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园林研究

明代园林研究

赵熙春[1]2003年在《明代园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明初至中叶的近二百年中,由于政策高度专制,加之八股取士将文人引入歧途,造成明初整个思想界的僵化。随着张居正改革,促进了工商业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并促成了科学、技术等学科的发展,处于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科技成果相继出现,在形成了明末科技领域群星璀璨的局面。在经济发展的刺激下,表现出世俗文化发展,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增加,造园活动也随之兴盛。明代的文学、绘画等领域表现出复古倾向,而园林对宋、元的园林在布局、风格上也有很大程度的继承。但是这也不是单纯的“泥古”,绘画领域对于隐逸题材的热衷就是明代的特点之一,而园林日趋小型化,完成由“壶中天地”向“芥子须弥”的过渡。同时,明代由于私家造园活动的繁荣,造园业出现了专业匠师,产生了许多造园专门论述,其中《园冶》就是最着名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造园学专着。而明代,几乎所有的学术成果都出现在明末,这一现象不能不发人深省。

蔡睿捷[2]2016年在《以画探园—基于明代园林题材绘画的园林复原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明代园林题材绘画及明代园林,文章从历史分期和园图可信度、史料详实程度等方面分析了园林的可复原性,而后根据结果,基于吴彬的《勺园祓禊图》及相关史料,对北京勺园进行了园林复原工作。本文首先讨论了已有的绘画史分期和园林史分期,综合二者,确认了重点研究时段。而后根据现有的园林题材绘画与园林复原工作的相关性、重要程度,对其进行了分类。并根据其发生机制对绘画资料的可信度进行了辨析,以此为依据,分析了园林的可复原性。在此之后,文章对园林题材绘画与园林的关系进行总结与阐述。重点讲述了"以画复原",即园林复原工作的原理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上述理论,选择深具代表性、园图可信且完整、文献也较为齐全的米氏勺园,进行了数字复原工作。本文主要依据贾珺学者早年绘制的平面复原图,通过大量的古籍、古画等史料的查证分析,进行了平面图细节部分的修正与完善,并进一步绘制了鸟瞰图、景观分析图等,重构了勺园的叁维模型,进而再现了这座经典园林。

朱蒙[3]2016年在《明代文人园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明代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顶峰,其中尤以文人园林最为繁盛,园记作品相较历代也最为丰富。本文按照园林营造、构成、使用、记录的逻辑顺序,分为园林的建造、园林基本要素、园居生活以及园记的功能四个章节,着重研究明朝的文人园林。第一章借助明代的造园着作《园冶》、《长物志》等,从造园原则、造园手法角度,提出明代园林营造的基本原则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指出“自然”、“天成”在明代园林中的重要地位,对“有若自然”进行了历史溯源后,着重分析其在明代文人园林中的表现;造园手法中最为重要及普遍的就是借景手法,这也是园林意境生成的重要原因,而借景成功的标准就是得体合宜。第二章结合造园理论,指出园林构成的四个基本要素:山、水、花木、建筑,并一一详细划分。山是其骨架,类型很多。作为山的材料,石头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如果说山是园之骨,石则是山之骨;水是其血脉,主要分为池、涧、泉、瀑布四种,使园林充满了盎然的生机和蓬勃的生命力;花木是其英华,园林里生意和花木密切相关,同时明代已经形成了花木栽植的法式;建筑是其灵魂,园林风格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筑表现出来的。第叁章分为园主人的园居和交游生活两部分。园主人在园林中的日常生活十分丰富多彩,根据一年四季景物的不同,在园林中的活动也不同,大致包括藏书读书、品茗博古、灌园鬻蔬、奉老愉亲、幽思怀古等五部分;交游生活主要分为文人雅集、拍曲演剧、群体游园叁部分,其中,雅集成了明代全国各地文人都热衷的集会方式与交往媒介。第四章归纳园记的类型,分析其特征及写作目的。明代园记的数量最多,根据分类标准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且记录的信息兼具准确性和文学性,对重构明代园林有重要意义。园记写作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园借文传,大部分明代园林已经消失或经过清代重建,明代园记是今人感受当时文人园林繁盛的重要途径;二是施行劝诫,劝诫的对象可以是友人,自己的子孙后代,也可以是世人。告诫读者莫要耽于享园林之乐,也不要沉迷于权力之争,世事无常,天地都无法长久,更何况一座小小的园林呢?

