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的三大突破_杨元庆论文

联想的三次突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9年2月5日,联想集团宣布柳传志重新担任公司董事局主席,杨元庆重新担任首席执行官。二十五年前,柳传志一手缔造了联想;五年前,柳传志将联想的帅印交给“弟子”杨元庆。如今,当联想再一次站到“悬崖边”的时候,柳传志又重新出山。

联想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这二十五年中,经历的风浪不计其数,多次站到“悬崖边”。从上世纪90年代成功抵挡国际电脑巨头的大举进攻,到2003年的多元化战略失败,2004年并购IBM的PC业务……正是柳传志率领联想一次次突出重围。这一次柳传志还能成功吗?

复出后不久,柳传志在北京作了一次一个多小时的演讲。演讲中,他侃侃而谈,回顾了联想的历次危机,并坚定地表示:这次危机“最终一定会引导联想进行战略转型”。

第一次突围,联想1994

1994年,联想成立十周年的时候,经历了第一次大危机。在柳传志的带领之下,联想成功突围,在1996年首次获得中国个人电脑市场份额第一的桂冠。在联想的历史上,1994年是“战略转折”年

重整组织结构杨元庆崭露头角

1994年,国家取消了高科技产品进口许可制度,在没有国家保护的情况下,国内IT企业与跨国公司短兵相接。此时的联想“内外交困”:一方面,惠普、康柏等国际巨头长驱直入;另一方面,联想一直以来的大客户——国内机关事业单位的采购势头出现疲软。数据显示,在1989年前后,国产电脑的全国市场占有率为67%,而到1993年直降到了22%,几乎溃不成军。柳传志本人也因患美尼尔氏综合征住进了医院。

面对业绩的下滑,柳传志没有去找外部原因,“别管外面出了什么事,联想要把自己的毛病看清楚。”联想的毛病在于组织结构不合理,销售和进口各自独立,电脑整机的组装销售效率极低。除了联想电脑,联想还销售其他品牌的电脑和惠普打印机等产品。进口由一个副总裁负责,销售由另一个副总裁负责。

柳传志果断决定调整,将与电脑有关的进口、销售等业务合并到一个部门,即电脑事业部,让29岁的杨元庆出任总经理。杨元庆从联想几百人的电脑团队中选出23人,组建了电脑事业部。如今,这23人中的大多数都已经成为联想集团的中坚力量。

事实上,对原来各个业务部门进行大调整,极易引发集团内部的利益冲突。调整之后,以杨元庆为核心的电脑事业部成为联想集团的重心,柳传志曾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事业部的兵就是穿皮鞋的,其他部门的兵是穿草鞋的。万一穿皮鞋的打了败仗,这个局怎么收拾?穿草鞋的能答应吗?”柳传志心里没底。但他决心已下,“只要交给杨元庆,我就一定坚决支持他。”

杨元庆没有辜负柳传志的重托,自他接手事业部后,联想的营业额以每年100%的速度增长。联想电脑迅速挤入亚太三强,台式电脑市场占有率位居亚太第二,PC服务器首次进入亚太四强,笔记本电脑首次进入亚太十强。

优化供应链

1995年,经过组织架构的调整,联想初步稳住了阵脚。此时,柳传志马上进行了第二个调整,在这次调整之后,联想真正具备了“中国第一”的实力。

从1995年到1997年,柳传志和杨元庆研究了电脑的成本构成,得出结论:一台电脑的成本中,元器件占了80%多,人工、推销等费用不足20%。而电脑元器件不断更新换代,价格从上市的那一分钟起,就开始下跌。1996年7月,一片存储器的芯片价格是16美元,在三个月之内跌到了2美元,一个主机板里边有8片这样的芯片。就一个电脑企业而言,如果它在7月以16美元采购芯片,装配成电脑后,花了三个多月才卖出去,一台电脑在一个部件上就亏100多美元。库存的周期越短,成本就越低。所以,柳传志得出一个结论:得供应链者得天下。

联想开始大刀阔斧地调整优化供应链,将可储存部件和不可储存部件严格分开,然后和供应商缩短订货时间。用这样的办法,联想的成本大幅度降低。1996年,联想连续六次降价,《计算机世界》惊呼“联想要跳楼”,“跳楼”的结果是联想的利润大幅度上升。在电脑行业里,通过缩短库存时间节约成本的,联想是第一个实践者。

直到今天,联想黄金供应链还让戴尔、惠普等竞争对手自叹不如。柳传志的联想投资公司里有一个咨询团队,最拿手的咨询就是供应链。柳传志感叹,1995年,联想对供应链的研究过程,就是对行业深刻认识的过程。把这整套经验规范化后,就形成了联想自己的流程,简单而高效。

