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改革探讨论文_覃巍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改革探讨论文_覃巍

(南宁五菱桂花车辆有限公司 广西南宁 530001)

摘要:专业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同样如此,专业建设必须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创新性、社会性、高等性。通过教学改革,构建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考核评价机制。本文简要的分析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改革,以供参考。

关键词:专业;建设;改革

1 专业建设应体现时代性、先进性和社会性

为使毕业生能够满足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与社会接轨,必须保持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和时代性。通过专业教学改革的调研工作,时代对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提出了新要求:(1)具备熟练应用CAD/CAM/CAE软件的能力;(2)具备数控设备加工操作能力;(3)模具材料不断革新,掌握更加先进的模具表面处理技术;(4)工业材料出现了以塑代钢的趋势,要求学生掌握塑料成型工艺、压铸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方面的知识;(5)现代模具制造业需要的是集设计、加工、调试、安装、维修等技能于一体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6)现阶段行业分工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教学中采用模块式教学,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模块加以组合,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7)加强校企合作,走工厂化办学之路,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8)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在校期间能获取更多知识和信息。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要更新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方法,革新考核方法。

2 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校“二三三”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根据本专业特点制订有本学院特色或亮点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结合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学生设计的专业知识、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整体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具体方式。在“引企入校”实行校企合作新机制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办学的实际和发展的要求,确定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三年学制连贯、三个方面联动、一年一项重点、最终实现培养目标的,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3×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教育方面,第一年以专业基础学习为主;第二年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第三年以职业素质教育为主。在教师素质方面,第一年是专业基础教师、第二年是校企合作导师制的指导教师、第三年是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在学生培养方面,第一年是专业学生,完成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第二年既是导师制的学生、又是企业现代师徒制的学徒,学习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第三年参与生产加工和职业实践,顶岗实习成为合格的技师。

3 构建课程体系

构建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要根据培养目标,围绕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应用性、针对性、先进性、体现前瞻性;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及可持续发展。课程体系要淡化学科体系,根据专业知识、能力和教学内容相互关系,按照教学进程合理安排的原则,部分课程实现了综合化,各模块引入了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材料。另外,建设校园文化,开设人文社科类选修课,技术选修课,举行创业、创新、就业指导讲座,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举办学术讲座,多途径、多渠道地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改革以后,形成了职业素质模块、职业能力模块、职业技能模块、职业拓展模块的课程体系。在新课程体系当中:(1)为了适应科技发展和企业技术进步的需要,在教学计划中引入了新知识、新技术课程:开设了AutoCAD、Solidworks、UG等课程;(2)强化了学生制造工艺理论与方法的培养,拓展了模具制造新技术的学习。在课程中依次开设了机械制造技术、数控加工技术、MasterCAM应用等课程,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增加了特种加工技术、模具新材料与表面处理等内容。(3)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相互贯通、相互支撑。(4)确定了模具设计、模具制造、钳工三个专业方向,在培养学生宽专业基础的同时,强化专业方向的能力训练。(5)开设了模具估价、快速成形技术、UG模具设计等专业选修课,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公共关系等公共选修课,拓展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6)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指导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7)加强校企合作,工厂化办学,走产学研改革之路,进行生产实习,提升学生的机械加工、模具数控加工、模具装配与调试、冲压与注塑生产的实践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 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健全质量监控体系

4.1 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引入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4.2 考核方式改革

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正确、科学的评价,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革考核方法,必须树立正确科学的质量观。根据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结合学生课程等实际情况,引入职业标准制订考核标准,加强应知应会的试题库建设。实行考核形式多样化,在理实一体化课程中可以形成性考核、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行双证书制,即学生毕业时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要求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4.3 加强日常教学管理与信息反馈

日常教学管理分层次同步实施。学院有教务处和教学督导室,随时检查全院教学工作的工作状态,随机抽查教师的教学业务原始记录,下班随堂听课,收集班学生对教学方面的反馈意见。系部成立教学质量考核小组,负责检查教师教案、教学进度、教师作业布置与批改情况、教学日志等,定期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开展讲课比赛,进行业务研讨,组织学生问卷调查与测评。学生负责班级考勤,填写问卷调查、反馈对教学的意见。每年发出毕业生情况反馈表到各用人单位,或教师到各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工作情况,听取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思想作风、技术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反馈到教改课题课组,形成一个质量闭环控制系统。

4.4 按照企业质量控制的思想,建立教学过程的评价制度

企业生产的是产品,产品是由零件组成,零件的生产又分为若干工序,有着严格的质量标准,实行了严格的质量检测,不合格半成品不能转入下一道工序。对于人才培养而言,人才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结构、课程体系建设等只是完成了“人才”这一“产品”的总体设计。“人才产品”的质量是在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的各个教学环节形成的,其中“教师”与“学生”是“人才产品”质量形成的主导与主体,建立课程考核大纲与课程考核标准(考题库)是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规范”、“检测”、“评定”的必然要求,是对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成败进行评估的客观需要。把每一教学环节视为人才培养中的“一道工序”,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有利于分解课程体系的教学任务,落实教师的教改责任,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结束语

随着国家“职业就业准入制度”的逐步推行,为适应市场对人才资源的新要求,课程开发应与地方和行业的就业准入制度接轨,以相关行业标准为依据,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职业准入资格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推行“双证书”制度。比如组织学生参加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电工、钳工操作等相应模块的社会认证考核,强化岗位技能训练,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林明山. 基于Cimatron E的现代模具制造技术实例[J].模具制造,2013(02).

[2]张志鸣.现代模具先进制造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J].模具制造,2013(02).

[3]聂兰启.疑难问题探讨[J].模具制造,2013(02).

论文作者:覃巍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5

标签:;  ;  ;  ;  ;  ;  ;  ;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改革探讨论文_覃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