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疫苗接种备忘录_预防接种论文

婴幼儿预防接种备忘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备忘录论文,婴幼儿论文,预防接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预防接种的问答

程存

预防接种到底是怎么回事?

预防接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没有染病之前,给孩子接种和内服灭活菌苗和疫苗,使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接种卡介苗、麻疹疫苗、百日咳菌苗等就属于这一类。这种预防接种,医学上叫做“人工自动免疫”。通常,免疫在接种后1~4周左右起效,免疫抗体保持数日至数年,需反复接种。另一种是在已接触传染病的孩子尚未发病时,给其注射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抗毒素以及成人血清等,即直接将抗体输入体内,增加消灭入侵的致病微生物的有生力量,从而防止发病或减轻症状。这种方法叫“人工被动免疫”。特点是注射后立即生效,但维持时间短,通常2~3周即消退。只适用于紧急预防或治疗。

宝宝吃母乳还要预防接种吗?

宝宝出生以后,体内往往还有来自妈妈的各种“抵御疾病”的抗体,尤其用母乳喂养者,奶汁中还含一定量的抗体。因此,婴儿在半岁内很少得传染病。婴儿6个月以后,来自母体的抗体免疫逐渐消退,此时若接触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则极易患传染病。得了小儿麻痹(脊髓灰质炎)或脑炎,即使治好了,也会留下肢体瘫痪、智力低下等后遗症,不仅患儿终生痛苦,也给家长带来了沉重负担。所以,必须重视传染病的预防,最重要的就是按时进行预防接种。

请问国家计划免疫的疫苗主要有哪几种?

国家计划免疫的疫苗有六种:

卡介苗——预防结核病。

百白破疫苗——可预防白喉、百日咳、破伤风。

小儿麻痹疫苗——预防小儿麻痹症。

麻疹疫苗——预防麻疹。

乙脑疫苗——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脑菌苗——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预防针都是打在手臂上的吗?

预防接种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皮下注射法。这种方法最常用,如百白破、麻疹疫苗、乙脑疫苗等。一般都打在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2.皮下划痕法如卡介苗,采用此法接种部位在上臂外侧中上部,也可用皮内注射法。3.皮内注射法。如结核菌素等,接种部位多选在前臂内侧。4.肌肉注射法如球蛋白、破伤风抗毒素等,部位多在上臂三角肌中部及臂大肌上外侧。5.口服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如小儿麻痹糖丸。6.其他方法还有喷雾法、气雾免疫法等。

预防接种是否也按照一定的程序?家长要注意什么?

预防接种应遵循以下原则:按照免疫程序即接种的年龄要求接种。必须达到全程接种,即每种疫苗必须接种足够量和次数。应在1岁内完成基础接种,7岁内完成整个接种。如果不按程序接种,既不能起预防疾病的作用,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

为什么有的预防针要打多次?

人得传染病后,身体内能够产生抗体,一般可以抵御第二次再得同样的病。预防针就是按照这个道理,将各种病原微生物通过人工的方法,使其毒性减低,制成疫苗,注入人体,使人得一次“轻病”。与自然得病相比较,预防接种使人所产生的抗体量要少些,维持的时间也短。因此,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再打一次预防针,把预防的作用加强一下,使抗体保持在一定的水平,起到防病的作用。

几种预防疫苗能否同时接种?

过去认为,几种预防疫苗同时接种可能互相影响,甚至使接种后反应增强,因此有些地方规定,两种死菌苗或死疫苗的接种必须间隔2周,两种活菌苗或活疫苗的接种必须间隔4周。但是,新的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疫苗都不能同时接种。例如,在服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的同时接种卡介苗或“百白破”类毒素混合制剂,非但不会影响免疫力,还可使反应不加重。但为了保证安全,两种或两种以上制剂不能同时应用在同一部位。

预防接种后的儿童是不是都会发热?

