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素养的内涵、结构及培养策略_地理论文

中学地理学科素养的内涵、结构与培养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养论文,学科论文,内涵论文,地理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地理学科素养的内涵和特征

“学科素养”,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与此相应,各学科《课程标准》都将“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学科素养”作为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就地理教学而言,面对人类生活的地球日益突出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让未来公民接受高水准的地理基础教育,提高未来公民的地理学科素养,是中学地理教育的核心。

那么,什么是“学科素养”?对此学术界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学科素养是指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笔者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科教学实践,认为学科素养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养成的、学科特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素质。也可以说,学科素养是学习者了解学科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科学的世界观,以及能用科学态度与方法判断与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而地理学科素养则是学习者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方法,具备的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和地理情感,以及具备能用科学态度与方法判断与解决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

根据地理学科素养的内涵和地理学科的特点,笔者认为地理学科素养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综合性、空间性(地域性)、终身性、动态性和实践性。

地理学科素养综合性的特征在知识上主要表现为:地理学科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其主要研究地理环境,而地理环境则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这一“复杂系统”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综合性的特征在素养上主要表现为:知识、方法、能力、意识和情感的互为统一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地理学科素养空间性的特征在知识上主要表现为: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空间性的特征在能力方面上主要表现为:区域综合分析与比较、空间辨别力、空间想象力、空间观点等地理能力和地理意识。

地理学科素养终身性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学科素养的产生是一个比较稳定、相对长期的心理状态,这一状态一旦形成,其对学生未来学习的知识、方法、能力、意识和情感会产生稳定的作用,并能够长期对学生未来生活产生持续的影响。

地理学科素养动态性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地理学科素养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由一个逐渐培育、逐渐养成的动态过程,特别是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方法的养成是一个长期、反复、渐进的动态过程。因为,这一“动态过程”在形成过程中常受到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

地理学科素养实践性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解决这些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问题,就要学习者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和感受自然与社会的和谐、感受各种人类生存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获得大量丰富、真实、可靠的感性材料和直接经验,加深学习者对自然与社会的理解、人地和谐的认同及对各种生态与发展问题的感悟,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情感和行为。

二、中学地理学科素养的结构

根据地理学科素养的内涵和特征,笔者认为:地理学科素养的结构由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地理学科基本素养两部分组成。其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对地理事物空间结构与联系的识记、理解、想象与运用;地理学科基本素养则是对地理情感、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和地理意识的综合反映。①其结构和关系如图1所示:

从“地理学科素养结构与关系”可知:地理核心素养是以地理基本素养为基础的,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但又各自独立,成为地理学科的独特素养。而地理学科基本素养是地理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备了学科素养的共性特征,也融合了地理学科的个性特征。而且,各要素不是孤立的、分离的,各种构成要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构成了地理学科素养的主体。其中,地理知识是地理学科素养的基础,也是地理能力发展、地理方法运用、地理意识与地理情感养成的载体,地理知识的质和量决定着地理能力、地理方法、地理意识与地理情感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而地理能力则是地理学科素养的核心,也是沟通和联系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意识和地理情感的桥梁和纽带。地理方法、地理意识和地理情感则是地理学科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能够为地理知识的学习、地理科能力的培养提供思想和方向导向。②地理学科素养的基本要素落实在《地理课程标准》中,具体体现如下:

第一,“地理情感”在《地理课程标准》中可分为:学习兴趣、审美情趣、文化情操、科学精神等。在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批判、创新、合作、进取的科学精神,地理审美情趣,爱国爱乡的情感,良好的学习习惯,关心与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地理知识”在《地理课程标准》中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必修2“人文地理”和必修3“区域地理”。如: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知识”主要是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世界地理”部分的“地理知识”主要是了解区域的自然环境与资源和社会经济与文化及认识区域的知识,包括“区域的自然环境与资源”、“社会经济与文化”、“地区发展与差异”和“认识区域”几大方面。