王笑竹[4]2014年在《明代江南名园王世贞弇山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王世贞的《弇山园记》研究晚明江南第一名园弇山园。以园记为依据提供园林空间信息,从文字园林重构图像园林,目的是使建构的景象空间最大限度还原园记中的场景,使游园之人有园记描述中同样的心理感受。研究从背景资料、平面绘制、空间系统和景象单元四个方面展开:·背景研究。对王世贞和弇山园的初步考据。主人的经历与文艺素养、弇山园营建先后过程及影响、相关弇园的诗文图卷记载成为该园完整的研究素材,考据真实客观的反映了当时园林的空间信息。·平面绘制。平面绘制分为文字整理、拆解和重构叁个阶段。文字整理:通过多方文献和图卷考据参照,对园记提供的有效空间信息进行提取;分步拆解:整园空间分区---区域单元拆解---单元成分要素;重构:单元主景定位---元素组合布局---路径次序连接---景观花木配置---推测补白。·空间系统。对重构的弇园空间以造山、理水、花木、路径四个主体进行空间系统层次的分析,从特征、类型、形态、布局、意匠和活动几个方面展开研究。·景象单元。选择景观效果突出的单元进一步研究,从空间成分、组织、效果叁个方面对单元营造意匠进行论述。因此,本文的主要内容集中在文字园林向空间园林的重构、空间系统的层级分析以及景象单元的意匠研究叁个部分。从文字园林向图卷园林的讨论集中在平面绘制过程,空间系统是从结构层级上对重构的园林进行分析,景象单元则是针对产生的印象意境展开解析。弇山园空间造景的研究对当代建筑外部空间营造具有意义,首先源于明代江南园林是我国造园史上的成熟时期,而弇山园本身在晚明又具有高度的评价;其次,主人王世贞的文学造诣深厚,对品鉴园林有深刻的认识,《弇山园记》是自园记,描述的空间信息具有权威性;第叁,弇山园是大型的文人私园,建成之后对公共开放,可对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借鉴。

谢华[5]2010年在《《长物志》造园思想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个国家与民族、区域个性与文化差别越来越小,园林设计出现概念“沙漠化”、特色“模糊化”、景观“趋同化”的态势,传统建筑语言日益模糊,历史文化脉络出现断层,具中国特色的园林景观逐渐消逝。园林是“物化”的历史,也是“人格化”的载体。回顾历史,明代苏州园林的造诣已臻颠峰,文化格调高逸,熔文学、哲学、美学、建筑、雕刻、山‘水、花木、绘画、书法等多门艺术于一炉,衍生出中国文人“游于艺”、“隐于市”的生活模式,成为明代文人人格建构和品玩赏鉴的物质载体,也是我们开展明代文人园林研究的奠基石。在传统园林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外专家学者较多地以传统文人园林的艺术特征和历史背景为研究重点。目前,已有少量文献涉及到《长物志》中几卷的评述,然而针对《长物志》造园思想这一领域的研究仍存有较大的挖掘空间。《长物志》涉及的内容广泛,既包括建筑、园林又包括各种器具、造物;既有整体的设计规划和要求,又有具体的设计内容和细则,无处不渗透出高雅的设计品味和深邃的精神追求。《长物志》的艺术美学思想,是晚明社会江南地区商品经济萌芽背景下文人品味精致生活和显露温文气质的产物,其中也蕴含了彼时彼地复杂而幽微的文人心态。该着作中丰富的园林美学思想、环境设计思想和工艺造物思想,集中体现了晚明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形象展现了当时文人清居生活的物态环境,是研究晚明园林审美文化的重要史料。论文以现代设计艺术学的角度深层次剖析文震亨《长物志》的造物思想,梳理出一整套带有鲜明个性的艺术美学思想。通过对该着作中各种造物细则和生活情趣,乃至文人们间礼仪风尚的研究,发现各要素间存在着情与理脉络上的涵构关系,传达出一种旷达高远的士人情怀。而在当今园林设计中继承与挖掘传统文学理念,呼唤人们潜在的“人文情怀”逐渐将成为当今设计的主流。本文从叁个层面由浅入深的开展研究工作:第一个层次,史据考证,全面介绍文震亨所处历史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重点研究文震亨生平、着作及其造园实践,了解其审美意趣。通过剖析晚明江南文人园林体系的社会背景和总体特征,特别关注“隐逸”文化在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的体现。第二个层次,依托原着阐述其造物原则:“巧夺天工,各得所适”、“门庭雅致,屋舍相宜”、“制具尚用,厚质无文”、“神形兼备,忠实畅达”。第叁个层次,总结造园美学思想《长物志》的造物观“适”、美学观“雅”和伦理观“意”。《长物志》中所阐释造园思想对当代造园艺术具有很强借鉴性和启示性。总之,尊重地域文化、深挖美学理论、提炼纹样符号、将设计研究重心延伸至其背后隐藏的中国传统文化,以一种求实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对待传统文化,由表及里地深入传统文化内部,对当代生活所需的“文人园林”提出新的思路与展望。

