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问题_学习能力论文

学习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问题_学习能力论文

学习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不可忽视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习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必须依赖教育的连续性培养。由于长期来,我国基础教育习惯于应试能力的培养,以致学生应试能力较强,而其它相应的素质却较差,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对教师依赖性强,学习较难摆脱教师的“搀扶”。目前,社会上就不乏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而不善于学习的人。历史即将进入21世纪,21世纪的社会是极具竞争性、挑战性的社会,能否在挑战、竞争中取胜,主要取决于人的素质。21世纪的人应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善于学习。所以教育界应大力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本文,就“学习能力”培养所存在的问题、成因与对策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学习能力普遍低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反观我国的教育现状,我们的教育依旧被“应试教育”紧紧束缚着,依旧重知识、轻能力,尤其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致学生的学习能力低下,其主要表现是:

1.概括能力普遍不高。这是一个普遍存在于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中的问题。以高师为例,有时老师有意留些章节让学生自学,其情形是许多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再从教师对学生提问所得到的反馈材料也表明,许多学生概括能力不高,往往抓不住文章的要点,答非所问。

2.对教师依赖性较强。学生学习常常是围绕老师上过的内容进行,凡老师上过的内容,会依据笔记认真复习,但对没有上过的章节,就很少认真自学,即使自学,也抓不住要领,往往是胡子眉毛一把抓。突出表现在考试时,如果稍有超出课堂教学要求的内容,就会无所适从。

3.不善于查找资料。查找资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能力。善于查找和利用资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学习走向成功的一条途径。国外一些著名教授,在布置学生写论文时,就非常宽容地要求学生查找并利用现有资料,他们只有一个简单的要求,即标明资料的出处。现在,许多学校存在着一个不可思议的怪现象:一方面学生埋怨图书馆藏书太少,另一方面大量的资料又长期处于“沉睡”状态,文化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查找和利用资料作为一项硬任务抓,教师的教学还是以书本为中心,考试的内容也是以书本知识为主,这样在培养查找资料方面,学生既无内在要求也无外在压力。而在国外,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学校教育,非常重视学生查找资料能力的培养,甚至从小学就开始,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写论文,发表自己的见解。

4.“自充电力”低下。现代社会是极具竞争性的社会,要想适应社会要求,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国外从60年代开始就发展终身教育运动,其缘由主要是:本世纪50年代产生的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先导而引发的电子信息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将人类带入信息社会,知识传播方式扩展;传播速度加快,从而使人们不可能在完成一次正规教育后便应付一生的各种挑战,只有不断地进行适时训练或再受教育才能胜任自己的社会职责,才能免遭落伍。许多人由于在校期间没有得到良好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走上社会后面对纷繁复杂的新知识束手无策。我国现在许多“下岗”人员之所以不能很快转岗,其原因之一也是“自充电力”低。

二、造成学生“学习能力”低下的若干因素

造成学生“学习能力”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具体来说:

1.教育思想观念落后是“学习能力”培养的战略性缺陷。从教育理论上讲,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相互影响的过程。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教师头脑中的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表现在行动上片面强调、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把学生看成是没有主观能动性的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的教只从主观愿望出发,向学生灌输知识,很少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兴趣需要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对中美学生进行过一番比较。他认为,中国的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刻苦、守规矩、按步就班、循序渐进,所以,基础知识系统、丰富、扎实,擅长考试,学习态度也非常谦虚。但他们却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胆小、怕出错、不擅于提出问题、崇拜权威等缺陷。他们习惯于对知识全盘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更不习惯于怀疑和考证,分不清学科理论体系中哪些部分在未来大有发展,哪些部分是必须淘汰的,对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不注意吸收、自我封闭窒息。与此相反,美国学生学习起来却没那么耐心,兴趣容易分散,他们的基础知识不牢固,即使是许多优秀学生,其知识体系中的漏洞也是非常多的,而且正确和谬误常常纠缠在一起。但美国的教师注重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向权威提出怀疑,所以美国的学生胆子大,天不怕地不怕。他们在学习中注重发展学科中的合理内核,通过判断把学科中的价值观念发展起来,把过时的或走到顶峰的那部分抛弃掉;他们热衷于吸收各学科的成就,热衷于辩论,使自己混乱的知识体系迅速在辩论中剔除糟粕和谬误,从而获得迅速的进步。这种比较也可以说是中美教师教育观念的比较,学生往往是不同教育观念支配下的教育教学方式的“产品”。

2.“应试教育”是制约“学习能力”培养的“瓶颈”。客观地说,一些教师也知道自己所进行的教学方式陈旧,阻碍学生成为一个会独立学习的人。但在教学质量好坏仍以“应试教育”成绩作为衡量标准的现阶段,教师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将自身的价值钉在应试教育的标杆上,照老师的话来说,谁也不能拿孩子的前途来作教师的试验品。因为,现在高一级学校录取新生的唯一标准是分数。

3.缺乏一个较为科学的教师业务素质的综合测定机制是导致教师行为偏离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搞好教学。因此,一个教师的业务素质的高低首先应该从教学水平上去衡量,其次兼顾科研水平。然而,当前却存在着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在一些学校轻教学,重科研,突出地表现在评定职称上,单纯地从科研上论“英雄”,以致一些教师在如何上好一堂课尤其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上舍不得下功夫,而是把大量的精力集中在著书立说上。这个问题,在高校尤为突出。

