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_生态旅游论文

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_生态旅游论文

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旅游论文,实质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态旅游(Ecotourism)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的、必然的选择。生态旅游一产生,便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年增长率达20%~25%[1],业已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关于生态旅游概念的理解缺乏统一认识。笔者认为,要对生态旅游有深刻全面的认识,必须了解生态旅游产生的根源,本文从生态旅游兴起的原因入手,探讨生态旅游的概念,以求对生态旅游的实质有一个科学的把握。

1 生态旅游的兴起

1.1 生态旅游兴起的时代背景

生态旅游在近期迅速兴起和发展有着深刻时代背景。从人类文明角度看,人类社会已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目前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2]。在工业文明时代, 人类不象以往那样完全依赖自然,而是控制自然、改造自然,打乱自然固有秩序,形成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工业文明在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导致了一系列全球性危机,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为摆脱这种困境,生态文明的思想应运而生,生态文明是以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为特色的文明,可持续发展思想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主导发展思想。作为现代文明标志之一的旅游业,也应顺应人类文明更替,改变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995年4月27日至28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WTO)等, 在西班牙召开了“可持续旅游发展会议”,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两个纲领性文件[3]。 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发展模式,是顺应这一时代潮流而迅速兴起和发展的。

1.2 生态旅游兴起的直接诱因

1.2.1 旅游业是一种时尚产业, 即“旅游需求与供给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人们的感知、期望、态度和价值观念动态变化基础上的”[4]。当今世界许多人常年生活在与大自然相对隔离的都市里, 生活节奏快而且竞争激烈。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给城市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人们的生活环境日趋恶化。作为具有自然特性的人可望走向大自然,返朴归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自我,呼吸新鲜空气,以求得身心健康。卡森(Carson)和莫尔登(Moulden )的一项调查表明,85%的工业化国家居民认为环境问题是公众关心的第一大问题;伯尔(Burr)的一项对美国居民的调查发现,76%的美国人认为他们自己是环境主义者;另据赖特(Wright)调查,76%的加拿大人认为,环境保护应成为政府的一项长期优先政策[4]。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 旅游客源市场对旅游的感知、期望、态度和价值观念取向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西方学者将旅游市场的这种变化形象地称为“市场的变绿”,即旅游者越来越注重旅游环境质量。世界范围内的旅游观念正发生着重大变革,人们开始追求一种回归自然、自我参与式的旅游活动,渴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体验“天人和一”的高雅享受。生态旅游因强调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倍受旅游者青睐。据不久前召开的世界生态旅游大会介绍,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给全球带来了至少200亿美元年产值。目前, 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年总旅游人数近2500万,年旅游收入近5.2亿元人民币。21 世纪,国际生态旅游市场大有潜力[5]。 因旅游市场对生态旅游需求的扩大,各地生态旅游发展十分迅速,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为生态旅游的兴起提供了强大的需求拉力。

1.2.2 旅游业是资源型产业, 它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旅游资源基础的长久永续利用。但是,以往的传统旅游发展模式其原有的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方式却带来了众多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甚至掠夺性开发,旅游区和旅游景点的粗放式管理,旅游设施过度膨胀,以至于旅游景观遭到破坏和消失等,都极大地危害了旅游业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威胁着旅游业的持续发展[6]。 有人将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称为“资源掠夺型”,从而提出旅游业必须从“掠夺型”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型”发展模式转变。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保持环境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并能给旅游区的居民较好获得旅游业的经济效益[7 ]。为此,就需要有一种更负责任的替代旅游发展模式,在保证旅游者获得特殊经历的同时,保护未来旅游业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基础。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对自然和文化旅游资源有着特别保护责任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可以通过减轻环境压力,实施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保护旅游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平衡经济利益,实现代间的利益共享和公平性,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7]。