王劲韬[6]2009年在《中国皇家园林迭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迭山是中国园林重要的造景元素之一,它的发展历史几乎和中国园林的历史一样长。但是长期以来,对于传统园林迭山工艺和技术的总结不足,严重影响了传统迭山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当代景观园林建设中,迭石造山的规模日益增大,但艺术水平却令人担忧,大量迭山工程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明清以来的许多古园林假山保存状况较差,亟待修复和维护;对中国传统迭山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整理出迭山发展过程中重要的风格流派和技术特征,对于继承和保护迭山这一传统技艺,推动传统迭山技艺在新时期园林建设中的应用和推广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从中国园林迭山发展的文化性和物质性特征出发,通过对中国园林迭山的文化意象分析、材料演化、工匠专业化发展和民间技术传承等方面的论证,揭示了园林迭山风格发展与材料、工匠和技术等物质性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皇家园林风格意境产生的影响。论文的主要学术贡献包括以下五方面: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档案记载和现存实物的考证梳理,论文系统总结了中国皇家园林迭山发展的各主要阶段和杰出成就。对材料的性状及迭山基本技术的论证,探讨了皇家园林迭山技术演化历程,从物质角度论证了南北园林迭山风格差异的原因。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实物资料比对,分析了专业迭山工匠发展的基本状况及执业特点,以及专业化造园对中国皇家园林发展产生的影响。在系统整理大量现存清代内务府工程档案的基础上,对清初和清代盛期皇家园林迭山的工程技术、工匠管理、质量控制和工官制度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了系统总结,论证了这些制度调整对清代皇家园林发展所起到的核心作用。对乾隆时代的园林迭山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通过对乾隆时期的主要迭山样式,如内廷、离宫、行宫、仿景、山地等各种园林的迭山形式和风格的分析,揭示了清代盛期皇家造园在艺术、技术和经济理性等方面的空前成就.

