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木作工程及施工工艺论文_宁钰涯

古建筑木作工程及施工工艺论文_宁钰涯

宁钰涯

山西省古建筑保护工程有限公司 山西省 030012

摘要:我国的建筑发展历史周期较长,建筑的木构架体系在我国应用广泛,结合木构架建筑的发展情况,从大木工程和小木工程两方面出发,就古建筑木作工程的意义及发展和基本模数等作了论述,以推广木结构的应用。

关键词:木构架建筑;大木构件;

引言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独特、造型优美、传力科学,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凝聚着历代工匠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处于传统建筑工艺核心地位的中华木作更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对古建筑木作工程进行修缮, 主要目的就是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木材作为天然的建筑材料, 因为取材方便、适应性强以及抗震性高, 并且便于修缮和搬迁, 被广泛的应用在古代建筑建设中。基于木作工程特点来看, 其可以更大程度上与自然风景融为一体, 更贴合人心理上对建筑的需求, 可以进一步拉近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 同时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承。我国古建筑见证了不同朝代的更迭, 具有独特的历史韵味, 是现代人们接近古代人文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对其进行修缮是延长其存在年限的必要措施, 对促进我国历史文化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如今由于自然灾害的侵蚀和人为的损坏,许多传统建筑变得摇摇欲坠,亟待修缮与改造,却又面临着传统木作工匠稀缺和传统工艺失传。这样的境况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1木作技术人才的培养是传统木作技艺传承的保证

传统木作技艺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传统木作技艺人才如何培养?过去是子承父业,师徒相传,如今又是什么培养模式?从查阅的资料和实地考察了解到,在我国设有古建筑专业的高等学校数量不多,其中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和北京建筑大学等重点高校开设了古建筑专业,其重点培养科研和设计人才;北京林学院、南京林学院、东北林学院等一部分以林业为基础的高校开设古建筑或园林景观专业,但这些学校的毕业生也主要从事古建筑和景观设计或从事项目管理工作;还有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少数专科学校也设有古建筑专业,这里的毕业生主要从事古建筑项目管理工作,而实际在施工操作一线的技术工人是没有经过学校专业培训的,就是操作难度最大的是大木作把作技艺,还是过去的师徒传承或子承父业模式。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由于近些年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受到抑制,木作技艺的运用范围减小了一些;另一方面是需要传统木作工匠的企业找不到人,而传统木作工匠又找不到活干。

2加强对传统文化建筑的保护,促进历史文化名城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近40年,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得到了飞速发展,人口的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9.8%上升到2016年的57.4%,传统文化建筑保护和城市高速发展的冲突日益显现,破坏传统文化建筑的行为时有发生。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现中国非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因而成为重要的文物保护对象。1982年,我国设立了历史文化名城制度,而历史文化名城是离不开传统文化建筑的,有传统文化建筑才有传统建筑的修缮与改造,有传统文化建筑才有传统建筑大木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历史文化名城包含两个关键词:一是历史,二是文化。真正能称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应该是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具有相当数量保护较好的历史遗存建筑,这是其它城市所不具备的。如今不少历史文化名城名存实亡,历史文化街区被随意拆除,历史遗存的文物建筑周围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最近联合督查统计数据来看,全国13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将近20个没有历史文化街区,18个历史文化名城中仅有一处历史文化街区,近一半历史文化街区不合格。文化名城,文化当先,文化是名城的灵魂,传统建筑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元素,是文化的载体。记录名人生平的坛庙碑文,文化景观等,是文化名城的内涵,没有了文化,名城也就只剩下破旧老房子聚集的地方;反之没有了传统文化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也就失去了历史文化附着的硬件,没有了硬件,软件也就很难发挥出其应有价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中国古建筑的发展演变

随着漫长历史的发展,中国古建筑仍具有比较明显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从现存唐代木结构建筑至明、清大量建筑,可明显对比发现,中国古建筑的发展演变具有历史时代风格特征。明清建筑的大木榫卯,较之唐宋时代,在构造手法上虽然是大大简化,但它仍然保持了原有功能。

