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使命_科技论文

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使命_科技论文

大学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使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使命论文,国家论文,大学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105(2000)02-0082-(04)

竞争国际化、全球化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人们对国家竞争力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经济国际化趋势同步的是,世界经济正在快速“知识化”,知识经济时代正在到来。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亦是竞争优势的源泉。创新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建立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是形成、巩固和提高国家竞争优势的战略举措。大学,尤其是211 工程大学及教学科研型的重点大学(本文所述大学或高校是特指这一类大学或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柱。充分认识和发挥它们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对于新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意义重大。

一、美日九十年代经济发展反差的启示

胃(消化)功能极其优异的日本,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并发展美国的技术,获得了惊人的成长,迅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快老二”。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日本在钢铁、汽车、家用电器,半导体等领域向美国发起了强有力的冲击并取得了战役性胜利。面对日本的“胜利”,脑(创新、思维)功能极其发达的美国,没有采取简单的“对攻”战略,而是通过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研究和分析,实施“制高点”或“高地”战略,即运用美国雄厚的创新能力,实施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占领和巩固“产业制高点”——高新技术产业,不仅巩固和强化了美国在“产业高地”的优势,而且实现了美国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提升了美国经济的战略层次,率先建立了知识经济的战略平台,取得“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态势,从而使美国经济在九十年代实现了从91年3月迄今长达100个月的高速、长期增长。相反,日本经济却在九十年代陷入持续、长期的低迷状态。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智能)是社会的核心资源,知识是最大资本和财富。人才是知识最重要、最有机的载体,因而是社会最具价值的要素、资源和商品。人力(才)资源投资或教育投资是最基本,也是增值最大的投资。有研究揭示,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中专生的人才当量分别为2.0、1.0、0.8、0.2,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本的价值量为:初中生:6944元,高中生:19496 元, 中专生:23134 元, 大专生:56887元,本科生:69350元,硕士生:110204元,博士生:165320元,博士后:202064元。

美国经济的发达,源于其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雄厚的人力资本。丰富的人力资本,则首先归功于美国具有世界上最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尤其是高等教育体系。

美国高校近3600所,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层次高。据统计,美国高校在校生中,研究生占13%,本科生为49%,专科生38%。美国还利用其优越的学习、科研、工作、生活条件和各种手段,吸收、抢夺世界各国优秀人才:美国是世界上吸收留学生最多的国家,1960年吸收留学生仅16万人,1990年吸收留学生就达40.7万,1993为45万(大部分是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由于美国每年以2000多亿美元投资于高等教育和吸引世界各国优秀人才,形成了雄厚的人才优势,同时,美国已建立迄今世界最为成功的风险投资创新机制(每年的R&D经费高达2000多亿美元),从而构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科技实力,在基础研究、计算机、通讯、软件等信息技术、宇航、生物等众多高科技领域形成了垄断性优势及产业优势和国家综合优势。据资料统计,在全球27个高新技术领域,美国在24个领域中领先。迄今美国科学家获诺贝尔奖达175人,日本仅5人。

反观日本,虽然将传统制造业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大公司主导的封闭市场、法人相互持股的财阀体制却没有给最具活力的中小高科技企业留下应有的发展空间,在产业升级上被美国拉开了距离。虽然其以机电为代表的制造业仍保持竞争优势,但却一直没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失去了经济增长的动力。同时由于传统制造业利润微薄,本土的庞大游资又没有具高成长性的高科技企业作为投资的出口,只能一方面流向房地产、股市等虚拟资产领域,泡沫加剧;另一方面,流向急需资金,但产业结构严重畸型的东南亚国家,助长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泡沫;一旦泡沫破灭,其连锁反应就使日本陷入长期低迷。据资料统计,九十年代,日本有钢铁企业53家,摩托车企业50家,汽车企业12家,机器人企业280家,分别是美国的4倍、5倍、5倍、6倍。

