋理学家邵雍及弟子程颐、程颢,清初的孙奇峰等学者名流,先后聚此授徒讲学、传播文化,成就了百泉书院。百泉书院“对中原文化的发展所作的贡献也是不可低估的”[9],这里的古建筑群和历史人物遗迹成为新乡重要的文化资源。 卫水的源头就是百泉湖, 作为河南省新乡市唯一一条北上的河流,航运十分繁荣,造就了新乡一带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但是,随着生态环境的变迁,百泉湖枯竭,百泉、苏门山、卫河的辉煌文化渐逝渐远。

历史证明,生态环境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变迁,文化旅游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 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 因此,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时,应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 建立生态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文化旅游发展的各个环节,让我们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二)立足特色文化资源,塑造品牌文化旅游产品

“与其他资源相比, 文化资源本身并不具独占性,也不具备属地原则。也就是说,拥有资源并不代表能够占有资源。 尤其是无形文化资源、活文化资源”[2]71。 因此,进行资源整合,塑造文化旅游精品,实现文化资源的产品转化才是至关重要的。 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综合性强、延展性强的产业,有着完整的产业链,因此,应立足区域文化资源,甚至“他资我用”,进行相关资源整合,重点推出核心产品,以此带动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链。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可充分发挥产业优势,互通有无,互助互利,不论是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还是对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效益的提升都是一种促进。

浙江绍兴的咸亨酒店就是典型而成功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案例。咸亨酒店发掘文化资源,根据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中对咸亨酒店的描写而设计,店面布置和周边建筑、店铺等环境布局也是尽力复古。在鲁迅故居附近建设鲁迅文化广场,广场中心是鲁迅先生的铜像。 湖水、河埠、乌篷船、店名等,带给游客的体验就是沉浸在鲁迅笔下的绍兴风情之中。 北京的老舍茶馆演出的话剧《茶馆》带动旅游产业也取得了很大成功。 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登封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新乡的《比干祭典》等都是基于中原文化而创作的文化旅游产品,既传承发扬了中原优秀文化,也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发展。 陕西西安大唐芙蓉园的歌舞剧《梦回大唐》是对历史文化的经典再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浙江杭州的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整合杭州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世界歌舞、杂技等资源于一体, 给游客带来了很好的体验效果, 增加了旅游收入。《云南印象》、《印象刘三姐》等是对民族文化和艺术的综合创作, 给游客带来对原生态民族文化和自然山水的新体验。因此,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点在于塑造品牌文化产品。

(三)建设以文化景观为主要消费对象的乡村旅游

文化景观这一概念是1992 年12 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 届会议上提出并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 乡村延续着中国的文化传统,创造出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其现代价值不应该被忽略。乡村旅游不但具有商业价值,更具有非商业化的特质。构建特色乡村休闲度假村,活化乡村历史文化建筑, 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遵循自然生态原则,在不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习俗的前提下, 保留与生产相关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以自然山水旅游资源为依托,建设特色民宿、休闲度假村。 二是依托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小镇。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10]。 对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传统村落进行市场运作,利用新技术,注入新资本,涵养新业态,在保有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发展文化旅游城镇,使旅游发展在文化传承中获得创新,这是新时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参考文献:

[1] 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4.

[2] 范建华.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 胡惠林.文化产业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95.

[4] 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序言1.

[5] 张雪莹.英国“一臂之距”文化管理原则的启示[EB/OL].(2011-12-02)[2019-06-25].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37/16479808.html.

[6] 姚伟钧.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7] 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88-91.

[8] 刘银华,杜小玉,郭君洁.谈辉县百泉风景区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J].山西建筑,2012(3):28-30.

[9] 赵国权.略论百泉书院的学术文化活动及兴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65-69.

[10] 胡燕,陈晟,曹玮,等.传统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内涵[J].城市发展研究,2014(1):10-14.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726(2019)11-0016-05

收稿日期: 2019-06-30

基金项目: 新乡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8XSK010)

作者简介: 刘云霞(1980—),女,河南商水人,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史学史、文化学。

【责任编辑 王建增】

标签:;  ;  ;  ;  ;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