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的本质的一种新解释_本质主义论文

对人的本质的一种新解释_本质主义论文

人的本质新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质论文,新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现实的人,是类与个体的内在统一。作为类的存在物,人和动物有着根本的区别;作为个体存在物,个人之间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人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实践的类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个体本质的有机统一。人就是一种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中进行自由自觉创造实践活动的存在物。

关键词 人和本质

类本质

个体本质

实践 社会关系总和

人认识人,人探讨人,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思想传统。科学地理解人的本质,是全面正确地认识人及其历史发展首要的基本问题。从古希腊人“认识你自己”的第一声呐喊以来,人的本质问题一直是哲人、思想家们探讨的理论热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也很多。从总体上看,马克思认为,人是类与个体的内在统一。它既是类的存在物,又是个体的存在物。人的本质就是这样两个基本层次的双重结构:一方面,作为类的存在物,人具有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类特性”,即人的类本质或一般本质;另一方面,作为个体存在物,个人之间千差万别,各个不同,他们必然具有把不同个人相互区别开来的内在的、特殊规定性,这就是人的个体本质或现实本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自由自觉的活动”①就是人的类特性,也就是劳动、实践是人的类本质或一般本质;而个体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则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的有机统一,人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总和中进行实践活动的存在物。

一、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实践

人的类本质是指为人这个族类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而为他类不具有的特殊规定性,它既是人之成其为人而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据,也是产生出人和人的各种属人的属性并使之得以发展的基础。在传统哲学家们看来,人之所以成其为人,就在于他有理性、有意识、有思想。诚然,把理性、意识、思想当作人的本质,当然能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但它不能产生出人的各种属性并使之得到逐步发展,即并不能从根本上使人成其为人,并且其本身也是被产生出来的东西。把它作为人的本质,必然导致唯心主义。费尔巴哈从人的“感性存在”出发,把个人放在与自然的关系中进行抽象。他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仅仅是由单个人所组成的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即性爱、友情、欲望等,这也并没有跳出唯心主义的沼泽。马克思认为,既能和动物根本区别开来,又能使人成其为人内在根据,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即劳动、实践。“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的开始生产他的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②劳动、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或一般本质,因为:

首先,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形成了人的各种属人的本性。在劳动、实践中,类人猿的机体、四肢、大脑逐渐变为人的机体、四肢和大脑,使动物水平的自然属性提升到了人的自然属性。通过劳动、实践、人们形成了一定的生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丰富多样的人际交往,使动物的群体性提升到了人的社会性。通过劳动、实践,在分工与合作中产生了语言符号和文化,为意识的进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物和推进器,从而使动物处于萌芽状态的智能跃进到了人的意识、思想和理性。这样,人才真正地揖别自然,超越动物界,成为真正的人。

其次,劳动、实践确证、实现和完善着人的本质。人是区别于他类的类的存在物,具有不同于他类的类本质。那么,人是怎样才把自己当作现实的、活生生的类来对待或者说人是如何意识到自己的类本质的呢?这一步是由劳动、实践完成的。劳动、实践是一种创造对象世界的活动,劳动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在劳动、实践中,人把自己的目的、计划、设想对象化出去,在对象上面留下人的“印记”,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已经发生改变了的对原世界中,凝结在劳动产品上。劳动产品是“一本打开了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③。因此,人通过劳动,体验和认识到自己的本质。并且,人在实践活动中还完善、发展了自己的本质。通过实践,从对象中获取信息知识能量等,从而又丰富、充实和发展了人自身。劳动、实践既创造了一个有利于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还改造了人自身,提高了人的素质。人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四肢,丰富的知识,科学化、精致化的思维,都是劳动、实践塑造的。人的发展,自身素质的提高,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强化,人的本质的完善。没有劳动、实践,人的本质力量既无法表征,也无法存在,更不要说发展、完善了。

最后,劳动、实践是人和动物的最根本的区别。马克思认为,人“使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并不在于他的有思想,而是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所必须的生活资料。”④劳动实践尤其是生产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人的劳动、实践具有其他动物的活动所没有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显著特征,它是构成人和动物本质区别的深刻内容。

第一,人的劳动、实践具有自觉的特性。“自觉”是相对于“盲目”、“自发”而言的。人在劳动、实践中,不仅意识到自己在生产,而且知道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何生产。他的劳动结果,他要达到的目的,在生产之前已尽作为观念的东西置于他的意识之中,从而决定着他的活动方式和方法。也即是说,人在从事实际的生产活动之前,就已经为自己的生产活动拟定好了一定的方案和蓝图,制定了活动的计划。人的劳动、实践的目的性、计划性,表明了劳动是自觉的活动。而动物的活动则是盲目的、自发的、无目的的活动。科学研究表明,动物意识不到自己在活动,它的活动没有明确的目的或目标,并且是无计划的。动物完全是一种无意识的本能活动。

