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场诸多困惑的再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目前市场论文,困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5.1"之前大盘连续上扬四日,"5.1"之后大盘连续下跌七日,一个普通的节日成为行情强弱的分水岭,此乃市场的一大困惑;
在节后大盘下跌过程中,政策面暖风拂拂,多次在大盘破位之际有政策性利多消息出台,政策性鼓励做多的意愿非常强烈,管理层的这种高姿态成为市场的又一大困惑;
当政策底的位置已经在1500-1550区域表露无疑后,市场仍旧继续出现下挫,1500点的整数位被轻易击破,此乃市场的又一大困惑;
在管理层明确表露出政策性信号的情况下,机构投资者的做多意愿仍不强,也是市场的又一大困惑;
有关增发暂缓的消息出台后,前期由于可能实施增发的中高价上市公司并未出现较好升势,仍是中低价的重组并购股领涨大盘,成为市场的又一困惑;
新股配售实施后,首发的速度明显加快,虽然一级市场的资金会出现一定回流迹象,但新股发行速率过快势必会导致二级市场抽血严重,此利好的利空效果再度成为市场一大困惑;
此类诸多困惑成为困扰目前市场的焦点,也是研判市场趋势的关键。
一、资料显示:政策底与市场底呈现分离状态
从历史走势分析,1993年下半年的政策底无疑在777点左右,而在1994年真正形成的市场底在325点;2001年四季度的政策底在1514-1550点区域,但市场底却在1339点。由此说明,政策底与市场底总是呈现分离的状态。究其实质,管理层在某一区域连续出台政策性利好,主观上促使大盘走稳或走好,这本身表明管理层已经预见到市场如若按其身身规律运行的话,大盘有可能出现弱市。因此,政策性利好集中出台往往是在弱市即将出现前出台的。或者说,政策底并非能够形成真正的市场底,政策底与市场底之间总是呈现分离的状态。
二、大市场下政策导向对市场的效力仍存在
我国股市一直呈现一种政策市的特征。政策的导向对于市场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但是,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自身运行规律所起的作用会越来越大,而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力将逐渐趋小。沪市历史上,机构在1993年下半年云集于申能股份、1998年下半年机构再次入驻上海机场,通过对部分大市值股来实现对市场的影响,从而达到护盘、稳定市场或其它目的。但是,目前市场规模变大后,即使对中国石化这种超级入市值股进行市场炒作,也难以达到预其目的。因此,小市场、大资金的环境下,政策导向较易产生效力;而在大市场、大资金的环境下,政策导向必须得到市场等其它因素的配合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由此说明,在人市场下,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力已越来越小。前期降佣、降税、降息,还有恢复新股市值配售,这些所谓的政策利好并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也已说明这一点。在目前基金、券商的生存空间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的同时,期望这批机构投资者再度成为弱市中的救星的概率越来越小。因此,大盘由于政策的刺激而出现的上涨,则远没有市场本身的原因而出现的上涨来得实在、踏实。
三、政策底对市场的中长期影响较大,中短期影响小
1993年下半年管理层在777-900点区域、1998年下半年在1050-1200点区域、2001年四季度在1500-1550点区域,当时曾经多次出台政策性利多,但市场均出现了破位下行的态势,表明政策底对市场的中短期影响不大。但是,从中长期市场的走势分析,大盘指数又始终站到了政策底之上,或者说,政策底对市场的中长期影响较大。 这一点对于投资者应有较大的启迪。今年四、五月份,管理层在1500-1600点区域又多次出现多项利多,但市场仍旧出现破位下行的态势,说明仅仅依赖政策的作用市场是很难真正走好的。但是,即使大盘落在了政策底的下方,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盘指数最终仍会站在政策底之上,而且,大盘站于政策底上方的时间会远远多于落在政策底下方的时间。因此,政策底对市场的中短期影响较小,中长期影响较大。
四、管理层与机构投资者之间的“一堵墙”
目前在管理层与机构投资者之间有一堵墙,可称其为“第三者”,那就是作为证券市场基石的上市公司。经统计,据有关业绩的统计分析,2001年度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174元,较2000年度下降-26.9%,而2001年度上证综指的跌幅在21%左右。也就是说,目前1600点左右的市盈率水平,竟然与2000年底的2100点的市盈率水平相差无几。如若上市公司效益持续滑坡,大盘即使再持续下跌,整个市场的市盈率水平也没有下降多少。今年一季度上市公司效益滑坡的趋势仍未改变,公布季报的1170家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仅仅0.033元,效益滑坡的迹象仍较明显。在此情况下,上市公司这“第三者”成为机构投资者做多意愿不强的重要原因。依2000年度的效益进行计算的话,1600-1700点的区域确实属于一个偏低的区域,市场仍存在一定的向上拓展的空间,属于一个相对安全区域。但是,如若按2001年度的效益进行审核的话,则1600-1700点的区域仍属于一个中等区域,向上拓展的空间没有预期的大。
