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与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型_业务流程管理论文

IT与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型_业务流程管理论文

IT与企业管理范式的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企业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自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于1962年在其《科学革命体系》一书中最早提出“范式转变”的概念以来,“范式”一词已被广泛地用来描述一种广义的模型、一种框架、一种思维方式或是一种理解现实的体系。所谓范式的转变,实质上是一种全新的看问题的方法。

IT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使企业处于一个开放型网络化的、动态和标准化的、建立在交替性要素基础上的新时代——信息时代,企业管理范式悄然发生转变,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这种转变,如C.T.Hill(1992)对新制造范式的研究、V.Nikolajew(1991)对新技术范式的研究、R.L.Istvan(1992)对新生产范式的研究、L.W.steele(1991)对R&D范式的研究、吴晓波等(1994)对管理范式的研究等。美国的唐·泰普斯科特、阿特·卡斯顿在其《范式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前景》一书中,指出工业时代的封闭等级制企业制度正向信息时代的开放式网络化企业制度转变(如表1),基本上道出了两种不同的范式。

表1 范式转变前后的企业管理特点

封闭等级制企业制度

开放式网络化企业制度

结构

阶层级别制度

网络化

范围

内部/封闭

 外部/开放

资源流向资本

人才、信息

状态

静态,稳定

 动态,多变

核心人员行政人员专业人员

关键动力奖惩

义务责任感

引导

行政命令自我管理

行动基础控制

授权

工作目的使上司满意

 实现集体目标

技能

专业技术广泛技能

个人动机职能升迁工作成就,竞争地位

人际关系争斗

合作

职工态度事不管己,高高挂起

 高度负责

对领导者的要求 行政调控能力

领导才能

资料来源:[美]唐·泰普斯科特,阿特·卡斯顿著,米克斯译:《范式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前景》,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McGraw-Hill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13页。

本文从IT的内涵及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入手,使读者首先对企业管理中的IT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IT应用对企业经营管理所带来的范式的转变,最后简要提出本文的结论与启示。

二、IT的内涵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IT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说,信息技术是指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处理的技术,具体包括有关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技术。有人将其分为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传递技术和信息应用技术四大类(如张森,1999),其中最主要的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它们相当于人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思维器官和效应器官。可以将信息技术及相关的内容归纳为表2。

表2 IT的内涵

信息技术

 具体例子

 对应人体

对应信息

信息产品与

器官产业服务举例

信息获取技术 航空摄影、

感觉器官

信息获取

数字摄影机、

(传感技术) 卫星摇感、

(眼、耳

产业扫描仪、触

 温度传感、

、鼻等)摸屏等

 压力传感、

 可视电话、

 自动语言

 文字识别

 等技术

信息传递技术 电报、电话、 传导器官

通信产业

Internet网

(通信技术) 广播、电视、 (神经系统)

 计算机网络、 Intranet

 通信线路(

有线电视

 光纤、电缆、 移动电话等

 微波、卫星)

 等技术

信息处理

 集成电路、

思维器官

计算机软

计算机硬件:

技术(计

 芯片、计算

(大脑)

硬件产业

微机、工作

算机技术

 机硬件、计

站、小型机、

 算机软件(

中型机、大

 应用软件、

型机;

 开发软件)

软件:各种

 等

操作系统等。

信息应用

 信息内容提

效应器官

信息服务

CAD、CAM、

技术 供、信息接

(手、脚) 业 MRP、MIS、

 入服务、网

DSS、CIMS、

 站管理电子

浏览器等

 邮件等技术

显然这种归类并不严谨,实际上在具体现实中,IT是一个整体概念,往往不易区分,任何一项IT及IT产品的应用都是硬件、软件、服务提供者与接受者的结合。也正因为这样,IT的应用才能给企业管理范式带来转变与革命。

IT被广泛地应用于企业管理当中,与企业管理相结合,形成了各种信息技术应用工具与方法、及信息技术应用系统。IT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又被称为信息系统(IS,Information System)。与企业经营管理直接相关的IT/IS主要有:

