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园林功能促进农业发展_农民论文

强化庭园功能促进农业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庭园论文,农业发展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剖析了我国农业面临的问题,论述了强化庭园经济的必要性,说明发展庭院经济是摆脱农业困难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 庭院经济 农业

我国农业近几年有恢复性增长,粮棉油等获得较好收成,但至1993年底和1994年初,过去卖粮难,卖猪难状况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粮食风波”,粮肉供应偏紧、价格上涨,加上势不可挡的“民工潮”,已给社会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引起了全国上下关注。如何摆脱农业困境,进一步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强化庭园功能是摆脱农业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1.1 现今农业存在的问题

根据规划,到2000年我国粮食总产应达5000亿kg,比现在要增加500亿kg,人均纯收入要达到1200元,任务相当艰巨。然而,我国农业后劲不足,现状令人担忧,表现在:

(1)农业投资不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国家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对农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国家财政困难,投资比例下降,经费少,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目前状况来看,国家对农业投资短时间大幅度增加是不可能的,同时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缺口大,农田基本建设难以上马,抗灾能力差。

农产品与工业品比价不合理,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国家为稳定物价,首先是稳定关系国计民生的粮、油、棉、畜、禽、蛋的价格,从而出现农产品限价,而农业生产资料轮番涨价,这一头死一头活,使农产品价格再度跌入谷底,农业生产得不到社会平均利润,农民收入增加缓慢。据报道:1985年到1993年,农民收入年平均增长仅为2%,与实现小康目标所需要的年均增长5.4%的速度相差甚远。1992年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比上年增加10.2%,而农村居民仅增长3.2%。

(2)非农业生产发展,使农村经济实力增强,却给予农业生产最有力的冲击

由于工农产品存在着严重的剪刀差,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农村的人力、物力、财力都移向了二、三产业,农业投入减少,种田热情下降,形成二、三产业愈发达,农业生产越不景气的局面。据统计,进入90年代,我国南方14个省、市、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直线下降,1989年占58.3%,1990至1992年降为55%左右,1993年又跌到了52.7%,短短4年下降5个百分点以上。究其原因,除气候因素影响外,主要是粮食种植面积锐减和投入降低造成。南方耕地失控,粮食面积调减达2000万亩,投入农业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大幅减少。“以工补农”,收益不大,甚至走向反面,在价值规律作用下越发刺激农民弃农经商,弃农从工。在令社会为之震惊的“民工潮”中,全国约有6000万人在流动,其中中西部地区就有3500万人,仅安徽就达500万人。

(3)农业内部缺乏活力,经济效益低下,阻碍了农业生产发展

首先,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潜在效能未发挥。只重视大田粮、棉、油生产,忽视庭院中农产品的转化,农民出售的是货真价廉的原料,种田不赚钱,甚至赔本。其次,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两田制”(口粮田、责任田),形成了“均田制”,“小而全”,有田大家种,规模小,商品率低,效益差,而非农产业获利高得多,出现粮食不可不种,不可多种的局面,农民一般不愿多种粮,仅以自身吃饱留足,交够国家征购订购任务为满足,土地荒芜现象严重。在许多地方落实粮、棉、油面积,很大程度上还得依赖于行政干预,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这种不正常状况不知能维持多久。

(4)人多地少的矛盾进一步恶化

土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手段,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相当贫乏,人均耕地不足1.4亩,且在以每年800万亩的速度减少。而人口持续增加,1994年将突破12亿大关。同时,因人口压力,对土壤进行掠夺式经营生产,用多养少,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土壤肥力降低,部分地区土壤沙化,退化现象严重。

