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作文成败归因的调查研究_初中生论文

对初中生作文成败自我归因的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调查研究论文,成败论文,初中论文,自我论文,生作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学生生涯中至关重要的时期,也是其作文能力承前启后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学效果不理想依然是困扰广大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问题。大量学生作文动机不强、热情不高,作文教学高耗低效。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说过:“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生的作文动机是引导学生开始、维持并使作文活动趋向成功(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内在心理历程。而学生在进行了一个阶段的作文活动之后,对作文结果成功或失败的认知、解释将会大大增强或减弱作文动机,引起相应的心理变化,并进而影响以后的作文行为。因此,了解初中生对作文成败的归因解释,找到形成归因的主要原因,对从根本上解决初中生作文动机不强、热情不高的问题,将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归因是指人们将自己所感知到的成功或失败归咎于某种原因。社会心理学家韦纳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一般人对从事过有关成败的工作后,多将自己行为的结果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1)能力,即评估自己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2)努力,即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是否尽力而为;(3)工作难度,即凭个人经验判断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4)运气,即个人认为此项工作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5)身心状况,即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6)其他,即在成败因素中,尚有其他有关的事与人的影响因素。按照各因素的性质,韦纳将其分别纳入原因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之内,通过这三个维度便可以分析出不同的归因对个体的期望、情感和后继行为都有不同的影响。

韦纳的归因理论模式可用下图表示。这个理论模式假定成就动机或成就行为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序列的、历史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序列中,归因起着关键的作用,即人们对结果的不同归因,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和期望水平,继而引起成就或行为的变化。

附图

初中生将自己所感知到的作文成功或失败归咎于某些原因即为作文成败的自我归因。他们对作文成败的自我归因对其作文积极性和能力的发展影响最为明显。如果将自己作文成功归咎于稳定性原因(如作文能力),则会充满自信,对自我能力的预测值会有较高的估计,作文热情高涨,敢于选择最难也最具有挑战性的文题写作,因而他的智慧、能力会不断得到发展。而如果认为正是自己作文能力低导致作文的失败,则容易失去自信,自暴自弃。同时自我归因是否积极,对他们的作文情绪也有较大的影响。把作文失败归咎于内部不可控因素(如作文能力),则会产生内疚、失望、无可奈何和自卑等恶劣情绪。把作文成功归咎于外部因素(如教师的指导、作文题目容易),就会有依赖、畏惧心理,产生冷漠的消极情绪。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取样

采用随机抽样法,从烟台市两所普通中学的初三、初四年级各选两个班作为被试,共481人,通过问卷调查后,剔除无效问卷,得到有效被试462人,其中初三243人,初四219人。

(二)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是笔者根据韦纳有关动机归因理论自行设计而成。为了使问卷适合作文特性,首先采用开放问卷的形式,调查初中生把作文成败归于哪些原因,然后依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和调查研究的结果进行编制。问卷包括两个部分:1.个人简历,即被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等。2.习题,①作文成败的自我评价;②影响作文成功或失败的主要原因因素;③作文成功或失败后的情感反应;④对今后作文成功的期望。问卷共有8个陈述性问题,每题后附有一个7点量表,被试从中选择其一。分数越高,说明这一因素对成功或失败的影响越大。

(三)施测过程

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以班为单位进行,被试按指导语完成问卷,调查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统计处理(运用spssl0.0进行统计与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初中生作文成败自我评价情况

在被调查的462名初中生中,有318人认为自己在作文方面不是一个成功者,占参加调查总数的68.83%。其中有149人表示反感写作文,有47人害怕写作文,122人持无所谓态度。只有144人认为自己能胜任作文任务,在作文方面是一个成功者,但只占被调查总数的31.17%。

(二)初中生作文成败自我归因的一般特点

表1 初中生作文成败归因的平均数

附图

(注:平时积累包括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等)