第三,“地理方法”在《地理课程标准》中主要表现为地理的基本技能和思维方法。如:读图、比较、分类、归纳、演绎、分析、综合、调查、观测、实验等方法。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中所涉及的地理方法主要有:掌握从图表中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的方法,初步学会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和分析、比较、归纳等地理思维方法;在高中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中所涉及的地理方法主要有:掌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方法和地理观测、实验、调查的方法及空间想象、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等地理思维方法。

第四,“地理能力”在《地理课程标准》中主要表现为地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其在地理教学中具体体现为:调查、实验、观测、考察、分析与综合、对比与归纳、推理、空间想象、表达、生存、获取与解读等能力。但无论哪种能力,其都要体现以下过程:发现地理问题的能力、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五,“地理意识”在《地理课程标准》中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与行为及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协调观,学会从全球范围和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现实,并将本国、本土、本乡置于国际大背景下加以思考与分析,从而学会尊重与理解、竞争与合作、关心与交往。

三、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策略

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那么,如何在教学中通过地理知识的习得来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下面笔者就以地理课堂知识传授为载体,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空间思维”来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策略。其操作步骤如下:呈现直观;明确对象;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理解原因、变成文字、绘制图表;再现问题;依托图表;找出差异;分析图表;叙述结论;拓展问题;依图想象;判断问题;创造模型。

下面以学生学习人教版必修1“气压带和风带”的内容为例,说明地理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

第一,教师有意识地通过挂图和多媒体动画,向学生呈现直观“气压带和风带”学习所需要的大气运动的静态和动态图,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大气运动”的静态和动态图中,我们需要观察的对象是什么?同时要求学生观察以下三种不同假定条件下大气的运动状况:①假定条件是“地表均一,地球静止,太阳直射赤道”时,大气是怎样运动的?②假定条件是“地表均一,地球自转,太阳直射赤道”时,大气是怎样运动的?③假定条件是“地表均一,地球自转,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时,大气是怎样运动的?其目的在于从直观形象的事物入手,降低学生空间抽象思维的难度,使学生能够从形象的地理事物中明确观察的对象,并通过问题开启思维的阀门,思考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变化与发展的问题。

第二,学生在思考教师的问题后,要在“单圈环流”图和“三圈环流”图上思考与分析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分布、成因和时空移动规律,并将“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与“三圈环流”图深深地印在脑海中,为空间想象提供载体。同时,教师要求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图,并提出以下绘图要求:①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7个气压带;②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6个风带。通过图文转换,帮助学生降低了空间思维的难度,使学生在脑海中建构了它们在地球上的空间位置,实现了“以图释文”和“以文释图”的教学目的。

第三,教师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在地表不均匀的状况下,大气环流会发生什么变化?原本呈现带状分布的气压中心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对气压带和风带会产生什么影响?学生要回答老师的提问,就需要将其变化落实在图表中,在图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力。学生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物理特性和热力环流原理,找出“海陆分布图”和“一月、七月海陆热力差异图”来对比分析海洋和陆地在不同季节的热力差异状况,并概括其变化和影响。通过“提出问题、依托图表、找出差异、分析图表和叙述结论”的教学过程,学生在脑海中建立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以及时空变化的空间模型,为空间想象提供了抽象思维支撑,对更好地理解气压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和空间创造能力奠定了扎实的空间基础。

第四,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空间模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原有的空间模型进行进一步加工,创造出新的空间模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想象:沿东经110度由北至南低层大气环流形势是怎样的?学生在“大气环流”和“全球气压带与风带”图上,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判断出东经110度经线所经过的大洋(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大洲(亚洲)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名称、风向、成因,在脑海中建立新的“大气环流”和“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空间模型。教师再要求学生想象:当太阳直射点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时,“大气环流”和“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空间模型又是怎样的?学生通过想象创造教学过程,在脑海中想象创造出新的空间模型,不仅拓宽了知识视野,对知识点的理解也进一步加深了。

综上所述,要培养未来合格的公民,教师就必须深刻认识地理学科素养的内涵与结构,使课堂教学能够以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

注释:

①地理课程标准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0。

②王向东,袁孝亭.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和主要特点[EB/OL].http://www.studa.net/xueke/080607/17034264.html2010-4-8。

标签:;  ;  ;  ;  ;  

中学地理素养的内涵、结构及培养策略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