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_政治论文

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过程及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过程论文,模式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传播是人类社会的信息拥有者与信息承受者凭借某种媒介沟通或交流信息的过程。[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即是一种传播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传递的过程。

一、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过程,是教育者采集社会发展对人们思想品德提出的各种要求,并根据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规律进行加工整理,通过具体的教育活动,实施传递以促进教育对象接受教育信息的影响,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1.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任何学科的理论体系,都是建立在理论所指向的事物的基本要素分析上,对事物要素分析得越精确、越科学,其理论体系就越严密、越科学。[2]因此,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过程应从构成这一过程的基本要素入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信息的传播活动,它必然具备一般传播过程的最基本构成:信源、信息和信宿。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一种人类所特有的实践活动,这就决定了它与一般信息的传播过程存在明显的不同。

首先,信源的不固定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信息内容的来源并不是固定的。从时间上看,既可以源于传统美德,也可以反映现代伦理乃至对未来的理想信念;从空间上看,既可以审视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也可以比较发展中国家的建设历程。对于教育者而言,在他们收集教育信息的过程中,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因素,教育对象的个人状况以及大众传媒的信息资讯都可能成为信源,为其提供相关的信息。而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教育者发出的信息首先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源头,但同时家庭、学校、同学以及书籍、报刊、电视等也可以成为不同的信息源向其源源不断地发送各类信息。因此,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信源既可以指人,也可以由各类事件、场景以及媒介来充当。

其次,信宿的固定性。尽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来源于四面八方、古今中外各个层面,但是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接受者的地位是固定不变的。这里所指的“人”,不仅针对于人的个体而言,而且是从人类整体概念这个意义上讲的。因为单个人的进步对于社会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只有提高全人类的思想素质,才能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推动历史向前发展。而作为构成整体的单个人,无一例外的都将成为思想信息的接受者。所以,马克思曾经预言:在未来的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正是为了提高全人类的思想道德水平,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也只有被人所接受才能体现出信息本身的价值。另外,这里的“固定不变”并不是说人只能作为信息的接受者,而是强调只有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最终归宿。因为,无论是单个人,还是从人类群体来考察,人既可以作为信息的发布者,也同时是信息的接受者。

再次,信息内容的丰富性和传播方式的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之上,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包括理想信念、思想道德、行为规范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多项内容。同时由于每个人的性格爱好、学识背景、身份地位等因素的差异,也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根据不同人的不同特点转换成相应的内容。尤其随着历史发展,时代将提出更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内容也将与时俱进,不断充实丰富。另外,从信息传播的手段方式来看,非语言传播形式中的各种手势、表情、动作;语言传播中的讲座、交谈、辩论;文字符号传播的各种书籍、报刊、杂志,加上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媒体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途径。随着科技发展,人类必将创造出更多更有效的信息传播工具,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手段也将随之丰富和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的基本环节

如果说对于要素的分析是为了从静态上考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的结构组成,那么,对于传播环节的分析就是为了从动态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流通特点。

《教育传播学》一书中把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要素(即传播行为的环节)分成八个部分,即教育者处理信息,教育者呈现信息,受教者接受信息,受教者处理信息,受教者做出反应,教育者收集受教者反应并进行诊断,教育者对受教者的学习作出评价,教育者向受教者提供“KR”(knowledge of results)反馈。[4]将上述八个环节总结归纳,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过程一般包括三个基本环节:信息的采集加工环节、信息的传递环节和信息的接受反馈环节。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就是在这几个基本环节的相互衔接过程中产生、流通和发生转换的。然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过程又不同于一般信息的流通过程,它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具有目的性。一方面,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者来看,他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实际状况,来对各种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的,这种经过筛选的信息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层次性和针对性的特点。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加工编制过程就是以提高教育对象思想品德水平、最终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的。可以说,教育者组织整个教育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中心目的而展开的。另一方面,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接受者来看,他对于教育者所发出的教育信息的吸收过程,也是为了达到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目的。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并不是处于完全盲目的、被动的地位,而是在明确的需求目标指引下,对于各种教育信息选择性地接受。因此,无论从教育信息的传播一方还是从信息的接受一方来考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过程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具有互动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各组成要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过去,人们往往只关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相影响,因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人的要素,是整个教育得以进行发展的核心部分。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毕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教育的开展离不开教育环境、教育工具以及其他中介载体的共同配合。这些外在条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保证,尤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来说,从产生到传递,直至接受、反馈,这些环节都离不开人与环境、人与媒介之间的互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这种互动性不仅表现在作为教育主客体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而且同时表现在教育主客体与环境、媒介之间的相互作用上。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系统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系统中各个参加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也同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系统与社会环境中其他各种信息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没有这种开放性的体系结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既与时代发展相脱节,又无法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效果进行有效评估,从而也就使思想政治教育囿于一个基点,停滞不前。正如早些年万里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的那样:“我国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一种封闭性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这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唯书’、‘唯上’,必然缺乏创造性和进取精神。”[5]所以,新时期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里主要是指教育要建立一种开放型的发展体系。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促进人类思想解放、社会进步的关键环节,其内容信息更应源于历史经验的总结、客观现实的辨析以及对于未来发展的科学预测,同时经过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不断提升,再流入到实践中去获得检验。

