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8年我国信息建设论文计量统计分析与评价_ia论文

近8年我国信息构建论文的文献计量统计分析与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统计分析论文,文献论文,评价论文,我国论文,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34(2010)10-1526-06

1 研究方法

检索条件:(发表时间between(2002-01-01,2009-12-31))并且(((关键词=中英文扩展(信息构建)或者关键词=中英文扩展(信息建构)))或者(关键词=中英文扩展(信息架构)或者关键词=中英文扩展(信息构筑)))(检索关键词为精确匹配方式)。

检索方式:跨库检索。

检索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检索结果:556条记录,经过仔细甄别排除其他不相关记录,剩余500条,见表1。

利用Excel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希望能为信息构建有关人士开展下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2 调查结果

(1)对信息构建相关文献年代分布的统计分析。文献按年代分布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学科的研究发展速度和研究水平规模。为更加直观地看到文献数量的增长情况,我们将上表数据绘制成图1。

图1 文献年代分布图

图1显示,近8年我国信息构建方面的论文发文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这说明我国的信息构建研究越来越普遍。随着我国对互联网的引进,大量的信息出现在网络上,信息构建开始进入国内更多研究者的视野。2002-2003年论文开始大量出现,2003-2004年论文数量大幅度增长,2004-2007年四年间论文数量的增幅相对平缓,2007-2008年论文数量又大幅度增长,2008-2009年论文数量有所减少(由于2009年部分数据库收录成果迟滞造成统计不完全)。

发文量的相对平稳增长可以作为该学科发展趋于成熟和稳定的标志之一。国内研究落后国外20余年,虽然从2002年开始我国IA研究的文献数量持续上升,现在仍处于研究的热点时期,但与近几年国外IA研究的文献数量已趋于稳定的情况相比[2],我国还应加大对信息构建的基础理论研究,深入信息构建理论的实践发展研究,加快进入第二阶段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阶段和第三阶段的理论方法技术推广和完善阶段[3]。

(2)对信息构建相关文献被引情况的统计分析。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构建的文献计量统计类文章还没有对相关文献被引用情况进行研究,为了分析信息构建文献的老化情况,分析该学科的半衰期,我们对文献的被引情况进行统计,见表2。

说明:某一年被引率等于某一年被引文献与某一年文献数量的比例,某一年均篇被引次数等于某一年文献被引次数与某一年文献数量的比例。

结合图1得出的文献量逐年递增的情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从被引率情况来看,文献的被引率逐年下降,表明文献的质量呈现下降的趋势。②从均篇被引情况来看,在研究基础建立阶段(2002-2004),出现了大量关于基础理论的高质量论文;在理论创新阶段(2005-至今),均篇被引次数逐年下降,文献利用率下降。由于数据库收录存在的延迟情况,但是可以推测2009年的均篇被引次数不会超过0.2。

(3)对信息构建关键词及论文主题分布统计分析。文献以信息构建作为关键词出现263次,IA作为关键词出现25次,信息构建(1A)作为关键词出现14次,信息架构出现5次。这种共识对信息构建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体现出IA对学科的定位和整合逐步完善。在500篇文献中与信息构建同时出现作为关键词的词语中,我们统计了出现频次5次以上的关键词,见表3。

国内的信息构建主要集中在图书情报领域,以网站信息构建及用户评价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信息构建同以信息的获取、组织、加工、传递、服务为对象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管理学科在内容上有较大交叉。信息构建理论与实践强调信息的创建者—信息—信息使用者三方的互动和交互作用与过程[4]。可以预测,信息构建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不断加大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站信息构建研究,从理论走向实践,开展信息评价服务,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并借助信息空间网络信息资源的构建,逐步过渡到知识构建。为了通过对论文的主题特征分析来掌握我国信息构建研究的整个发展趋势。本文根据文献[1]将信息构建研究论文分为四个主题,分布情况见表4。

统计结果显示,国内信息构建的研究以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为主,在此基础上逐渐向应用研究深入,并加大关于信息构建的比较研究和IA教育研究的趋势,这与国际上信息构建研究的发展相适应[5]。

(4)对刊载有关信息构建文献的情报源分布统计分析。从表5可以看出,这七种情报源共载文133篇,可以说是我国信息构建研究论文的重要核心情报源:《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科学》、《情报资料工作》、《现代情报》、《情报杂志》、《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每周电脑报》、《情报探索》。其中《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科学》三种情报源是核心情报源,共载文67篇,占文献总量的13.4%,是信息构建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主阵地,表5中的七种情报源又是图书情报学领域的核心期刊,两者核心情报源的交叉体现了密切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图书情报学领域核心期刊在信息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不过,经济学、计算机科学期刊中也有较多的关于信息构建的研究,这说明信息构建已经开始在非专业情报领域被研究和运用,并且达到了一定的规模。这种现象一方面体现了当代学科的紧密融合和渗透,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信息构建在各个学科领域的适用性。我们应该加强信息构建对更多信息集合的研究,让信息构建更好地为各个学科领域服务。我们将情报源按照所载文献数量进行分类,见表6。