核心技术之惑

“平心而论,到今天为止,联想在技术上并没有优势。这也是我心有不甘的地方。”柳传志坦言,“研发一项技术大概要投资几十亿美元,要为国争光,联想就死了。”

从1994年到1997年,柳传志从一个创业者成了一个商业领袖,联想从一家普通企业,成为电脑行业里具有支配地位的领袖企业

“企业研发一个核心技术,必须清楚它能不能卖出去。”令人记忆犹新的是,1992年,为了抗衡英特尔跟微软的标准联盟,IBM、苹果、摩托罗拉三家公司联合推出了一款新电脑,叫Power-PC,这款电脑的性价比要好于竞争对手,但市场不买账,落败而归。原因在于:英特尔和微软战略明确,把电脑的兼容性放在第一位,PowerPC与别的技术不兼容,那三家企业没有看准市场,所以失败了,上百亿美元的投入也打了水漂。

柳传志给联想制定的技术路线是产品技术:先摸准市场需求,再用成熟的技术来提高产品的性能和价格,一切为了市场。1998年,因特网流行以后,大家都想上网。但当时个人上网很麻烦:买电脑后,要打开机箱装网卡,再装上网软件,还要去电信局登记。针对这一情况,联想研发了“一键上网”产品“天禧”电脑,事先把网卡和软件都安装好,并和电信部门进行合作,客户买天禧电脑,按一个键就能上网。“一键上网”产品让联想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了8%。后来,沿着这个路,联想又做了“一键恢复”电脑,占领了大片市场。这些产品技术使联想电脑的毛利率一直保持在14%~15%,在中国没有大幅度地下降。

有媒体评论,从1994年到1997年,柳传志从一个创业者成了一个商业领袖,联想从一家普通企业,成为电脑行业里具有支配地位的领袖企业。柳传志自己总结道,经过了1994年的战略转折,“我对杨元庆和很多和他一样的年轻人说,在实践之中,我们懂得怎么管理自己的企业,包括制定战略,团队建设,员工激励等;我们也懂得了电脑行业的规则。而且,我们总结这些经验,将流程科学化,就可以自己写菜谱。”

第二次突围,联想2003

2001年,联想已经占领了中国30%的市场份额。是继续推高市场份额?还是多元化?国际化?联想走到了第二个岔路口

决战戴尔,收购IBM

2001年,柳传志把联想集团的业务全交给了杨元庆,杨成为首席执行官。柳传志说,“首席执行官是导演,我是制片人,杨元庆是一个非常强势的导演,我全力支持他的工作。”然后,柳传志把主要精力转移到了投资领域。

2001年,联想已经占据了中国市场的30%,杨元庆提出:联想的市场份额已经很高,再往上做的话,投入会很大,而产出可能会很少。联想调整了战略,提出了多元化方针,但从2001年到2003年,联想多元化做得并不成功。2003年,电脑主业又受到了戴尔的猛烈攻击。彼时的戴尔在全球所向披靡,在欧洲把康柏打得落花流水,连IBM、惠普都不是它的对手。2004年,联想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30%跌到了24%。

2003年底,联想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来研究企业战略。柳传志发现,杨元庆无法覆盖这么多项业务。他说:“杨元庆对电脑的感觉极好,所以他亲自主管电脑业务,不用企划人员帮忙。但是多元化之后,杨元庆依然不用企划人员,摊子铺大了,他一个人顾不过来。”联想重新制定了长期战略:收缩多元化,专注于主营业务PC,并向国际市场进军。所谓“攻击就是最好的防守”,联想在2004年开了誓师大会,决定做精电脑主营业务,和戴尔决战。就在这个时候,IBM递上了橄榄枝,高层主管詹姆斯·乔治希望联想收购他们的PC业务。其实,IBM早在2001年就找过联想,当时联想拒绝了,2003年联想决定接受,双方开始谈判。

柳传志用“惊心动魄”来形容那段日子。联想一边与IBM进行谈判,一边与戴尔决战。

联想认为,戴尔直销的优势是与大客户的直接联系。而联想当时的强项是消费类市场,大客户市场是软肋。大客户市场的利润比消费类市场要高,所以,尽管戴尔的市场份额远不如联想,但是利润比联想高很多。细分析两个市场之后,柳传志认为问题的根本仍然在供应链。为两种不同需求的客户建立两条供应链,成本很高。而如果只用一条供应链同时面对两种客户,效率又会很低。什么样的供应链才最高效?目前供应链的哪些环节该合?哪些环节该分?联想非常细致地研究了供应链问题。2004年,联想真正做成了惠普和戴尔都比不上的黄金供应链,联想在中国的成本只有戴尔的1/4,响应速度则要比戴尔快三天。2005年,联想稳住了阵脚,戴尔自身却出了问题,电脑出了不少技术性事故。这一仗,联想算是打赢了。“在和戴尔决战的过程中,联想对行业的认识更深了一层。这一点,在后来管理IBMPC部门的时候,同样是重要的。”柳传志说。