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模式

模式一词源于拉丁文(Modus),意思是与手有关的定型化的操作样式,一般通用为方式,后来又从方式中分化出来,意思是指某种方式中的具体定型化的活动方式或活动结构。《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为:“模式,某种实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美国比较政治学者比尔和哈德雷格夫认为:“模式是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6],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的研究,建立一种直观形象、简单明了的传播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助于我们把握教育信息流通的一般特征和变化规律,从而作为分析各种具体传播活动的参考工具,并对未知的信息流通具有一定的预测功能。

1.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模式的构建

模式的构建即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这一个客体结构和运行环节的抽象描述。尽管现实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复杂而多样的,但从信息的流通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也具有一般信息流通的普遍结构和基本环节。

这里我们拟参照信息论中关于信号传递的申农—韦弗通讯模式,来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信息的传播模式。1949年,申农与韦弗在合著的《通讯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一个直线性的通讯模式。(见图1)

图1 申农—韦弗通讯模式

这个模式原是用来解释电报通讯过程的,后来韦弗在这一模式中加入了反馈系统,并引申其含义,用来解释人类的传播现象。

如果我们将信源和编码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按照社会要求,制定教育目标、计划和方案的过程相对应,而将译码和信宿比作受教育者接受教育信息并内化为自身思想认识的过程,同时通过言语行为将思想认识外化的反馈信息传递给教育者,信道相当于教育过程中的载体,而干扰则对应于教育过程中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那么,我们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信息的传播模式表现为:(见图2)

图2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模式

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尽管申农—韦弗通讯模式对于教育信息的传播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然而,通讯机器之间的信号传递毕竟不能等同于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因为教育信息传播不是简单的信号传输问题,参与教育过程的双方是具有意识和个性的人,当一方接收到另一方发出的信号后,便在头脑中进行识别,同时运用已有的信息存储作为参照系对它进行解释,这种解释是建立在对方传递来的信息与自己已有的信息和外界环境的干扰信息相联系的基础上,而构建成的新信息。机器之间的信号传递仅是一种物理现象,而人类之间的信息传播却是复杂的社会现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双方都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制约,他们之间的传通关系和传递效果也受到各种社会环境的作用与影响。另外,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申农—韦弗的数学通讯理论与模式本质上是狭义信息论,而思想教育信息传播过程理论与模式本质上是广义信息论。狭义信息论研究的信息只限于语法信息,即信息中符号与符号间的运算与统计关系问题,而广义信息论还涉及信息符号所代表的实体的意义,即语义信息问题。同时在思想教育信息传递过程中还涉及信息符号对受教育者是否有价值的问题,即语用信息问题。因此,我们应在借鉴狭义信息论及其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合思想政治教育广义信息传播的过程理论及其结构功能模式。

2.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模式的优化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模式并非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客体的原型,它只是反映客体的某个侧面或某些主要属性,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如不完整、简单化、有些假设未被阐明等。同时,适用于一切目的和一切分析层次的模式无疑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和实际要求去选择、使用或设计优化信息传播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其适用性与可靠性。

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是复杂而多样的,各个具体的教育过程,其参与运行的要素也不尽相同。这里我们要考察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起决定和基础作用的结构联系及其运行模式。无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按照师生构成联系的性质,可以构建不同的结构方式。

(1)直接联系结构。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对面进行教育活动的结构,可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单向型。(T代表教育者,S代表受教育者)

单向型教育结构如面授、示范和讲座等。教育者可以充分传达教育信息,但是缺乏受教育者的反馈。因而此种结构模式不利于教育者及时了解受教育者对教育信息的接受程度,从而也就无法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估。

第二种类型:双向型。

双向型教育结构如座谈、对话和讨论等。教育者在把教育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受教育者的反馈信息。因而此种结构模式有利于教育者及时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和观点意见,能够有效地调整教育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改进教育方式。

(2)间接联系结构。指受教育者通过间接途径从教育者那里获取信息的联系结构,也可以分为单向型和双向型两种类型:

(M指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并承载教育信息的媒介如书籍、广播、电视、网络等)

这种间接联系结构,拓宽了信息传播的接受范围,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必受时空的限制,可自由支配信息传递的时机。但是受教育者无法亲身感受教育者言传身教的人格魅力,教育者也无法根据观察受教育者表情、动作等直观印象而作出评判。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直接联系结构还是间接联系结构,都存在各自的优点和弊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要求我们建立混合的联系结构,并建立与其相应的双向互动模式,以求达到综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这种混合型的联系结构可以使教育者在同受教育者直接的接触过程中,除了传播理论知识方面的信息内容,也同时获得各种非言语传播的信息,如学生对教师的讲演报以热烈的掌声、教师对学生的苦恼表露出关怀的神色等等。这些信息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友谊,使教育达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效果。同时,教育者通过网络、书信等媒体和受教育者进行间接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获得许多在面对面的情况下不便表达的思想困惑和真实感受,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教育手段解除他们的思想包袱和内心忧虑。

标签:;  ;  ;  

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