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中动词形式的多重选择研究_二语习得论文

二语习得中的动词形态多选现象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词论文,多选论文,形态论文,习得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二语习得中的多选现象(optionality)是指同一个结构或语法概念在二语习得者的话语中表现出两个或多个变体形式。这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变体有两个特点:第一,它们都使用相同的单词或同一个语法单位;第二,它们都表达相同的意义。即两个具有相同逻辑表述式(identical Logical Form)的结构交替出现在习得者的话语中。例如:

(1)a.Daddy go?

b.Daddy goes?[1](28)

从主谓一致的角度看,正确的动词形式应该是(1)h中的goes,(1)a中的go和句子主语在人称和数方面被认为是一个不得体的表达形式。但在L2学生的话语中这两种形式都同时存在,既有动词形态的屈折变化,又有大量的光秃动词(bare verb,即无曲折变化的动词)。自然语言中的某一个特定动词形式在习得者的话语中却有两个或多个形式。从生成语法的角度看,只有其中一个形式合乎语法;从句法操作的角度看,其他形式没有存在的理由。因此,人们习惯上把那些不符合语法的形式称作变异,把动词的自然形式和变异形式共存的现象称为动词的“多选”现象。多选现象的存在似乎和最简方案(MP)的基本主张相互矛盾。最简方案中,句法多选被排除在运算系统之外。在同一个语法内部,由于运算系统是一个完善的系统并在经济原则的基础上运行,所以不允许同一个逻辑表达式出现多选结构。最简方案只允许在音位层次上出现多选。

语言学界及二语习得领域对二语习得中多选现象的解释尚未达成一致意见。[2]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多选现象的性质进行定位、解释。有人把多选结构看作是语言变化的一个必要部分。[3-4]还有人从多选现象出发质疑语言系统的完善性。如Lightfoot认为,语言系统过于完善,就不会发生历时语言变化。[5]同样,Cook也认为,如果一个运算系统很完美,多选表述就不可能出现。[6]因此,有人认为,多选现象对当代生成语法的形式模型提出了挑战,因为它有悖于最简方案倡导的思想体系。[7]L2多选现象研究的意义至少可以从两方面表现出来:第一,对生成语法的理论建构与发展具有启发意义。第三,多选现象存在于三语习得的各个阶段,[8-9]揭示L2习得中的多选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多了解L2习得的本质及其过程,进而完善我国的二语习得研究。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为了解释L2多选现象以及习得者为何用光秃动词替代限定动词形式这一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争论的中心集中在L2内部语法是否存在缺陷。有人认为二语习得中出现的多选现象是由于习得者内部语法本身存在缺陷;还有人认为多选现象的出现只是抽象的句法特征向语音式投射时出了故障。这些不同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两类:内部语法缺陷说和表层曲折缺失假说。

(一)L2内部语法缺陷说

持该观点的学者把L2话语中缺少动词曲折归咎于L2功能语类特征的功能丧失。[10-12]Meisel从L2语料中发现,非限定形式时常出现在限定语境中,而限定形式也同样出现在非限定语境中。[13]他得出结论:L2学习者对限定和非限定没有任何区分,抽象句法特征在L2语法中已经丧失,即L2学习者的内部语法存在缺陷。基于同样的观察,Eubank et al及Beck等人认为,L2多选现象是L2句法特征的部分功能丧失造成的,功能语类在L2语法中虽然仍可利用,但却是一种弱化了的特征。[10-11]

Hawkins & Chan研究广东话学生的英语句法后认为,[14]L2句法特征取决于语言习得关键期。他们认为,如果L2和L1有相同的功能语类特征,L2成人习得者仍可以习得该特征。如果L2的某个特征在L1中缺乏,那么超过关键期之后的学习者将无法习得该特征。这是因为“语言类型与功能语类相联系,功能语类决定语言之间的参数差异”。可选和必选句法特征的区分对理解动词的形态表达非常重要。例如,他们把时态特征看作是一个句法特征,称之为[±past],是一个语义不可解特征,存在于普遍特征F中,但同时又是一个可选特征。英语选择了这种特征,汉语却没有。该特征的出现对动词形态有影响,在英语中被标示为-ed。相比之下,汉语中没有句法上的[±past]特征(尽管汉语有句法方面的[±finite]特征)。[15]因此,汉语中的动词缺乏形态标注,光秃动词根据语境可以被理解为过去或非过去。如果中国人学习英语时超过了习得关键期,那么他将无法重新设置英语中的[±past]参数特征。因此L2中的多选现象也可以看作是某些特征无法被利用的结果,即中介语语法不够完善。L2话语中出现的限定动词曲折形式可能是非语言规则作用的结果,如机械记忆或其他策略。

