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报工作应是信息化和学术性的_图书馆论文

学报工作应是信息化和学术性的_图书馆论文

期刊工作要信息化学术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期刊论文,学术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现状和期刊的重要性及特点;期刊工作必须信息化和学术化;信息化和学术化的具体内涵和要求;明确期刊工作体系的层次构成,重建期刊工作队伍;信息化、学术化与现代化、自动化辨析。

关键词 期刊工作 信息化 学术化

一、问题的提出

期刊作为科研人员获取最新情报的主要情报源,期刊工作作为图书情报部门最可能具有活力和创造性的工作,其重要性已为人们普遍认识,打开任何一本专业期刊,几乎都可以看到有关这方面的论述。然而,遍观图书馆界,期刊工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普遍低下,绝大多数图书馆的期刊工作仅停留在及时上架提供阅览这一初始状态,报刊部实际上成了一个陈列和储存部。[①]期刊工作人员中,缺乏信息意识,看不懂学术期刊,无法与读者就教学或科研问题对话者比比皆是,读者不知道期刊工作人员除了更熟悉一些期刊的架位外,还能为他们提供什么帮助。期刊工作人员从未在业务上、学术上赢得读者的真正信赖,读者也只好放弃要求期刊人员提供主动服务和深层服务的权利。图书馆则视这种状况为自然或本然,不少工作人员因此养成了一种对读者需求视而不见的职业冷漠。期刊服务的低层次、传统化和由此产生的读者利用文献的自发、盲目、随机性的低水平相结合,导致期刊工作效益和社会价值(地位)下降。[②]

我们知道,期刊信息从发射到接受有三个主要环节,即编辑出版→图书馆期刊工作→读者使用。在这三个环节中,前后两端的主体即编辑和读者的行为都是充分信息化和学术化了的。作为传递服务的中间环节,图书馆期刊工作大都限于技术化——对期刊作一些表面技术处理(如给类号、排序上架等)。编辑和读者关注的不是刊名等期刊外部特征,而是具体的文献和文献内容,而期刊工作人员的大部分工作是围绕刊名作文章,他们往往无法深入文献,当然他们的工作也就谈不上真正的信息化,更不要说学术化了。这样,图书馆期刊工作实际上成了期刊信息流通过程中的阻梗(有的馆甚至连过刊及时装订上架都没做到)。为此,我们必须提出期刊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信息化与学术化,并将信息化与学术化作为衡量期刊工作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以此提升期刊工作的品位,真正满足读者的要求。

二、从另一角度看期刊的重要性和特点

由于经费拮据,大部分图书馆都无力同时维持期刊和图书的必需品种,“丢书保刊”成为唯一的选择,有些馆“丢”得很彻底——几乎不购进新书(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五指,这是图书馆在严酷现实面前的无奈),而“保”实际上也只是相对的。在相当一部分图书馆内,只有期刊部门才能让人感觉到作为信息中心的图书馆还流动着一些鲜活的东西,这就突显出期刊工作的重要性,图书馆如果不能在期刊服务方面有所作为,那其它方面就更难办了。

期刊有着与图书不同的特点。在图书中,书中所含知识内容与书名——读者视觉第一接触点——一般都有直接联系,即书名能以某种形式反映知识内容。在满满一架新书中,任何一位稍有经验的读者,都可以很快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书,也就是说,读者搜寻到所需信息花费的时间不多。期刊则不同,一般说来,期刊中所含知识内容与刊名——读者视觉第一接触点——没有直接联系。在这方面,单科性期刊与综合性期刊又有差别。单科性期刊的刊名为刊中内容划定了一个学科范围,可以说有一些直接联系,如《历史研究》、《文学评论》,但对于每一个具有特定专业方向的读者来说,这个范围也还是太大。综合性期刊则包含了多个学科的内容,如《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月刊》,其刊名不能提供任何与刊中具体内容有关的信息。读者拿到一本期刊,至少得将目录扫描一遍,才知道有无自己所需内容,才能决定要否作进一步翻阅,用于期刊的这种搜寻所花的时间比用在图书上要多得多。