表1可见,自我评价是作文成功者的初中生,对成功结果原因知觉的排列顺序是:平时积累、作文能力、灵感、教师指导、临时努力、心境、作文题目、运气。其中平时积累(5.721)、作文能力(4.834)、灵感(4.268)等原因归因得分的平均数明显高于其他项原因归因的平均数,是作文成败的主要原因。而作文题目(2.637)、运气(1.247)在原因知觉上处于末位,这是作文成败的非主要原因。318位自我评价是作文失败者的初中生对作文成败结果的原因知觉是:平时积累(5.342)、作文能力(4.936)、心境(4.562)、作文题目(4.106)、灵感(3.729)、教师指导(3.507)、临时努力(2.872)、运气(1.384)。他们认为除了平时积累,个人的作文能力、作文时的心境以及作文题目是否适合自己,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因素。

从归因的倾向性可以看出,初中生对作文成败进行自我归因时,都把平时积累放在第一位,对平时努力的价值非常重视。失败者也能正视自己的不足,觉察到自己平时的努力还远远不够,表明他们敢于承担责任,有一定的责任心。成功者将成功结果归因于可控制因素(平时积累)和自身的内部因素(作文能力),最后才是外部的(作文题目)、不可控(运气)因素,这是积极的归因方式。与成功者相比,失败者的归因中,自身的稳定因素(作文能力)的分数升高,变动因素(心境)和不可控因素(作文题目)的作用明显增加。他们已有明显的对作文“不能够”完全胜任的知觉,这是一种非常不利于以后进行作文活动的消极归因倾向。他们明确表示对作文没有什么兴趣,作文课上心境不佳,并且作文题目大都不适合自己。

(三)情感反应

初中生在作文成功或失败的情景下会有相应的情绪体验,不同的归因方式和自我评价类型又会有不同的情感反应。表2列出了初中生在作文成功和失败情景下的情感反应状况。

表2显示,自我评价是作文成功者的学生,首先认为作文成功是自己平时积累和努力的必然结果,所以心情愉悦、欣慰。他们为自己完全有能力胜任作文任务感到自豪和骄傲,同时也想到教师的指导对自己作文成功有极大的帮助,所以对教师产生感激之情。即使某次作文成绩不佳,他们也认为这只是偶然现象,很少因此而贬低自己的作文能力,更多的是对失去一次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表示惋惜。

表2 初中生在作文成败情景下的情感反应平均数

附图

而自我评价是作文失败者的学生,在某次作文成功后会产生较强的惊喜感。他们认为这是侥幸,是意外的惊喜,并不能说明自己的能力强,所以自豪感程度很低。面对又一次作文失败,他们认为这是自己作文能力低的再一次证明。与自我评价是作文成功者相比,他们在成功后的惊喜程度和失败后的自卑感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

由此可见,初中生对作文成败结果的原因知觉与情绪体验基本相符。成功者更多地体验到自尊、自豪、自得、自满等健康向上的情绪;但更多的失败者却存在着程度不等的自卑感、失落感、无力感,这些消极的情感因素将对他们以后的作文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四)初中生对作文成功的期望

在韦纳的归因动力模型中,归因与成功的期望是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学生把成败结果归因于稳定原因,则对现有结果改变的期望不高,如果学生把成败结果归因于不稳定原因,那么对现有结果的改变就高。初中生对作文成功的期望见表3。

表3 初中生对作文成功的期望

附图

表3可见,144名自我评价是作文成功者的学生中有63.19%的学生对保持成功结果有强烈的自信,有89.58%的学生愿意为将来更大的成功而努力。在自我评价是作文失败者的学生中,67.92%的学生认为很难避免失败的结果,自己在作文方面与成功无缘,27.99%的学生认为作文成功难度太大,不愿为此付出太多的努力。这些数字说明初中生对作文成功期望与他们将成败结果归因于作文能力这一稳定原因有很大关系。

四、讨论

归因理论将内在的认知过程与外在的行为表现、主观状态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归因又对后继的行为有强大的动力作用。那么又是什么影响个体的归因呢?从归因前提信息的研究来看,个体行为性质、行为结果、个体心理发展特征、他人行为结果、来自重要他人信息,都会影响个体的自我归因。具体到初中生作文成败的自我归因,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初中生所从事的作文活动性质、教师给予的有关信息,都是初中生作文成败自我归因的重要来源。