1.2 强化庭院功能势在必行

农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解决上述问题,国家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控制人口,保护耕地,增加对农业系统的投入,建立成片商品粮基地等,对增加农业后劲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笔者认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基于强化农业系统本身的功能,必须优化农业生产结构,重视庭园在农业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走扩大内涵自积累道路。庭园是农业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栖息地和生产运筹中心,庭园本身也是一个生态系统,人们在庭园中大搞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成为农副产品的“转化器”和效益“放大器”,农产品在这里经过一系列转化,去粗取精,形成品种繁多的精制食品和日用品。农产品转化同时,价值增值,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因此衡量农业生产的经营效果如何,不仅要看大田中粮、棉、油产量高低,价格贵贱,而且要看农副产品在庭园中的转化情况如何,增值情况如何。通过转化增值,能否使农业利益接近或高于其它行业的利益是农业有无活力的关键所在。农村庭园的地位和功能一旦加强,农产品就由原来的“原料”变为“产品”,经济效益提高,农业投资环境改善,刺激农民对农业的投入,农业生产发展,粮、棉、油等增加,使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再上新台阶。因此,强化农村庭园功能势在必行。近年来,庭园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全国各地掀起,形成了蓬勃发展的庭园经济,效果卓著,单位面积经济收入超过农田的几十倍乃至几百倍,庭园经济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2 庭园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庭园按各地条件差异,可分为两类:一是人多地少的高产地区,村庄外几乎全部开垦为耕地,庭园仅局限于庄内,甚至院内,故亦称为庭园;在垦殖率低,地多人少的丘陵、山区,庭园系统边境可伸展到荒山、荒坡、荒水面等非耕地和非林地上。由于庭园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独特地位,因而开发庭园资源在农业生产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1 有利于农业比较利益提高,增加农业投入

目前,商品经济日益发达,农村逐渐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阵地,农民的商品意识有所增强。因而农民在安排生产,进行决策时,一切经济行为都要受到价值规律的调节,农民当然乐意选择投资少,收益快,获利多的生产项目。在庭园中,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合理组合,使种养加并举,综合经营,把农田第一性产品通过畜牧业转化为第二性产品,通过加工业,使农畜产品转化增值,使物质多层次循环利用,这样既可降低成本,又使产值增加,农业比较利益提高。有了较高的比较利益,农民才可能把自身积累的资金用于农业扩大再生产,增加农业投入,农业生产稳步向前。郎溪县涛城镇农民徐铭光,承包耕地14亩,种植水稻、黄豆、油菜等,在庭园中养猪,养鱼,制豆腐,还建起了一口60m[3,]的沼气池。用黄豆制豆腐,豆渣喂猪,猪粪入沼池,沼液喂彘,沼渣肥田,形成循环利用(见图1),粮食亩产超千斤,人均收入达6250元。

图1 徐铭光庭园生态系统结构和综合利用示意图

2.2 有利于稳定粮经作物面积

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4亩,却担负着11亿人口的衣、食、住、行。尽管我们在种植结构和布局上下大功夫,改革耕作制度,实行多熟种植,采用间种套作、轮作换茬,培育高产品种,进行高产栽培,达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满足社会需要,但仍出现争肥争地矛盾。另一方面,全国庭园面积相当可观,仅庄内面积就达2亿亩,加上荒山、荒坡、荒水面积和边角等地,总共可利用面积达4─5亿亩,大有可为。为了保护耕地,以后城乡建房要尽可能避免占用耕地,向荒地和空间发展。要大力开发庭园资源,把一切散闲零碎土地利用起来,栽植果树、花卉、薪炭林、用材林、种植饲料、绿肥和粮、经作物,发展养殖业,缓解农业饲料、燃料、肥料和建筑用料紧张状况,达到稳定粮、经作物面积的目的,宣州市峰山乡农民章世年,全家五口人在种好承包10亩耕地同时,由家前屋后向四周丘陵坡地辐射,几年来共开荒20亩,栽植梨、桃、柿、板栗、柑桔470棵,杉树4000棵,竹园二亩,挖鱼塘一个,并在果树和杉林中套种油菜、豇豆、山芋、黄豆、马铃薯、西瓜等作物,有效地解决了饲料、肥料、燃料、建材用料的不足困难,荒山披上了绿装,减少了水土流失,粮经作物面积稳中有增,收入增加。

2.3 有利于农林牧相结合

农林牧相结合,是合理农业生产结构的重要特征。在农区,庭园是畜牧生态系统的重要环境,人类以庭园为基础,发展养殖业。农牧关系密切,互惠互利,农业提供牧业饲料,牧业回赠以畜力,优质肥料和经济收入,同时牧业向社会输出大量动物食品。农作物产品,价格低廉,且有3/4的产品不能为人类所食用。强化庭园功能,发展畜牧生产,实行农牧结合,就可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总体功能。因畜牧业是第二性生产,可使农田第一性产品变为宝贵的畜禽产品和有机肥料,化废为宝,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庭园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屏障,开发庭园,种植花、草、果、木,使大地园林化,增加绿色面积覆盖率,可减少水土流失,避免上冲下淤毁坏农田,减少自然灾害,确保农业丰收。林业还向社会奉献木材、燃料、果品、肥料等,有百利而无一害。农林结合前途广阔。安徽亳州市利用宅周隙地和路边,渠边等零星土地栽植泡桐,取得显著效果,现在亳州市的桐树和烟、酒、药一样,成为亳县的重要经济来源,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