1.应用于某一职能领域及一般事务管理的IT/IS

(1)CAD(Computer 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用于研究与开发领域,即应用计算机软硬件进行产品设计,包括产品造型、工程绘图、工程分析和计划、编制零部件明细表等功能。

(2)CAM(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计算机辅助制造。用于生产制造领域:包括零件数控加工程序编制(即NC编程),工具的CAD/CAM及其他功能。

(3)CPP(Computer Aided Process Planning)——计算机辅助工艺编制。用于生产制造领域,即应用计算机快速处理信息的功能和具有各种决策功能的软件来自动生成产品的生产工艺。

(4)TPS(Transaction Processing System)——事务处理系统,TPS处理组织的基本业务(如订单业务、库存控制、会计业务),是进行日常业务的记录、更新、汇总、综合、分类的系统,支持组织运行层的日常操作。TPS是组织的基础信息系统,向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专家系统(ES)提供关于组织的基本数据。

(5)OAS(Office Automation System)——办公自动化系统,是为提高办公室中创建、使用、传播信息的效率的IT技术的应用。办公自动化的内容不仅是文档的建立、处理和管理,现在信息技术被广泛用于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许多活动中,如电子日历、电子邮件、工作流程管理、桌面数据管理和桌面项目管理等。

2.适用于企业内部综合性经营业务管理及高层决策的IT/IS

(1)DW(Data Warehouse)——数据仓库。把分布在企业网络中不同信息岛上的数据集成到一个关系型数据库中,旨在通过通畅、合理、全面的信息管理,达到有效的决策支持。数据仓库技术的概念是1993年W.H.Inmon在《建立数据仓库》一书中提出的。他对数据仓库的定义是:“数据仓库就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不同时期的数据集合,用以支持经济管理中的决策制订过程。

(2)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管理信息系统。广义的管理信息系统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模型,以及数据库的用户——机器系统,具有提供信息,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功能。经历了事务处理系统、管理报告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等发展阶段。狭义的管理信息系统指处于上述发展过程第二阶段,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功能,是服务于企业或组织中、下层管理人员的信息系统。MRPⅡ是应用于制造业的一种管理信息系统。ERP是对MRPⅡ的扩充。

(3)MRPⅡ(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制造资源规划系统,是广泛应用于制造企业的一种管理思想和方法。MRPⅡ系统站在整个企业的高度进行生产、计划及一系列管理活动,通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作出有效的计划安排,把分散的工作中心联系起来进行统一管理,它是将企业的生产、财务、销售、采购技术管理等子系统综合起来的一体化,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提供数据。

(4)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规划。它在MRPⅡ的基础上扩展了管理范围,可以对企业业务流程的所有环节(订单、采购、库存、计划、生产制造、质量控制、运输、分销、服务与维护、财务、成本控制、经营风险与投资、人力资源等)进行有效的管理,从管理范围和深度上为企业提供了更丰富的功能和工具。

(5)DSS(Descision Support System)——决策支持系统。综合利用大量数据,有机组合众多数学模型与数学处理模型,通过人机交互,辅助决策者实现半结构化科学决策的系统。

(6)ES(Expert System)——专家系统。在专家知识和用户信息的基础上,模仿人类专家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运用知识推理的方法来解决某特定问题的智能软件系统。

(7)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它高度集成了产品设计、制造、控制(CAD/CAM/CAPP)、管理(MIS/DW)与决策(DSS/ES)。

3.适用于企业内外部开放性综合经营业务管理的IT/IS

(1)EDI(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电子数据交换,是企业之间业务往来的商业交易资料用标准的格式以电子方式在计算机之间自动进行的传送。EDI是随着网络技术及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企业信息系统日益成熟而产生的用于商业管理的新技术。

