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不会死,但它们会改变自己的生活_电影论文

电影不会死,但它们会改变自己的生活_电影论文

电影不会消亡但会换个活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活法论文,换个论文,电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工业时代的经济与文化结构逐渐解体,电影这个20世纪的代表性的工业化产物越来越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随着媒体形式和娱乐形式的多样化,电影作为休闲之王的地位失落了,而社会文化理念的零散化,更使以往电影所特有的强势话语地位受到质疑;新时代的到来,旧式的电影文化所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面临丧失的困境,受众群体的分流与锐减,制作方式的突变,观看方式的改变使得人们不禁疑问,电影是否能够继续存在,电影是否变成了一种夕阳工业?

其实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作出结论:电影不会消亡,但会换一个活法,电影的生命力将随着旧电影制作体系的蜕变而获得勃勃生机。

“电影是胶片的艺术”这一经典说法在不久的将来会被全盘否定,拷贝的概念也将不复存在。

在新世纪来临的时候,传统电影的最基本的技术概念——即通过摄影机的光学呈像和感光胶片的化学作用正受到挑战,“电影是胶片的艺术”,这一经典说法在不久的将来会被全盘否定,随着计算机技术包括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影也走进了数字/网络时代。

尽管电影诞生以来,在工艺过程和器材上不断改进,但是在整个影片的制作拍摄过程中基本沿同的是同一概念的操作,直到20世纪90年代数字化技术介入电影制作,传统方式的壁垒终于被打破了。

80年代末,数字技术首先介入了电影的声音制作和特技制作。而计算机特技的运用则是数字技术进入电影领域的重头戏。国产故事片《紧急迫降》中十几分钟的数字特技镜头令人耳目一新,基本展示了目前国内数字特技领域的最高水平。《泰坦尼克》的数字特技镜头有五百多个,而《星球大战前传》则多达两千多个。

虽然数字特技效果是新时代电影制作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但是未来的数字化电影的概念应该是全方位的,它涵盖了电影的整个制作过程,包括发行、放映的每一个环节。

拍摄前期,通过形象化预审将会大大降低拍摄周期和成本;利用数字技术可拍摄出常规电影摄影无法达到的视觉效果;胶片摄影机最终将被数字摄影机替代,电影画面的清晰度将大为提高,而大容量的硬盘和内存将使胶片成本成为历史;数字音频技术运用于电影音响,使得影院音响的频带、动态范围、分离度及清晰度水平大大增加;非线形编辑系统的普及,使影片的后期剪辑的效率、直观性及技巧的精确性提升了许多,随着胶转磁技术的成熟,非编系统正从电视领域向电影领域发展;1999年5月,在美国首批共四家数字影院上映了著名导演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前传》,表明数字技术已进入发行放映环节。

在可预见的未来,拷贝的概念将不复存在,数字影院将通过卫星、光缆等传送方式接收数字信号,并通过数字放映机将数字信号还原成声光讯号,为观众提供高质量的电影画面和音响效果。

在数字时代,有可能诞生包括制作、发行、放映、网络等各个环节的超级电影企业,它将拥有大规模的电脑工作网站,可制造出超级的视觉奇观。

数字时代的生产方式将使电影制作摆脱那种混杂的、低效率的大工厂生产方式,甚至以后不会再看到以往我们所熟稔的电影制作工厂大规模的厂区、大量的工作人员、浩浩荡荡的摄制队伍。电子计算机将取代繁杂的人员劳动。一部情节发生在国外的影片也许可以大部分在本国拍摄,最后由电脑将人物和国外的背景予以合成;而在外景地拍摄的素材也可通过网络传送到制片厂在第一时间完成剪辑工作。由于胶片的消亡,我们以前熟悉的那些洗印车间、剪接车间等都不复存在了。在数字时代,有可能诞生多个包括制作、发行、放映、网络等各个环节的超级电影企业,它们拥有大规模的电脑工作站,可以制造出超级的视觉奇观;而数码影院的高清晰度、高保真的视听环境,又让人们重新体验电影与电视这两种媒体的原则差别。眼下的宽银幕、环幕电影、动感影院都将被淘汰,但其所有的特点都会在未来影院的虚拟三维系统中体现。也许到那时,观看一部太空题材的影片在获得视听精神享受的同时,还可能将会经受模拟失重状态的身体考验。

不久以前,人们还在讨论网络电影的可能性,而时至今日,网络电影作品应运而生。

所谓网络电影、网剧基本上分为两种:一种是专为网上播放而制作的完整的电影短片;另一种是可供观众在网上参与创作的专用于网上播放的影视短片,即互动式网络电影(剧)。最近,在美国,网络电影也加入了影院公映。因为任何电影若不是通过影院公开放映,将不具备角逐奥斯卡奖的资格。

