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跨界教育研究综述论文

国内跨界教育研究综述

王春兰1,尤凤翔2

(1.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2.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131)

摘 要: 跨界教育在欧美国家高校已广泛实施并取得了一系列实践及理论研究成果,我国自21世纪初对跨界教育的研究开始起步并日益增多,虽然起步比较晚,但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运用。本文从跨界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跨界教育研究的不同领域与视角等方面对国内相关文献进行梳理、评述,指出现阶段研究的重点内容与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研究展望。

关键词: 跨界教育;学科交叉;研究综述

一、引言

跨界(Crossover)指交迭、融合,是一种跨领域合作的方式,是将不同范畴内的事物相交叉、融合,在商业、艺术、科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跨界现象最早可追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跨界思维,跨界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源泉。因此如何将跨界思维更系统、科学地应用于教育,以更有效的培养出复合型人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2011年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校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发展规划。科技飞速发展也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能够适应多个领域的复合型跨界人才变得不容忽视,跨界教育与跨界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这使得围绕跨界及跨界教育展开的研究日渐增多,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职业院校的跨界教育、跨界理念下的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路径、跨界师资培养等方面。通过全面回顾、梳理和总结跨界教育的研究现状,进而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这对进一步推广跨界理念,通过跨界教育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跨界人才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A到VP”格式在具体的语境中可表示赞叹的语气,前提是表达者对A性状的评价态度是认可和赞赏的。因为VP部分本来就是对A部分的具体化和形象化,用“A到VP”格式就能很好地来表现A,就可以传递赞叹的主观态度。

二、跨界教育研究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以学科交叉形式设置课程为特征的跨界教育得到迅猛发展,其中以德国的职业院校跨界培养和美国康奈尔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跨学科教育为典型代表。与此同时跨界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也开始受到关注并不断发展。著名教育学专家奥地利Humans(1994),德国 Laoniru(2001),美国 Walster、Berscheid&Waister(2006)等人,对跨界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在长期的实际测试中获得了诸多教学成果,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升,为各国的高职教育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跨界教育实践早在20世纪三十年代的北京大学就已有实施。以文学院为例,其时包括哲学、教育、中国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史学等五个系。当年北大施行学分制,文学院各系均要求学生多选外系的课程,而哲学系甚至提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要,任选校内所有各科之一为辅课。而对跨界教育的理论研究文献则是从21世纪初才开始出现,此后逐渐增多。以“跨界教育”为主题在中国知网进行模糊搜索,剔除不相干项目后,再进一步进行精准搜索核对,然后根据年份和数量整理编制表格1。所查找文献中,以专业杂志发表论文为主,其次为报纸媒体文章,硕士论文最少,博士论文未见。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直接以跨界教育为主题的研究文献起始时间比较晚,而且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总量并不多,但是在逐渐增加,尤其近三年相比较而言增长较快。

三、跨界教育研究领域与视角

我国对跨界教育的研究起步虽然比较晚,文献总量不大,但研究领域较为广泛、视角多样。

(一)跨界教育的内涵界定

徐冰(2013)指出,所谓跨界教育就是指跨越对传统事务认知的界线,突破以往疆界与藩篱的教育议题与内涵。跨界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类型,与普通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打破了传统高校教育的界定与局限,以培养复合型人才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为根本目的。王一舒,王卫星???(2016)认为跨界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跨越教育领域、学科领域、地区领域的界限,将产、学、研、用有机结合。陈彩凤(2014)则将跨界教育理念提炼为能力本位观、生命发展观、多元智能观与行动导向观。对跨界教育的内涵界定基本一致,但就跨界教育的定位比较模糊,没有达成共识,有三种认知: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培养模式。早期实践研究成效不明显且大多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研究方法单一。后期尤其是近三年个案及实证研究开始增多,说明跨界教育在国内的应用逐渐引起共识。