发文量3篇(含2篇)以上的28种情报源均属于期刊类情报源,发文量2篇(含2篇)以下的132种期刊情报源中有40种非期刊情报源,92种期刊情报源。500篇相关文献中,来自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406篇期刊类文献,我们将其分为3个区,见表7。

根据布拉德福定律:如果将科学期刊按其刊载某个学科领域的论文数量,以递减顺序排列起来,就可以在所有这些期刊中区分出载文量最高的核心区和包含着与核心区同等数量的随后几区,这时核心区与后继各区中所含的期刊数成1∶N∶N2的关系(N>0)。因此我们可以确定信息构建领域的核心期刊是发文量前7名的期刊,进一步验证了表5分析得出的关于信息构建领域核心情报源分布的结果。

(5)对信息构建研究人员的统计分析。笔者在统计中排除了个别作者一稿多投的情况,即作者在不同刊物发表同一论文的情况,只计一篇。由于大部分作者只发表了1篇相关文献,发文3篇以上(含3篇)的作者19人。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构建的研究队伍主要由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人士构成,情报学学术界已经在自觉地担当起推动信息构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重任。发文量前8的作者及单位依次为:周晓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梁战平(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姜婷婷(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张新民(军事医学科学院情报所)、荣毅虹(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赖茂生(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马费成(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王知津(南开大学商学院)。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信息构建的核心作者既有来自高校信息院系,也有来自国内的研究所、研究中心、情报所、管理学院、商学院。表明信息构建开始逐渐被其他相关学科所接受和理解,并开始加以运用。为了更准确地得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我们还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深入分析。层次分析法指通过赋予每位作者发文篇数和总被引频次权值,来大致计算信息构建领域的核心研究者。发表量赋予权值0.6,被引次数赋予权值0.4(在这里每位作者发表文章不区分第一或第二作者,被引次数是指这位作者所有发表文章被引频次的总和)。

通过图2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学科的发展靠一个学科带头人是远远不够的[6],特别是像信息构建这样具有跨学科的领域,因此我们有必要呼吁更多计算机信息科学、图书馆学、建筑学、生态学、企业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加入。

图2 层次分析法得分情况

从文献作者供职的机构统计,发表文献5篇及以上的机构依次是武汉大学25篇、中国人民大学15篇、吉林大学15篇、南京大学12篇、南开大学11篇、南京理工大学11篇、四川大学9篇、北京大学8篇、黑龙江大学7篇、上海交通大学6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5篇、复旦大学5篇、中北大学5篇、山西大学5篇。结果显示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是国内信息构建研究的核心机构。统计结构显示,我国对IA研究的学者并不集中在一个地区,而是受到不同地区学者的普遍关注,但是西北地区应该加大对信息构建的关注度和研究力度。

(6)信息构建科研项目研究获得资助情况统计分析。为了对自2002年至今国内信息构建科研项目基金申报情况和信息构建的研究获得资助情况有一个大致了解,笔者统计了8年来获得资助的文献年代分布情况,见图3。

图3 2002-2009文献获得资助情况统计

国家层次26篇,20篇文献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成果、5篇文献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成果、1篇文献为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开放课题基金项目的成果。

省部级层次9项,2篇文献为天津市科学基金的成果、1篇文献为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的成果、1篇文献为北京市优秀人才基金的成果、1篇文献为河南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的成果、1篇文献为湖南省教委科研基金的成果、1篇文献为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成果、1篇文献为四川省教委重点科研基金的成果、1篇文献为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成果。

其他层次12项,2篇文献获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助、2篇文献获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资助、2篇文献获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2篇文献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资助、1篇文献获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1篇文献获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1篇文献获世界银行贷款项资助、1篇文献获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资助。

从发表文章到申请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各省部级基金项目、其他各项计划资助,国内信息构建的研究已经从理论探讨向实践探索跨越了一大步,加强了信息构建的学科地位和实践作用。

