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认知的影响因素及调整策略_创业论文

大学生创业认知影响因素与调整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认知论文,大学生创业论文,因素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社会认知心理研究在创业领域的深入,创业认知在创业过程中的重要性不断被认识,并逐渐从一般的理论探讨发展到实证性的实验室研究,成为创业心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不少研究者对创业者个人特质是否影响创业过程进行了研究,其中,成就动机、内在控制源、风险承担倾向等被认为是影响个体创业过程的重要特质。[1]同时研究者开始重视创业过程的研究,注重创业者认知的影响作用。[2]但目前关于大学生创业认知的研究中,较多关注一些外部因素对创业认知的影响,很少关注个体的创业认知受哪些主体内在认知因素的影响,以及这些内在认知因素对创业意向的影响。本文在借鉴金奇自我评价来源模型[3]的基础上,将创业认知(个体对于自己是否能够创业的一种内在看法与认同)划分为三个影响因素:创业自我效能(个体原有关于自我能否成功创业的认知)、他人评价(他人对自己的真实评价)和外在评价感知(个体感知到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通过实验室模拟实验检验三者对创业认知的作用及其影响程度;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他人评价及外在评价感知对创业意向的作用及其影响程度;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和外在评价感知对创业合作和创业意向的交互影响作用,以及创业合作的中介作用,借此提出大学生创业认知的若干调整策略。

一、大学生创业认知影响因素及其对创业意向的作用

(一)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他人评价及外在评价感知对创业认知的影响

1.研究方法

研究被试。随机选择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241名本科生为被试。其中,浙江大学学生87人,浙江工商大学学生154人;男生105人,女生136人;有创业经历的10人,没有创业经历的231人;文科专业学生156人,理科专业学生32人,工科专业学生53人。

研究变量及测量。采用被试间实验设计,在实验中,要求被试假定自己是实验材料中的大学生,采用投射设计。自变量为创业自我效能、他人评价、外在评价感知,他人评价和外在评价感知分别有肯定和否定两个水平。因变量为创业认知,因变量的测量通过两道五点计分测题测量。

实验材料。自行编制研究所需的实验材料,材料编制完成后,请几名同行专家评定,再进行修改,以保证实验材料的效度。实验材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创业效能测量材料:积极材料和消极材料,这是实验基本材料。创业效能材料描述了一名模拟的大学生,具备创业的积极因素或消极因素。

(2)他人评价测量材料:他人肯定评价材料和他人否定评价材料。在创业效能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他人的创业肯定或否定评价材料。

(3)外在评价感知测量材料:肯定的和否定的。在创业效能材料基础上增加肯定或否定的创业外在评价感知材料。

数据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处理。

2.研究程序

依据实验目的,被试随机接受实验材料的一种。被试阅读完实验材料后,按照实验指导语完成测题。实验材料设计体现了对自变量的操纵,创业效能材料体现了对创业自我效能的操纵,创业效能材料+他人评价体现了对创业他人评价的操纵,创业效能材料+外在评价感知体现了对外在评价感知的操纵。

3.研究结果

(1)不同实验条件下创业认知的人口学差异检验结果

根据实验的设计,自变量的操纵有五种条件:创业自我效能、他人肯定评价、他人否定评价、肯定的外在评价感知和否定的外在评价感知。不同实验条件下创业认知的人口学差异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在五种实验条件下,大学生创业认知不存在性别和专业差异,说明本实验研究取样具有随机性,无关变量受到了较好的控制。

(2)五种实验条件下创业认知的差异结果

根据实验的设计,在自变量操纵的五种条件下,创业认知的差异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创业认知在五种实验条件下差异显著。表明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他人评价和外在评价感知影响大学生的创业认知。

我们通过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LSD)法对成对均值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在创业认知得分上,创业自我效能显著小于肯定的外在评价感知,创业自我效能显著大于他人否定评价,他人否定评价显著小于他人肯定评价,否定的外在评价显著小于肯定的外在评价,研究结果充分说明了自我效能、不同的他人评价、不同的外在评价感知对大学生创业认知的影响。

(二)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他人评价及外在评价感知对创业意向的影响

1.研究方法

研究被试。研究样本构成与实验一相同。

研究变量及测量。实验采用被试间实验设计。自变量为创业自我效能、他人评价(肯定和否定)、外在评价感知(肯定和否定);因变量为创业意向,因变量的测量通过两道五点计分测题测量。