表1 跨界教育文献发表年份分布表

(二)跨界与职业教育

姜大源(2009)在分析职业教育立法问题时就指出了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已跨越了传统学校的界域;接着(2012)在分析德国双元制教育时提出,跨界的职业教育必须有跨界的思考,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要“跳出学校看学校,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知识看知识”,也要“跳出企业看企业,跳出培训看培训,跳出技能看技能”,以逐步形成“合作办学求发展、合作育人促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并指出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需要跨界的思考,而“双元制”就是这种跨界思考的结果。而在2013年直接发表文章指出:职业教育必须有跨界思考,从跨界角度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正是充分体现职业教育跨界本质的表述,并提出搭建跨界立交桥的三条途径:建设跨界的课程体系、跨界的职业教育文化观及职业教育立法的跨界思考。课程远比专业与教材重要,课程的组合就是专业⑤⑥。崔永华、张旭翔(2010)分析了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探讨了职业教育中的跨界内涵,就跨界类型指出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存在着物理边界、社会边界和心理边界三种,同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分析如何进行职业教育跨界障碍的消解。从宏观层面看,应加强职业教育立法和顶层机构设计;从中观层面看,应发挥职业教育集团整合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及中介机构的优势;从微观层面看,院校和企业应主动实现边界突围。张翌鸣、张园园(2015)将开放与跨界相关联,在开放与跨界视域下对职业教育的目标、服务、办学模式、体系构建等方面展开探索与展望。而对于职业院校跨界文化培育问题,王明伦(2014)认为高职院校跨界文化是个富有创新的本土概念,并提出培育高职跨界文化的四条路径:以法律法规引领、重建新型合作联盟、加强教师能力培育、以科研作为支撑

跨界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指导作用基本达成了共识,而且越来越引起重视,研究文献相对较多较集中,而普通高等教育及研究型高校研究较少。在谈及跨界教师培养方面偶见有站在中小学层面探讨跨界问题。

(三)跨界教育与人才培养

国外依据跨界教育理念形成了适合各自发展并形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引起了普遍的关注与学习。如美国的CEB模式、德国的多元制模式、奥地利的“模拟公司”模式等。国内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基本是对国外几种模式的借鉴、学习、翻版,缺乏独创性,多篇文献也是直接将跨界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阐述,需要在这方面加深研究。

⑩张丽莉.“跨界教育”视野下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艺术教育,2015,(11).

⑨王明伦.高职院校跨界文化的培育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4,(06).

2.课程与教学改革。李睿煊、李香会(2014)分析了美国风景园林专业在跨学科招生、混合空间教学和跨学科协同教学方式等方面的成熟经验,及其“跨学科”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我国风景园林及其他专业跨学科教育的具体实施提供有益的借鉴。陈克军(2016)指出跨界思维要求职业院校必须进行更加彻底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实践教学改革。文章吸收国内外以实践为中心的课程建设的理论成果,并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提出了“跨界”的高职课程改革的一系列措施并付诸实践,例如把岗位技能标准和素质要求,以及职业道德标准纳入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对“跨界”的高职课程改按认知与体验、项目实训、综合模拟实训和生产性顶岗实践四个层次构建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等。最后对课程改革展开进一步的几点思考

3.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王未卿(2017)强调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要抓住跨界融合机遇及时搭建人才培养新机制:结构调整新机制、协同育人新机制、交叉培养机制。文中指出就以不同专业课程为平台,打破不同专业、年级界限,以课堂教学为入口,到实习实践中去,将所学专业知识和跨界思路真正融会贯通,激发学生的创业源和创新思想。此文作者基于所在院校实践经验与结果撰写该文,所提观点具有一定见地,可操作性较强,值得借鉴

姜大源指出,“课程远比专业重要、课程远比教材重要,课程的组合就是专业。”因而跨界教育中课程体系的构建是重点研究对象。自2014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热门话题后,将跨界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联的研究开始增多,跨界教育理念下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也将是未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吕坤的《实政录》也收录了公犊资料。卷二《养民之道》“小民生计”子目附有“山东劝栽种语”,“积贮仓庾”子目附有“救命会劝语”。这是吕坤施政时所发布的公文告示,附于书中。魏丕信称吕坤的《实政录》“可能是公犊这种形式的创始者”[27]。王世茂的《新刻精纂详注仕途悬镜》同样含有告示、文移、判语等公犊[32](P133)。晚明官箴书开创的公犊形式对清代官箴书的结构与内容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跨界型师资队伍培养。张璐、王梦君(2017)分析了高职院校老师专业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指出高职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与发展在跨界理念指导下,要从内容、方式、要求等方面进行一定的改革,并提出了三条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路径。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增加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聘用;加强校企合作,完善职后教师“跨界”培养机制;校企共同设计实践、考核方案,调动教师参与积极性。胡善珍等(2017)以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为例探讨具备工匠精神的跨界应用型教师的做法与成果分享。主要体现在培养和管理制度、实践平台建设、校企合作模式、教学单位改革、服务社会推进、教学模式创新、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创新和探索。文中给出跨界应用型教师的能力结构图;并提出在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的数学模型量化分析基础上,构建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考评层次结构模型,以便更好地引导教师朝着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科研能力合一的方向发展。文章最后对需要进一步解决的三方面问题也展开了思考: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能力如何进一步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如何进行量化考核;高职应用型教师的职业规划和培养系统如何完善。作者立足于安徽财贸职业学院教学改革,在总结十多年取得的成果与经验基础上撰写此文,阐述翔实有条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跨界型教师的培养,现有文献通常会把更多的目光和资源放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上,对教师综合素养的培养不够重视也缺少研究