从旅游目的地角度看,在那些经济相对落后,位置比较边远、偏僻的地区,由于人类活动破坏与工业污染较小,生态结构保存比较完整。为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和传统文化,国家和地方政府往往要将这些地区划定范围实行保护。但是,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是当地居民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存在的资源基础,如果单纯保护,势必对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影响。实践证明,采取封闭式管理不能解决自然保护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专家指出,比起其他的资源利用方式,生态旅游应当是我国大多数保护区应当积极选择的最佳战略[8]。在这些地区开展生态旅游,不仅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而且能有效地保护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是实现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良好途径。旅游业和旅游目的地是旅游供给的主要方面,旅游业和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生态旅游的兴起提供了强劲的内部推力。

1.3 生态旅游兴起的自身条件

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的特征有:(1 )由于生态旅游目的地是一些保护比较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生态旅游的旅游者能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2 )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小型化,旅游活动限定在生态系统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既可以保证旅游者特殊经历的获取,又不会对旅游地造成大的破坏。(3 )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之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崇尚高雅文化,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另外,生态旅游还要求做到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者和政府、社会组织广泛参与旅游决策与管理过程,从而提高旅游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有利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4)生态旅游是一种带责任感的旅游, 这些责任对包括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尊重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文化并促进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由于生态旅游自身的这些特征能满足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需要,从而使生态旅游兴起成为可能。总之,生态旅游以其自身的特征,迎合旅游需求,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应运而生,并显示出迅猛的发展势头。

2 生态旅游的概念实质

2.1 关于传统生态旅游概念

一般认为,生态旅游一词与1983年才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H.Ceballos Lascurain首先在文献中使用(注:韩也良.将神农架建成生态旅游明星示范区(建议提纲))。关于“生态旅游”这个新词语,不同的使用者对它有不同的说法。纵观众多的生态旅游概念,无非都是强调两方面,一是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回归大自然的旅游活动形式,或者是向旅游者提供的一类产品;二是强调生态旅游应承担环境保护,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从而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比两方面的不同理解和侧重,造成生态旅游概念混乱不清,难以统一。如果仅强调其中一个方面,可称之为“单义性”概念。如果同时强调其中两方面,则可称之为“双义性”概念。

2.1.1

单义性生态旅游概念又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另一种是仅强调生态旅游责任。仅把生态旅游当成是“旅游分类上众多类型中的一种,是向旅游者提供特殊经历的一类旅游产品”的观点在旅游从业者和旅游者中最盛行,如“生态旅游是回归大自然的旅游活动”[1]。 这种理解仅看到生态旅游的表层含义,而没有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生态旅游,只讲到自然生态环境中旅游,不讲保护,这是不全面的,也没有认识到生态旅游的本质。这种理解虽然能刺激旅游需求,给旅游业带来很大的短期利益,但从长远旅游发展角度看,这种理解已造成生态旅游发展实践中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1)在旅游市场营销中, “生态”一词容易被当成“标签”滥用。正如怀特(Wight )指出:“在旅游促销中有许多打着‘生态’标签的旅游产品广告,目的在于提高旅游市场兴趣,从而增加销售,这样象‘生态旅行’、‘生态冒险’、‘生态度假’、‘生态旅游’等术语只不过是环境机会主义的例子而已”[4]。 旅游者对这些产品真伪难辨,购买了所谓“生态旅游”产品,却得不到生态旅游的真正经历。(2)受经济利益驱使, 许多生态旅游开发商将生态旅游当成一种时髦的旅游产品,不顾生态旅游的质量及其基本原则而盲目开发。在生态旅游实践中以接待定开发,不注意资源保护,结果是大量旅游者涌入生态旅游目的地。造成大规模的资源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原本是“生态旅游”的产品到最后也失去了“生态”的特征,这就造成了“生态旅游破坏生态”的严重后果。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提供的一份调查显示: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8]。(3)有的学者提出“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的基石”[3]。但要想使生态旅游成为可持续旅游的基石, 决不是靠推出几项对游客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就可以实现的。如果生态旅游仅是一种产品,它如何指导整个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相反,如果仅认为生态旅游是目前对旅游者最有吸引力的一种旅游产品,那将会有更多的游客涌向生态旅游目的地,也将会有更大规模的旅游开发、破坏,其结果是影响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些学者注重从生态旅游促进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增长责任的角度来阐述生态旅游的概念。如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生态旅游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9], 张延毅等人认为“生态旅游是指对环境和旅游地文化有较小影响,有助于创造就业机会,同时保存野生动植物的多样性,对生态和文化有着特别感受的带责任感的旅游活动”[1]。 其问题在于:一方面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而另一方面又给这种旅游活动形式加上几条责任和义务,这显然是不妥当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是无法承担这么多责任和义务的。有人曾提出从三个方面考察生态旅游:(1)经历的质量(旅游者); 资源的质量(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3)生活的质量(旅游地的居民)[1]。作为一种旅游活动形式,生态旅游只能达到提高旅游者经历的质量这两个目标,却不可能实现资源的质量和概念,以求生态旅游的实质有一个科学的把握。韩也良指出:“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这是任何人都应该知道,都应该做的。在利益方面这是旅游生态问题,不是生态旅游,更不是生态旅游专有的属性。‘拣垃圾’,注重环境保护,那只是‘环保活动’”(注:韩也良.将神农架建成生态旅游明星示范区(建议提纲))。 如果把这些由环保工作者从事的工作强加在旅游活动中,并把它当成生态旅游,那么,这样的生态旅游必然缺乏活力和吸引力,没有长远生命力,最终将会失去市场。

