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识的计量_主题词论文

论知识的计量_主题词论文

试论知识的测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测量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测量在科学及生活中具有普遍性,已发展成系统化的测量方面知识,然而,定性乃至定量地研究知识自身的发展规律,为什么测量知识、怎样测量知识自身的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

有人提出,近10年科学成就超过以往人类历史上所有科学成就的总和,知识如洪水喷发般迅速增长,发生了知识爆炸。那么,知识有没有增长到这种恐惧程度呢?

持知识洪水般增长、知识爆炸观点的人,一定选取文献量作测量知识的指标单位,以为文献多,那么必然地知识量也多。近百年来,文献数量确实爆炸般增长,比如,1962年,科技史专家普赖斯在其专著《巴比伦以来的科学》中指出,科技期刊自1965年问世以来迅猛增长。他统计出1750年科技期刊数大约为10种,1800年大约为100种,到了1850 年,上升到了大约1000种,而1900年,科技期刊已大约有1万种了, 如今更达到10万种。按这种文献数量的急速增长来说明知识的增长,确实可以讲知识爆炸[1]。

问题在于,用文献量作知识测量的指标单位不科学。知识与文献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不同文献形式可以记载相同的知识内容。比如一个具创新性的知识首先以手稿的文献形式出现;又可以提交科学讨论会以论文集形式出版;这个会议往往有预印本文献;大会结束,还可以将该论文投稿于期刊杂志发表;若是某机构支助项目,还能以研究报告形式、专利文献形式发表;假如这个新知识经受得住时间检验,过几年还会被专著形式文献采纳进来;更可能就此发表评论性文章,翻译成其它语言文字的文献,写成科普读物,制作成录音、录像或电子出版物等等。一个知识内容能够遍游以上十几种文献形式,除了一种反映的是新知识外,其余的都是重复的,不论出版量多么大都不会增加社会的知识量[2]。 另外,文献量的增长,也与经济发展、印刷出版业的发达状况及科学教育文化的普及程度有关系。所以,用文献量作测量知识的指标单位不正确,不能由文献量的爆炸般增长得出知识爆炸的结论。

历史上的知识有没有发生爆炸,图书馆学中的分类法可以帮助测量。汉代刘向、刘歆的《七略》将知识分为6大类38小类, 清代《四库全书总目》的最细小类目数为72个,现代《中图法》是4万个。 分类法的本质特征是最恰当地统领文献,汉代《七略》的38小类与现代《中图法》的4万小类对当时知识所起的作用和达到的效果一样, 都要最恰当地组织文献。这个分类体系以文献所含内客为依据,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并从学科知识的属从、并列关系角度统领和组织文献。上面列兴的一个知识内容遍游十几种文献形式的类似情况,不会在分类法中出现,分类法只依据这个知识内容的学科属性给出一个类目位置,不会列与十几种文献形式相匹配的类目。不同时期分类法又是对不同时期知识经过人类思维概括力的浓缩而形成的类目体系,根据体质进化观点,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后体力、脑力的变化极小,即:尽管现代社会外部物质世界日益眼花缭乱,但现代人与古代人的思维概括力几乎完全一样,是近似的恒值。所以,不同时代分类法类目体系的差异,准确反映不同时代知识总量的差异。这样,汉代知识总量、清代知识总量和现代知识总量的比例关系可以由《七略》38小类、《四库全书总目》72小类和《中图法》4 万小类的比例关系得到汉代:清代:现代知识总量的近似比例为1∶2∶1000。从汉代到现代2000多年知识总量扩大1000倍,每年增长不到1倍,不能说知识爆炸。

以上讨论了从较长历史时期角度宏观测量知识的增长问题,另一方面,我们还需测量同一时期的各门不同学科的知识量,进而根据知识量排定各个学科的地位。能否找到定量化描述各学科知识的标准呢?

显然,用文献量来说明各学科的知识量仍然不恰当,而用分类法类目数量来说明各门类学科的知识量又太笼统,这时我们提出新的测量知识的指标体系——知识单元。知识单元是构成学科知识的最小单位,主要指概念,列宁说“自然科学的成果是概念”。除了概念形式的知识单元外,还包括概念的关系形式和组合形式——规律、理论二个方面,它们具有整体不可分性,在某一学科中是类似概念一样的基本知识单元。知识单元还包括方法,方法是发展知识的知识,在学科发展中很重要。当以知识单元为测量的指标体系计量出一门学科的概念、规律、理论和方法的具体数量时,便完成了对该学科知识的测量。 假如数学科学有300个概念、500个规律、700种理论及10种研究方法, 而物理科学有200个概念、400个规律、600种理论及7种研究方法, 那么可以讲数学的知识量比物理学的知识量大,近而数学的学科地位高于物理学的学科地位。

根据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代码》(GB/T13745—92)的划分,一级学科58个,二级学科633个,三级学科2134个,学科总数为2825个[3]。如此众多的学科,应用知识单元作指标体系进行的知识测量其工作量无疑将无比巨大,况且这仅仅反映阶段性的知识测量结果,欲保持新颖性需针对具体学科跟踪测量,其工作量更加巨大。这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操作该指标体系的问题。

我们知道,主题词表的主题词很大程度反映各学科的概念、规律和理论等知识单元,所以各种主题词表可以帮助这方面的工作,达到简化知识测量的目的。我国现已有《新闻主题词表》、《生物学主题词表》、《光学主题词表》、《稀土主题词表》、《计算机科技英语主题词表》、《航空航天主题词表》、《机械工业主题词表》等一系列专业主题词表。另外,现在我国正大力倡导国产数据库建设,在建设专业文献数据库中一般同时形成该专业的主题词表。总之,逐渐发展完善起来的门类齐全的主题词表体系使各学科知识的测量变得容易操作,也会大大方便测量工作。

当然,主题词表的主题词并不完全与概念、规律等知识单元一致。主题词表收入大量人名、机构名、事物名称以及时间、地点因素主题词;不具检索、标引价值的学科概念不收录;根据文献保证、用户保证等原则取舍主题词。凡此种种因素使主题词偏离测量知识所用的概念、理论等知识单元的内含,但是从整体上讲,以揭示知识内容为特征的主题词与其所归属学科的知识单元间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可以近似用于知识测量。

综上所述,对总体知识跨时期增长规律的综合测量以及对各学科知识的共时具体测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前者能够消除人们担心知识爆炸的恐慌,后者能够定量而又科学地测定各学科知识量,服务于学科地位的排定。我们相信,随着更多人关注知识测量,对这一问题会得到更加圆满的解决办法。

标签:;  ;  ;  

论知识的计量_主题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