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方法研究论文_陈锡英

陈锡英

[摘 要]目的:分析急诊护理操作中实施风险管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间,我院急诊科室护理人员共15名作为研究对象,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并在护理工作中实施风险管理措施,对比实施风险管理前后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结果: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急诊科护患者投诉率、理缺陷事件及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较实施前显著降低,患者及管理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高,P<0.05。结论:在急诊护理操作中实施风险管理可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减少护理风险事件,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诊科 护理 风险管理

DOI: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3.36.48

作者单位:214401,江苏省江阴市,江苏省江阴市青阳医院

作者简介:陈锡英,江苏江阴人,江苏江阴青阳医院主管护师,研究方向:外科护理。

风险管理(RM)主要是指在风险环境下通过一些列的管理措施而将风险降至最低的过程,主要包括风险评估、风险量化以及应对策略三大部分。医院护理工作中的风险管理主要体现在对于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医护制度、医护技术、医疗设备及药物、周边环境等各项风险因素的整体管理过程。急诊科患者的数量较多,且流动性较大,患者的病情变化较快,病情危急、不病种复杂,各项医护工作中存在较大的风险性,加强急诊护理风险管理非常重要。本研究探讨了急诊护理操作中实施风险管理的方法以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间,我院急诊科室护理人员共15名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在20-45岁之间,平均为(27.4±5.8)岁;工作时间在2-21年之间,平均为(8.4±5.3)年。其中,3名为中专学历,7名为大专学历,3名为本科学历,2名为研究生学历。

1.2 方法

统计本组护理人员在2011年5月1日至2012年5月1日期间出现的护理缺陷发生率、护理差错发生率、患者投诉率以及患者满意度。并于2012年5月-2013年5月期间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于2012年6月统计实施风险管理后的相关数据,对比分析实施风险管理前后的急诊护理效果。具体措施如下:

1.2.1 成立风险管理小组

由护士长以及4名护理年资在10年以上的护理人员组织护理风险管理小组,主要负责风险评估、护理操作规范的培训、交班及护理记录检查、各物品及药品的管理,检查、记录和处理护患纠纷以及患者投诉。各项检查工作均为每天不定期进行抽查。

1.2.2 风险评估

识别护理风险因素,从日常护理工作中进行分析总结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主要分为患者及其家属因素、医护人员因素、医护技术因素、医疗设备及药物因素、医院及病区环境因素、管理制度因素等。其中,护理人员因素主要包括缺乏责任心、工作马虎、缺乏风险防范意识、态度冷漠、护理技术不熟练、应急能力差、护患沟通不畅以及护理失误等。

1.2.3 制定风管理制度

为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并防止发生风险事件,同时确保风险管理核心内容能够有效实施,应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的内容应包括急诊护理服务规范、危重症患者的转运制度及专科交接班规范、常见疾病的抢救护理规范以及“绿色通道”的护理服务规范。

1.2.4 护理培训工作

所有护理人员均应熟悉各项抢救工作的护理流程,确保护理抢救工作能够及时、熟练、准确,以减少或者避免发生护理差错事件。加强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护理学科知识、基础护理技术以及专科护理技术的培训,尤其是对新毕业的护士、实习护士以及试用期护理,更应加强护理管理,加强对其的岗前培训,以规范其护理行为。此外,还应加强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以及礼仪培训,以促进护患沟通,改善护患关系。对年轻护理人员,应加强急救技能培训,从急救设备使用方法、急救护理流程、相关注意事项等到仪器使用后的清洁、消毒、检查、保养等均应进行系统的培训,并进行模拟病例考核。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同时,将考核结果与绩效相挂钩,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以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学习积极性。

1.2.5 合理排班

针对急诊科护理工作的不确定性、突发性以及紧迫性等特点,由护士长根据科室实情及护理人力资源合理排班,可进行新老护士搭配、能力互补以及性格互补等,确保各班次的护理能力符合需求。实行弹性排班制,确保午间、晚间及节假日期间的护理人员充足。对于新入院、特殊心理状况以及危重症患者或者存在潜在医护纠纷分风险的患者,可安排专门的护理人员进行巡查,实施重点护理。

1.2.6 加强急救设备及药品的管理

要求抢救车内以及抢救室内的各项急救药品以及抢救仪器设备等均应定点放置,并由专人进行管理。每日均应对急救仪器的性能进行检查,并做好清洁保养工作,使其始终处于备用状态。每天由护士长进行1次随机抽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由每周风险管理小组进行1次检查和记录,由院质控组每月进行1次检查,检查结果反馈给急诊科。通过上述措施,可确保各项急救仪器及药品能够满足要求。

1.2.7 风险再评价

在实施风险管理过程中,应定期对科室风险管理情况进行评价,主要包括药物管理情况、护理质量、护患沟通情况、监督管理机制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等,组织风险管理讨论会,以进一步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并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如此形成一个循环改善的过程。

1.3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经SPSS18.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经χ2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急诊护理人员的护理缺陷、护理差错及患者投诉率显著降低,患者的满意度以及管理人员的满意度均显著提高,P<0.05。见表1。

表1 实施风险管理前后的护理效果比较

3 讨论

风险管理是一个通过风险识别、评价以及处理而控制护理风险事件的措施,在护理工作中实施风险管理,是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确保医患安全、促进患者康复、节约医疗资源的重要举措。

急诊科是医院的一个特殊科室,承担着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工作,而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不一,且对于护理工作有着迫切的要求,潜在一定的风险性,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均有可能造成风险的发生。因此,加强风险评估,全面实施风险防范措施,使护理工作具有预见性,从而规避护理风险。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还应加强医护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及落实,高度重视护理风险高发环节,并定期进行风险再评价,以全面改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及方案。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制度,可确保护理工作及风险管理有章可循,可针对性地实施风险防控措施;加强医护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可增强其对于护理风险的重视度,认识到风险事件对于患者及自身所具有的危险,从而将风险防范作为一种自觉的行为。重视各个护理环节的风险管理,尤其是薄弱环节,加强针对性管理,可有效防范风险事件的发生。

我院急诊科在护理操作中实施风险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患者投诉率明显降低,护理缺陷以及护理差错率显著降低,患者以及管理者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充分体现在急诊护理操作中实施风险管理可提高规范护理行为、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资料:

[1] 李金平,刘晓颖,栾亚坤等.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6):3174-3176.

[2] 孟华.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8,8(9):56-57.

[3] 赖开兰,钟美声,陆青等.循证护理在急诊护理风险管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0):73-74.

[4] 汪爱晶.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5):1851-1852.

[5] 谢瑞云,郭桂红,谢文莉等.提高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中的临床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4):883-885.

论文作者:陈锡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年12月第3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6

标签:;  ;  ;  ;  ;  ;  ;  ;  

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方法研究论文_陈锡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