实验材料。包括创业效能材料、他人肯定评价材料、他人否定评价材料、肯定的外在评价感知材料、否定的外在评价感知材料五种,实验材料同实验一。

数据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处理。

2.研究程序

依据实验目的,把实验材料分为五组,被试随机接受其中的一组实验材料。被试阅读完实验材料后,按照实验指导语完成测题。

3.研究结果

(1)不同实验条件下创业意向的人口学差异检验结果

不同实验条件下创业意向的人口学差异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创业意向在他人肯定评价下存在性别差异,在其他情况下不存在人口学差异,说明本实验的取样具有代表性,无关变量受到了较好的控制。

(2)五种实验条件下创业意向的差异结果

根据实验的设计,在五种条件下,创业意向的差异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表4可知,创业意向在五种条件下差异显著。表明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他人评价和外在评价感知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向。

我们通过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SD)对成对均值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在创业意向得分上,他人肯定评价显著大于他人否定评价、肯定的外在评价感知显著大于否定的外在评价感知,研究结果充分说明了三个自变量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

最后,我们采用回归分析法,进一步探索了创业自我效能、他人评价和外在评价感知对创业意向影响作用的大小。结果表明,三者均显著影响创业意向,但是外在评价感知(R[2]=0.392)和他人评价(R[2]=0.431)对创业意向的预测度要高于创业自我效能(R[2]=0.127)对创业意向的预测度。

(三)创业合作的中介作用

1.研究方法

研究被试。随机选择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的163名本科生为被试。其中,男生78人,女生85人;浙江大学学生123人,杭州师范大学学生40人;有创业经历的学生9人,没有创业经历的学生154人;文科专业学生62人,理科专业学生59人,工科专业学生42人。

研究变量及测量。自变量为创业自我效能(高和低)、外在评价感知(肯定和否定),自变量的操纵通过不同实验材料完成;中介变量为创业合作意向,通过两道五点计分测题测量;因变量为创业意向,通过两道五点计分测题测量。

实验材料。采用创业效能材料+对话材料。

数据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处理。

2.研究程序

研究首先向被试呈现创业效能材料,然后向被试呈现包括不同外在评价感知水平的对话材料。被试在阅读所有材料内容后,完成中介变量和因变量的测量。研究者事先对自变量的操纵进行了检验,确保自变量的有效操纵。

3.研究结果

(1)创业自我效能和外在评价感知对创业合作的交互影响结果

创业自我效能和外在评价感知对创业合作的单独和交互效应结果如表5所示。本研究交互效应的检验均采用方差分析法。

从表5可知,外在评价感知对创业合作的影响效应是显著的,创业自我效能对创业合作的影响效应不显著,两个自变量的交互效应不显著。

(2)创业自我效能和外在评价感知对创业意向的交互影响结果

创业自我效能和外在评价感知对创业意向影响的单独和交互效应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6可知,外在评价感知和创业自我效能对创业意向的影响效应均是显著的,两个自变量的交互效应也是显著的。这表明创业自我效能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在外在评价感知的不同水平上是不一致的,而外在评价感知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同样受创业自我效能水平的影响。

(3)创业合作意向的中介作用分析结果

根据上述结果,创业自我效能对创业合作的影响效应不显著,即自变量创业自我效能对中介变量的效应不显著,不满足中介效应检验条件,因此只考虑外在评价感知为自变量的中介效用检验。采用三步回归法,前两步外在评价感知显著影响创业意向(R[2]=0.070,p=0.001),外在评价感知显著影响创业合作(R[2]=0.244,p=0.000),创业合作显著影响创业意向(R[2]=0.129,p=0.000);第三步以外在评价感知+创业合作为自变量,创业意向为因变量,此时,回归方程仍然显著(R[2]=0.139,p=0.000),创业合作的回归系数也显著(B=0.284,p=0.000),但是外在评价感知的回归系数变得不显著(B=0.139,p=0.178)。三步回归结果表明,创业合作在外在评价感知影响创业意向的过程中起了中介作用。

(四)研究结论

根据大学生创业认知的基本内容,本研究分析了大学生创业认知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创业合作和创业意向的作用。研究过程是基于“自我认知”展开的,考虑到他人评价的影响作用较直接,且最终转化为个体对外在评价的感知,因此本研究重点考察创业自我效能和外在评价感知的影响及创业合作的中介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外在评价感知、他人评价影响创业认知和创业意向;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和外在评价感知对创业意向存在显著交互影响作用;大学生的创业合作在外在评价感知影响创业意向的过程中起了中介作用。创业自我效能、外在评价感知、创业合作及创业意向四个变量间的路径系数如下图所示。

