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分段小切口在四肢表浅部位骨内固定钢板取出术中的应用效果评估论文_杨博

应用分段小切口在四肢表浅部位骨内固定钢板取出术中的应用效果评估论文_杨博

(四川省天全县中医医院 四川 雅安 625599)

【摘要】目的:评估分段小切口在四肢表浅部位骨内固定钢板取出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于我院进行四肢表浅部位骨内固定钢板取出术的患者,共90例,按进入医院的编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进行普通切口手术方法治疗,观察组应用分段小切口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进行科学的比较。结果:观察组手术时和术后的各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四肢表浅部位骨内固定钢板取出术的应用过程中,与普通切口手术方法治疗相比,应用分段小切口进行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临床治疗效果的显著增强,值得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进行大力的推广。

【关键词】分段小切口;四肢表浅部位;骨内固定钢板取出术;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1-0015-02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egmental small incision in the limbs of superficial bone fixation plate removal surgery. Methods February 2016-2017 year in February the limbs of superficial part of internal fixation and bone plate removal surgery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a total of 90 cases,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the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ordinary incision surgical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application of segmental small incision treatment, scientific comparison of surgical treatment in two patients. Results All cases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surgery and postoperativ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In the process of application of limb superficial part of internal fixation and bone plate removal, compared with the treatment of common incision method, application of segmental small incision treatment is helpful to a certain extent significantly enhanced promot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worthy of promotion in the process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Small incision; Superficial parts of limbs; Removal of internal fixation plate

四肢骨折在临床众多骨折类型中比较常见,针对这类骨折通常会采用骨内钢板螺钉固定术,当经过X线检查显示结果为骨折愈合情况良好且与愈合标准相符时,则可以将钢板螺钉取出。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分段小切口在四肢表浅部位骨内固定钢板取出术中的应用效果,选取了2016年2月-2017年2月于我院进行四肢表浅部位骨内固定钢板取出术的90例患者,以其作为分析对象,观察组应用分段小切口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治疗效果,现将临床研究的具体情况整理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了2016年2月-2017年2月于我院进行四肢表浅部位骨内固定钢板取出术的90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患者骨折的具体部位主要分布在锁骨、肱骨、迟骨远端、桡骨远端、股骨胫骨、尺骨合并桡骨远端以及腓骨等。内固定钢板的类型主要包括限制接触动力、重建、管型、普通动力、腓骨解剖等,骨内钢板螺丝固定时间为6到24个月不等。根据入院编号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21~62岁,平均年龄(35.3±5.3)岁;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23~64岁,平均年龄(36.2±4.4)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对比,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1.1纳入标准:全部患者在进行骨内固定钢板取出术之前进行X线检查,结果均显示患者骨折线消失的同时,骨痂已经形成,与临床上关于骨折愈合的标准十分相符,并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满足进行骨内固定钢板取出术中的条件。

1.1.2排除标准:骨折手术的位置不在表浅部位,相对比较深,局部范围内分布着重要的神经和血管;原骨折十分复杂,除了钢板和螺丝钉,应用了其他的内固定材料;骨折固定术后时间在一年半以上的,内固定极有可能被骨痂所包裹,所以将这些患者排除;心脏功能不全、糖尿病以及患有严重心脏病和高血压的患者排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方法

全部患者入院后均安排进行常规的化验检查、做好手术之前的各项准备,对照组进行普通切口手术方法治疗,观察组应用分段小切口治疗,具体操作如下:

(1)骨折内固定术中钢板中部的位置通常都会放置在骨折线的位置上,手术之前针对那些能够直接将螺钉和钢板扪在皮下的患者进行X射线检查,根据X线结果将钢板远近两端和每个螺钉帽的位置在皮肤上准确的确定下来,若皮肤本身的活动性比较差,则螺钉最近端到钢板中部远侧螺钉的位置为近侧切口,螺钉远端到钢板中部远侧螺钉的位置为远侧切口[1]。

(2)一般情况下不能将两切口的中部切开,以此可以将皮肤和各层组织尽可能多的保留下来,如果皮肤本身具有良好的活动性,则切口的两端可以慢慢向中部靠近,缩短1到2厘米的距离,并且手术的过程中可以利用适当的牵拉来保证手术可以轻松的完成。

(3)当确定切口的位置以后可以利用紫药水进行标记,在粉碎性骨折手术和部分手术中可以不需要利用螺钉,以此对于切口长度的缩短更加有利;同时,在手术的实际过程中可以术前确定的切口为依据,将两处切口分别切开,以此通过逐层的分离来将整个钢板完全的暴露出来,之后将螺钉挨个松除,在改锥或者是骨膜剥离子的帮助下将钢板插入并实现对钢板的撬拔,待钢板出现松动时,便可以适当的推定钢板使其能够向取出的对侧移动,最后成功取出钢板[2]。其中,针对那些比较长的钢板切口可以取到3到4个,如多段骨折。