由于论文和专著在篇幅上多寡悬殊,期刊论文的知识内容往往是范围小而专深。同一主题的文献在期刊中分布极为分散,布拉德福定律告诉我们,某一主题的文献发表于专业核心期刊上的只占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分别刊登在相关专业期刊和与专业无关的大量期刊上。期刊文献分布的这种特点,使读者的科研前期劳动——相对完整地搜集有关文献——极为费时而困难,读者亟需期刊工作人员为他们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另外,期刊文献的回溯查阅比现刊查阅又有更大的困难,图书则没有这种差别。

与期刊的上述特点形成对比的是,期刊工作仅仅停留在对刊名作简单加工这类技术性层次上,根本未进入揭示文献内容的学术层次,这就是许多期刊部门的重要岗位至今仍能由毫无信息意识和学术服务能力的工作人员把持的原因。其实不论是从业务能力还是现有工作水平上看,有相当一部分人员不具备从事期刊工作的资格,而在目前图书馆队伍构成较为复杂和管理体制不尽合理的情况下,图书馆业务管理者要调整人员是极其困难的,实际上图书馆的很多业务工作都因人际关系的困扰而不能贯彻业务管理者的意图,期刊工作的严重滞后是比较典型的例子。

从期刊的重要性和特点可以看出,提供深入文献内容和学科领域的服务应是期刊工作的基本要求,舍此不能称为实质意义上的期刊工作。当然,这种服务在可达到的水平上是无止境的,因此它又是期刊工作的终极要求。

三、信息化的涵义

信息化是期刊工作人员对与期刊有关的各方面信息(外部的:重要期刊的创刊、停刊、到馆,期刊的影响,期刊的质量评价等。内部的:期刊内的文献等)通过多种方式给予报道,使读者能更快、更集中、更准确、更全面、更有效地获取期刊部门已有的、读者需要的信息。

对期刊外部信息的揭示报道主要是一种技术性工作,这是传统的期刊工作所擅长的,但期刊部门并未做好。从事这种技术性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具有信息意识、技术能力和学科常识。

期刊外部信息又可分为馆内和馆外两个方面。馆内期刊信息有:每年订购的学术性期刊、教学科研用期刊的增减情况,期刊的排架和检索,重要期刊的到馆,过刊装订上架时间等。馆外期刊信息有:重要期刊的创刊、停刊,关于重要期刊的质量评价,期刊界的重大活动等。如情报学核心期刊《情报业务研究》、《情报科学》、社科核心期刊《争鸣》的停刊,大型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的创刊,重要文学刊物《小说选刊》的复刊,“首届全国社会科学类优秀期刊”的评优这一类信息,都是期刊人员应及时了解并加以报道的。

对期刊内部所含文献信息的揭示报道是目前很多图书馆都未做到或未做好的。这项工作要求业务人员具有坚实的学科基础和较强的学术能力,缺乏这个基础和能力,就无法深入和鉴别文献,(有材料表明,在各类文献中,有用的可信的情报信息仅占25%,按美国专家的分析,在各类文献中无用或有害的情报不少于50%,在个别科技领域甚至达到80%。[③]可见文献污染的严重程度和文献鉴别的重要性。)无法通过学术性对话来随时了解重点读者的阶段性需求,当然也就无力承担这项工作。

由此可见,信息意识、技术能力和学科常识是使期刊工作信息化的起步条件,而期刊人员学科基础和学术能力如何,则标志着信息化所可能达到的深度。举例来说,如果一个期刊人员不能提供“首届全国社会科学优秀期刊评选”的任何信息,不能很快判断《地理学报》(中国地理学会主办)属文科还是理科,那他(她)显然缺乏信息意识和学科常识。又如,创办于1994年的大型学术评论杂志《中国书评》,既具大家风范,又有新锐意识,在学界有广泛影响,极为学人所重,可与名牌书评杂志《读书》媲美。每期卷首印有饶宗颐先生题写的“确立学术自尊心”一语,让人怦然心动而肃然起敬。这家高品位的学术书评杂志创刊已有两年,至今恐怕还没有多少期刊人员了解它,当然在图书馆的期刊架上也就不可能见到这本杂志了。