(二)缺失的表层曲折假说

针对L2习得者话语中多选现象中的光秃动词,一些学者提出了表层曲折缺失假说(MSIH,Missing Surface Inflection hypothesis)。[16-19]他们发现,受试者在主句中既使用动词的曲折形式也使用光秃动词形式。同时他们还观察到,在含有光秃动词的话语中,L2习得者的话语基本上都有显性主语、且主语代词也都是主格代词。在对动词曲折有显性标注的地方,主谓一致形态的准确使用率约为97%。根据这些观察,Haznedar认为,[19]L2习得者话语中动词的非限定形式并不是由于缺乏抽象特征造成的,而是由于限定动词的形态特征在其语音实现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因而属于一种表层曲折缺失。这种曲折缺失只不过是未能得到语音标注而已,并非内部语法特征有缺陷。Lardiere认为,抽象的形态句法(morpho-syntactic)特征(如[±finite])和其形态音位(morphophonological representations)的表述不同,[16-17]与一个词缀相关的特征和该词缀的语音实现不能等同。如第三人称单数特征便可以有不同的语素在语音层面表现出来。Lardiere的受试是一个中国人,已在美国生活18年,研究显示,虽然其动词形态的显性标注率较低,但其语料中的其他几种句法现象说明,这位受试已经习得了英语的时态和主谓一致特征。

Prévost & White在Lardiere的研究之后又提出假设:如果L2语法中缺乏相关的功能语类或抽象特征丧失,那么在L2话语中,人们应该看到限定动词和非限定形式的任意并置现象,或误用动词的其他示例形式。[18]但他们在L2法语和德语语料中发现,非限定动词频繁出现在限定位置上,而限定动词却很少出现在非限定位置上。Prévost & White把动词形态多选现象解释为:尽管L2学习者能通过L1、UG或L2输入习得句法节点上的相关特征,但可能还没有完全习得相关词汇项目的特征标注。在中介语中,即使非限定形式被标注为[-fnite],限定形式被标注为[+finite],由于特征失配(mismatching features),非限定形式可以被插入到含有[+finite]特征的节点上。因此,动词形态缺乏只是表层形式上的缺失;在习得者的内部语法中,L2学习者仍具有时态和一致功能投射的句法知识。[18]句法结构向表层形式转化时,需要把相应的动词形式插入到句法节点上,此时,词汇和句法节点之间的接口由于某个或某些原因出了问题。在此情况下,非限定形式便以“默认形式”在习得者的话语中大量出现。Prévost & White还进一步提出,当学生遇到句法加工或交际压力时,完全标注的示例(exponents)可能受阻,这样即使是完全标注的形式也暂时无法从词库中调出,[18]这就导致限定动词的表层形态缺失;多选现象就此产生。中介语语法本身没有任何句法缺陷。

在“表层曲折缺失假说”中,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光秃动词被看作是表层结构上没有得到示例实现的限定动词。[18]动词缺乏曲折形式实际上是词项从词库中调出时,连接抽象特征和相关示例(exponents)的形态模块出现了故障,因此这种光秃动词仍然是一种没有曲折变化的限定动词。第二,动词的不完善形态标注是动词的形态特征未能向语音层面正确投射的结果。[20]这可能是因为学生还没有掌握有关{-ed}、{-s}的具体英语形态规则,所以形态模块未能把相关动词的形态示例投射到英语表层结构的语音形式上。这种L2动词形态成分中的局部缺陷导致了L2动词形态习得中的变异。本文倾向于赞同这种观点。虽然MSIH为二语习得中的动词形态变异研究作了许多很有意义的工作,但它未能为L2动词形态多选及L2动词形态习得的发展模式提出一个让人满意的解释。例如,它把动词的非限定形式替代限定形式看作是学生遇到了句法处理压力或交际压力的结果。但在一些无时间限制的语法判断任务中,来自语境的压力和句法处理压力都较小,从理论上讲他们应该做得更准确一些。但仍有40%的受试者对系动词或助动词be缺失表示接受,53%的人对题元动词的非限定形式表示接受。[21]这就需要我们对二语习得中动词形态变异与多选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动词的句法特征及其语音实现

最简方案、优选论等形式语法模型认为,一个好的语法形式会有一套或多个竞争因子参与竞争。在这些(一套)候选者当中只有一个最佳因子获胜,其他的候选者都不会有任何语法地位。可以想象,如果句法操作没有任何代价,几个候选项的句式推导具有相同的经济性(economy of derivation),那么所有生成语法理论都会允许一定程度的多选性。[22]虽然多选现象涉及到两个或更多可选形式的同时存在,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只有一个形式通常被认为更合语法(自然语言受语境的作用更讲究得体)。例如:

(2)The person whom/that/Mary invited to the party.[23]

(3)The eggs are/is cracked.[24]

真正意义上的动词形态多选现象来自语法内部,而不是外部。真正能够产生自由变异的多选结构是少见的,真正的多选是几个候选项竞争的结果。[25]因此,本文对语用、文化等外在因素作用下的多选变异不进行讨论。

(一)L2习得中的动词形态结构

英语动词的形态操作涉及两个句法节点的合并,但这种形态合并在动词示例插入之前不会在句法中显性地表现出来。时态中心语T和一个题元动词合并,形态操作必须确保合适的语音成分被插入到同一个节点[V+T]上。一个节点有多个词项参与插入竞争,确保下降合并得以顺利进行。(4)中列出了动词形态的几个主要形式。

(4)a.过去时态played,began。

b.第三人称单数plays,sings。

c.现在分词playing,singing。

d.现在时态动词复数play,sing。

动词形态的任何一个示例都可参与插入节点[V+T]的竞争。动词的某些示例可能不具备节点要求的所有特征,相对于句法节点来说,某些示例的特征标注不足。[26]

(5)a.sings[V,+fin,-past,3p,+sg]

b.began [V,+fin,+past]

c.sing[V]

我们用表示一个动词示例和句法节点特征之间的兼容关系;则表示无资格进入节点;表示“完全拥有匹配特征,可以插入节点上”。

如果一个句法节点有多个候选项参与竞争,和节点特征完全匹配的词项便被插入到节点上。如果词项包含一个或多个不可能出现在该节点位置上的特征,该词项便丧失候选项资格,插入便不会发生。如果两个词项同时满足插入条件,那么和节点特征有较多匹配特征的词条获胜并被插入到节点位置上。[27]我们以过去式的节点为例,其特征可以表示为(6):

(6)[V,+fin,+past]

如果一个动词具备相关特征,就可以直接插入节点。如不规则动词过去式形式began。

(7){began}[V,+fin,+past]

动词的形态结构对语境有特殊要求。played和sings这样的形式都包含了两个词项:play+ed,sing+s。如果一个规则动词过去形式被选中,如played,该动词的形态结构也同样包含两个语音示例:play和-ed。插入play-ed前,与语音示例-ed相关的所有语境条件首先必须满足,如(8)a-b所示:

(8)a.{play}[V]

b.{-ed}[V,+fin,+past](表示“示例只出现在……语境中”,下同)

使用(7)要先于规则(8)a-b。如果一个不规则过去时态形式没有被选中,那么规则过去动词就会成为首选。当规则动词被选中的时候,形态成分就要插入一个动词V和一个词缀{-ed}。这样看来,规则动词和非规则动词的区别就在于其不同的词条插入条件。因此对本族语讲话者来说,任何一个词条或示例只要和节点特征能够匹配,就可以被直接插入到节点位置上,如{began},或{is}等。

(9)a.{began}[V,+fin,+past]

b.{is}[T,+fin,-past,3p,+sing]

但是,对早期L2学生来说,词条的句法插入过程不同于本族语法中的插入过程。因为促使形态操作或形态合并发生的语义不可解特征在其大脑中尚未建立。[1](37-54)学生尚未习得英语中的题元动词要从T下降到V这一句法操作,不知道在动词词条插入时并非只涉及到一个节点,而是两个独立的节点:T和V。L2学生所了解的只是T、V、D等语类的潜在语义特征,尚未建立用来表达“过去”([+/-past])或“过程”([+/-progressive])的句法特征。同样,L2学生也可能对句法特征的意义没有把握,故意回避其语义表征(semantic representation)。由于动词的形态插入与句法语境关系密切,所以L2学生应该首先熟悉T、V、D等语类句法特征的示例,然后通过分析词汇性和功能性示例(exponent)在句法中的插入过程,逐渐建立动词形态变化和句法语境之间的联系。例如:

(10){is}[T]/[DP,3p,+sing]

(10)表明,虽然L2学生可能知道{is}提升到T,但他们只知道它用于第三人称单数主语语境中,并不一定知道T有第三人称单数特征以及由主语指派的单数特征。同样,L2学生可能知道began被用于过去语境中,但并不知道T和V特征之间的合并。正确的词项插入如(11)所示,而非(12)。

(11){began}[V]/

[T,+fin,+past]

(12){began}[V,+fin,+past]

可见,动词的形态插入和句法语境之间存在着诸多关系,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多选现象的产生。

(二)句法语境中的动词形态及其语音实现

我们以规则过去时态和第三人称单数一致为例,讨论一下句法语境中动词形态插入及其语音实现之间的关系。我们把过去式形态标注-ed和第三人称单数一致标注-s分别表述如下:

(13)a.{ed}[V]/[T,+fin,+past]

b.{-s}[V]/[T,+fin,-past]/[D,3p+sing]

从(13)a中看到,{-ed}被插入到一个动词语境当中,而动词又处在过去时态T的语境中。(13)b中的{-s}被插入到一个动词语境中,动词又处在一个现在时态T语境中,T又受到第三人称单数限定语D的制约。

句法结点包括语义和句法特征,但缺乏语音形式。语音形式只有在句法推导后才能完成,即通过把拥有相关匹配特征的词项插入到终结点上来完成。该匹配特征相对接点来说,可能是不充分标注(underspecified)或标注不足(underspecification)。因为在特征匹配时,被插入到句法终结点的示例(词项)不需要和句法节点位置上的特征完全匹配。一个示例只要具备节点位置特征的一个子集特征就有资格作为一个候选项,而不必要和句法节点上的相关特征达到完全匹配。但如果一个示例包含一个节点上没有的特征,那么该示例插入受阻,无法进入句法节点。我们把示例与节点之间的关系表示为(其中N表示节点特征,E表示示例特征):

(14)E[α]or E[β]or E [α,β]N [α,β…]

E[α,γ]N[α,β…](表示示例有资格进入节点位置;表示示例无资格进入节点位置)

(14)读作:如果示例E包含一个[α]特征,或一个[β]特征,或包含[α,β]特征或N节点上的所有特征[α,β…],示例E便有资格成为一个候选项。当E的特征是[α,γ]时,尽管和节点上的[α]相互匹配,但因为示例中还包含一个节点上没有的[γ]特征,该动词示例插入受阻,该示例无资格成为候选项。

由于标注不足的示例也有资格作为候选项,所以一个句法节点可以有几个不同的示例参与竞争。对本族语来说,具有最多匹配特征的示例(exponent)获胜并被插入到相关节点上。以下面例句中的过去时态played为例(见表1)。

(15)they played outside.

表1节点特征与候选示例

句法节点特征 可能参与节点插入的候选示例

{played}.[+V,+finite,+past]

[V+TV,+finite,+past]{play}.[+V,αfinite]

(α finite表示“限定”的不完全标注)

如果多个候选示例都是相应句法节点位置上的合适子集,那么这几个成分都有可能被插入到节点的位置上。在成熟语法中,只有played能够获胜并被插入,因为它比play有更多的匹配特征。L2习得者从L1、普遍语法、L2中可能已经习得了句法位置上的相关特征,但此时可能还没有完全习得动词示例的特征标注。例如,只习得了词汇项目play这个成分,还没有习得played,所以他们便用play插入到句法节点的位置上。相关的形态句法和语义特征一旦投射到特定的形式上,标注不足的词汇项目最终被充分标注的词汇项目所取代。在动词的某些限定形式被习得之后,有些非限定形式(默认形式)持续存在,出现光秃动词和限定形式并存的局面。此时,习得者大脑中有两套或多套不同的语法体系。有时使用这个规则,有时使用另一个规则;或在一种情况下使用这个规则,另一种情况下使用另一种规则。这种现象会持续存在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会持续到标注完善的动词形式被习得之后。

此外,学生的母语类型也会影响英语动词的形态习得。[28]高水平的中国学生在其自然表述中有21.6%的过去时态形式被光秃动词形式所取代,而英语水平与他们相当的德国人在同样的语境中只使用了4.3%的动词原形。这是因为习得者会把他们L1的动词标注规则带到L2动词的标注上来。即使学生已经习得了节点的句法特征,但中国学生仍可能用光秃动词对限定动词进行标注,把限定动词标注看作一种可选特征。而德国人学英语时,一旦掌握句法节点特征,就会对每个限定动词进行显性标注,把限定动词的显性标注看作是一个必选特征。因此,动词的形态曲折变化和语言类型学有密切关系,语言迁移对L2形态标注也有显著影响。

四、结论

多选现象是同一个句法节点上有两个或多个侯选词项参与竞争的结果。由于句法节点特征或动词示例特征标注不够完善,所以对于同一个句法节点,不同的句法场合会有不同的动词示例出现。本文把动词形态多选和动词形态在语境中的插入难度结合起来,认为限定动词的形态示例(exponents)能否顺利插入到句法节点不仅取决于该示例特征标注的数目,还取决于插入该示例的语境难度。从该角度看,多选现象和生成语法理论所倡导的“完美语言系统”并不矛盾。相反,动词形态的多选现象对二语习得研究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为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言文化研究成果)

标签:;  

第二语言习得中动词形式的多重选择研究_二语习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