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肝细胞癌中的应用进展论文_周树明,于萍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肝细胞癌中的应用进展论文_周树明,于萍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传染病院放射科 内蒙古呼伦贝尔 162650)

摘要: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能够清晰的呈现出多种疾病的病理进展和病灶特征。在肝细胞癌的临床诊断中,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可以根据T1/T2信号强度、内部信号改变以及包膜形态,准确反映出患者的病情,同时可以发现病灶中的脂肪变、出血、坏死以及钙化等情况,从中了解病情的进展程度。基于此,本研究围绕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肝细胞癌中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了解磁共振成像诊断肝细胞癌的多种途径,探讨其发展与创新方向。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技术;肝细胞癌;临床诊疗

肝细胞癌是一种严重的肝病,该疾病的发生,与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有着密切的联系。肝细胞癌对于患者身体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随着病情的进展,疾病的危险程度和治疗难度显著增加,应及早接受诊治。在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中,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表现并不能作为有价值参考,容易受到忽视,或是做出错误的判断。为了及早的检出疾病,需要在肝细胞癌的早期诊断中应用影像学方法,在清晰的影像中,可以直观的观察肝区病变情况,真实、准确的反映出病情的发展程度,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便于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各类影像学诊断方法,磁共振成像技术显然是一种更好的选择。笔者查阅了近年来关于肝细胞癌影像学诊断的研究报道和临床资料,分析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其中的应用效果,探究其临床应用进展。

1磁共振成像诊断肝细胞癌的多种途径

1.1纤维包膜和假包膜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肝细胞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在影像当中,可以在肝区病变部位发现纤维包膜或假包膜。纤维包膜的外层组织结构主要由扩张的血窦和小胆管组织组成,在磁共振成像中,表现出较弱的T1WI信号和较强的T2WI信号。而在纤维包膜的内层当中,有着致密的结构。磁共振成像中表现出较弱的T1WI信号和T2WI信号。假包膜在磁共振成像中表现出T1WI信号增强(延迟期),能够充分反映出假包膜的结构特征。磁共振成像中的纤维包膜和假包膜特征,能够反映出病情的进展情况,对于疾病的临床诊疗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1]。

1.2小结节灶

在肝细胞癌的影像学诊断中,能够清晰的呈现出大结节灶,进而反映出肝区病变情况,并对病变的严重程度进行判断。但是在大结节灶的磁共振影像中,其信号表现与分化良好的肝脏组织相仿,容易发生混淆。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则可以发现隐匿的小结节灶,一般存在于大结节灶中。结节中的结节,充分体现出疾病的进展期特征,进而准确做出诊断,适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T1WI高信号结节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肝细胞癌的影像学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能够清晰呈现出病灶的高分化特征,并发现再生结节,主要表现为T1WI高信号结节,可将其做出临床诊断的重要参考。该现象能够反映出组织坏死、出血等病变情况,也可从中了解病进程中的蛋白、脂肪堆积情况。在肝细胞癌的临床治疗中,还可以根据磁共振成像中的T1WI高信号结节,对于患者的预后做出判断。

1.4病灶中的脂肪成分

肝细胞癌患者的病灶组织内含有脂肪成分,其对于癌细胞的增殖、转移有着一定的影响。在肝细胞癌的磁共振成像诊断中,能够根据影像特征,判断病灶中是否存在脂肪以及脂肪含量。在检出病灶内含有脂肪的患者中,其疾病危险程度相对较轻,癌细胞的增殖、转移较为缓慢,其对于肝细胞癌的临床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1.5微血管侵犯

肝细胞癌的病理进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微血管侵犯的情况。微血管侵犯的严重程度,往往也会反映出病情进展程度和病灶结构大小等情况。但是在肝细胞癌的影像学诊断中,难以清洗的显示出微血管侵犯的情况,却可以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予以识别,结合病灶周围的信号特征(低信号环),能够对肝细胞癌的发生与进展进行判断。另外,肝细胞癌患者经过有效的治疗后,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微血管侵犯的检验,能反映出患者的预后情况[2]。由此可见,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肝细胞癌的临床诊断和患者的预后判断中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

2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肝细胞癌中的应用

杨素梅在临床研究中指出[3],在磁共振成像检查中,主要根据T1/T2信号强度(极低/极高、等/等、低/高、低/极高等)、内部信号改变(均匀、脂变、出血、坏死、纤维变以及血窦扩张)以及包膜形态,作为肝细胞临床诊断的参考。与此同时,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与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存在相关性。因此,在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基础上,可以与肿瘤血供、肿瘤轮廓、肿瘤染色以及动静脉分流等检查结果联系起来,对肿瘤分型、门脉瘤栓类型进行准确的诊断,真实、准确的反映肝细胞癌患者的病情。在肝细胞癌的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磁共振成像技术均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随着技术的创新与进步,磁共振成像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弥散加权成像、弹性成像以及共振波谱成像等新技术开始得到应用。

在吕婷婷等人的临床研究中[4],应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检查接受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射频消融术(RFA)术治疗的结节型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情况。在检查过程中,综合分析T1WI信号(低、混杂)、T1WI信号(高、混杂)、弥散加权成像信号,真实反映出术后复发灶特征,灵敏度达到85.7%,特异度则达到94.3%,可以准确判断疾病的术后复发情况。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其对于肝细胞癌及其他恶性肿瘤疾病的防治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

3结论

综上所述,在肝细胞癌的临床诊断中,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良好的选择,能够根据纤维包膜和假包膜、小结节灶、T1WI高信号结节、病灶中的脂肪成分以及微血管侵犯等情况,高效、准确的检出疾病。在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能够根据其检查结果,了解患者的预后情况。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其应用领域也将更加的广泛,为包括肝细胞癌在内的多种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王英伟,叶慧义.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药代动力学分析在肝细胞癌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7,25(04):317-320.

[2]郑辉,张国华,黄勇,等.MR扩散加权成像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4(3):494-497.

[3]杨素梅.原发性肝细胞癌磁共振成像与血管造影检查的对照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07):65-67.

[4]吕婷婷,刘爱莲,汪禾青,等.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对结节型肝细胞癌TACE+RFA术后复发灶评估的价值[J].磁共振成像,2016,7(02):113-120.

论文作者:周树明,于萍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3

标签:;  ;  ;  ;  ;  ;  ;  ;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肝细胞癌中的应用进展论文_周树明,于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