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高校治理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论文_王成云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省衡阳市 421101)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公办高校步入了创新发展的轨道,但目前一些公办高校治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引起重视。本文以衡阳市属公办高校为例,对公办高校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在简要分析衡阳市属公办高校治理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重点就如何提升公办高校治理能力提出优化对策,旨在为促进公办高校科学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公办高校;治理能力;现状;问题;对策

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的新形势下,我国公办高校的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普遍都能够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进行治理,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到位的方面,需要引起公办高校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要严格按照《纲要》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治理体系,努力提升公办高校治理能力,为促进公办高校科学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一、公办高校治理现状和问题

(一)公办高校治理现状

从当前公办高校治理的整体情况来看,基本上都能够按照《纲要》的要求进行,特别是绝大多数公办高校都成立了高校理事会(董事会)、校务委员会、教授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组织,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公办高校治理体系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从整体治理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高校都能够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工作,而且在内部治理权力的构成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公办高校治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从总体上来看,绝大多数公办高校治理体系比较完善,而且治理结构也比较清晰,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有一些公办高校在治理方面出现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公办高校的科学发展。有的公办高校存在党政职责界限不清的问题,特别是对相关的工作职责还没有进行有效的理顺,这就直接导致在治理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矛盾,甚至由于职责不清而出现了推诿扯皮的现象,这对于科学发展十分不利;有的公办高校治理机制缺乏科学性,特别是还存在行政权力干预过多的问题,而干预学术事务也存在诸多问题,学术权威性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这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公办高校不注重相关制度建设,导致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和矛盾;有的公办高校则不重视内部治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特别是机构设置方面不够到位,因而在监督方面相对比较薄弱,比如在学术机构设置方面具有一定的随意性,甚至很多组织成员是采取任命的方式,并不是通过选举产生等等。

二、解决公办高校治理问题的对策

衡阳现有2所市属公办高校-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我们在深入调查2所衡阳市市属公办高校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高校学校《章程》为依据,探索以“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为要素的学院治理结构的具体实现形式,加快实现学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明确党政职责。按中办关于《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管方向、管全局、管干部、管人才、党要管党,校长抓教学、抓科研、抓管理等工作任务,坚持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保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

二是按照教育部35号令《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的要求完善学术委员会章程,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学术委员会作为校内最高学术机构,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专业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事项上的重要作用。

三是按照教育部32号令《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的要求,完善教代会制度,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沟通机制,全面听取教职工代表大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合理吸收采纳;不能吸收采纳的,应当做出说明。教职工代表大会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四是遵循服务专业群,权力下移,权责对等原则,按照服务五大专业群发展的要求设置学校新的系(二级学院),按照权力下放、重心下移原则合理配置系(二级学院)的权限与职责,充分调动其办学积极性,形成学校精简高效、民主科学的院系两级治理结构。

五是建立“政行企校共同体”的理事会结构,厘清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种利益主体的责权利关系。定期召开各方代表参加的理事会,为学校治理决策提供咨询。引入社会资本办学,建设创业创新基地、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校企双方管理人员交叉选派,投资各方按一定比例分配办学收益。实现学校办学管办评分离,实现学校办学主体多元化,实现校企“双主体”办学。

(二)运行机制

1. 建设多元的咨询机构。建设理事会、学术委员会、校友会等多元的决策咨询机构,促进学校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建立由党政部门、学校、企业、校友、社会知名人士等各方代表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建立健全理事会工作机制,发挥理事会在学校改革发展建设中的咨询、协商、审议与监督作用。进一步加强学术委员会建设,根据工作需要设立若干学科组或专门委员会,加强系(二级学院)学术小组建设,确保学术委员会成为校内最高学术机构。进一步加强校友会建设,发挥各界杰出校友在专业建设、学生就业等方面的推动作用。

2. 建设科学的决策机构。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坚持党委领导核心地位,完善党委会议议事制度,党委会议集体研究决定“三重一大”问题,监督重大决议执行,支持院长依法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完善院务会、院长办公会议议事制度,院务会、院长办公会议研究落实党委决策部署。加强工、妇、团等群众组织建设,发挥其参政议政、维权维护、桥梁纽带作用。推进院党委委员分管、联系教学系部(二级学院)制度,强化调查研究,增强决策针对性和科学性。

3.建设高效的执行机构。加强对学院制度执行过程中动态调整,根据上级新的政策文件要求按程序适时修改,逐步实现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精简行政管理人员,突出教学中心地位,推进扁平管理。按照“综合协调、执行有力、运行高效”的要求构建协调层、运行层和执行层执行“三层”运行模式。协调层即校级分管领导层,按照党委会、院务会议事规则,负责关系学校改革、建设、发展重大问题的执行协调。运行层即学院内设二级机构,负责学校政策方针、决策贯彻落实的运行以及部门内部事务的协调。执行层是部门下各个科室,负责具体事务的落实执行办理。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新形势下,加强公办高校治理能力建设显得十分重要。尽管从总体上来看,绝大多数高校都能够按照《纲要》的要求进行治理,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很多不到位的方面。这就需要公办高校要更加高度重视治理能力建设,特别是要着眼于解决公办高校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重点要在明确党政职责、完善治理机制、创新治理模式等诸多方面取得突破,推动公办高校治理步入创新发展轨道,最大限度促进公办高校治理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于强.公办高校内部治理核心要素分析[J].新西部,2019(12):105-106.

[2]刘冰.我国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缺陷与法制改进[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06):162-166.

衡阳市社科基金课题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结题论文:衡阳市属公立高校的治理体制与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7D111。

论文作者:王成云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1

标签:;  ;  ;  ;  ;  ;  ;  ;  

公办高校治理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论文_王成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