美日之间产业结构的差异导致美、日企业之间的竞争地位朝着不利于日本的方向演化,以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为例, 可以看出这种明显的变化态势。

进入世界500强的美日企业相比较, 美国企业的质量亦远高于日本企业,据统计,1996年,全球资产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中,美国22 家,日本23家;销售收入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中,美国23家,日本29 家;但利润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中,美国56家,日本仅6 家。 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每年平均有40~50家亏损, 日本亏损企业占其中的一半。电脑业进入世界500强的公司,几乎都是美国公司。1999年全球60 个最著名品牌中,美国企业占38个,日本企业仅3个,差距十分明显。

美日在人才、科技创新活动、产业结构、企业质量诸方面的差距,必然直接导致美日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

美、日经济在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巨大反差,给人们这样的启示,在经济知识化的时代,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如果知识量不足,产业结构重心下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就必然丧失竞争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被动。我国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既大力发展和改革高等教育,培养大批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创新性高层次人才,形成我国经济发展的人才优势,又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大力开展有效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的国家创新活动,尤其应当充分发挥大学在国家创新活动中的全方位作用,建设大学科技园,把大学建设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基地三位一体的基地。

二、国家创新体系的功能结构

人们已经广泛地探讨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要素、作用、行为主体、系统结构等,推动了我国创新体系的建立。本文认为,国家创新体系,从功能结构认识,应当覆盖科学、技术、经济(产业)等领域,可以划分为知识创新(提供新知识和新的科学成果)、技术创新(提供具有商品化、产业化前景的新技术和技术成果)、产业创新(包括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高科技产业开发和传统产业改造)三个有序而相互作用的子系统。保证国家创新体系高效运作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创新人才、创新活动、创新环境和机制(包括宏观和微观的创新意识、文化环境、资源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创新激励机制等)。我国的大学,直接为国家创新体系提供创新人才和创新活动两大基础要素并通过大学的发展改善和优化创新环境和机制,同国家创新体系功能结构高度匹配。

三、我国大学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功能作用

(一)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教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靠科技、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知识经济的核心资源是知识和智能,载体是人才。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创新的依托是拥有丰富知识和杰出智能的创新性高层次人才。拥有大批的具有杰出才智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国家创新体系高效运行,从而也是知识经济的发展之源和根基。

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培养人,特别是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从大专、本科、硕士到博士、博士后,从专业型人才到复合型人才,从专业技术人才到综合管理人才,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无疑是最主要的培养场所。高层次人才亦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产品”,培养具有杰出才智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更是大学成为名校的“名牌产品”、“拳头产品”。国家创新体系对人才的需求和我国大学的基本职能的“高度统一”,使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预计,随着知识经济的逐渐来临,国家创新体系逐渐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将更为巨大。从这一角度出发,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起着基础的、决定性的作用。

(二)创新活动与大学科研

广泛而有效的创新活动,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创新活动的开展和有效性,既取决于宏观的创新环境,又受微观组织创新环境的影响。高校,既是人才智能资源的培养基地,又是人才、知识、智能资源最聚集的社会系统。人才、知识、智能资源的聚集的效应之一是推动创新活动的开展,激发和产生创造和创新。同时,大学和国际科技界、教育界有着广泛的学术交流,把握着当代最新科技发展脉博,加之大学学术空气浓厚,学术氛围宽松,具有长期持续从事科研的传统和积累,以及多门类、多层次、相互交叉和渗透的学科结构,有利于组织和开展重大的创新活动。因此,大学是科技创新活动最理想的基地,知识技术创新是高校在知识经济时代又一重要功能,知识、技术是高校向社会提供的又一重大“新产品”。

