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创新_邓小平理论论文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创新_邓小平理论论文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导集体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使党的基本理论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在理论上不断创新,以一个又一个新的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自从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组建第三代领导集体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实践上努力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同时,在理论上几乎年年都有创新,对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比如,1991年庆祝建党70周年的讲话,第一次论述了什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使党的十三大开始建构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框架明确了最基本的要素。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之后,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以南方谈话为基础,通过对过去的历史经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进一步总结,以及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分析,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论述和阐发。这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建构邓小平理论的伟大贡献。1993年11月《邓小平文选》第3卷出版,江泽民同志提出指导思想犹如一面旗帜,郑重地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写到党的旗帜上,从而逐渐明确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集中讨论党的建设问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总纲领和总要求,号召全党将党的建设作为新的伟大工程来进行。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讨论“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江泽民同志提出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十二大关系,发展了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制定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丰富和发展了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对于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现象,坚持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97年2月邓小平同志逝世,江泽民同志在追悼大会的悼词中进一步指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随后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并从四个方面对邓小平理论作了精辟论述,从而基本完成了对邓小平理论的建构。1998年底,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大会的报告中,江泽民同志从10个方面阐述了改革开放20年来的伟大成就,还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地位。1999年,分期分批地在全国县处级以上单位开展“三讲”教育活动,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党的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000年春天,江泽民同志视察南方,发表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谈话。这些方方面面的“新话”,在不同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10多年来有两次最重要的伟大的理论创新。

第一次是在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伟大思想之后,通过党的十四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特点进行阐述,使之具有初步的理论轮廓。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即“五十条”,把十四大报告的相关论述进一步具体化,并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和一系列政策规范,从而发展了十四大报告的思想。经过这两次阐发,初步建构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是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划时代的突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当然,能够创立这个理论,首先要归功于邓小平同志。不是他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非凡的胆略提出这个问题,这个理论是不可能创立的。但是,南方谈话主要是提出问题,不承担建构理论的任务。后者主要是由江泽民同志的十四大报告以及十四届三中全会来完成的。可以说,这个伟大的理论创新,是始于邓小平同志,成于江泽民同志(都是作为代表),凝聚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的智慧和心血。

第二次伟大的理论创新,就是从江泽民同志2000年春天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2001年“七一”讲话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全面、系统、深刻的阐发。

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阐发,是一次伟大的理论创新?

长期以来,我们往往是从阶级与政党、阶级性与人民性的关系这个视角来论述党的先进性的。从1922年党的二大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基本都是讲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历届的文字表述尽管有所不同,但基本思路一脉相承。这就是说,讲了75年党的先进性,基本上是属于“一个代表”思想。

经历了四分之三个世纪的这样的讲法没有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但是,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我们国家的外部环境和自身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并面临经济、科技空前发展的新机遇,以及国际领域的复杂竞争和斗争的严峻挑战,党肩负着更加艰巨的使命,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也需要有新的补充。跨世纪的党的建设,必须坚持“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化建设、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建设,即把党的建设置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担的历史任务相联系,同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相联系;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要求党的建设有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既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党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其自身建设也不可能离开世界。把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同当今世界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相联系,有利于提高党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党不断与时俱进。这样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相对于传统的“一个代表”而言,就更具时代精神,更能说明党的先进性的完整性。

当然,在毛泽东著作和邓小平著作中,也有关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大量论述,但是,那都是在党的任务的层面上讲的,且是分别而论的,并没有提到党的性质的高度作为党的先进性来讲,也没有把三者作为“三位一体”的完整思想提出过。讲党的先进性,相对于讲党的任务而言,在党的学说中,这是一个更高的层次;由分别而论到“三位一体”,即将一个“忠实代表”扩展为三个“忠实代表”,并在这个层面上作出明晰的理论概括,这在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学说史上是第一次。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理论认识的创新。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为什么在进入新世纪初始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我国,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从政治层面讲有两个最根本的问题。第一是社会主义问题,第二是党的问题。党的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作了精辟概括,指出邓小平理论初步地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这就是说,关于社会主义的问题,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既然如此,那么,怎样进一步认识党的问题,就需要努力解决。一方面,加强党的建设这个新的伟大工程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党的建设确实存在许多问题,一度还比较突出。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组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邓小平同志作政治交代时明确指出: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此后,党的第三代领导就一直把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使我们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力量,作为最为关注的两大问题的首要问题(另一个是发展经济)来抓。这样,在邓小平同志初步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之后,江泽民同志在对毛泽东著作、邓小平著作丰富思想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实践的要求,作出“三个代表”的明晰概括,则是要进一步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根本问题。邓小平同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回答,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开拓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境界;江泽民同志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回答,也深刻地揭示了党的本质,把对党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

从“七一”讲话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的阐发看,江泽民同志全面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使全党同志对“三个代表”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关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七一”讲话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革命和改革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以及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现实等诸多方面展开论述,还通过对生产力主要要素的分析,说明我们党怎样才能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忠实代表。基于这样的立论,“七一”讲话强调了“三个坚持”,即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为解放和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开辟更广阔的道路;坚持把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切实保护并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第一要务;坚持把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作为党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江泽民同志说:“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关于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七一”讲话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求党的理论和实践“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于怎样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七一”讲话强调了“四个必须坚持”:一是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文化建设。二是必须坚持发展先进文化的“两为”和“双百”方针,把培养一代又一代“四有”新人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三是必须坚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四是必须坚持世界眼光,着眼于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继承和发扬人类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大胆进行文化创新,从而使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

关于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七一”讲话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这是我们党长期宣传的基本观点。“七一”讲话所作的具有时代特征的阐释在于:一是为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而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二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主要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和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党要善于处理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关系,但最重要的是首先考虑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三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党的所有工作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党员干部绝不允许以权谋私,形成既得利益集团,而应当正确处理好党群、干群关系,先富与后富的关系,个人富裕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干部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首先支持和帮助群众富裕。“只有把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切实做好了,我们才能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无往而不胜”。

关于“三个代表”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关系。“七一”讲话强调: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三个代表”是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领导核心的基本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坚持把全面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统一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统一于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七一”讲话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发,它的科学内涵、立论依据、基本要求、体现途径,以及相互关系等都得到了说明,这就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初点地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形态。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与理论建构,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次伟大的创新。如果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创新,那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的创立,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伟大创新。这两大理论创新,不仅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巨大意义,而且对于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恩格斯曾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年来,经历了发展的多个阶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多年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进行了两次伟大革命,经历了两次生死攸关的转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两大理论成果,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各项事业取得了震惊世界的伟大成就。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指引我们党带领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光辉旗帜。在新世纪,我们还要按照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去观察当今世界、观察当代中国,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不断开拓前进”,继续创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辉煌。

标签:;  ;  ;  ;  ;  ;  ;  ;  ;  ;  ;  ;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创新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