当前,由于本体自身的复杂性,本体的全自动化构建还无法完全实现,在具体应用领域,本体的构建还需要专家的人工参与,为了减少建模过程中繁琐的人工操作,就必须借助本体构建(工具)软件完成某些半自动的构建过程。截止到2004年,已有的本体构建工具共有96种,包括了本体的合并工具、本体的评价工具、本体的标引工具、本体的集成工具等 [11-12]。

③王一舒,王卫星.融入“跨界教育”理念构建会计实践教学体系[J].财务与会计,2016,(02).

(四)跨界教育的其他角度研究

1.图书馆跨界服务。跨界思维从2006年开始被引入到图书馆服务当中来,之后引起诸多高校图书馆的关注与研究,各高校图书馆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和创新。虽然图书馆主谈跨界服务,但由于图书馆亦担当与发挥着社会教育功能,因而本文将其列出并评述。刘细文、熊瑞(2008)指出图书馆实施跨界服务的四种模式:基于信息链的横向跨越、基于知识链的纵深跨越、基于用户工作流的适应性跨越和基于服务主体的跨界合作等。作者在总结了国内图书馆服务存在的局限性之后,对上述四种跨界服务模式的实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继而分析探讨国外图书馆“跨界服务”的成功范例,在此基础上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为例,提出了组织跨界服务构想。文章对所提出模式配有流程图,逻辑清晰,思维缜密,可以看出作者科学研究功底深厚,该文献在图书馆跨界服务类研究中水平一流,值得学习借鉴。李寿媛(2016)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探讨了“图书馆+博物馆、社会实践+信息素养教育、感知+阅读推广”的跨界融合服务,为文献资源更加广泛灵活利用和开展社会化服务开辟了新的路径。该文为高校图书馆如何更好地创新服务以发挥其校内外教育功能带来了新的思考

2.跨界民族的跨界教育。另有部分文献研究跨界民族的跨界教育问题,此跨界实为跨越地理位置的界线,是因不同民族民众空间流动而产生的子女受教育问题。这类研究与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所涉及跨学科的跨界教育实非同一个概念,因而不在本文深入探讨之列。

四、跨界教育研究趋势

我国著名教育领域学者张新启教授(2011)在中国教育报撰文中提出五个对接:教育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并通过五个对接实现五个跨界融合,使得专业教育和跨界教育有了实质性的铆接点和清晰的阐述,要做好跨界教育这篇文章,必须用跨界教育理念作为其谋划和推进专业教育发展的催化剂。清华大学于2017年9月5日成立了三个跨学科交叉科研机构,分别是智能无人系统研究中心、智能网联汽车与交通研究中心、柔性电子技术研究中心。此三个中心的成立,开启了清华大学不同院系师生深度融合、合作与交流的教学与科研模式,必将引领我国各高校跨界教育快速发展。跨界教育后续的研究将突破高职院校层次,纵向拉伸触及多个教育阶段,涉及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与要素,且必将探索出凸现我国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有效参考与借鉴。

注释:

①赵晶.跨界现象初探及思考[D].天津大学,2012,(12).

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饲料不足已经成为限制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青贮饲料为缓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关混合青贮发酵过程主要微生物变化方面的研究已有文献报道[15-16],但有关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过程pH值和主要微生物变化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以不同比例的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为材料,研究分析混合青贮发酵过程pH值和主要微生物的变化情况,旨在为研究和开发优质甜高粱与苜蓿混合青贮提供科学依据。

②徐冰.“跨界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

“Atlantis亚特兰蒂斯”这个词汇本身就蕴含着神秘之感,这个传说中沉没在大西洋底的古代文明,至今还有人在不断追寻和探索。而今“它”再次浮出水面,你能想到的所有海边度假方式,都可以在这里实现。

④陈彩凤.跨界理念下高职国际物流类课程一体化教学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4,(04)

⑤姜大源.双元制是一种“跨界”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03).