并购IBM的前前后后

在2004年的前三个月,联想聘请了高盛和麦肯锡做顾问,分析IBM为什么要卖掉PC业务,分析并购行为的好处和风险。联想邀请了一家美国的PE公司(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参股。柳传志说:“仅仅听咨询公司的意见,我心里不踏实。如果有一家有经验的PE公司愿意入股,他们同样拿钱,他们的意见更有参考价值。”最后,这家PE表示同意参股。

对于并购问题,联想内部有几派意见。杨元庆和另外三个高管坚决主张做,有几个高管犹豫不决,还有一两个反对,其中,杨元庆的意见是最坚决的。但是,在联想控股的董事会上,股东们否决了这一提案,认为并购IBM是蛇吞象,风险太大。2004年4月,杨元庆要求在联想控股的董事会上申诉。最后,柳传志作的决定是,继续考察,结果再研究。

柳传志将联想并购IBM的风险总结为三条:第一,联想买了Thinkpad品牌以后,那些大客户能不能接受由中国人控制的Thinkpad。第二,IBM的员工愿意到中国的联想公司来吗?会不会集体辞职?第三,业务整合、文化磨合能不能做好?这个风险最大。

面对这三个风险,柳传志说:“一个企业并购另外一个企业,进行化学性整合的时候,并购方要懂行业,还要懂企业管理。”在并购IBM之前,联想已经是电脑行业的一个腕儿,有世界一流的供应链。但是,如果市场大环境发生变化,行业发生变化、产品发生变化的时候,联想知道该如何应对吗?联想能够在危机时刻调动新员工的积极性吗?经过分析,柳传志认为联想有魄力解决这些问题。于是,他下定决心并购IBM的PC部门。

前两个风险主要发生在并购初期。柳传志的应对策略是,让Thinkpad品牌的对外接口保持不变,联想的总部搬到美国,变成一个国际公司,销售人员、采购人员、首席执行官全球招聘,这样,大客户就不会有感觉。在并购过渡期,联想和IBM联手派了2000个销售人员,到各大客户处拜访,大客户基本都愿意继续购买产品。柳传志接触了IBM的高管们,他们也认为PC业务是IBM的鸡肋,他们在IBM发展前途未卜,他们愿意来联想,但待遇不能减。至此,前两个风险顺利化解。

联想和IBM签的协议约定,Thinkpad终身卖给联想,IBM品牌联想保留五年,实际上三年之后联想就把IBM的牌子撤掉了,Thinkpad站稳了。

中西矛盾二三事

对于第三个风险,柳传志承认,从2004年至今,联想和IBM一直在磨合,且矛盾不断。

双方第一个冲突是,在企业里,是流程重要还是目的重要?柳传志一贯的方针是,任何事情都要根据目的来做,否则,流程就会越做越复杂。“好像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一切只为了流程的精细。”在柳传志看来,中国企业的优点,就是根据目的随时调整流程。柳传志把自己看做写菜谱的人,而国外的首席执行官做饭都是按照菜谱上写的程序做的,他们都是跟管理学院学的。在形势恶劣的时候,外国的高管会按照程序先降低成本,再裁人。前任首席执行官阿梅里奥是西方的管理体系培养出来的,他最大的优势,就是对流程非常的精细化,做事情非常有规矩。“他的优点同时也是他最大的缺点,就是太重视流程,而忽略了目的。”柳传志说。

柳传志和杨元庆第一次参与国际董事会,与IBM的股东董事,独立董事,PE公司股东董事商议事情,时常争论不休,意见难以统一。联想是举贤避亲,不用员工子女,但阿梅里奥经常拉自己的亲朋故旧进公司,这些人与联想的老员工之间难免产生矛盾,影响公司的执行力和团队士气。

联想换了两任国际首席执行官,第一任是IBM推荐的沃德,柳传志评价说,“那个人很善于交际、很善于表达,但不善于做事,他很快就被撤换了,撤换他是几个股东董事提出的。”第二任就是从戴尔“空降”到联想的阿梅里奥。柳传志说:“他工作充满激情,执行力非常强,也非常直率,决不做两面派的事。他也有非常突出的缺点,让他和杨元庆的后台,也就是我,产生了很多矛盾。”

第三次突围,联想2009

2009年2月份,面对联想9700万美元的巨亏,柳传志再次出任联想董事局主席。他说,“这次危机最终一定会引导联想进行战略转型。有人说我是为了股市唱高调。但是,如果三年以后真的让我说着了,真是战略转折点,到时候别说我是蒙的”

