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慢性胃炎的诊治现状及存在问题论文_张芬

浅析慢性胃炎的诊治现状及存在问题论文_张芬

张芬

穆棱市八面通镇卫生院 157599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变革,人们的生活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导致,慢性胃炎患者的人数不断增加。作为一种多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各种慢性胃炎疾病频发。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现在慢性胃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慢性胃炎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疾病之一。本文针对慢性胃炎临床诊治现状,提出并分析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慢性胃炎;诊治方法;存在问题;

前言: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疾病出现频率最高的诊断名词,目前在临床工作中绝大多数的医生和患者被这种诊断所困惑。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现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浅谈有关慢性胃炎的诊治现状与对策。

1慢性胃炎的研究现状

1.1慢性胃炎诊治现状

国内与国外相比.无论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资料都比较丰富,水平亦比较高。其特点是研究面广,也比较深。治疗研究方面,尤其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研究更为活跃,也取得了可喜的苗头。其主要内容包括:人群胃镜普查;病因、分型及发病机理的研究;萎缩性胃炎与胃瘩的关系;治疗的研究等。慢性胃炎的概念慢性胃炎指的是发生于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即在病理上表现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浸润。症状诊断:临床上根据症状诊断慢性胃炎存在缺陷,但是在经过有经验的医生综合分析后避免过度检查而得出临床诊断是可行的。不过不能较长时间治疗,要定期复查。在目前内镜广泛使用的情况下,X 线已经不适宜作为诊断慢性胃炎的方法。所谓“不插管的胃镜”指的是一些民营医院为招揽患者用 B 超检查上消化道疾病的一种诊断方法,实际观察效果很差,不仅增加了患者的身体不适,而且给患者带来了经济上的损失,有关部门应当采取相应手段加以制止。

1.2慢性胃炎的分类

胃炎的概念在医学界长期以来未有较为明确的定义其主要分类方法有病理组织学、内镜、免疫学和射线等。慢性胃炎具有将萎缩程度和炎症半定量并纳入预先设计好的标准从而使诊断得以标准化、规范化的分级分期优点并使不同地区的可比性得以提高。此方案尚未成熟但分级分期是慢性胃炎的一种必然趋势湘信其标准会在以后逐渐得到完善。性胃炎的分级分期的优点是将炎症和萎缩程度半定量,套用设计好的标准,使诊断标准化,提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可比性。此方案不很成熟,未被我国共识会议采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对慢性胃炎进行分期分级是1种趋势,今后可能有比较完善的标准。慢性胃炎的分级分期是由RuggeM和GentaRM.提出。根据5块活检(悉尼系统要求的部位)的病理检查,得出分期分级结果。分级用来衡量炎症程度,范围0~ 4级,0级指任何一块标本的黏膜都缺少炎症细胞浸润,4级指所有活检标本均见非常密集的炎症细胞浸润。分级分期的优点是将炎症和萎缩程度半定量,套用设计好的标准,使诊断标准化,提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可比性。此方案不很成熟,未被我国共识会议采用。但对慢性胃炎进行分期分级是一种趋势,今后可能有比较完善的标准。

2慢性胃炎诊治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的人都要患上腹部疾病,而这些病种类很多,有的为器质性,有的为功能性,而在这么复杂的问题中只要做胃镜就有胃炎,这实在是一个难以说明的问题慢性胃炎的诊断依靠胃镜检查。但萎缩性胃炎的确诊仍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分析。实际上,发现萎缩的胃镜下肉眼与显微镜下病理组织学诊断符合率仅为38%~ 78%。在萎缩的诊断中应注意的问题:无论是萎缩还是肠化生甚至Hp的分布都是非均匀的,或者说多灶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黏膜萎缩呈灶状分布。因此,只要病理活检发现有萎缩,就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相反,如果病理活检并未能发现萎缩,却不能轻易排除之。这可能是尚未取得足够多的标本或者内镜医生并未在萎缩病变处(这也需要内镜医生的经验)活检。反之,当在糜烂或溃疡边缘的组织活检时,即使病理发现了萎缩,却不能简单地视为萎缩性胃炎,因为该处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可能造成腺体受压而萎缩的假象。目前在胃镜下仅诊断 20%左右的慢性胃炎,并按此大大减少了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医疗费用。但是据调查,全国乃至日本这样做的医生并不多,对此不是没有认识,而是习惯于已有的诊断治疗方法,缺乏创新、创新意识。

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措施

成人中普遍存在有慢性胃炎的合理性:所谓炎症就是机体对物理、化学、生物及应激而发生的反应。我们成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要遇到以上致病因素,因此,存在胃炎是无庸致疑的。诚然,迄今为止尚缺乏公认的、十分有效的逆转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药物,但是一些饮食方法或药物已经显示其前景。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应坚持科学的饮食方法。食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不仅能对人体营养需求予以满足还能增强人体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等功能。近几年的研究表明,一些天然食物中的某些成分对胃癌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除了满足人体必需的营养成份外,同时具有预防疾病、增强体质或延缓衰老等生理功能的食物与膳食成分称之为生物活性食物成分。近年来的研究显示饮食中的一些天然食物成分有一定的预防胃癌作用。主要包括叶酸、维生素C、维生素A类衍生物、茶多酚、大蒜素均有一定的预防胃癌作用,但需控制其干预剂量及时间。患者在平时应养成少食多餐的良好习惯并多吃清淡、营养丰富和有利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暴饮暴食应少吃容易胀气、油煎或者油炸食物以及甜食并忌食辛辣食物肩抽烟和酗酒史的患者应戒烟戒酒。在慢性胃炎发作期应保证患者卧床休息且在恢复期应保证合理作息、避免过度疲惫现象应注意劳逸结合。同时应保持良好心态、遇事应冷静沉着切忌轻易生气、急躁和激动等不良心绪。

结束语: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着细微的变化。通过对历年来的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慢性胃炎诊治存在问题是由于随访时间及间隔长短、萎缩诊断标准、活检取材数量和部位等标准不统一所致。总之,慢性胃炎是一个看似简单而常见的小问题,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却有很多误区,而且也是对我们专科工作者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魏玮,杨洋. 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治现状及中医药治疗优势[J]. 中医杂志,2016,01:36-40.

[2]付学超. 浅析慢性胃炎临床诊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 中国伤残医学,2011,01:145.

[3]王岩汉. 社区慢性胃炎的临床诊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 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08:27-28.

论文作者:张芬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2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8

标签:;  ;  ;  ;  ;  ;  ;  ;  

浅析慢性胃炎的诊治现状及存在问题论文_张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