除了“水上飞行”以外,还说他有“一鹤冲天”的功力。此事是发生在宣统登基那年,张三爷护送钦差赴西藏颁诏途中。在路过川藏交界处的鸡鸣关时,因为山势陡峭,张三爷的坐马突然失蹄,坠落深涧,众人皆以为张三必死无疑,结果张三竟然完好无损的回来了。传说是在马匹坠落山涧的一刹那,张三用“一鹤冲天”的功夫,飞到对面山顶上去了。

⑥姜大源.职业教育必须有跨界思考[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3,(10).

⑦崔永华,张旭翔.论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J].教育发展研究,2010,(09).

⑧张翌鸣,张园园.论职业教育的开放及跨界属性[J].职教论坛,2015,(06).

1.培养模式与路径。徐冰(2013)从培养复合型人才以提高高校毕业生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分析了“跨界教育”的特点及其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并提出应从学校总体和专业两个方面着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从而解决毕业生水准滞后于社会需求的矛盾。可以看出作者搜集了不少资料,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之上完成文章撰写,质量不错。张丽莉(2015)直接将“跨界教育”作为一种培养模式,在分析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存问题基础上,提出应明确培养目标、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方法,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情绪化的地域书写,具有浓烈的即时性、个人化或个性化色彩,究竟能有多少可信度,令人生疑,但实际上,在陆游笔下,不同地域的景致本身的“巨细丑妍”是客观不变的,变化的只是他自己的情绪而已,所以我们尽可以相信其地域书写的真实可靠性,也被他挥洒于其中变化万端的各种情绪而感染。

⑪李睿煊,李香会.跨界·融合·创新——美国风景园林跨学科教育模式探究与借鉴[J].美术大观,2014,(10).

综观现有文献,从院校整体层面研究跨界教育的居多,而具体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较少,这也直接导致从专业角度来探讨的文献所涉及专业不够广泛,现有艺术设计专业、声乐专业相对较多。其次是电子商务专业;偶尔有探讨连锁专业、会计专业、传媒专业、秘书专业、电子信息专业、服务外包人才等,更多的专业未被触及。可见跨界教育理念所影响范围还不够广泛,需要加大宣传,并有待于更多的专业教师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⑫陈克军.“跨界”的高职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

1.1 医院保障 TURBT的开展涉及各科室间协作,医院层面应有相应学科设置,并有完善的学科间合作机制。从患者的筛选、诊断、治疗、随访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医院应配置基本学科或部门,并至少包括:门急诊、影像科(放射、超声、核医学、介入等)、检验科、输血科、泌尿外科、手术室、麻醉科等,必要时咨询企业设备安全专家。重症监护中心、放化疗科、病理科等的设置有助于患者的综合管理与治疗。普通外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肾病内科、感染科等其他临床学科的设置则有助于进一步保障患者的围手术期安全。科室间流畅有效的会诊、转运机制能够保证TURBT的顺利开展。

⑬王未卿.基于跨界融合下的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7,(01).

⑭张璐,王梦君.“跨界”理念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J].教育与职业,2017,(09).

三是从运行到完善突出一个“细”字,体现了江岸食药监精益求精。在两个点位运行过程中,我们不断完善细节,截至目前,APP开了4次碰头会,“你点我检”活动已开展3次,培训人员50人次,每一次对细节的打磨,都让我们的工作更向前一步。特别是“你点我检”活动,群众对这种线上线下互动的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肯定,更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与建议,当我们将检测结果反馈给送检群众时,他们的一声感谢成了我们最大的鼓励与动力。这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最好的诠释。

⑮胡善珍、王伟浩、濮光宁.基于工匠精神的跨界应用型教师培养制度创新——以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实践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7,(04).

⑯刘细文,熊瑞.图书馆跨界服务的内涵、模式和实践[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11).

⑰李寿媛.跨界融合求发展——基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图书馆创新社会服务实践的思考[J].新世纪图书馆,2016,(10).

⑱张新启.职业教育需要有跨界思考[J].中国教育报,2011-11.

A Summary of Domestic Cross-border Education Research

Wang Chunlan1,You Fengxiang2
(1.Su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rade,Suzhou,Jiangsu 215009;China;2.Suzhou University,Suzhou,Jiangsu 215131,China)

Abstract: Cross-border education has been widely implemented in universities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has achieved a series of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results.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China's research on cross-border education has started and is increasing.Although it started late,it has also achieved some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used to a certain extent.This paper combs and comments on the domestic literatures from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cross-border education,different fields and perspectives of cross-border education research,refers to the key content and existing deficiencies of the research in the emergence stage,and proposes research prospects.

Key words: cross-border education;interdisciplinary;research review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9-05-06

作者简介: 王春兰,尤凤翔,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标签:;  ;  ;  ;  ;  

国内跨界教育研究综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