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汤加减结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52例临床观察论文_陆汉祥

血府逐瘀汤加减结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52例临床观察论文_陆汉祥

陆汉祥

(河池市人民医院 广西 河池 547000)

【摘 要】血管神经性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病症,属于中医学的“头风”、“偏头风”、“脑风”、“首风”范畴。是以一侧或双侧或巅顶头部反复发作性疼痛为主症。发作时常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医认为,本病的病机多与寒饮上逆,血瘀络阻、痰浊或血虚有密切关系,目前本病尚缺乏特效治疗药物。2年来本人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结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52例,取得显著疗效,比单用西药治疗取得更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关键词】血管神经性头痛;活血祛瘀;血府逐瘀汤;尼莫地平;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714.2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5-0037-0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2例均为我科2010年02月-2012年02月门诊患者,男18例,女34例;年龄16~67岁。病程>1个月 8例, >10~15天22例,2~10天22例。

1.2 诊断标准化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1] 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头风”的诊断标准。临床根据证候可分为5个证型:肝阳上亢型:头痛而胀,或抽掣而痛,痛时伴面红目赤,烘热耳鸣,心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痰浊上扰型:头痛昏重,或见目眩,胸闷脘胀,恶心食少,痰多黏白,舌苔白腻,脉弦滑。瘀血阻络型:头痛反复,经久不愈,痛初固定,痛如锥刺,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弦或细涩。气血亏虚型:头痛绵绵,两目畏光,午后更甚,神疲乏力,面色白,心悸寐少,舌淡,苔薄,脉弱。肝肾阴虚型:头痛眩晕,视物模糊,五心烦热,口干,腰酸腿软,舌红少苔,脉细弦。肝阳上亢证、痰浊上扰证、瘀血阻络证、气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2]中“血管神经性头痛”的诊断标准。(1) 头痛部位多在头部一侧额颞、前额、巅顶,或左或右辗转发作,或呈全头痛。头痛性质多为跳痛、刺痛、胀痛、昏痛或头痛如裂。头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也有的持续数周;(2) 隐匿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3) 排除高血压病、颅内占位性病变等器质性病变所致的头痛,且中医辨证属瘀血阻络者。

1.3 治疗方法 血府逐瘀汤加减,基本药组:生地15g、川芎12g、桃仁12g、红花10g、当归15g、枳壳10g、柴胡10g、赤芍10g、牛膝10g、桔梗10g、天麻12g、僵蚕10g、全蝎8g、白芷10g、甘草8g。加减:兼肝阳上亢者加钩藤12g(后下)、生龙骨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痰湿重者加陈皮12g、制半夏10g、石菖蒲10g;兼气血虚者加黄芪30g、熟地12g、白芍12g、阿胶10g(烊化);阴虚者加首乌15g、桑椹12g、女贞子12g。风寒偏重者,加菊花15g、羌活10g、防风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同时予尼莫地平片口服 每次40mg 每日三次。以10d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和《头风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4]制定。临床治愈: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脑血流图及颈颅多普勒检查显示恢复正常,停药1年未复发者;好转:头痛及伴随症状明显减轻,发作次数或疼痛持续减少一半以上,脑血流图及颈颅多普勒检查,部分改善,停药1年内偶有复发,但症状较前轻者。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者。

2 结果

本组治愈40例占76.9%,好转9例占17.3%,未愈3例占5.8%,总有效率94.2%。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70岁,2010年3月17日初诊。患者主要症状:反复头痛2年余,再发1周,疼痛以左侧额颞部明显,多为刺痛、胀痛,时有头痛如裂,夜睡不佳,头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30分钟到2小时,甚至数日。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沉弦涩。头部有外伤史。西医诊断:血管神经性头痛。中医诊断:头痛 血瘀阻络证。

中医治疗:治则: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组:生地15g、川芎12g、桃仁12g、红花10g、当归15g、枳壳10g、柴胡10g、赤芍10g、牛膝10g、桔梗10g、天麻12g、僵蚕10g、全蝎8g、白芷10g、甘草8g。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温服。同时予尼莫地平片口服 每次40mg 每日三次。

以上中西医结合治疗10天后,头痛明显减轻,睡眠较前改善。按以上方法再治疗10日,头痛全愈。之后随访1年半未复发。

4 讨论

血管神经性头痛,现代医学认为是脑血管的舒缩异常、血管痉挛引起血流障碍;或血管舒张压迫临近组织,造成局部血流阻滞而缺血缺氧,累及痛觉神经所致。中医认为头痛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在感受风邪、忧思劳累、情志内伤、久病致瘀的基础上造成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风袭脑络、风阳内动、痰浊阻滞、瘀血阻络所致,其中瘀是病理基础。治疗上,临床上多以解痉止痛西药为主,效果均不佳。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血府逐瘀汤是王清任《医林改错》之名方,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功[5]。由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牛膝、枳壳、赤芍、桔梗、地黄、柴胡、甘草等中药组成。血府逐瘀汤能扩张毛细血管,加快血流速度,改善微循环,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川芎、红花、桃仁、牛膝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川芎、天麻、黄芪等有抗凝血、扩张血管、营养神经的功能,可以预防血栓形成,有保护心脑血管的作用。柴胡、桔梗行气利血。加桔梗之性升,牛膝之性降,达到“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的调节作用。川芎为治头痛之要药;天麻平肝熄风,通络止痛;川牛膝行气活血,引病下行;生地、当归滋阴益血。全方组成以活血化瘀见长,通过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舒张头、颈部血管平滑肌,抵制血小板聚集,达到解痉止痛作用,使脑络“通则不痛”。

尼莫地平是1,4- 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对脑组织受体有高度选择性,容易透过血脑屏障。正常情况下,平滑肌的收缩依赖于钙离子进入细胞内,引起跨膜电流的去极化。尼莫地平通过有效地阻止钙离子进入细胞内、抑制平滑肌收缩,达到解除脑血管痉挛之目的,从而保护了脑神经元,稳定其功能及增进脑血灌流,改善脑供血,提高对缺氧的耐受力。且能降低红细胞脆性及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故临床常选用于血管神经性头痛。

通过52例头痛患者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对于血流速度加快的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西医以尼莫地平等缓解动脉痉挛;血府逐瘀汤结合尼莫地平可以使颅内动脉血管痉挛得以缓解。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西药,因中药能较好的调节人体的内环境,调节神经,解痉镇痛而达到治疗目的。血府逐瘀汤功能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故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疗效满意。就临床观察,不管是外感头痛还是内伤头痛,用川芎均有良好的镇静止痛作用,又因痛久入络,必用虫类搜剔之品,所以常加蜈蚣、全虫祛风痉,通络止痛。另外,可配合针刺疗法,起到相得益彰的治疗效果。其次,降低血管神经性头痛的发病率应重视对本病缓解期的治疗。缓解期应重在益气滋阴养血以治其本,也要注意祛除瘀血、痰浊等致病邪气以治其标。另外,要注意饮食起居,避免受凉感冒,保持乐观情绪,消除精神紧张和过度劳累等诱发因素,对巩固治疗效果、预防本病复发也十分重要。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有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彦德.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丛集性头痛52例[J].河南中医,2010,30(2):189-190

[2]孙怡.实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96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脑病急症协作组.头风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16(3):69

[5]谢鸣.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06

论文作者:陆汉祥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5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0

标签:;  ;  ;  ;  ;  ;  ;  ;  

血府逐瘀汤加减结合尼莫地平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52例临床观察论文_陆汉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