联想最大的问题

金融危机下,联想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首先是亏损。2008年,联想集团第三季度亏损了9700万美元,这是自联想集团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亏损。其次,2004年并购IBM时,联想是全球第三大电脑厂商,现在已跌至第四位。另外,联想已经连续四年裁员,员工士气普遍不振。

柳传志认为,在2009年以前,联想经历的坎坷并非逆境下的危险,主要是联想自身出了问题。这一次,联想的困境才是真正在逆境下形成的,全球金融危机是直接导火索。首先,联想手里IBM的PC业务受到了很大影响。一直以来,IBM全球业务是高端产品,主要面向大企业,是集团采购。金融危机让欧美的很多大客户损失惨重,纷纷缩减开支,第一项就是缩减电脑设备的开支,然后才是裁员。据统计,在欧洲和美国约有50%以上的企业已经大幅度缩减IT开支。柳传志补充说:联想真正要应对的东西不仅仅是逆境造成的,更多的是内部原因造成的。因为,与其他电脑厂商横向比较,联想的亏损仍然是十分严重的。

谈到现状,柳传志总结联想目前最大的问题有三个:第一,公司的战略不清晰,又抓消费类市场,又抓高端市场,两头很难兼顾。第二,执行能力大幅度减弱。一直以来,联想的黄金供应链保证了联想的产品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到达客户手中。但是,现在联想的流程变得非常复杂,每个环节都很完善,很严谨,业务员很多,效率却很低。“一个企业忘了目的,一味执著于流程,是天底下最大的笨蛋。”最重要的是第三个,公司核心价值观没有建立起来,团队士气不高,尤其西方团队。这造成了联想员工打仗犯懒。

联想何时可以扭亏为盈

面对联想的三大弊病,柳传志认为,联想研究的重点是,杨元庆重新做首席执行官以后,过去的做法哪些能继续用,哪些要抛弃。柳传志坚信这次一定是战略转折点。“还是回到行业和企业管理两方面。首先,联想了解电脑行业,有能力重塑黄金供应链。第二,联想懂企业管理,战略制定、团队建设、员工的激励,联想都有经验。”他认为,他可以带领联想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进行调整。柳传志表示,再过几年,他一定会把经过细细讲出来。

面对联想业绩何时恢复的疑问,柳传志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时间点。一是金融危机到底多长,这个时间点是联想无法控制的。他表示,联想现在现金充足,即使金融危机时间再长,公司都可以持续运营。但宏观经济低迷,产品的利润很难上升。第二个时间点是联想可以控制的,就是供应链和流程调整的时间。这几年流程系统是混乱的,要花非常大的代价重建,要有很大的投入。这个时间点直接决定了联想盈利的时间点。

回顾二十五年来联想经历的风风雨雨,柳传志得出结论,企业渡过难关主要还是靠自己的本事。自己的本事又分为两类,第一个,对自己行业了解的深度。第二个就是企业管理基础。无论是哪个行业的企业,都要研究清楚:怎么去制定战略?怎么带好队伍?怎么有好的班子?

既懂行业,又有企业管理经验,企业在逆境下生存的能力就会强。真的地震了,所有人都压在瓦砾中,但是如果其中有10个人练过硬气功,也许就真的活下来了。

点评

周其仁:企业家要重视宏观经济走势

在处理所有问题的时候,柳传志总是把可控变量和不可控变量分开,把控制不了的风险都预算在内,把能控制的事情做到极致。事实上,企业家无法控制的变量包括宏观经济走势、国家政策等。比如,金融危机什么时候见底,是企业家无法控制的。企业家可以控制的变量,就是自己的企业到底打算做什么,怎么做。

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应该有一点宏观意识,在萧条来临之前,做好过冬准备。尽管摔了很多跟头,大多数中国企业家仍然不重视宏观经济走势。丘吉尔说:“人类经常被真相绊倒,但大多数人赶紧站起来走开,假装什么事都没发生。”

2007年10月,流动性过剩的形势已经浮出水面,我当时就提出,“枪口要放低”,冬天就要来了。过冬之前最重要的是粮草。对于企业来说,粮草就是现金。当时,大多数企业家没有引起重视。毕竟,那时候国家的说法是“经济有过热的风险”。

但是,也有一些企业家悄然开始了动作。2007年10月份,柳传志的联想投资和弘毅投资这两个投资公司都抓紧了第三期、第四期的融资,在2008年之前,储备了200亿的现金。所以,时至今日,柳传志仍然可以自信满满地表示,“联想有钱。”万科也在那时有了动作,2007年11月,万科开始打折售楼。当时,中国多数的公司不同意万科的做法,认为他们破坏了行规。实际上,万科的降价抢回了现金。所以,2009年,在众多地产商为现金东奔西走的时候,万科仍然稳坐钓鱼台。

标签:;  ;  ;  ;  ;  ;  ;  ;  ;  ;  ;  

联想的三大突破_杨元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