进入2000年,网络文化以加速度的态势向前发展,不久以前,人们还在讨论网络电影的可能性,而时至今日,不少网络电影作品已应运而生。

号称全球首部网络原生电影的《175度色盲》是台湾春水堂创始人张荣贵与个宏网合作制作的。该片将真人拍摄和2D、3D动画等网络制作软件相结合,网友可以直接上网,依照网友喜欢的顺序观看片段并与之互动。

大陆首部只能通过网络观看的电影《心中的海》也已投拍。该片由6至10个5分钟左右的小故事衔接而成,田璀璨星光文化艺术公司策划制作。

由北京音像网策划、北京汇广影院传播有限公司与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联合摄制的大型网络电影《天使的翅膀》,也采取了网迷参与的方式制作。网迷通过在网上发布的故事内容,根据自己的意见修改剧本,并为影片推荐演员,网站也将跟踪报道剧组每天的拍摄计划、拍摄进程。

中国首部宽频多剧《见光的爱》,将展示网络电影的互动性、多路径选择性、网民直接参与性、表现形式多样性以及实时播放修改等特征。

基于国内网络多媒体文化的蓬勃发展,上海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所属的天映多媒体传播有限公司开发了一个宽带网络多媒体系统。配合这次开发,笔者承担了中国首部宽频网剧《见光的爱》的拍摄工作,其目的是通过这部网剧来展示这套宽带网络多媒体系统。

《见光的爱》讲述的是一个有关网络爱情的故事。该剧演绎了一对未婚男女DAVID与GRACE在网络恋情“插足”日常生活时所发生的种种情形。GRACE因无法容忍DAVID那庸俗、毫无激情的生活,而迷恋上网聊天,并以此爱上了陌生的青蛙王子——“黑郁金香”。当网恋已变成一个无法挥去的符号,约会(即网语所谓的“见光”)就不可避免了……是义无返顾地去赴约?还是有什么小伎俩?“黑郁金香”到底是何许人也?

《见光的爱》作为宽频网上播出的多媒体节目,它具有以往其他影视节目所没有的优势:互动性、多路径选择性、网民直接参与性、表现形式多样性以及实时播放修改等。

《见光的爱》用一台SONY90型BETCAM摄录一体机和一台SONY900E数码摄录一体机双机拍摄,后期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完成剪接,最后通过压缩技术在宽带多媒体网络系统上播放。全片共四十分钟,分为四个层次,共九个片段,基本体现了多路径、多选择、多结局的网络剧的特点,可供观众自由地选择、组合剧情的发展。除此之外,系统播出平台还为观众提供了参与创作的接口,观众既可以对原片重新剪接或重新配音以改变剧情,也可以将自己的创作上传给播出平台以置换原有的片段,而系统平台对观众的上传并不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只要符合多媒体的概念即可。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业余制作(个人化网络小影视)也决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切实可行的。

随着数字化和网络技术的深化,一个新的电影时代即将呼之欲出——全民影视时代。

在未来电影工业超级制作群出现的同时,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特征是影视文化重新又回归到民间,而这个变化将改变我们历来对电影的文化属性的认识。

追述到电影的孩提时代,作为一种街头艺人的杂耍式的“西洋镜”,无疑是属于一种民间游艺,但随着电影技术的复杂化,电影工业就诞生了。由于传统电影创作的高成本、高技术、集体行为以及专业性,所以它很难成为一种个人的自由创作。在过去的时代中,电影更多的是体现了由国家意志主导的意识形态倾向或者是好莱坞式的资产阶级艺术立场,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只是一种庙堂艺术。

然而,在网络时代,强势话语正在失去其依托而民间的力量与智慧将得到极大的发挥。影视,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庞然大物,越来越多的个人影视作品将通过互联网这个舞台而登场。

随着数字化和网络技术的深化,一个新的电影时代即将呼之欲出——全民影视的时代。在过去的20年中,电影受到了电视的巨大冲击,但到了多媒体时代,电影与电视之间的鸿沟逐渐消失了。当人们坐在宽敞的客厅里观看挂在自家墙上的大屏幕、高清晰度、高保真电视节目时,电视与大部分普通电影(即一般的小制作剧情片)的差别又有多大呢?并且如果这种电视节目是由互联网络以互动的方式传送或点播的,那么电视和电脑网络不是又成为一体了吗?在工业时代,庞大的城市人群只拥有若干个电影院,或者说至少几十万人才能共享一个“梦幻天堂”;而到了多媒体网络时代,当人们面对着自己的个人连网电脑时,这个“天堂之梦”已是近至触手可及了。

民间的力量是无穷的,艺术之神来自于民间也必将最终回归民间,网络文化的社会学特征就是民主与共享,这与电影艺术的广泛的群众性有着天然的契合。当网络上形形色色的个人影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与数字影院中的高科技大制作交相辉映的时候;当电影艺术不再是少数“圈内人士”的“专利”,而千千万万的电影爱好者也能在一个共同的舞台上自由地展示、参与的时候,电影艺术的新世纪就到来了,这也正是电影艺术的希望和魅力所在——生生不息!

标签:;  ;  

电影不会死,但它们会改变自己的生活_电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