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敏
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422000
摘要:目的:分析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54例,依据护理模式的差异性将所有患者均分两组。开展基础护理的27例患者为参照组,开展循证护理的27例患者为研究组,最后比对护理效果。结果:比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研究组(96.3%)高于参照组(74.0%),组间数据证实后差异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比对两组患者的平均卧床时间和住院天数,研究组更短,与参照组比对后差异呈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不仅可以使治疗效果提升,同时可以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普及。
关键词:循证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应用效果
此研究选择我院近一年(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54例,对其实施循证护理的价值进行探究。
1 对象与方法
1.1基础信息
此次研究抽取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54例,收治时间为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将所有患者依据治疗方法的差异性均分研究和参照两组,患者各27例。研究组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分别为15例、12例,最大年龄为80岁,最小年龄为41岁,中位年龄统计后为(60.35±7.88)岁。参照组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分别为17例、10例,最大年龄为79岁,最小年龄为40岁,中位年龄统计后为(58.77±6.88)岁。在统计软件SPSS19.0中将研究组和参照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基本信息输入,组间差异呈P>0.05,则表示数据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具体流程
参照组患者予以基础护理措施,对患者的病情严密观察,配合吸氧和心电监护,告知患者卧床,病房适当通风,这样可以避免出现休克。研究组患者予以循证护理,详情流程为:①循证问题的提出。首先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基本状况进行了解,如:性别、年龄、实际病情和临床特征,之后将针对性循证问题提出,如:如何加强病情的监测,心理疏导,如何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饮食以及正确的康复锻炼等。②支持。通过计算机文献检索功能,如:万方、知网和维普,将关键词输入,循证支持需以权威性较高的文献为主,之后讨论循证依据,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将针对性护理方案予以制定。③护理措施。首先对患者的病情严密观察,日常巡视需加强。若患者出现不良症状,如:气促、血压异常和乏力,护理人员需立即上报主治医师,之后予以及时的治疗措施。通常情况下,该类疾病发生较为突然,多数患者由于缺乏自身疾病的认知较易出现负性情绪,如:恐惧、焦虑和抑郁等,因此护理人员需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之后予以针对性心理指导,必要时予以安慰和鼓励,通过成功病例的介绍使其恢复治疗疾病的自信心,从而提升配合度。在治疗期间,需对患者的饮食高度关注,日常需以流质和半流质食物为主,对胆固醇、脂肪和盐的摄入加以控制,不得暴饮暴食,减少饮酒和吸烟的次数。待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至平稳状态,可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如:体操和散步,在训练期间需严格控制运动量。
1.3 护理效果判定
患者经护理后,临床特征全部消失,窦性心律恢复至正常水平,表示护理效果显效;患者经护理后,临床特征和窦性心律有明显好转,表示护理效果有效;未达到显效、有效的护理标准,表示无效。
1.4 指标的判定
对研究组、参照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和平均卧床时间进行统计。
1.5 卡方和T值的检验
将研究中的各项数据结果输入软件(SPSS19.0)进行证实,护理总有效率的表现形式以(%)为基准,组间予以卡方检验,住院天数和平均卧床时间的表现形式以均数(±)标准差为基准,组间予以T值检验,结果证实后差异呈P<0.05,则表示统计学意义产生。
2 研究结果
2.1 循证护理和基础护理后的效果评估
比对护理总有效率,实施循证护理的研究组更高,与参照组比对后差异呈P<0.05,产生了统计学意义,表1为详细数据,展开如下。
3 讨论
在心脑血管疾病中急性心肌梗死较为常见,同时该类患者较易出现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在一定程度对患者的自身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就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而言,除了加强临床治疗之外,治疗期间的护理工作也不容忽视。循证护理属于全新的护理模式,结合研究结论、自身经验和患者需求,获取证据支持后为其提供护理决策。此次数据结果可以发现,实施循证护理的研究组,护理总有效率96.3%高于实施基础护理的74.0%,其住院天数和平均卧床时间较比参照组更短,组间数据结果证实后差异呈P<0.05,产生了统计学意义,该结果充分体现了循证护理较比基础护理更具优势。
综上总结,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不仅可以使治疗效果提升,同时可以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普及。
参考文献:
[1]陈敏雄.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3,2(7):330-331.
[2]刘永芬.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4,23(11):235-236.
[3]王敏.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9(16):178-179.
[4]石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6,23(8):98-99.
[5]齐秋红.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2):370-371.
论文作者:阳敏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5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心律失常论文; 效果论文; 统计学论文; 比对论文; 年龄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