(一)初中生作文成败归因特点与其心理发展程度相吻合

心理学家早就发现,处在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初中生,身心发展整体加速,心理上有许多特殊的变化。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指出:“自我意识的发展是过渡年龄的精髓和主要成果”。处在少年期的初中生,一个主要的特征是自我意识急剧增强,对评价、分析他人和自己的行为、能力、心理品质等变得很感兴趣。

由于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可以随着时间和成败经历的积累,判断出自己身上的长处和不足,并能初步分析出这些优缺点产生的原因,形成积极的或消极的自我概念。但是他们的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分析还有很强的依赖性,还非常在乎社会的价值取向以及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加上自我评估的参照系受到视野的束缚,还无法充分认识自己身上所蕴含的潜能,对能否胜任作文任务的自信度和能力感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随着发现“自我”和对自我内心活动的关注,初中生感情和情绪的种类日渐丰富细致起来。他们在情绪高涨时,能体验到自满、自得、自豪、自负等,在情绪低落时,又会自怜、自责、自惭、自怨。他们的自尊感表现的既敏感强烈又极易发生波动。每当作文得到肯定时,自尊心会获得极大的满足,会为此而感到自豪、骄傲,甚至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而在受到否定后,自尊心会受到伤害,情绪一落千丈,灰心丧气,甚至一蹶不振。

(二)初中生对作文成败的自我归因与作文的性质相关

作文是一种高度综合和复杂的艺术,是写作者内在的生命本源的释放。一篇成功习作的诞生,不仅需要写作者大量的生活的积累、阅读的积累、对世界真谛感悟的积累,还需要激情的迸发,创造力的挖掘,灵感的光顾。对此初中生已有了粗浅的认识,在进行作文成败自我归因时也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

1.平时生活和阅读积累是作文成功的基础。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生活是孕育写作灵感之花的的肥沃土壤,深广而开放的阅读经历,是铸造博大雄浑的写作睿智与情感的源泉。中外文学史上的许多大家往往是“破万卷书”者和“行万里路”者,他们的成功证明,平时生活和阅读积累是作文成功的基础。

初中生在作文的学习和训练中也逐渐认识到,作文要“言之有物”,自己必须拥有一个“直接仓库”和一个“间接仓库”。“直接仓库”是源于现实生活的经验与知识,“间接仓库”指通过阅读积累的书本知识。只有在博贮信息之后,才会形成一种势能,在作文时方能“厚积薄发”“为我所用”。

2.良好的心境是作文成功的前提。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往往能持久地影响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学生的作文不同于成人的自由创作,不但有规定的题目和评价标准,还有着严格的时间限制。不管有体验无体验,有材料无材料都必须写,学生的心理要承受相当的压力。他们在作文时经常会出现“心中勃勃,口中呐呐”的现象,致使内心焦虑,身体疲惫。只有良好心境的支持,才能精力充沛,积极乐观地对待作文中的各种困难,及时排除心理压力,调节焦虑情绪,使思路开阔,联想丰富。

3.命题对口将有助于作文成功。虽然现在中学作文方式有了多样化的趋势,但命题作文仍是当今初中生作文训练的主要方式。如果是不切合学生实际的题目,就有可能阻滞学生的思维。对初中生而言,必须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然后有撰作”。(注:刘锡庆.语文课要解放人的心灵才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3)只有命题对口,才能让他们找到一块“独特的精神天地”,在感情上掀起波澜,在头脑中产生认识,“以吾手写吾心”,使文章意深情浓,富有魅力。

4.灵感在作文时发挥着神奇的作用。“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际,来不可遇,去不可止……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注:陆机.文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无论诗人、作家,在反复经历了所希望获得的闪光思想、独特视角、巧妙结构等“千招”不来,“万唤”不至,突然之间,石破天惊,思维顿悟,在“猝然而至”的狂喜之后,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灵感在写作活动中确实存在。初中生也经常在陷入无法动笔而冥思苦想时,突然脑子里一闪,思路豁然开朗,文笔也立刻流畅起来。由于灵感在发生的时间上具有非预期的突发性,在意识的把握上具有不受控制的自觉性,在体验上显得十分奇特,在行为表现上显得十分异常,在认识领域显得十分神妙,初中生对此无法捉摸,难以说清,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这样的看法:灵感在作文时发挥着不可思议的神奇的作用。