(2)Intranet——企业内部(联)网,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利用Intra-net技术的企业局域网,被保护在防火墙等安全机制(阻挡来自Intran-et之外的非授权访问)之内,也可称为企业内部的Intranet。Intranet能够增强授权雇员、顾客、供应商和其他业务伙伴之间的通讯和合作。

(3)Extranet——企业外部(联)网,扩展的Internet,是企业利用Internet技术在Intranet基础上建立与发展起来的企业间网络,其实质就是企业将其Intranet部分开放给与其有业务关系的单位进行信息资源共享,达到零库存、适时生产、协作配套、共同开发等目的。

(4)E-business或E-commerce——电子商务。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程序简化工作组对电子商务的定义,电子商务是指:采用电子形式开展商务活动,包括在供应商、客户、政府及其参与方之间通过任何电子工具,如EDI、Web技术、电子邮件等共享非结构化或结构化的信息,并管理和完成在商务活动、管理活动和消费活动中的各种交易。

(5)M-business或M-commence——移动商务。一种正在兴起的无线移动通信技术与因特网、电子商务相结合的商务模式。

三、IT的应用促使企业管理范式的转变

如上所述的各种IT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了企业经营管理范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从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职能领域与外部关系等几个方面反应出来。

1.从组织结构来看

早在1958年,Leavitt和Whister就对IT与组织变革的关系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之后,这一问题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管理者所关注。人们发现由于DW、Intranet(内部网)、MIS、OAS、DSS、ESS等系统的建立与使用,使企业信息共享,打破了企业内部传统的等级制度,与职能部门间的界限,使企业组织成为扁平化、网络化。具体有以下的几种组织变化:

(1)组织结构呈倒"T"型。由于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企业沟通的方式,以往中间层的上传下达的任务被信息网络所代替,中间层将逐步消失,组织日益扁平化,组织结构呈倒"T"型。

(2)组织结构呈“◇”型。由于IT的发展使中层人员获得更多的信息,决策能力加强,而自动化集成制造技术的运用使一线员工锐减,组织结构呈“◇”化。

(3)组织结构网络化。传统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基本上是割裂的,各部门主管通过会议,或通过更高一级同上司来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模式几乎是部门间交流的惟一模式。这种模式使部门间大多数成员交流很少。Intranet等IT的应用改变了这种模式,使企业全体员工共同拥有同样的信息共享,各部门员工之间,各部门上下级之间可实现充分的交流,组织结构呈现出互相交错的网络化。

(4)学习型组织。在扁平化、开放式网络化组织中,员工信息共享,彼此交流易于造成浓厚的工作与学习气氛,使知识更新被“终身学习”所代替,有利于突破个人的狭隘专业技能,使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的同时,提高其他方面的能力。

总之,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变化使得企业可以采取自主型的管理方式。信息共享,使企业成员有了彼此共同的看法和利益,个人的工作在创造性和责任性的推动下完成,从而摆脱了官僚等级体制的桎梏,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2.从企业与外部关系看

IT在企业应用中的发展使企业内部边界打破的同时,也促使企业与顾客、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模式发生了改变,改变了企业与外部的组织界面。Extranet、Intranet这里起了主导作用。企业与外界的关系变化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B2C是指企业与顾客的界面的新变化;第二类为B2B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新变化,包括虚拟企业的出现和企业外联网的建立与运用。

对于B2C,企业与客户通过Internet及基于Internet的EDI、电子商务等可以直接而方便、低成本地进行交流和交易,可以使中间环节减少,甚至不用通过中间环节。

对于B2B,企业通过基于Extranet、Internet的供应链的优化与设计,与外界业务单位形成虚拟企业。虚拟企业又叫动态联盟。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的M.Reiβ认为,从广义上讲,虚拟企业因强化外部资源利用和特许经营而成了几乎没有自己的生产场所和销售渠道的企业;从狭义上讲,是指为完成具体的顾客定单与若干公司或自由职业者之间进行的有时间限制的合作,这种组织形式保证了企业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在时间(Ti-me)、质量(Quality)、成本(Cost)、服务(Service),即TQCS获得出奇制胜的优势。