1.大木构件尺度变化时代特征

(1)柱高比例的变化。施用斗栱的建筑,其柱高因斗栱尺度的变化给柱高尺度比例也带来变化,早期建筑斗栱尺度较大,柱高尺度相对较小,如元代以前的古建筑。明清以来,斗栱尺度渐小,建筑的柱高尺度加大。其柱高尺度的时代特征规律是:柱高尺度随斗栱尺度变化,早期建筑柱高尺度相对较小,宋、元以后柱高尺度渐大

2、梁类构件截面的高、宽(厚)比例。早期建筑梁类构件较“高瘦”,受力合理,更符合现代力学原理;元代以前建筑的梁类构件高度比一般约为2:1-3:2,晚期建筑梁类构件较“肥胖”,尤其清代建筑的梁类构件近似方形。其高宽比约为5:4-6:5,从力学原理角度上讲极不经济。

3.大木构件截面外形的时代特征

(1)柱子,元代以前建筑的柱子柱头部分大都施“卷杀”。宋代多将柱子外形做成“梭柱”,而明清建筑的柱子柱头部分不施“卷杀”,只将柱子施以“收分”,柱头端部的柱楞施以局部“卷杀”或作“压楞”处理。

4.斗栱体量大小

斗栱体量尺度的大小包含两个尺度含义,一是整组斗栱占建筑正立面(柱身部分)的尺度比例大小,二是斗栱构件的体量大小,二者基本是统一的。斗栱体量大小的时代特征,其基本規律是从汉唐至明清.越“早期”的建筑,斗栱体量越大,越“晚期”的建筑,斗栱体量越小。早期斗栱体量较大,斗栱健硕、苍劲。而晚期的明清斗栱快变得纤巧、玲珑。

5、屋脊外观变化

我国古代建筑在唐、宋及元建筑在脊槫两端置生头木,正脊起翘;明清时屋脊并没有延续了这一特点,而是呈现一条水平屋脊。

4古建筑模数的定义

清式建筑主要以斗口作为相应的建筑法则,斗口模数制和檐柱径模数制。斗口的意义:斗口即为平身科斗拱坐斗在面宽方向的刻口,这个刻口的宽度在不同类型、等级的建筑中是不同的,清式建筑又把斗口分为十一个等级:最大斗为6寸(1寸为32mm),最小为1寸,每等级间以0.5寸递减(6寸、5.5寸、5寸、4.5寸、4寸、3.5寸、3寸、2.5寸、2寸、1.5寸、1寸)。檐柱径:小式无斗拱建筑以檐柱径为基本模数,通常以柱径的倍数来推算构件的尺度。一般而言,面宽可以按斗拱的攒数来定(11倍斗口);也用面宽的大小定斗拱的大小;进深常按斗拱3~4攒而定;若明间为10尺,捎间只能为8尺;小式建筑不超五举四步。柱子与柱径的比例:一般面宽为10分,柱高为8分,柱子与柱径比例为11∶1。收分与侧脚:园柱上细下粗的做法称作收分,小式收分为1%,大式收分为0.7%。侧脚:柱子根部通常要向外移出一定的尺寸,使柱头向内侧倾,以增加建筑整体稳定性,这种做法称作侧脚。基本法则:上出与下出,清代作法,小式房屋以檐柱中至飞檐椽外皮的水平距离为出檐,上出的尺寸一般为柱高的3/10,其中飞檐出头占其1/3,老檐占2/3(大式也可为21倍斗口),下出台明至檐柱中的距离为下出2/3檐出。步架与举架:木构架上相邻两檩的中心水平距离称为步架,步架依照位置不同,分为廊步、金步和脊步。一般小式廊步为4~5D(D为檐柱径),金步为4D;大式建筑为檩径的4~5倍。木构架中相邻两檩中心的垂直距离为步架长度。举高除以对应的步架得到举高系数,称为举架。大式举架有五举、六五举、七五举、九举等。小式建筑一般有五举、六举、七举、八举等。以上为大木作工程的基本推算模数,按照建筑法则推断出尺寸后,再按照工艺顺序进行大木操作。

结语

木作工程在古建筑中起到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古代建筑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古代建筑技术需要发扬光大、继承。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施工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M].中国营造学社,1934.

[3]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M].科学出版社,2003.

论文作者:宁钰涯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1

标签:;  ;  ;  ;  ;  ;  ;  ;  

古建筑木作工程及施工工艺论文_宁钰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