(三)教师对初中生作文成败自我归因有重大影响

初中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主要活动场所是课堂,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和诱导者,是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会不知不觉地通过各种渠道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学生又会从教师的评价和自身的体验中推断自己学业成败的原因,并逐渐形成关于自己的能力水平、努力程度和学业是否成功的信念。教师的特殊身份对其作文进行的评价会给学生在作文方面的行为表现以具体的反馈,教师的情感以及随后对学生采取的行为、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对自己作文结果进行归因的重要线索和凭据。

1.作文评分的偏差。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的知识权威角色,决定了初中生对教师的作文评分也最重视。但教师评分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不敢放开手脚。学生的作文必须有思想意义,有高度,否则教师不敢给予大力肯定。同时批改作文如同文学鉴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主观色彩很浓,是否符合教师个人的欣赏趣味自然影响到作文的评分。

教师对大多数学生的作文不会打高分。教师认为这符合所有群体内学习能力的正态分布特点和艺术审美原则,教师担心给学生高分会使学生产生“高原效应”和“泡沫效应”。不给高分是“欲扬先抑”,是让学生“厚积薄发”“引而不发”,是期望学生能“一鼓作气”,最终写出上乘文章“一鸣惊人”。但大部分初中生并不能领会教师的良苦用心,而多以分数为依据在心中给自己定位。

2.作文评语的误区。教师们都很重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但往往忽略了与作文能力开发相辅相成的另一重要因素——情感教育,在撰写作文评语时注注冷静审视居多,热情关怀不足,造成评语的“技术化”和“机械化”,与学生的心灵形成隔膜。有的教师常带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去评改作文,对学生的习作求全责备。中国的古训是“失败是成功之母”“严师出高徒”,很多教师也偏爱“挫折教育”,而初中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还很低,在批评和指责中,他们的自信心受到了打击,作文的热情也逐渐降低。

3.作文讲评的异化。作文讲评是在课堂的集体中进行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必然发生多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总会针对本次作文在全班内进行横向比较,而很少用发展的眼光、动态的视角对学生个体作文过程中的进步和发展趋势进行纵向分析。

作文讲评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在讲评课上经常得到表扬、受到高度评价的学生,能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满足自己被尊重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而习作经常成为反面典型的学生,则会在讲评课上忐忑不安,甚至无地自容,他们会逐渐产生作文的无力感,失去作文成功的欲望和作文的兴趣。

大部分学生的习作不是讲评课上的分析对象,也很少被教师表扬、批评,久而久之他们会有被教师冷落、遗忘的感觉。通过讲评课他们对自己的作文能力会产生程度不等的怀疑,同时又意识到提高作文水平不是一日之功,改变教师对自己的印象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对讲评课越来越麻木,对作文也提不起太大的兴趣。作文不得不写,但态度越来越消极。

五、小结

在对初中生作文成败自我归因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自我评价是成功者的学生拥有积极的归因方式,但人数较少;而自我评价是失败者的学生十分看重作文能力因素,又比较注意任务的难度因素(作文题目)和不可控因素、不稳定的因素(心境)。消极的归因呈现较高比例。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他们所从事的任务性质即作文的特性以及来自教师方面的信息,是他们归因的重要来源和凭借。初中生的认知结构尚未完全定型,可塑性极高,受外界信息的影响很大,教师如能充分了解和重视他们的归因情况,利用自己的特殊位置帮助他们建立理想的归因型态,增进其作文动机,发展其良好的情绪和行为,将会对他们作文的进步和今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会为大面积提高初中生的作文水平发挥重要的作用。

标签:;  ;  ;  ;  ;  

初中生作文成败归因的调查研究_初中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