创业自我效能、外在评价感知影响创业合作和创业意向的路径系数图

由上图可知,除了自我效能对创业合作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外,其他几个路径系数均达到0.000显著水平。该模型图进一步说明了外在评价感知对创业合作和创业意向的影响作用及创业合作的中介作用。

二、大学生创业认知的调整策略

(一)提高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

根据实验结果,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影响其创业意向,且影响的主效应显著。然而,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偏离了参与主体的内在精神需要,创业教育的目标偏离了大学生创业的心理基础。创业教育的实施忽略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外在创业教育要求难以内化为大学生内在需要。这一状况不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最终影响大学生创业行为选择,影响创业教育效果。为此,当前高校应将培养大学生创业的自我效能感作为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目标,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

激发与提升大学生创业的自我效能感,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与就业观。毋庸讳言,“应试教育”的弊端从中小学延伸到高校,高校衡量学生成绩与成功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书本知识、理论知识,忽视了社会与实际的需求,忽视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与家长的就业观过分重视寻找安稳的工作,高校以重要部门和大企业就业为衡量毕业生就业能力与荣誉的指标,高校与学生从传统就业走向自主创业的意识总体淡薄。如果这个现象不改变,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就缺乏必要的社会与心理基础。可见,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是个系统工程,激发学生创业热情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等多管齐下。

(二)重视对大学生创业的正向引导,增强学生创业成功信心

外在评价感知是创业自我效能影响创业意向的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两者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外在评价感知既是大学生创业意向形成的缓冲变量,也是其保障因素。对有些大学生最终创业行为选择,他人对其创业意向和行为的肯定比创业知识教育的影响更重要。换言之,大学生在选择创业的过程中,自己觉得能够创业还不够,还受“他人觉得自己能否创业”的直接或感知到的间接影响。如何充分考虑并重视这种来自他人的真实评价或外在评价感知对创业意向的影响作用,并进行良好地引导和教育,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根据这个研究结论,高校创业教育要加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除了开展创业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之外,要增加“创业成功学”、“创业心理学”、“创业教育学”等方面内容,在创业教育过程中重视鼓励学生创业的积极尝试,增强其创业信心;二是在学校创业教育环境建设中,要注意创业成功案例的运用,树立成功楷模,加强正向引导,增加成功暗示,正确评价创业失败的负面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创业成功意识。

(三)强化创业实践中的团队合作,重视创业合作平台建设

根据对创业合作中介作用的研究结果,个体外在评价感知影响个体创业合作意愿,即如果个体觉得合作对方认可自己创业,对自己创业持赞成态度,该个体愿意继续与对方合作;如果个体感知到对方不认可自己的创业,则不愿意与对方继续合作。这一结果表明,来自创业伙伴的配合是影响其创业的关键因素;创业合作通过外在评价感知影响着创业意向过程。

因此,一方面要鼓励大学生组建创业实践团队合作,增强创业合作经验,合理对待合作过程的外在评价,形成适当的合作心理内在调节机制。高校在实施各种创业实践教育中,要引导团队合作,在团队中并通过团队培养大学生创业合作精神。大学生喜欢和认同自己的人合作体现了人的常态心理。但是,理性的合作精神培养并非一味仅让参与创业团队的学生采纳支持自己的意见,只与自己创业活动的支持者合作。在整个创业过程中,需要有不同的意见和观点,这样才能够更容易发现和解决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对于高创造性创业,不同的意见有时可能更有利于创新。高校创业实践教育应该重视大学生创业合作的这一心理特点,引导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要善于接受不同的观点,尝试与不同观点的人合作,适当调整自己的创业心理与行为,促进成功创业。

另一方面,政府与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创业合作平台建设,为大学生创业合作提供基地。政府与高校都是创业教育的主导者,应该为团队性创业提供良好的合作平台。在创新型社会建设进程中,创业合作平台的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创业与合作体验的成长空间,而且要重视科技型、文化创意型创业的模拟与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学生形成基于实际的创新创业意识与实践经验。

标签:;  ;  ;  ;  ;  

大学生创业认知的影响因素及调整策略_创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