第二,人的劳动、实践具有自主的特性。这里所说的自主是相对于“受限制”或“强制”而言的,人的劳动、实践是为了满足人自己更好地生存,发展和享受等诸多方面需要的活动,它摆脱了狭隘的、动物式的肉体需要和本能欲望的直接支配和驱使。人窥探自然界的奥秘,探寻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性,进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创造,都是按照人自己的种种愿望、意志去进行的,而不是受本能的驱使,或外部强制力的逼迫而进行的。人的劳动、实践虽然要受到各种既定的历史条件和客观规律的限制,但人能够超越这些限制。人在实践活动中,不仅按照物的尺度、客体的尺度,而且还按照人的尺度、主体的尺度去改变自然、创造对象,建构属人的“理想世界”。正如马克思所言,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⑤。可见,人的劳动、实践是一种自主的自由选择性活动。人不但能够自主地选择活动对象,设计活动过程,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本质力量,进行劳动创造,而且有可能自主地对待自己的产品,自主地拥有和享受自己的产品。而动物的活动直接受其肉体需要和本能欲望所支配,它不能给自己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而只能被动地接受自然直接给予的“事实”,只能按照自然界所给予它的各种信号行事,只能按照它所属的哪个种的尺度来进行建造。因此,动物的活动是被动的、不自由的,没有自主性和选择性。

第三,人的劳动、实践更具有创造性的特性。创造性是指创新、改造、建造、积极能动性的意思。劳动、实践是在一定的目的指导下,人自觉地制造和利用劳动工具,改造对象世界并创造一个满足自己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的理想世界。这包含着人对实践目的创造、工具系统的创造、对象世界的创造和人自身的创造。人类实践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创造适合自己需要的新的对象世界。创造性是人的本质的实现和确证。而动物的活动是无目的的、简单机械的或消极适应环境的重复性活动,它至多只能简单地再现或复制对象,不能超越对象,创造对象,因而没有创造性。一句话,创造性是人的实践活动区别于动物生命活动的根本特征。

总之,从哲学的高度考察,人与其它存在物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劳动和实践。这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也是人的社会、文化特质的基础。马克思把劳动、实践科学地规定的人的本质,就抓住了人之成为人的根本。

二、人的个体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作为人这个族类中的每一个个体总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人格和个性特征。根据人的类本质,只能说明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而无法揭示个人之间的差异性。因此,对于人的本质的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类的分析上,还必须研究不同劳动条件下造就的不同个人,揭示出将每一个个体区别开来的本质规定。以往的哲学家们都只是从类的方面来寻找人的存在根据,把人的本质抽象化、凝固化,不能说明人的具体的历史发展性,其理论是一种“抽象的人”。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现实的人,任何个人都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劳动、实践活动的人,个人之间区别的根据只能从作为人的历史活动条件的社会关系出发去寻找。由于“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⑥,而社会物质条件就是人的社会关系。据此,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之间的差别性,不同个体区别开来的根据,就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任何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地存在,他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形式、社会关系之中的。人要生存,就必须首先解决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生产物质生活资料本身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单个人的有限性决定了单独的个人无法进行生产劳动,他无力与强大的自然力相抗衡,更无法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因此,人们之间必然结成一定的关系,采取一定的方式,才能从事生产活动,获得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可见,生产劳动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的活动,是人们之间的互助协作。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了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以及由生产关系决定和派生的其他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一方面是人的生产劳动的产物和结果,另一方面它又是生产劳动借以存在、表现和实现的必然形式。人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条件下,才能生产自己的物质生活以及与这种物质生活有关的东西。现实的个人,就是活动于包括着经济、政治、思想以及民族、家庭等多层次、多方面社会关系网络系统中的一个纽结,也都是这一切社会关系之总汇的某种承担者。人体现着社会关系,不同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个人之间的区别;不同的个人,显现着不同的社会关系。所以,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了人的个体本质或现实本质。

社会关系是如何决定人与人之间的区别的呢?个人之间的区别总是表现为不同的个人具有自己特殊的人格和个性特征,而这些又是在个人独特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社会关系规定了个人在实践活动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在活动成果占有和享受上具有差别性,从而形成了每个人特殊的实践活动方式,产生了个人特殊的人格和个性特征。现实的个人,只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条件下从事某种实践活动,才获得自身区别于他人的本质规定的。离开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就根本“不存在奴隶和公民,两者都是人。其实正相反,在社会之外才是人。成为奴隶或成为公民,这是社会的规定,是人和人或A和B的关系。A作为人并不是奴隶。他在社会里并通过社会才成为奴隶”⑦。奴隶是因为他陷于一种被奴役的社会关系中,而不是因为他的自然存在。我们只有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出发,在社会关系总和中,才能把不同的个人区别开来。