表1 沪深两市三个时间段上的平均股价与市盈率
表2 依2001年度、2000年度效益所计算的不同点位市益率
五、政策底与市场底会催生出大盘的波动空间
从历史走势分析,政策底的位置往往不能形成市场底,在市场击穿政策底后,依靠市场自身规律再次形成市场底。因此,今年在上市公司基本面下滑的态势下,市场重心已呈现下移态势,前期市场公认的1600-1900点的平衡区域已经明显不能站住脚,1400-1800点的区域将会成为今年上证综指运行的主要区间。在此种情形下,这个平衡区域的箱顶或箱底附近将会成为顶部区域或底部区域。同时,政策利多反复出现的区域,往往成为将来大盘波动区间的中间区域。因此,今年下半年的底部位置应在1500点左右,中间区域应在1600-1700点区域,顶部区域应在1800点之上。前期1600-1700点区域,在当时也普遍认为是一个偏低的区域,但随着上市公司基本面的滑坡,导致市场重心出现大幅下移,自然导致市场重新对该区域进行定性。也就是由一个中间区域,变成了一个风险相对较高的区域,这就是"5.1"节前连续上涨四日、"5.1"节后连续下跌七日的原因。
六、政策性利多与技术走势之间的矛盾
依据历史经验,我国证券市场确实有过多次政策成功救市的案例。但是,没有一次成功救市是在市盈率高企的背景下实现的,也没有哪次成功救市直接引发出持续的牛市行情。特续的牛市行情均是在政策反复引导下,经过一段时间后,依靠市场本身的内力而产生的。而且,由于政策性利多而产生的行情,均是呈现短平快的特征。另外,从上证综指的月K线分析,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的规律,就是市场上涨的时间,会明显小于之后的下跌时间,这是中国股市的一个明显特色。如表3所示。每一波行情的上涨时间,远远小于其后的调整时间。即使此波调整行情是针对2000年初上涨行情的调整,其上涨的时间大致在18个月,而市场调整的时间仅仅12个月,由此统计结果也可发现,市场在目前位置出现中级反弹行情的概率较大,但出现反转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政策性利多与技术走势存在较多的矛盾。
表3 上证综指明上涨与下跌时间比较一览
上涨时间
持续月份
下跌时间
后者是前者的倍数
1992.05-1992.05
1
1992.06-1992.10
5.00
1992.11-1993.02
4
1993.03-1994.07
4.25
1994.08-1994.09
2
1994.10-1995.02 2.50
1996.01-1997.05
16 1997.06-1999.05 1.50
1999.05-1999.06
2
1999.07-1999.12 3.00
2001.01-2001.06
18
2001.07-至今 0.67
平均 2.82
表4 6月7日与1月22日相比较,跌幅居前的30只股票一览
七、目前大盘指数低位徘徊的原因
在此波大盘下跌过程中,大市值板块成为下跌的主要动力。这一点则明显区别于去年12月5日开始的那一波下跌行情。而大市值板块的下跌,又集中体现在二个板块:一是以华能国际、招商银行、中国石化为代表的中低价国企股;二是以青岛海尔、安彩高科、飞乐音响等为代表的老成长股或老绩优股。目前,沪深两市总股本超过20亿的23家上市公司中,今年一季度平均每股收益仅仅0.012元,远远小于1170家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值0.033元。说明指标股板块的整体效益滑坡较明显。而且,这23家上市公司的总股本占到沪深两市总股本的三分之一,将成为拖累大盘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据统计,以上周五收盘为准,自从今年1月22日以来,已有78只股票创出新低,其中跌幅居前的30只股票如表4所示。由此说明,一批老成长股、老绩优股成为此波行情中的又一做空动力。这些股票普遍具有历史上炒作充分、送配较多、成长性渐渐丧失、目前流通盘中等偏大、目前股价中等偏高等特点。
八、今年的盈利机会在于箱顶与箱底的把握
在强势市场,市场一直寻找市场的顶部,稍有不慎,当日买入位可能就是历史大顶;在弱势市场,市场一直在寻找市场的底部,同样稍有不慎,当日的卖出位可能就是历史大底。因此,在强势或弱势市场中,市场存在着较大的投资风险。而在平衡市中,市场的底部区域、顶部区域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了投资者,具体操作将会显得较为容易,而且不会出现大的差错。在2002年的平衡市中,1500点以下属于底部区域,而1600-1700区域属于中间区域,1800点之上为风险区域。因此,在平衡市中的操作,要比强势、弱势中操作容易得多,关键是要战胜自我,摆脱市场短线波动对自己操作行为带来的影响。而且,平衡市中应以中低价重组并购股、新股板块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