韦秀玉[7]2014年在《文徵明《拙政园叁十一景图》的综合研究》文中认为明中期文人士大夫雅好造园与交游,士人们关注现实生活,园林成为文人绘画的重要题材,画家为士大夫作园林绘画非常盛行。园林景图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是园主建园以求闲隐之趣的写照,也是画家栖逸之志的表达。文徵明应园主王献臣邀请为其园林所作的《拙政园叁十一景图》,其艺术形式与其它园林绘画全然不同。当代许多学者都认为这是一套精妙的园林绘画,但尚未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旨在研究文徵明《拙政园叁十一景图》的绘画语言、艺术构成及文化内蕴,从社会史的角度观察这套园林景图的艺术构成与精神内涵之间的关系,以期对这套园林图册作出新的阐释。第一章主要将王献臣、拙政园、文徵明及其《拙政园叁十一景图》等置于历史情境中概述它们的基本状况。通过探究王献臣与文徵明的关系,考察作者创作这套园林景图的目的,因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决定着画家创作时的心态,从而决定了艺术作品的形式与格调;另外,通过考察拙政园历史园貌、现存遗址来考证《拙政园叁十一景图》与拙政园的关系,探究这套册页是否如实地描绘了拙政园,为后面章节内容的论述作铺垫。第二章对明中期园林绘画在社会交往和生活中的功能进行研究,观察园林绘画与士人生活的互动关系,以此探讨文徵明创作《拙政园叁十一景图》的社会环境及艺术特质。考察作为赞助人的园主、作为观者的士人们对园林绘画所持的态度,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园林景图的画面形式。明中期出现了大批的士人群体,士人之间雅好交游,艺术活动在士人生活中盛行,士大夫们通过艺术方面的创作与消费来取得社会身份的认定,并与其它阶层作区分,尤其对于那些资力稍盈而建有园林的士大夫们,园林绘画成了他们雅集中交流的重要长物。同时,对于园林的绘画创作也丰富了画家的题材内容。另外,文徵明画评中明确地表达了他所持的艺术理念,本章通过文徵明的画评考量他对园林绘画所持的艺术主张,尤其重要的是考察他在园林景图中偏重于再现或是表现。同时,将之与职业画家仇英描绘拙政园的《园居图》相比较,深入分析《拙政园叁十一景图》的“士人画”特质,进而阐明其艺术特点。第叁章主要分析文徵明《拙政园叁十一景图》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图像的历史渊源。将《拙政园叁十一景图》与当时流传于苏州的历代绘画大师经典画作进行比较,以此解析园林景图的象征意涵。邀请画家在绢或纸上描绘自家园林,是明中期士人的重要文化活动,而文人画家则在园林景图中建构自己心中理想的园林。许多艺术史家都认为明清艺术是艺术史的艺术,复古之风在明代园林文化与绘画艺术中尤为盛行,文徵明在《拙政园叁十一景图》中集唐、宋、元及当朝大师的绘画手法与图像符号于一体,运用富有象征意义的传统山水绘画及园林中的图像在绢上创造了一座理想的文人园林。第四章结合文徵明、王献臣曾在京师(今北京)任职的经历来考察皇家园林西苑对《拙政园叁十一景图》意境表现的影响作用。《拙政园叁十一景图》中艺术构成匠心独运,这与画家和园主的人生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们都曾在京师宫廷内任职,王献臣曾为御史,文微明曾任待诏职务。从文徵明给王献臣所作的园记与相关诗文的记录中可知拙政园的建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皇家园林西苑的影响,园林景图在构图、园林元素的选取以及意境的表达方面也显现出与西苑相似的韵致。第五章从文徵明的《拙政园叁十一景图》所呈现的园貌、园主以及图册上文士们的题跋探究这套园林景图呈现的园林观,并将之与明后期和清代的造园着作相比较,分析其园林观及其对后世文人文化的影响作用。虽然造园活动历史悠久,但明中期还未曾出现专门关于造园的着作,直至明晚期才出现计成的《园冶》和文震亨的《长物志》。通过将《拙政园叁十一景图》与明后期及清代的造园着作相对照,研究文徵明的园林观及其对明后期和清代园林文化的影响。同时,文徵明对拙政园所作的艺术创作也影响了拙政园的流传及园林文化的发展。总之,文徵明在《拙政园叁十一景图》中,构图自由,根据个人对心中理想园林的理解,选取园林中具有象征性意义的元素塑造景点;同时,博古纳今,借鉴经典的构图手法及图像符号,自由地创作了绝妙的园林景图。这套园林册页传达了明中期文人的园林观,令后世的文人墨客追慕与寻思,影响了明后期及清代园林文化的建构,为后世的文人园林文化、园林绘画及文人消费文化奠定了基础,滋养了明后期及清代文人志士的生活及文化创造。明后期及清代出现了大量关于文人造园的着作,其中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即是文徵明曾孙文震亨的《长物志》,被角异猎奇的文士奉为造园与雅居生活的圭臬。

张斌, 郁吉玲, 王欣[8]2018年在《绍兴明代园林发展与特点研究》文中认为绍兴园林作为江南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特殊的地域文化特色,而对绍兴园林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研究和补充江南园林理论。明代在绍兴园林发展史上有着突出的意义,在这一时期,绍兴园林的发展更趋成熟与繁盛。据明代祁彪佳《越中园亭记》记载,绍兴明时园林共计有291处,可见其时绍兴园林之发展建设盛况。因此,本文将以绍兴明代园林为研究对象,梳理其自秦汉以来的发展脉络以及在明时的营造情况与影响,通过名园、园林师、园林着作等叁个方面对明代绍兴园林的盛况展开分析与探讨,最终归纳出绍兴明代园林具有的特点:造园数量多,有机分布;尤以氏族私园,日渐兴盛为特色;其造园手法多依托残石,意境深远;绍兴明代园林的造园理论已日渐成熟。