3问题与思考

(1)实践研究尚未成熟,急需建立国内IA站点。以网站建设为例,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专业的信息构建网站,未免有点尴尬。目前国外已经有一系列以IA为主题的核心WEB站点,这些可以成为从业者交流学习的平台,可以使感兴趣的人了解很多IA研究的进展,如:www.argus-acia.com:IA协会和IA研究中心、www.iainstitute.org:信息架构研究所、WWW.asis.org:美国情报学会的网站、www.semanticstudios.com:语义工作室、www.journalofia.org:信息构建杂志、www.reg-ia.org:信息构建研究与教育集团、www.iasummit2010.crowdvine.com:信息构建首脑会议、www.louisrosenfeld.com:信息构建与用户体验、www.euroia.org:欧洲信息构建、www.websitetips.com/ia/:WEB站点设计、www.interactiondesign.org:交互设计。国内业界也不乏网站建设的高手,笔者认为,建立一个适合中国特色的信息构建专业门户网站,不仅为业界研究者进行交流合作提供平台,也可以作为信息构建的研究网络学习平台,把信息构建推广出去,只有这样才能尽快让信息构建从理论走向应用,全面带动我国信息构建的发展。信息构建的四大基本原理既是信息建筑师在网站建设和其他信息构建实践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基本原理和考虑问题的准则[7],应该加大原理在实践中的运用,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益。我们应该对网站信息构建的过程进行深入分析,为开发更为有效的网站信息构建工具和形成系统成熟的网站信息构建方法而努力[8]。

(2)过分强调网站信息构建。网站信息构建目前仅停留在网站操作层面上,周晓英认为中国IA研究的薄弱环节在于信息构建的技术、工具和方法、信息构建的产品和成果等方面,为了与国际IA接轨,迫切需要在今后加强薄弱环节的研究。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构建的应用实践活动,利用学术交流和产业应用的双重方式传播和推广这些实践成果。从多方面分析信息构建在不同信息集合下的应用问题,加大实证分析研究。IA起源于任意的信息集合,因网络环境的促进,目前主要应用于网络信息构建领域,但它还适用于所有的信息集合[8]。我们应该明确,涉及信息内容组织、信息结构设计和信息空间优化的地方都可以运用信息构建的理论和方法。

(3)研究力量单一,相对薄弱。从研究的作者分布、机构分布上可以看出,国内信息构建的研究力量单一,主要来自于国内高校,只有少数来自企业。从峰会的发言情况看,国外IA的主要研究力量刚好与我们相反,对国外信息构建的研究机构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国外IA的主要研究力量是来自于以公司为代表的实践团体而不是国内自于以高校为代表的研究团体[3]。这个问题亟待解决,我们可以加大和产业部门的合作,将信息构建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产业中去,消除企业信息建设者对信息构建理论不了解的问题,加大信息构建的在企业中的研究力度,形成“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学科发展模式。

(4)尚未开展系统的信息构建专业教育。研究人员专业整体结构的复合化有待提高,有效途径就是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专业教育,从事信息架构的设计和构建的专业人士称作信息建筑师(Information Architect)。国外已有很多研究信息构建教育的成果,美国一些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以加强此方面的教育,国外对IA的重视已落实到学校教育层面[9]。为了适应我国的信息化进程,急需培养一批我国自己的信息建筑师,加强国内信息构建的专业教育应该尽早提上日程。由于IA与图书情报学存在很多共性之处,两者在知识结构上重合度高[5],因此,借鉴国外的经验,在国内高校图书情报院系开展信息建筑师的教育培训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研究:第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否可以或应当定位于培养信息构建师;第二、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情报学专业应当培养哪一类的IA人才[10]。

(5)缺乏对某些相关学科的研究。信息构建是综合了Web设计、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建筑学、人机交互、可用性工程等多学科的一门交叉学科[11]。由于跨学科性的特点,为了更好地推进信息构建的研究,有必要对信息构建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目前仅少数学者对个别相关学科进行了研究,但研究的还不够深入全面。信息构建与信息技术、图书馆学、信息分析与预测、建筑学、生态学、人种学等相关学科也是研究的重要领域,但是目前缺乏相关研究。

(6)未建立具有普适性的IA评价指标体系。马费成和蒋婷婷认为,可以从点击、易学性、易查找性三个操作性强的测试评价IA有效性[12]。甘利人和蔡镭从IA的导航、搜索功能、信息组织以及网站信息的标记四个方面来构建评价标准[13]。史田华重点放在独特的Web站点的评价技术,认为需考虑可用性评价技术、信息检索评价测定、搜寻导航日志分析三项内容[14]。这五位作者都是从网站IA来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IA比评价网站会有更多困难[15],但网站只是IA信息集合中的一部分,信息构建针对多种信息集合,如何建立一个以用户为基础,具有普适性的IA评价指标体系是我们应该重点研究的内容。

4 结语

由于信息环境的恶化、信息焦虑普遍存在、信息的内容和结构同样重要以及对复杂问题转变为简单答案的渴求等现实情况,我们迫切需要信息构建,信息构建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帮助解决目前社会信息获取和利用方面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因此,信息构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会有更多的相关研究者、机构团体不断加入,为信息构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与知识管理的广泛应用,情报科学的关注视角需要从基于“信息构建”的基点向基于“知识构建”的方向转移[16],以形成信息构建领域的整合研究与实践操作。

收稿日期:2010-04-29

标签:;  ;  ;  ;  ;  ;  

近8年我国信息建设论文计量统计分析与评价_ia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