知识创新是大学科技创新活动的最重要的功能领域。到1999年,我国拥有普通高校千余所,其中本科院校604所。在高校的40 多万专任教师中,教授4万多人,副教授12万多人,拥有博士学位者2万多人,硕士学位者近10万人;24万多教师承担科研任务,近20万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中有相当部分参加科研。因此在我国的七路科技大军(高校、科学院、国防、行业、地方、企业、民营)中,高校的科技高层次人才资源最为雄厚。大学高层次智能资源聚集以及学术氛围和综合性的学科结构有利于新的学科、学术思想和理论产生。因而,组织、开展开拓性、超前性、综合性的知识创新,是大学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使命。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但是,由于企业人才资源相对短缺,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今天,拥有雄厚的人才和智能资源的大学,应当投身于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积极承担和开展技术创新。大学科技创新中的技术创新活动,既应当充发挥运用自身所具有和形成的知识创新优势,又从国民经济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企业科技进步的需要确定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项目,并实施资源集成,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开展高新技术创新和重大、关键、综合性的技术攻关,取得高新技术领域的突破,形成我国自主的知识产权,增强国家的经济科技竞争力。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大学科技产业开发

产业创新,发展高科技产业和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既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终极目标”,因而也是国家创新体系与科教兴国战略实施效果的“终极度量”。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制约,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极为薄弱,大量的科技成果“沉淀”、“沉没”,科学技术未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业创新乏力,从而导致教育、科技、经济相互脱节,国民经济粗放式发展。因此,强化产业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急迫任务。

产业创新的基石固然是企业。但是,由于目前我国企业对科技成果的转化、消化、内化能力不足,无疑需要高校在企业技术进步的进程中“送一程”。因此,我国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渗入产业创新活动,承担高科技产业“开发基地”功能,成为产业创新的“孵化器”、“推动器”,并通过发展高校科技产业,产生知识、技术、成果、效益的示范效应,诱发企业对科技成果和进行产业创新的需求,是我国现实国情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种基本选择。据不完全统计,到1999年11月初,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公司930多家, 高校直接上市公司和控股(第一大股东)上市公司虽仅20多家,但由于这些上市公司拥有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和从事高科技产业开发,因而成长性、业绩和股票价格数倍于其它上市公司。许多上市公司为改善股票的股市表现,亦纷纷与高校合作或进军科技产业,使“科技概念股”成为股市热点,就是高校发展科技产业,建设科技产业开发基地的这种示范效应的例证。但是,高校科技创新活动进入产业创新领域,应当立足于科技产业开发的基地功能,注重通过高校自身科技产业的发展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效应,激发社会、企业对高校科技成果的吸纳和产业创新需求。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无论是从国家创新系统的基本要素需要,还是从国家创新系统的功能结构,高校和国家创新系统有着极其广泛的接口和通道。因此,把高校建设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教育)、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科技)、高校技术产业开发基地(产业)三位一体的基地,是建立完善国家创新系统、高效开展创新活动、实施科教兴国、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高校应当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既适应社会需要,培育智能资源精品,又运作高校聚集的智能资源,强化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开发智能资源商品,同时释放高校智能资源优势,发展、开发高科技和知识产业,从而向社会提供人才、科技成果、高科技产业三大知识经济时代的智能性支柱产品。

四、把大学科技园区建设成为大学科技创新活动基地

将高校建设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产业开发三位一体的基地,是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建设和开展高效创新活动的战略选择,同时,亦必然要求高校转变科技活动的模式和机制。

我国高校传统的科技活动的主导机制是计划机制,典型模式是课题(项目)组模式。这种机制和模式的主要弊端表现为:高校科技活动和社会需求脱节,导致科研成果既难有明确的需求方,需要在荡荡大海中去寻觅成果“买方”,又使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往往由于资金和需求短缺而停滞,科技与经济中断;课题组单兵作战,既难以承担具有重大技术突破和市场前景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只能从事重复性低水平科研,导致了科技成果的需求低迷,又往往由于课题组的原因,导致科研成果的应用性、成熟性差,增大转化难度和“买方”技术风险。