预防接种后的儿童不一定都发热,这要看接种哪种疫苗。有的疫苗如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不会引起发热。“百白破”、伤寒、副伤寒、乙脑、流脑等疫苗,会使有些儿童发热;麻疹疫苗接种后一周左右,少数儿童会发几天热。预防接种引起的发热一般都不会很高。如果体温特别高,就要仔细检查,并继续观察是否会并发其他疾病,以便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我的宝宝体质较弱,请问如果打预防针后发热怎么办

预防接种后发热,是机体对疫苗的正常反应。多数体温在38.5℃以下,过一两天会自行退热的。孩子打预防针后发热怎么办?一般只要孩子没有其它反应,无需特殊处理,给孩子多喝些开水,注意休息即可。若孩子过去有高热惊厥史,且体温又超过38.5℃,可按常规给孩子吃些退热药。切不可用激素,那样会使疫苗的启动机体免疫反应受到抑制,达不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也可以接种吗?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接种宜视具体病情而定。先天性心脏病的种类很多,如小型室隔缺损、房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这些先天性心脏病早期都不至于出现心功能改变,因此预防接种不会对他们产生严重影响。相反,这些儿童因为心脏有缺陷,所以比健康儿童更易感染疾病,而且一旦感染疾病也较难治愈,因此更应该预防接种。只有那些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如青紫四联症或其他复杂畸形),或已经出现心功能障碍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才不能打预防针,但口服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还是安全的。

有抽搐史的儿童能不能预防接种?要特别注意哪些事项?

有抽搐(抽筋)史的儿童预防接种应该谨慎,首先要弄清楚抽筋的原因。并不是所有抽过筋的儿童都不能预防接种。譬如,有的儿童因低血钙而发生过抽筋,但已经好了几个月,不影响预防接种。有些儿童在新生儿期有过颅内出血,或者以后曾有不明原因的抽搐,怀疑或已经脑电图检查证实患有癫痫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即使已经治疗,但没有治愈的,不能接种。有些儿童在3岁以内曾因高热有过抽筋,但没有昏迷等其他情况,体温下降后也没有再抽筋。这些儿童在预防接种后应仔细观察。

对有过抽筋的儿童而言,接种卡介苗、口服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一般都没有关系,注射麻疹疫苗关系也不大,但接种百日咳菌苗或“百白破”类毒素混合制剂必须谨慎,以免产生神经系统的严重症状。如果儿童在第一次注射时哭吵特别厉害,再次注射时也要特别注意。

乙肝疫苗的“死角”

张晓明

在肝炎门诊室,美云怀抱着出生才两个月的儿子,疑惑不解地问医生:“咱们冰冰生下第一天就注射了乙肝疫苗,怎么还会得乙型肝炎呢?”

医生说:“注射乙肝疫苗,原理与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相似,疫苗具有乙肝病毒结构特征,它不会致病,却可使人体内产生抗体,增强抵抵力。这样,当乙肝病毒侵入时,可以有效抵抗、消灭它,不致感染。乙肝疫苗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应用,至今已近30年,证明效果显著。不过,并非达到100%有效,就是将来也不可能。”

美云问:“那为什么呢?”

医生说:“乙肝疫苗与其它疫苗一样,不可能刚接种立即产生抗体。这中间有个过程,一般为3-5个月,此时身体‘防御空虚’。据研究测定,打了乙肝疫苗第一针后,只有30%的人血液内可检测到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因此,在此期间,70%的接种者仍可能感染乙肝病毒。1-3个月的婴儿乙肝感染率特别高,即与此有关。”

美云无可奈何地说:“怪不得乙肝疫苗一共要打三针呢。”

医生点点头,说:“是啊,这正是为了加强效果,使体内产生足够的抗体。不过,极少数人,大约有5%-10%吧,即使打足三针,也只产生很少甚至未能产生乙肝抗体,不一定能抗得住乙肝病毒。”

美云惊问:“那又是为什么?”

医生告诉她:“体内产生乙肝抗体,除与注射次数、时间有关外,疫苗质量、贮存条件、注射部位、被接种者身体状况等都可能影响接种效果,乙肝病毒还可通过注射传播。如不注意消毒,注射乙肝疫苗的针头被乙肝病毒污染了,照样可以引起乙型肝炎。”

医生翻了翻病历,又说:“还有呐。你作为冰冰母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在分娩或哺乳时,有可能将病毒传给孩子。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垂直传播。据统计,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所生新生儿30%-40%可感染乙肝病毒。所有这些,都是注射乙肝疫苗预防不到的‘死角’。”

美云问:“医生对此就没有一点办法了吗?”