2.4 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和农民素质的提高

村镇庭园,是人类起居生活最频繁的场所,是农业生态系统内能量、物资、资金、信息的集散中心,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枢纽。庭园是实用新技术的试验推广基地,在庭园中进行的食用菌生产,网箱养鱼,河蚌育珠,快速养猪等项目,都取得了显著效果。例如安徽淮北地区的桐—粮,桐─菜,桐─药等间作方式,都首先始于庭园,效果好,技术过关后再逐步推向农田。农业适用新技术的推广,一般具有收益快,获利多,技术性强等特点,强烈的致富意识推动了农民学文化,学技术的热情。科学不仅给农民带来了财富,也给农民带来了智慧。

2.5 有利于安置农村剩余劳力,实行农业规模经营

据预测,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3,约一亿多人(包括剩余劳动时间),到本世纪末,有1.5~2.0亿农村劳动力有待转移。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虽向城镇和农村乡镇企业转移一部分,到2000年约能转移1.5亿人,滞留在农业中的劳动力比例仍相当大,仍有约0.5亿剩余劳动力有待安置。继续向农业外转移劳动力遇到了两大阻力,一是城镇和农村乡镇企业容纳劳动力能力有限,转移过多,势必加重其负担;二是农业劳动力本身素质不高,难以在非农产业和城镇立稳脚跟,谋取一席之地。因而农业劳力过剩现象将不会一下解决。农业劳动力的两个过剩,严重影响了农业发展和效益提高,阻碍了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难以形成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这也是造成农业比较利益低原因之一。发展庭园经济,扩大了农业的内涵,使大批农业劳动力在庭园中找到了出路,积累资金支援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效益提高。

3 加强庭园开发的宣传工作

3.1 加强庭园开发的宣传工作

“民以食为天”。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单打一的大田生产,重视粮、棉、油生产,而忽视庭园生产的地位与作用,把庭园经济视为家庭副业,可有可无,庭园则被认为是纯粹的消费用地。要通过宣传、典型示范,使农民认识庭园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庭园经济成为农民致富有效途径之一。

3.2 科学规划,搞好农田和庭园的对接,

农田是作物生产的主要基地,庭园是畜牧业和加工业的主要场所。农业生态系统总体功能的提高,不仅取决于农田,庭园的各自功能如何,而且还依赖于农田,庭园对接情况如何。两者衔接的好,将获得大于农田、庭园之和的效益。因此,必须根据各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价格等情况,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合理安排生产,以市场为导向,贸工农一体化,协调农业和牧业,农业和加工业,农业、牧业和加工业的关系。使农产品在庭园这一“转换器”和“放大器”中,逐级转化,环环增值。

3.3 作好社会系列化服务,加强科技投入

目前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较快,但部分农民却因信息不灵,无一技之长,缺少致富本领,想富无门。必须大幅度增加农村智力投资,重视农村能人的传帮带作用,要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科技人员在富了农民同时,也能得到实惠。切实做好农村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实践证明,一项新技术,农民富得越快,农民的劲头越大,学得越快,必须造就一批农村能人。要作好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系列化服务工作,形成家庭一条龙生产,社会系列化服务的局面。

Strengthing Garden Function for

Promoting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Dong Shaorong,ctal.

(Agronomy Dcpartment,Anhui Agriculturc Univcrsity,IIcfci 230061)

Abstraet This paper made an analysis on the extant problcms inagriculture of our country,expounded the neccssity forstrengthinggarden cconomy,and suggcsted that the dcvelopment ofgarden economy bethe way to cxtricate agriculture from a predicamentKey words Garden economy Agriculture

标签:;  ;  ;  ;  ;  ;  

强化园林功能促进农业发展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