大学科技园区是改变大学科技活动传统机制和模式的重要举措。建立大学科技园,不仅可以运作和发挥大学的整体智能、人才、科技优势,全面、长远规划和实施大学的科技创新活动,而且可以从根本上变革大学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模式。

首先,建立大学科技园,可以变革传统的大学科技活动的事业体制、机制、模式为产业体制、机制和模式,建立大学科技创新活动和企业、产业、经济的体制、机制和模式的“接口”。因此,大学科技园和大学科技创新活动,应当遵循产业基本规律,即树立市场、竞争、用户、效益的观念,研究和分析经济建设和企业的需求,发现、发掘和及时抓住环境机会,确立科技攻关的方向和项目;科技攻关的开展,既集中和充分发挥大学的整体人才、智能、科技优势,又注重社会资源集成,在人力、物力、财力等科技资源配置上统一规划科研、成果孵化、转化(产品化、商品化、产业化)及科技社会服务(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应用的跟踪与改进等),使科技成果快速地获得应用、扩展和社会化,形成社会高新技术产业;选择少量的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市场)需求,技术含量高,企业由于技术落差、风险等因素制约而难以消化的重大高科技成果,通过大学科技园的孵化、转化,建立高校独资、合资、控股、参股的高科技企业,发展形成高校科技产业。通过上述变革和举措实现大学科技园和大学科技创新活动的“人才、项目、经费、研究、成果、转化、产业、效益”的良性循环。

其次,建设大学科技园,应当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大学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人才、智能、科技整体优势的功能实现,将高校建设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高科技产业开发基地三位一体的社会单元(系统),大学科技园是其具体的实现载体和基地。因此,大学科技园不仅是大学科技成果的孵化基地,是大学科技创新活动的基地,而且是创新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的基地,是科研的基地。应当从高校发展的战略层次,从高校在知识经济时代和国家创新系统的战略定位来认识和发展大学科技园。基于上述认识,本文认为,大学科技园应当在着重科技成果孵化、科技产业开发的功能的基础上,内涵科研、人才培养的功能,从而为大学发展实现学科、科研、高科技产业开发基地的良性循环提供示范和支撑。因此应当:一是大学根据经济、科技发展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形成高校综合的学科优势,为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奠定学科、人才、科学研究的坚实基础;二是大学科技园的科技创新活动(科学研究和科技产业开发),应当以创造性人才的作用发挥与培养为核心,立足学科优势并努力实现三者的协同和相互支持;三是大学科技园的科技创新活动,应当建立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柱”(领域或方向)→“龙头”(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生产”重大的高新技术成果(科研)→开发重大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品化)→建立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商品化)→发展、扩散为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化)的园区内外相联结的的“生产链”、“价值链”。

第三,建设大学科技园,必须建立新型的运行机制。高校科技园,不仅应当遵循产业运行规律和企业机制运行,而且尤其应当建立开放机制。高校具有人才、智能、科技优势,但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高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建设大学科技园,劣势同样十分明显。因此,开放建园,建立开放式的大学科技园,既实施资源集成,职能集成,不仅和当地政府,而且更注重产、学、研合作,共同建园,又实施开放运行。大学科技园内不仅有本校的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科研、孵化成果、培养科技企业),而且吸收别的大学、科研机构、企业进园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并且开展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活动。此外,还应建立大学科技园的园内与园外的联结机制和进退机制。产业的制造基地不应进入园区,进入园区的应是产业的决策机构、经营机构、研发机构;建立项目进入园区的科学评估机制,无论是大学内、外的项目,必须是重大的具有巨大社会需求和高技术含量的项目才能获准进入园区;对于已经成熟和在社会广泛扩散和应用的项目,则须及时退出园区,从而使大学科技园保持足够的动态性和旺盛活力。

* [收稿日期] 2000-05-18

标签:;  ;  ;  ;  ;  ;  ;  ;  

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使命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