医生回答说:“办法还是有的。比如对你的冰冰这类新生儿,如果出生后在注射乙肝疫苗的同时,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给他一些外来的现成抗体,就可以阻断乙肝病毒的侵害,其保护率高达95%。”

美云后悔自己以前没弄清楚,以为只要注射乙肝疫苗就万事大吉,没给宝宝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医生劝慰她:虽然宝宝的肝脏对感染、药物及毒物等致病因子极为敏感;但另一方面,肝脏血流充足,新陈代谢旺盛,细胞再生能力强,一般感染病毒后患病的时间较短,恢复较快。如果早期发现,及时服药治疗,悉心护理,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孩子的病情会很快缓解,很少会发展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要不要给宝宝选用计划外的疫苗

高传化

国内目前有流感、腮腺炎、风疹、水痘、甲肝、肺炎、狂犬病等疫苗。为了减少孩子的打针次数,厂商将可以配制的制成了混合疫苗,例如“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打1针可预防3种传染病。家长该如何选择合适的疫苗呢?

1.流感疫苗:

打了这种防疫针,小儿体内可以产生抗这种病毒的抗体从而保护小儿不患流行性感冒。其实流感病毒每年都在变化,制出的疫苗虽然不断随之改变,但总是跟不上病毒的变化速度,所以当这种病毒变化后,小儿的抵抗力这把“钥匙”就不认识这把“锁”(新病毒)了,当然很难起到保护作用。所以不一定给孩子选用。但是对于6个月以上,患有哮喘、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肾炎、糖尿病等抵抗疾病能力差的孩子,一旦流感流行容易患病并且诱发老病发作或加重,应该考虑选用流感疫苗,以求得尽量少生或不生流行性感冒。注注意:鸡蛋过敏儿童应禁止应用流感疫苗,若正在用激素例如强的松治疗中也暂不能选用。

2.腮腺炎、风疹疫苗:

这两种疫苗分别可以预防腮腺炎和风疹。腮腺炎并发症较多,易引起并发脑炎、睾丸炎和卵巢炎,建议家长选用。生过腮腺炎的就不必再选用了。风疹属于良性传染病,孩子得病后低热,但仍可以上学,不会引起大的并发症,因此一般可不选用。风疹病毒的危害主要在于孕期准妈妈的得病后对胎儿危害很大。这两种疫苗对鸡蛋过敏小儿也属禁用范围。

3.甲肝疫苗:

注射甲肝疫苗后短期肯定有预防作用,长期效果不清楚,而且打这种针副作用较多,该疫苗并不需要每个孩子都选用。如果孩子居住地甲肝在流行,2岁以上的孩子已与甲肝病人接触,应该选用这种疫苗。

4.肺炎疫苗:

孩子注射这种疫苗可以产生对肺炎球菌的抵抗力而不生肺炎球菌性肺炎。2岁以上的孩子患有肾病综合症、淋巴瘤、心脏病、糖尿病、无脾综合症等,可以选用该疫苗,但是其预防效果不确定。肺炎是多种细菌、病毒等微生物都可引起的,所以打了这种疫苗,效果甚微。一般健康的孩子不主张选用。

5.水痘疫苗:

这是近几年新研制的疫苗。水痘是良性“传染病”,即使孩子患了水痘,产生并发症的也很少,国家尚未把这种病列入传染病管理范围。如果孩子身体好,不是经常生病,不一定选用这种疫苗。如果孩子抵抗力差考虑选用时,注意不可同时用激素。

6.狂犬疫苗:

孩子如果被狗或猫咬伤或抓伤,应该去防疫站(疾病控制中心)清洗伤口、注射狂犬疫苗;肯定是被疯狗或疯猫咬伤抓伤,必需注射狂犬免疫球蛋白。一旦人患狂犬病死亡率非常高。

今后还会有各种新的疫苗出现,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和疫苗情况全面分析。

预防接种小贴士:

*带上预防接种登记卡,防止重打或漏打。

*打针前向医生详细说明孩子的健康情况,如有禁忌症,不能打预防针。

*打针的前一天,要把孩子的胳膊洗干净,避免打针后引起局部感染。

*稍大的孩子打针前给他讲明打预防针的原因,以消除孩子恐惧心理。

*若出现晕针(头晕、头痛、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等),应立即将孩子平卧,头位放低,喝一杯热糖开水,一般在短时间内可恢复。

预防接种的十大禁忌

尤玲

一般而言,下列情况不宜进行预防接种:

(1)空腹即饥饿时,血糖过低,会引起严重反应。

(2)有活动性肺结核、活动期风湿症、过敏性疾病,或者患有高血压、肝炎、肾炎等症的病儿。

(3)患荨麻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疾病时。

(4)接种部位有严重皮炎、牛皮癣、湿疹及化脓性皮肤病的,应治愈后再接种。

(5)正在感冒发烧的病儿则不宜接种,以免加重病情。

(6)脑或神经系统发育不正常,有脑炎后遗症、癫痫病、惊厥史的孩子,不宜注射乙脑和百日咳预防针,以免引起抽风。

(7)有免疫缺陷、严重佝偻病的孩子,或进行免疫抑制剂(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放射疗法、抗代谢化学疗法)治疗时,不能接种活疫苗。

(8)患有腹泻的婴幼儿,一日大便超过4次以上者,不宜服用小儿麻痹糖丸,待腹泻恢复后两周应补服。

(9)在传染病流行时,密切接触了传染病人的儿童,不宜马上接种疫苗,必须经过该传染病最长潜伏期后没有发病再接种。

(10)最近注射过多价的免疫球蛋白者,在6周内不应接种麻疹疫苗。

预防接种的反应及处理

程存

绝大多数孩子接种疫苗后无任何不良反应,个别在获得免疫保护的同时,会发生一些正常反应之外的其它反应。

一般反应

1.局部反应 注射部位红肿、疼痛、变成硬结。接种含有吸附剂的疫苗,如百白破、乙肝疫苗等,部分孩子可出现硬结,一般无需处理,注意适当休息和局部皮扶的清洁,可用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以帮助消肿、减少疼痛。接种卡介苗的部位,一般在2周后出现红肿,以后会化脓,2个月左右结痂,形成疤痕,注意清洁,无需特殊处理,内衣以柔软棉布为宜。若有渗出、化脓时,可涂擦龙胆紫,切忌热敷。

2.全身反应 部分孩子在接种疫苗后体温出现37.5℃以下,为弱反应,37.6℃以上为强反应,发热一般持续1~2天,个别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宜多饮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它疾病。

异常反应

异常反应只在少数或个别孩子中发生,与疫苗的种类有一定的联系,与接种者的体质也密切相关。异常反应的程度一般比较严重,应及时诊断、治疗和抢救。

1.局部有菌化脓性感染 接种部位有红、肿、热、痛等表现,一般以浅部皮肤较多见。患儿常伴有发热、头痛、全身疲乏、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脓液排尽后,体温降至正常,全身症状减轻或消失。炎症初时,可热敷并涂用消炎止痛膏,脓肿形成后,宜去医院用注射器反复抽脓,并注入青霉素于脓腔,每1~2天一次,直至痊愈。

2.无菌性脓疡 多数是使用百白破、乙肝疫苗等含吸附剂疫苗,因注射部位选择不正确注射过浅,剂量过大,使用前未充分摇匀等原因引起。

3.晕厥 又称晕针,大多在接种后数分钟或接种当时出现心慌、手足发冷等,经过短时间休息即可恢复正常。严重者,面色苍白、出冷汗心跳缓慢、血压下降并失去知觉,数十秒至数分钟即可恢复清醒。应让患儿平卧,保持安静和空气新鲜,头部放低松解衣扣,给予饮用糖水,严重者可皮下注射1∶1000的肾上腺素。

4.过敏性皮疹 各种疫苗接种后都可能出现此种反应,多见于过敏史者。皮疹形态呈多样,以荨麻疹最常见,一般在接种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发生,常伴有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皮疹消退快,退后不留痕迹。可给予抗过敏药。

5.接种后全身性感染 原有免疫缺陷或医源性(如长期使用激素)免疫功能不全的儿童,在接种后可发生全身性感染。必须立即注射特异免疫球蛋白或输血,并迅速送医院治疗。对于这类儿童应严禁接种活疫苗。

6.诱发潜伏的感染 如夏季接种百白二联疫苗,可能诱发小儿麻痹症;伤寒菌苗可诱发单纯疱疹,种痘可诱发脑炎等。

除了上述的一些原因及表现外,还有一些人为的因素,如没有严格掌握禁忌症,接种途径、部位的错误,接种剂量过大、消毒不严及误种等,均可引起不良反应。但这与接种制品无关。实践证明,预防接种引起的不良反应是极少的。只要医务人员认真负责,家长密切配合,在各个环节上把好关,是完全可以减少副反应发生的。

图/方关通

计划免疫一览表

标签:;  ;  ;  ;  ;  ;  ;  

婴幼儿疫苗接种备忘录_预防接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