四、学术化的涵义

学术化是指期刊人员的工作能深入专业领域,为读者提供的服务能达到学术层面。它要求期刊人员对至少一门学科和大部分学术期刊都有较深入的了解和一定的研究,并能与科研型读者进行某种学术对话,能解答读者提出的既有技术性(业务性)又有一定学术难度的问题。具体地说,在学科方面,表现在期刊人员对某一学科的基本面貌、内在结构、学科历史与现状、学科前沿、学科主要支撑者、学科经典文献及当前主要文献等方面有较深入的了解。在学术期刊方面,表现在期刊人员对学术期刊的基本情况、学科分布、各学科重要期刊的特点和个性、各刊的活跃作者群、重要期刊的学术质量评估等方面有一定研究。在了解用户方面,表现在期刊人员对用户中研究队伍和教学队伍的数量、层次和学科分布、重点用户的科研能力、科研成果和当前情报需求、他们使用文献资料获取信息的常规手段和特点等情况都基本掌握。[④]期刊人员只有具备这三个方面的条件,才有可能认识到“学术化”的重要性,从而将“学术化”的愿望变成现实,才有可能成为“指导读者在‘信息海洋’中航行的‘导航员’(Narigator)或‘教导员’(Instructor)。”[⑤]这里要特别强调学科基础的重要性,这是目前期刊人员最缺乏也最难弥补的,也正是期刊人员不能将期刊工作提上学术层次的主要原因。明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图书情报服务部门的著名专家大多数都是出身于某一具体学科而非图书情报专业“科班”。

当然,要求每个期刊人员都成为专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要做到期刊工作学术化,每个期刊部门至少应有3—5名在学术期刊研究方面是专家,在学科方面是准专家的高水平专业人员。

五、明确期刊工作体系的层次构成,重建期刊队伍

期刊工作信息化与学术化无疑将从根本上提高期刊工作的品位和效益。不过,由于图书馆业务大都具有事务性、技术性,我们必须明确期刊工作体系的层次构成,并据此重建期刊人员队伍。在业务上,将传统的期刊收发、著录、上架、阅览管理等文献表层工作置于期刊工作的基础性、辅助性地位,这些常规的事务性、技术性工作从量上来讲是大的,但从层次上看是较低的,它对人员的基本要求是熟悉期刊外部特征和具有较强的责任心。信息化和学术化要求期刊工作以读者为中心,是期刊工作的目的和宗旨,它处于整个期刊工作的主导地位和中心地位,是全体期刊人员的共同目标,这些高层次的工作应由高层次的人员来承担。多年来,图书馆业务工作的事务性模糊了业务工作的层次,使得我们有些人看不出或不愿承认或不敢承认图书馆业务工作有高下之分。(顺便提一下,一位在校成绩平平的高中毕业生在高校业务部门应算是文化层次最低的了,但即使他以后在学业上没有什么进步,工作上也谈不上什么业绩,也可以在熬足了年头后获得图书资料系列的中级职称,从而理所当然地应被认为是“业务骨干”。)也许正因为此,在社会上各种业务部门中,图书馆(高校图书馆还是学术性服务机构)成了最能容纳平庸和泯灭进取心的部门之一,这也是期刊工作不能从质上根本突破的深层原因之一。

六、信息化、学术化与现代化、自动化

期刊工作信息化和学术化有别于期刊工作现代化的提法。“现代化”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有大致公认的国际标准和具体内涵,而期刊工作现代化则只是笼统的、含糊的提法,它缺乏实质内容的表达。事实上,有些人理解的现代化只是随着时间快进入21世纪的一种自然感觉,另外有些人则理解为计算机的应用,进而自动化、网络化这些纯属技术要素和物质条件方面的东西。由于内涵极不明确或不全面,笼统地号召性地提期刊工作现代化可能有害无益。相反,信息化和学术化的涵义明晰,一目了然,体现了期刊工作的要求和旨归。至于自动化,它只是为期刊工作提供了现代技术条件的保证,使期刊工作告别原始手段而进入现代,自动化本身并不是期刊工作的实质,这一点必须注意。

* 收稿日期:1996-08-19

注释:

①彭艳.关于高校图书馆情报部门设置的思考.大学图书馆学报,95(1)②邱有生.高等学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图书馆论坛,92(2)③宫前.文献污染及其原因.图书情报论坛,91(1)④汪继南.社科综合学术期刊:特点、测度与使用.情报资料工作,93(3)⑤承欢.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改革走向探讨.大学图书馆学报,95(2)

标签:;  ;  ;  

学报工作应是信息化和学术性的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