人的社会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有生产关系,其中包括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的物质关系;有政治关系,其中包括党派、民族、阶级等关系;有伦理关系,其中包括夫妻、家庭、亲属等关系,此外还有师生、朋友、邻居等方面的关系。现实的人,就是这一切关系的总和,是这一切社会关系的集中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关系,它起着决定的作用。但并不是说其他关系是可有可无的,它们也从多方面规定着人,和起主要作用的生产关系一起,以总和的形式体现在某个人身上,规定着个人。把人的社会关系本质理解为人的某一方面的社会关系,进而取代和否定其他方面的社会关系,都是片面的。尤其是把人的本质仅仅理解为阶级关系,归结为人的阶级性,更是有悖于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

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说明了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凝固不变的,它是由多种多样具体社会关系所规定,并随着人的实践的发展变化、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形态,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人的本质也就不同。永恒不变的、超时代、超历史、超阶级的人的本质是不存在的。为此,研究人的本质,必须把人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来考察。

三、人是类本质和个体本质的有机统一

现实的人,是作为类的存在物和个体存在物的内在统一。现实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的有机统一。根据马克思关于人及其本质的一贯思想,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存在着内在的逻辑一致性。一方面,实践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实践得以进行的社会形式,人的实践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离开一定的社会的实践,只能是抽象形式的实践,人的本质也只是一种抽象的同一性。另一方面,社会关系也离不开实践,它是人的创造性实践活动的产物。离开了实践的社会关系是无源之水,是一种空洞的社会性。以此作为人的本质,只能把人看作是被动的客体,实则与动物没有什么两样。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人的完整本质。

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并不是人的两个不同的本质,而是人的本质的两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人的一般本质即人的类本质,第二个层次是人的个体本质或具体本质。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展开,二者是紧密联系,有机地统一于人的本质。当然,二者又存在着区别,不可相互等同。其一,劳动、实践是人的类本质,是把人作为类看待,强调的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一切社会关系总和是指单个人的本质,是把人作为一定社会关系的载体,强调的是个人之间的区别。其二,实践作为人的类本质,是人的一般本质,具有不变性。人是实践活动的动物,这种思想适用于一切时代。实践始终是人区别于动物并成为人的根本;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现实本质,是可变的。不仅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形态下的个人,各不相同,而且同一时代、同一社会形态下的个人,也是千差万别的。个人的现实本质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改变而改变的。人的个体本质或现实本质的可变性,意识着人的本质具有具体历史性。人的类本质和个体本质的区别,更显示了这二者对于我们正确理解人的重要性。我们不能以一方面代替另一方面,更不能把人的类本质或个体本质等同于人的本质的唯一规定。否则,人就会被抽象化或片面化,重蹈旧哲学家的对抽象的人盲目崇拜的覆辙。由是观之,人的本质,只能科学地理解为自由自觉的实践的类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个体本质的辩证统一。人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总和中进行自由自觉创造性实践活动的存在物。把人的本质理解为自由自觉的创造实践和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有机统一,对于我们正确把握人及其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人的实践本质,决定了人是积极能动的主体,克服了仅从社会关系对人的本质的制约性去认识人的本质的片面性。人通过实践不仅是自己活动的主体,而且是自然的主人、历史的主人、社会的主人,人应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社会关系的本质,决定了人的活动不是任意的,人又是客体,其存在和发展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人是主客体的统一。人既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又能超越这种限制,创造出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人即使作为客体,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客体。人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第二,人的实践本质,表明具有创造性。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本质,决定了人又不满意自己的这种存在状况,要不断地追求和实现自己的理想存在,即实现自己的高度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摆脱现存的各种关系的制约。因此,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本质,具有否定和超越现实的性质。人及其发展的历史,就是人通过自己的创造实践活动,不断地否定和改变现存的一切,向着人的理想存在形态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对于现实的深刻分析,对于人的自由自觉创造本质的刻意探求,目的就是为了给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寻求科学的理论依据,指明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第三,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总和中自由自觉的创造,从根本上否定了旧哲学家们把理性、生命意志等作为人的本质的空洞说教,又避免了把人仅仅看作是消极的社会制约物的局限性。因此,它使我们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自己成为可能。

注释:

①③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页,第127页,第97页。

②④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25页,第24页,第35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220页。

标签:;  ;  ;  

对人的本质的一种新解释_本质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