2.1.2 基于单义性概念的不足, 有些学者力图从生态旅游的旅游经历和生态旅游的责任、义务两方面相结合的角度阐述生态旅游的概念,如卢云亭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标,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所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行活动”[10]。这个定义概括了生态旅游两个方面的含义,是目前比较全面、精确的定义。比其它关于生态旅游的论述前进了一大步。但是笔者认为,在同一个概念中同时强调两个实体,即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有悖于定义的精确性,也不利于读者理解。

2.2 关于生态旅游的实质

前面评价了目前关于生态旅游的理解,笔者无意于反对生态旅游包括上述内容,也无意于反对这些概念,而是以为,由于生态旅游概念自身的复杂性,没有必要用一句话完整地概括生态旅游的含义。在生态旅游兴起原因的分析中,笔者得出结论,生态旅游是在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两方面加以理解,才能更加科学、完整地把握生态旅游的本质。前述关于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是一种旅游产品的概念实际上就是从旅游者需求角度提出的,其片面性和不足前面已有分析。还必须从旅游供给角度来认识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在供给方面是应旅游业和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因此,生态旅游应着力解决传统旅游无法解决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效益衰退等问题。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不惜以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满足需要和获取利益,无法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强调以生态效益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依据,以社会效益为目标,力求达到三者结合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实现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它强调“生态”与“旅游”有机结合,用生态学思想指导包括旅游目的地、旅游者、旅游业在内的旅游系统的有序发展。由此可以界定:从旅游供给角度来讲,生态旅游是一种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其目标是实现旅游发展中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效益的统一和综合效益最大化。综上所述,理论上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生态旅游:从需求角度看,生态旅游指的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游产品;从供给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在实践中,应该将其统一起来,运用生态学思想指导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业规划,科学设计生态旅游产品,完善监控体系,保护生态旅游的资源环境基础,在取得生态效益的前提下,为旅游者提供真正的生态旅游经历,取得旅游经济效益,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最终达到最佳的社会效益。

本文从生态旅游兴起的原因出发,论述了从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两方面对生态旅游概念理解及其联系,为认识生态旅游的实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较好地解决了生态旅游概念理解中的一些问题。如何实现生态旅游的三方面效益,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过程,需要社会各方面长时期为此造作出努力,但科学完整地理解生态旅游概念实质是它的前提和基础。

收稿日期:1998-08-12 修改稿日期:1999-03-22

标签:;  ;  ;  ;  ;  

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_生态旅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