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进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虚拟企业与Extr-

anet的运作,如海尔采取了信息化的外包方式,而邦威在供应环节采用了外包,在销售环节运用了Extranet。

3.从业务流程来看

IT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企业在应用IT时不得不对如何进行业务流程的调整加以研究,这促成了BPR思想的产生。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管理大师Michael Hammer与James Champy提出了企业流程重组的思想(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其目的是要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彻底的变革,使其成为精细化(lean)、扁平化、并行化的精干而高郊的运作机制,从而使企业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缩短产品生命周期,降低成本,提高顾客的响应度。IT使业务流程发生了以下的新变化:

(1)IT使业务流程的整分合理化。传统本来应该属于整体的业务流程往往根据任务性质、承担者的知识等因素的不同而被切割,分散到不同的职能部门;本应分散的流程,则由于很强的内部联系而聚合在一起,造成了流程的不合理,效率低下。IT的应用使企业流程的整分得以合理化,企业可以围绕企业目标、具体任务,跨越时空、人员的限制,进行优化组合。例如IBM信贷公司的信贷流程通过重组,撤换了诸如信用审核员、估价员等专职人员,取代他们的是负责全局的交易员。交易员在一套精密的电脑系统——专家系统(ES)的支持下,能顺利地完成整笔业务,这一措施使得信贷业务由7天缩短到4个小时,从而使业务量足足增加了100倍。IT的发展还使各种设备的利用率和员工的工作效率大力提高,原来各种专职的工作(如打字、复印)已被完全融入员工个人的工作之中。

(2)IT可使流程由传统纵向的系列过程转向各部门横向综合性的并行过程。如制造业传统的业务流程遵循了“研究与开发—设计—试制—工艺准备—制造—试销—营销”这样一个纵向、按职能部门分工的线性过程。MRPII、ERP及CIMS等IT的应用,使流程各部分的边界模糊,各职能部门可以同时进行信息交流,了解业务流程的各部分的实施情况,从而使线性业务流程转向了多部分同时进行的并行过程。

4.从职能领域来看

(1)研究与开发(R&D)范式的转变。IT的应用使原有的R&D的“线性、封闭性、分割性”的旧范式转向了开放性、网络化、非线性和全球化的新范式。

第一,线性转向非线性。原有R&D遵循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应用开发—试制—工艺”的线性过程,各过程往往相互独立,按顺序进行。CAD工作站、CAD专家系统、并行数据处理的建立与运用,使得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应用开发、试制与工艺互相交融、互相支持,同时开展,走上了并行的非线性过程。

第二,对于多事业部、有众多子公司的跨国公司、大公司来说,原有的R&D工作往往分散于各事业部,不同事业部的技术部门之间相互封闭,只与公司总部的R&D中心联系,信息共享度低,沟通速度慢。而通过基于互联网的Intranet,公司总部R&D中心可以与分散各地的R&D机构随时沟通信息,及时作出全球性的战略安排,各R&D分支机构也能互相随时交流、沟通,从而使R&D走向了企业内部网络化、开放化、全球化的新范式。

第三,R&D企业间的全球化合作。原来不同企业间的R&D是相互独立、封闭的,企业间的R&D交流很少。互联网、电子商务的普及,使全球R&D的合作不断加强,成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趋势。

第四,IT使R&D人员的信息处理、解决问题能力大大提高,使R&D周期大大缩短,R&D活动更趋于市场导向,这就使得R&D活动贯穿于企业活动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R&D部门的个人事情。

(2)生产制造范式的转变。IT的迅速发展使生产制造发生了以下的范式转变:

第一,与IT结合程度加强是制造技术及生产方式新范式的显著特点。20世纪50年代初,第一台数控机床研制成功,宣告了CAM的诞生;50年代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D.T.Ross发展了APT(Automatically Programmed Tools)程序系统,在他的启发下揭开了CAD的研究序幕;60年代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了CAPP的研究;70年代初的FMS研制成功,改变了传统的机械制造的概念,使得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也可以采用高效率的自动化的方式进行生产;接着,美国的约瑟夫·哈林顿于1973年提出了CIM的概念,而CIMS于80年代被世界上的企业竞相采用。