4.教师和学生自身素质缺陷是制约“学习能力”培养的直接因素。从教师来看,许多教师自己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熏陶,一方面自身的自学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好培养;另一方面,神经也已变得麻木不仁,他们在思想上意识不到素质教育的迫切性,在行动上也没有培养“学习能力”的能力,结果是自己的悲剧又在新一代人身上重演,形成恶性循环。从学生来看,一些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意志不坚定,从而导致学习动力、进取心、持久性的缺乏,进而对学习方法的探索、总结、掌握和运用产生极大的影响,所有这一切都将直接地制约着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5.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制约“学习能力”的培养。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存在一个严重的缺陷是“一岗定终身”,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公务员的岗位轮换仅限于一部门内部而没有突破部门,以致使人们失去与“终身教育”、与“科学技术”经历一个由“综合到分化再到综合”的过程相适应的“学习能力”培养的外在压力和动力,从而也带来干部解决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普遍不高的问题。

三、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若干设想

1.明确定位,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教师致力追求的教育最高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在对各国教育考察的基础上出版了一部富有世界性影响和巨大震撼力的教育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该报告振聋发聩般地向全世界教育机构发出警告: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并且认为,上学期间的“学习”,不是为了分数学习,也不光是为了知识的学习,而更重要的是为了“学会学习”。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即便是知识再多,面对高科技的信息时代也将是固守一隅,一筹莫展,成为无力应变的“现代文盲”。

当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量以几何级数方式递增。曾经有过估算,截至1980年,人类社会获得的科学知识,90%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30余年获得的,到2000年,人类社会获得知识还将翻一番。据粗略统计,人类的科技知识,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1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 年增加1倍,现阶段则是每3年至5年增加1倍。现在全世界发表科技论文的数量每隔一年半就增加1倍,就拿化学来说, 今天全世界每一年刊登的化学论文,足够一个专业化学家阅读40年。又如,今天电子技术知识的半衰期是3年。一个电子技术工作者如果3年不从事继续学习,那么他的知识就会陈旧过半;6年不学习,那么他对电子技术就几乎是门外汉。 这种知识快速更新现象,几乎发生于今天各门学科之中。

种种情况表明,如果今天的教育不是为了明天的学习准备,那么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很难得到培养,学生也很难脱离教师的“搀扶”,只能长期靠外部“输血”维持学习,而不能靠自身的造血系统来增加知识,更谈不上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一种教育,如果它没有刻意地教会学生怎样学习,那么,它就是一种带有根本性缺陷的教育;一个接受过教育的人,如果他没有学会怎样学习,那么他的学习便带有致命性的不足。所以,我们今天的教育主要是为了明天的学习而准备,教学生“学会学习”应当成为教育机构和每个现代教师努力追求的教育最高目标。

2.转变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每一位教师应本着对国家、人民、下一代负责的精神,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实实在在地为提高学生的素质开展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关系,彻底摒弃“填鸭式”、“满堂灌”、照本宣科和题海战术等陈旧的教学方式,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树立“以学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使教学过程真正体现既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精神,即达到既“授生以鱼”又“授生以渔”的最高境界。

3.立足基础,从小学抓起。有专家研究认为,小学高年级是培养学习能力的关键期。低年级小学生知识水平低,经验缺乏,能力欠缺,故不适宜,到了高年级,由于经历了几年的基础知识学习,在知识、能力上均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此时的学生还未形成依赖教师的心理定势,故是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因此,在“学法”上应进行系统的具体指导。如果错过这个关键期,学生的依赖心理一旦定势,则很难纠正。

4.建立机制,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一是不定期地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工作。具体做法是:请知名学者、专家、经验丰富的教师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课题举行讲座,并使这项工作制度化,这样既丰富教师理论知识,又指导他们具体实践。二是定期开展教育思想的大讨论。这样做既开阔教师们的视眼,又帮助他们更便捷地吸收新思想、新观点。三是建立科学的教师业务素质和工作业绩的测定体系和激励机制。即将测定教师业务素质和工作业绩的指标进行细化,把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进行定期考核,年终总评,同时与教师职称晋升挂钩,并变“铁饭碗”为“泥饭碗”,对一些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进行转岗。

5.全方位改革考试制度、人事制度。“应试教育”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基础教育之中。反思我们的历史,它与升学考试、人事制度相关联,实有一张“考卷”定终身之感。不言而喻,教师的角色在极大程度上受制于社会因素,倘若社会不能为教育提供一个良性的发展氛围、教师的角色将很难转换,难以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社会的支持,诚如目前教师的灌输行为、题海战术行为,等等,之所以仍然大行教育之道,主要因为它们对应试或升学有益,且为社会所支持。新的教学行为的萌发与形成,也要获得社会的理解支持,教学改革光靠教师来进行,力量未免太单薄了。因此,要彻底改变这一局面,必须从考试制度改革入手,同时推行公务员跨部门轮换制,竞争上岗,使一个人的素质始终处于一个动态过程,为“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和倡导“终身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能力”培养的外部环境。

收稿日期:1998—12—23

1 范才生、钟志贤:《素质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的使命》,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标签:;  ;  ;  ;  

学习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问题_学习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