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路径研究论文

信阳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路径研究论文

信阳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路径研究

梁 涛

(信阳农林学院规划与设计学院,河南 信阳 464100)

[摘要] 本文基于河南省信阳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全区域资源基底调研情况,从制度的顶层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产业融合发展、生态环境修护与保护4个层面探讨信阳市美丽宜居乡村的建设路径,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构乡村空间、缩小城乡差距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路径;信阳市

当前,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研究的问题导向特征明显。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是“十三五”时期国家的建设重点。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困难是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背景,其突出表现为城乡差距延续、刘易斯拐点到来、二元户籍体制残存、土地制度保守、老人农业蔓延及粮食安全问题恶化等。美丽乡村建设对空心村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乡村空间重构、缩小城乡差距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河南省信阳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3]。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视角审视信阳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机遇,信阳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主要路径可以总结为:从生态文明战略高度出发,制定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根本制度;利用本地的智力资源,为信阳市美丽宜居乡村理论研究、实例建设提供科学指导;结合本地区已有产业,综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信阳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提供内生动力;高质量生态修复和保护本地区生态环境是实现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实质路径和核心。

由于非正规金融提供的利率较高,吸引了一部分农村富余资金,扩大了农村富余资金的投资渠道,提高了农村经济主体的投资收益。同时,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对农村信用社等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也造成了较大的竞争压力,迫使他们改善金融服务,从而有利于形成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1 信阳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的制度保障

在探究信阳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路径的过程中,发现作为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响应,制度先行供给势在必行。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被社会各界反复提及,直至今日有关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建设的学术研究、专业解读仍有非常高的热度。

对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制度保障,需考虑如何使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协调发展;各地在发展中的城市偏向明显,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如何彻底消除城乡分隔的二元体制;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过程中,如何消减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第二,城乡二元体制的消弭是今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就是要全面破除城市与乡村在户籍、土地、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差距,城乡互补、城乡融合的新型城乡发展关系的重塑势在必行。

美丽宜居乡村的建设归根结底是对本地区城乡人居环境的统筹发展,统一调度发展中的资源分配诉求是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重点。如何科学地做好城乡人居环境优化提升这项工作,是当前学界的研究热点[4]。结合信阳市本地现状,信阳市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在人才培育、智力支持方面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以优厚的待遇吸引人才;第二,依托本地区教育资源培养相关学科应用性人才。

第一,对于乡村发展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匹配的问题。近年来,在高速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状态下,农业现代化、机械化与工业化的同步发展不可忽视;通过工业化加速城市化进程,从宏观上影响经济组织方式、社会结构,微观上影响人们的生活、行为、思维方式。

在人才培育和引进过程中,除了依靠吸引外部高校人才之外,利用本地区教育资源提供智力支持其地位和作用也非常突出,值得重视。信阳农林学院作为信阳市本地一所农林类高校,在二级学院设置上涉农、涉林类院系很多,培养具有规划设计实际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与信阳农林学院的应用型农林类本科院校的定位是相符的。因此,结合本地区高校资源是信阳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重要实现路径之一。

2 信阳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的人才培育

废弃污染水井对地下水的污染途径有两种,一是管井成井技术落后,或没有按凿井技术要求施工,导致止水不好,上下含水层乃至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发生水力联系,从而污染地下水;二是经过长期的运行,水井套管发生锈蚀腐烂,从而丧失止水作用,导致各含水层联通,地表水、浅层水污染后直接导致深层岩溶水的污染。

第三,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存在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因此,应推动乡村加速发展、协调城乡矛盾、均衡城乡发展,加强城市对乡村的输出。

3 信阳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的产业融合

地方政府推动型模式主要是地方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活动、各项服务等措施,推动闲置宅旅游开发活动的进行,最典型的代表是区政府推动、农户为主体的北京密云模式。

提到信阳市,不得不提到信阳市的名片绿茶信阳毛尖,信阳市茶叶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历史由来已久。在信阳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过程中,信阳市茶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产生的茶旅产业融合发展业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总结起来,信阳市茶旅融合产业具有以下发展优势:①政府重视,制定茶旅融合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打造“美丽信阳·休闲茶都”的城市品牌;②茶产业本身发展需转型升级,做好产业升级、强化品牌重塑,将信阳市茶旅产业融合发展推向新高度;③全域旅游时代,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体验旅游的需求增多,市场想像空间变大。茶旅游在这种浪潮下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初级的茶园观体验光、茶艺表演欣赏升级为茶科技、茶研学、茶商务、茶教育等层次更深、内涵更丰富的旅游产品品类。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针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其中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如何做好产业融合发展对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将分别从信阳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与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结合模式出发,探究信阳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产业发展路径。

4 信阳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的生态修复

针对信阳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现状,本研究认为生态修复策略的选择如下:结合信阳市乡村生态环境中的山、水、林、田和人居环境这几个方面展开;生态修复是信阳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如何营造人居环境优美、景观生态性强的村落是信阳市乡村振兴的根本诉求[5]

生态修复的核心在于改造自然环境的基础需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上,以人口、资源、环境等各要素的协调发展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因此,构建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信阳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生态修复路径是当前人们的关注热点。从宏观层面来看,信阳市美丽宜居乡村生态修复应从生态红线梳理、生态斑块提取及生态廊道串联等具体生态修复措施入手,对全域生态系统进行宏观调控。从中观层面来看,将信阳市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分,用不同的生态修复手段对不同的生态功能区进行针对性强、指向性明确的修复。从微观层面来看,将“山、水、林、田、人居环境”等要素指标的具体修复措施落实到信阳市域范围内的各行政村层面上,明确各行政村不同类型的生态修复着力点。用科学的恢复生态学理论指导“山、水、林、田、人居”等要素指标的问题导向性的修复策略的实践。

总之,信阳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路径可以通过制度保障、人才培育、产业融合、生态修复4种手段协同实现。在制度保障上,增强制度设计;消弭城乡二元体制,重塑新型城乡关系;消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人才培育上,让信阳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成为中部六省各高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试点区域;利用信阳农林学院为宜居乡村建设培养具有规划设计实际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产业融合上,信阳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过程中,信阳市茶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产生的茶旅产业融合发展业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在生态修复上,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运用恢复生态学的核心理论对信阳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的“山、水、林、田、人居”等要素的生态问题进行逐一剖析。

儿童支气管哮喘是儿科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主要以慢性气道炎症为基础,特征为气道高反应[1-2]。儿童哮喘的急性发作能在短时间内造成气道痉挛 、呼吸困难甚至窒息,临床治疗以减轻患儿症状、缩短发病时间、防止病情反复发作为主[3-4]。为探究布地奈德与槐杞黄颗粒联合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效果,本研究选取18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布地奈德与槐杞黄颗粒联合治疗及仅采用布地奈德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参考文献

[1] 韩大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信阳乡村文化发展路径选择[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68-76.

[2] 何仁伟.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理论探讨、机理阐释与实现路径[J] .地理研究,2018(11):2127-2140.

[3] 李静,梁涛.信阳美丽乡村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景观途径研究[J] .艺术品鉴,2018(17):85-86.

[4] 张智,刘方,古励.城镇人居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2011(6):25-28.

[5] 刘刚.淮河流域峒柏大别山区植被退化机制与生态修复模式[D] .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0.

[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9)13-27-2

基金项目: 2018年度信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信阳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路径研究”(2018JJ024)。

作者简介: 梁涛(1988—),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标签:;  ;  ;  ;  

信阳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路径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