李久太[9]2011年在《明代园记中的空间印象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分析明代园记来研究园林空间。园记可以看成园林印象记。本文发现,园林印象可以分解为印象单元以及印象单元的组合,与其相对应的则是空间单元及空间单元的组合。这是一个特别的研究角度。事实上,本文认为园林空间设计的目标应该是给人造成印象,因此印象设计是一种理想的设计方法。本论文以明代园记为研究素材,将其中的印象与空间信息离解与重构,建立相互对应的架构,探索印象营造的方法,包括空间原型、模型、模式与原则。本文对明代园记的研究工作分为四步进行:1.搜集明代园记一百五十五篇,并以空间、印象丰富度为标准,精选其中七十篇作为研究范例的主要来源;2.将园记行文信息离解,并将其中空间信息与印象信息提取、提炼、概括;3.利用提炼出的空间信息反推,以建筑师熟悉的图示等方式进行重构,反推出的空间虽不具备实地测绘的准确性,但却具备了形成相应印象的准确、有效的空间信息,直接与“形成动人印象”这一目标相关;4.在离解与重构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反推的方法将空间形式与空间印象相互对应,形成一个系统的“印象-空间”架构。单元的构成与单元的组织构成了本文内容的两个主体部分。第一部分重点研究“园记”中印象单元的构成,进而反推空间单元的构成。这一部分中,论文就印象单元的内涵、形成基础、存在优势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将印象单元划分为五种类型,逐一阐述其原则、模式与空间模型。第二部分重点研究“园记”中印象单元的组织,进而反推空间单元的组织。诸多印象单元向上构成复杂多变的空间巨系统正是靠叁种组织方式,单元组合、单元次序与单元连接。在这一部分中,论文将逐级探寻印象组织的规律。从印象的视角探讨空间设计问题,并以空间印象的视角研究明代园记,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应用反推的方法,基于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研究素材,论文提出了空间印象营造的“五圈”要素,并基于其中的“设景”要素将印象归为五个类型,呈现了相对系统的设计方法,拥有了较强的实用性。

陈芬芳[10]2007年在《中国古典园林研究文献分析》文中指出本文旨在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宏观把握整个园林研究的历史,杜绝园林研究中的盲点,发现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扩宽研究者的思路以指导研究者今后的研究工作。本文通过对现有古典园林研究论着的整理和收集,建立园林研究目录数据库。在目录数据库的基础上,将现有的研究论着按学科内容进行分类。通过论着学科分布和年代分布的量化分析,发现园林研究的发展规律,即园林的研究总是从最基础的史料整理和实际调研测绘开始,进而对其设计方法、造园思想进行分析,最后探讨园林历史发展的根源——园林文化。文章最后以天津大学园林研究作为个案,具体分析其园林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特点,进而展望今后园林研究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明代园林研究[D]. 赵熙春. 天津大学. 2003

[2]. 以画探园—基于明代园林题材绘画的园林复原研究[D]. 蔡睿捷. 浙江大学. 2016

[3]. 明代文人园林研究[D]. 朱蒙. 山东大学. 2016

[4]. 明代江南名园王世贞弇山园研究[D]. 王笑竹. 清华大学. 2014

[5]. 《长物志》造园思想研究[D]. 谢华. 武汉理工大学. 2010

[6]. 中国皇家园林迭山研究[D]. 王劲韬. 清华大学. 2009

[7]. 文徵明《拙政园叁十一景图》的综合研究[D]. 韦秀玉.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8]. 绍兴明代园林发展与特点研究[J]. 张斌, 郁吉玲, 王欣. 浙江园林. 2018

[9]. 明代园记中的空间印象分析[D]. 李久太. 清华大学. 2011

[10]. 中国古典园林研究文献分析[D]. 陈芬芳. 天津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明代园林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