总之,不管是传统制造业,还是高科技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制造环节越来越离不开IT的使用。CAM、CAD、CAPP、CIMS、FMS等成了生产制造领域密不可分的部分,因为这些IT的应用,才能使企业生产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应变性更趋灵活机动,以满足变化节奏加快、买方市场日趋强化、环境动荡的时代要求。IT与生产制造的紧密结合是应对激烈竞争环境的需要。

第二,生产批量的变化。工业时代的大批量生产方式代替了手工生产方式,使制造业走向了规模经济,使企业生产效率提高,单件成本大幅度下降,一种产品可长期大批量生产并投放市场。然而,好景不长,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表现为:同种产品生产厂家众多,替代品增加,顾客的选择性加强;顾客个人偏好得到大大发展,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个性化等。大批量生产已难以适应顾客的个性化要求。生产方式必须由大批量转向小批量、乃至按不同的顾客定制的柔性化生产方式。基于IT的FMS(柔性制造系统)的应用为这种转变提供了可能,IT可以使生产柔性化,以适应频繁的产品品种和生产工艺与工序的变换。

第三,社会与经济的网络化使虚拟制造成为有效利用别人资源、乃至实现全球化制造的有效模式。

(3)营销范式的变化。Internet与电子商务的发展将彻底改变企业的营销模式。任何企业可以建立一个网站,通过网上销售产品,使直接销售变得容易而成本低廉。这将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的市场的进入障碍。这种在线营销方式将会取代传统的人员推销或在物理营业场所等顾客上门的方式而成为主要的营销方式,因为对于许多财力、人力不充裕的中小企业来说,这种方式显得成本低而省事。营销方式的网络化与电子化使营销范式发生如下的变化:

一是时空限制的突破。基于Internet与电子商务的营销,使空间与时间上的限制不再成为障碍。

二是营销渠道将变得简单。原来的“由制造商到批发商(一级或多级批发商)、再到零售商,最后到最终用户”的营销渠道模式,将普遍为“从制造商到零售商,再到最终用户”,或“由制造商直接到最终用户”所代替。

三是广告方式将由借助传统媒体、消费者被动接受的模式为消费者可以通过网上虚拟商店进行“亲身体验”的互动模式所取代。

(4)其他职能领域范式的变化。如IT对采购、库存、人力资源管理等职能的范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基于IT的供应链管理(SCM)、零库存理念、基于IT的人事政策、用人机制都是由于IT的发展与应用而在相应领域发生的根本变化。

四、结论与启示

在21世纪,全球信息化与社会信息化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企业对IT的依赖也会越来越强烈。然而企业在对IT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IT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矛盾却日益显现,即企业的效益并不与IT的投资呈正比例地增加,巨额的IT投资甚至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包袱,这种现象被加拿大DMR战略领导中心称为“信息悖论”(Information Paradox)。如何在积极利用IT的同时能够避免“信息悖论”这种消极现象,而给企业带来应有的效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们认为,产生“信息悖论”的重要原因是,企业忽视了IT的应用对企业经营管理范式转变所需要的广泛而深刻的内在要求,即企业在投资与应用IT时,企业没有相应地实现管理范式的转变。就一个企业而言,管理范式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转变,企业要成功地应用IT,使IT应用促进企业的业务发展,必须主动地实现如上所分析的经营管理范式的转变。归纳之,企业首先要从工业时代的眼睛向内的、封闭性的管理观念向信息时代所要求的开放式的管理理念转变;在应用IT时,要根据所采用的IT,主动实现企业组织结构、权力配置的调整;主动调整企业与外部各相关权利要求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要实现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等。

标签:;  ;  ;  ;  ;  ;  ;  ;  ;  

IT与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型_业务流程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