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核心语文素养下的部编版教材论文_罗兰 韩晶强 王圆圆 禇岩

浅析核心语文素养下的部编版教材论文_罗兰 韩晶强 王圆圆 禇岩

摘要:部编语文教材编写理念中最重要的一条,是“立德树人”。使用新教材,首先要考虑的也应当是?“立德树人”。这是很高的目标,也是必须贯穿到各个教学环节的要求。不宜对这个要求做简单化理解,以为只是政治口号。教材体现“立德树人”是颇为用心的,有一个通盘的构思,希望能做到“整体渗透,润物无声”。在教材中,“立德树人”不是贴标签,不是“穿鞋带帽”,而是时常要想到要付诸实践的教育行为。这个构思到了高中,就更明确了,归纳为三个词——?“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

关键词:理想信念;核心素养;部编版教材

这是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的主轴,其实在编小学和初中语文时,也是力图以这三个词所体现的精神作为目标的。小学语文教材如何落实“立德树人”?也可以从这三个词所体现的编写主轴去看,去理解教材的结构框架、单元划分、课文选择和教学设计。老师们只要按照教材来实施教学,有这方面的自觉,“立德树人”的目标就有了基本的依托。

部编小学语文教材是如何体现“立德树人”的?从课文选择看,增加了体现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课文,同时也兼顾到其他类型的文化,所选课文注重经典性,这就保证了教材的“材”是有利于“立德树人”的。再看框架结构。新教材以双线组合来设计教学单元,一条线是人文主题,另一条线,是文体和语文素养等要求。每个单元都有一句格言或者诗句做导语,以比较灵活的方式把单元的人文主题标示出来。备课时应当先琢磨导语的含义,结合单元的课文去把握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主题可能比较宽泛,但总有大致的指向。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页写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结合课文,我们可以理解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就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而第八单元第一页写的是“青史留名多俊杰”,主题则落在学习中华历史仁人志士精神这一点上。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用了艾青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首页标示的是“重温革命岁月”,显然,这两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爱国”和“继承革命传统”。但也有一些单元的人文主题不那么集中和明显,或者只在单元首页标示与人文性关联不大的一两句话,比如五年级第二单元的首页标示的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这是侧重读书方法的。不过,这个单元同样也有“立德树人”的主题要求,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指向去归纳确定。备课时,应当对整个小学语文新教材的单元结构,特别是人文主题的安排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教一个学期,起码对这个学期教材中人文主题的安排能了然以心,明白各个单元在落实“立德树人”方面重点做什么。所谓“整体构思”,是教材的,也应当是教学的,老师在这方面要有一份留心。

教材没有刻意去规定哪个设计或者习题就是“完成”所谓“人文性”的,“人文性”应当很自然地弥漫到各个教学环节,也就是“润物无声”。“立德树人”的教育必须是语文的,是通过自然熏陶,能紧密贴近学生的情思的,教学时不必刻意拔高,或者处处贴标签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看到有些老师备课时把所谓“思想教育”一条一条列出,教学中也常常照搬某些成人社会的“大词”和“套话”,似乎这就很“人文”了,其实未能关照儿童认知的特点,也未能发挥语文课熏陶感染的功能,难于起到好的教学效果。新教材的使用,应当注意克服这种偏向,要“立德树人”,但这是“润物无声”的教育,别弄得“教化”味太浓。举个例子,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首页引用王维的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主题不那么明显,如果结合课文,包括“钱塘观潮”、洱海“走月亮”,还有“月夜繁星”等内容,可以理解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人与自然”。不过,对四年级小学生来说,我们不一定非得从“人与自然”这样哲学的高度去归纳主题,而应当考虑到儿童认知的合适角度。其中布置“口语交际”练习,有这样一句话提示:“和大自然接触,让人们心旷神怡。”我看,这就可以作为整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在这个单元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去体会这一点,感受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就有人文性,也就是在做“立德树人”的教育了。当然,教材的习题中还提示了这么一句,“不难发现人类的许多行为正破坏着我们的生活环境”,也是想突出主题吧,不过这有点拔高了。课文本身很难提炼出这个意思,还不如就扣住“和大自然接触”,启发孩子们的想象与感受。

实现人文教育,切忌穿鞋带帽,不要动不动就套用?“大词”。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标示语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与,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个提示有点“严重”,很容易让人想到这个单元又是“爱国”主题,而林则徐的那种悲愤与感慨,不是这个年龄段孩子们能够完全理解的。单元所收课文有的写刘伯承忍痛动手术,有的写方志敏的“清贫”,还有的写南海无名岛上海军陆战队的艰苦生活,与林则徐那两句话又不完全联系得上,我看还不如贴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突出本单元主题,就从坚毅、清贫、奉献等角度去启发学生体会和思考。我举这些例子,是想说明,教学把握各个单元人文主题,应当结合课文的内容和学生容易理解的生活经验,去激发对美好品质的思考与向往。这种教育不是外加的,教化的,而是自然的,发自内心的,浸润式的,也就是“润物无声”的。

在这套新教材中,“立德树人”是全覆盖,无论课文选取还是教学设计,可以说处处渗透这一理念,有时不用专门去讲,但已经在起作用。“立德树人”不是教学中要显示的一个标签,语文课的人文教育,包括革命传统教育,应当是“语文”的,是通过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在起作用的,是“润物无声”的。这和历史、品德课应当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课程教材研究 15 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黄显华,霍秉坤.寻找课程论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洪宗礼,柳士镇,倪文锦.中国百年语文教材评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4]闫苹,张雯.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评介[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

[5]张念宏.中国教育百科全书[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6]黄光硕.语文教材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罗兰,出生日期:1995.10.03,性别:女,籍贯:辽宁省海城市 民族:汉,学历:研究生 专业:小学教育。

论文作者:罗兰 韩晶强 王圆圆 禇岩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3

标签:;  ;  ;  ;  ;  ;  ;  ;  

浅析核心语文素养下的部编版教材论文_罗兰 韩晶强 王圆圆 禇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