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以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林 淼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珠海 519090)

[摘 要] 广东省积极推进中高职三二分段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省内开创社会工作专业中高职三二分段人才培养试点的先河。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立足珠海市的区位优势,结合六年来的人才培养探索实践,从差异化培养目标、一体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等方面构建起大湾区高职社会工作专业三二分段人才培养的模式。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社会工作专业 三二分段 人才培养模式

2010年,广东省启动职业院校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试点工作并于2012年在《关于开展2012年职业院校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试点工作的通知》(粤教职函〔2012〕64号)中首次将社会工作专业纳入试点专业,指定由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珠海城职”)和广东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对口试点。2013年,珠海城职社会工作专业又与珠海市卫生学校的康复技术专业建立三二分段试点(《关于开展2013年职业院校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试点工作的通知》(粤教职函〔2013〕5号))。“中高职三二分段”(以下简称“三二分段”)指在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选取对应专业,制订中职学段(三年)和高职学段(二年)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段开展教学活动(粤教职函〔2012〕64号)。《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的签署,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将步入更多元化的阶段,全面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也是未来三地加强教育协同合作的重大契机。同时,港澳地区的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起步早、经验丰富,对广东具有借鉴意义。在总结六年实践探索经验的基础上,珠海城职立足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提出集“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于一体的高职社会工作专业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

1 以就业为导向来分类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自2008年珠海城职开办高职教育以来,社会工作专业结合政策走向和行业分析,确立了培养“具有‘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了解我国的社会福利相关政策,有一定的社会服务策划和执行能力,胜任针对不同人群及领域的社会服务与社区管理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由于中职生源的专业基础和综合素质与普高班生源有所差异,且学制年限较短,珠海城职社会工作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充分考虑行业前景、学科关联性以及中职学生的学科背景,分类确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考虑到港澳地区对养老服务社会工作专门人才的需求,珠海城职社工专业将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设定为养老及康复领域。同时,专业充分结合港澳地区养老服务和康复领域用工的行业标准,将人才培养目标与之同步,有利于搭建粤港澳养老康复领域社工人才培养的平台,缓解港澳地区的人才紧缺。如表1所示,按照“就业方向及岗位群→专业方向→培养目标”的分析思路,分别制订与广东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民政服务与管理专业、珠海市卫生学校康复技术专业的三二分段人才培养目标。

表1 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2 以岗位核心能力为依据来制订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而对于中高职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来说,合理的课程衔接尤其重要。为了做好中高职课程衔接,珠海城职社会工作专业与对口衔接的中职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研究商讨,在对传统的专业课程优化整合的基础上,依据“以岗定能”的原则,遵循“培养目标→就业岗位→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的课程逻辑设置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由基本素质课程模块、职业通用能力课程模块、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和职业拓展能力课程模块四部分构成。与此同时,专业走访港澳多家养老服务、康复服务社福机构,搜集用人单位对于人才培养核心技能的期望和课程体系的意见。通过多方联席研讨,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课程标准、内容衔接上进行统筹规划,一体化设计,形成连贯有序的有机整体,较好地避免了课程设置和内容的重复问题。首先,准确定位中高职两学段的课程内容。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不是时间顺序上的简单相接和课程内容的机械式相加,而是根据中高职阶段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特点,研究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对应性,以不同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和岗位目标的要求,选取相应的课程内容[1]。其次,按层级和梯度原则在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极差上两阶段应有明显的区别。中职教育课程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强调知识应用并为高职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高职教育课程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高于中职教育,重在进一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同时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分化专业方向课程和考证类课程。如表2所示,以珠海城职社会工作专业对接广东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民政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为例,中职阶段基本素质课程和职业通用能力课程、拓展课程所占的学时较高,体现出中职教育注重基础专业知识和培养通用能力;高职阶段的核心能力课程比重较高,将职业资格证书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取向性和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盘活港澳社工行业优势资源,珠海城职社工专业从师资队伍建设、产学研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加强合作[2]。比如,学校聘用港澳地区在行业有影响力的实务技术专家担任专业校外带头人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邀请港澳地区社工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定期为中职学校学生介绍港澳前沿的行业发展与专业服务。专业按照“每名专业教师每两年需有3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的标准安排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到港澳地区培训学习,并确保每位专任教师在中职学段完成一定的授课任务,加强与中职学生的联系和指导。

表2 社会工作专业中高职三二分段课程体系(对接广东民政)

3 以生为本来改革创新课程教学

“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内在需要和基础水平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相较于普高班学生,三二分段的学生在理论课上主动性差,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实训课上则表现出动手能力强、专业技能突出等优点。因应中职生源的学情特征,珠海城职社会工作专业改革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探索符合学生学习兴趣和规律的教学形式。第一,贯彻“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原则。为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中加大实训实操的比重,根据“课程内容→学习项目→学习情境→学习内容→能力要求”的设计思路,采取项目导向法或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依托港澳地区社会服务领域丰富的实务和专业教育资源,学生通过情境模拟、案例分析或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更具竞争力的的职业岗位能力。第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珠海城职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校内实训主要是各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和社会工作专业实务课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职业核心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实践教学的比例占50%以上。公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也按职业教育的标准,需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比例从10%~30%不等。校外实习则包括志愿者服务、暑期社会实践、阶段性集中实务训练、毕业顶岗实习或毕业实践报告等项目,培养相应的专业核心能力。目前,专业参考了港澳地区大量的实训教学项目,近6年连续安排学生赴港培训,未来还将加强顶岗实习方面的互派和指导。第三,营造“以赛促学”的学习氛围。专业高度重视并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级、省级、校际等各级别专业技能竞赛,学生在对比中进步,在竞争中成长。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探索与港澳地区院校合办竞赛、邀请港澳地区行业导师担任指导教师等做法,深化以赛促学的合作。

参考文献

[1] 范爱民,张晓雷,覃岭.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1):55-58.

[2] 鲁文娟,金一强.协同创新、内涵衔接的中高职三二分段衔接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22):89-91.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一般课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项目编号:GDGZ18Y054)

标签:;  ;  ;  ;  ;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