(4)针对那些不可以将钢板和螺钉直接扪及在皮肤下的患者来说,在进行手术准备的过程中便需要准备一块与模板钢板相同的钢板,以做备用并进行消毒;手术过程中可以在极易暴露的一端,选择一个小切口,长度在2厘米左右,将其充分显露以后可以利用模板钢板进行对照以此将切口确定下来,在延长使用前面小切口的基础上,可以将切口内的螺钉取出,重新选择其他小切口进行手术。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和术后的各种情况,如麻醉方式、进行手术的时间、术中出血量、抗生素的应用情况、疼痛止痛、切口的总长度、拆线以及住院的时间等[3]。

1.4 统计学处理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汇总数据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麻醉方式

观察组中26例患者的麻醉方式较为简单,19例较为复杂,对照组中10例患者的麻醉方式较为简单,其他35例较为复杂;在疼痛止痛方面的比较上,观察组选择使用针剂和口服的患者各6例和20例,对照组各自为40例和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手术时间、拆线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34.2±14.1)min和(43.9±17.6)min,拆线时间分别为(7.32±1.08)min和(12.64±11.83)min,住院时间分别为(6.47±2.89)d和(12.41±4.61)d,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术中出血量、抗生素静点应用和切口总长度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9.51±19.82)ml和(89。12±21.75)ml,抗生素静点应用分别为(1.48±1.22)d和(4.32±1.79)d,切口总长度分别为(8.25±3.26)cm和(12.911±1.83)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完成后两组患者经过一年的随访,观察组术后切口下出现少量积液的患者为1例,对照组为2例,且1例患者的切口出现感染,经过局部的换药以后Ⅱ期愈合情况良好。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如断钉、骨感染、神经与血管损伤等,临近关节的功能恢复良好。

3.讨论

内固定物取出术作为一种在骨科临床工作中比较常见的手术,基于取出和操作都相对比较简单,故并不足以引起相关医生的注意,通常认为选择切口是一件小事。传统取内固定钢板主要是在臂丛或者椎管麻醉的情况下,根据钢板的具体长度,选择选手术的切口,逐渐进入到钢板部位以此将内固定钢板和螺钉取出,过程中极易损伤组织、出血量大、拆线和住院的时间往往比较长[4]。然而,分段小切口治疗主要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手术时间的较短,利于恢复;其本身作为微创手术的一种,可以极大的缩短切口的长度,不会造成严重的组织损伤,组织坏死的发生率也能够获得显著的降低,术中的出血量少,能够极大的减轻患者的痛苦;术后感染的预防只需要采用口服抗生素的方式即可,进而有助于滥用抗生素的减少,降低术后发生感染的机率,还能够极大的缩短拆线和住院的时间,进而能够极大的节省医疗费用,极大的降低患者及其家属的经济负担[5]。但是,分段小切口治疗在四肢表浅部位比较适用,定位问题是本次手术的关键,手术之前需要先在体表位置进行准确的定位,以钢板长度和螺钉间距为依据,作为一种有效、经济、微创以及快捷的取钢板和螺钉方法,在各级医院中都普遍比较适用。经过本次研究,观察组手术时和术后的各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四肢表浅部位骨内固定钢板取出术的应用过程中,与普通切口手术方法治疗相比,应用分段小切口进行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临床治疗效果的显著增强,值得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进行大力的推广。

【参考文献】

[1]马占才,李积莲.应用分段小切口在四肢表浅部位骨内固定钢板取出术中的应用效果评估[J].中国美容医学,2013,34(12):1255-1257.

[2]陈杰.应用分段小切口在固定钢板取出术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分析[J].现代养生,2014,10(10):157-158.

[3]赵宏,郭道瑞,刘敏兰,袁超.小切口在四肢部分骨内固定钢板取出术中的应用[J]. 齐鲁医学杂志,2005,14(03):262.

[4]李松军,王兆杰,安荣泽,谭伟源,方存迅,陈军平.钩钢板内固定联合带线锚钉解剖重建喙锁韧带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4,09(10):1578-1580.

[5]潘昊,黄若昆,刘丰,谢鸣. 跨关节钢板内固定治疗Lisafranc损伤[J].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2015,29(02):44-45.

论文作者:杨博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

标签:;  ;  ;  ;  ;  ;  ;  ;  

应用分段小切口在四肢表浅部位骨内固定钢板取出术中的应用效果评估论文_杨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