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党组织秘书队伍建设发展状况研究&以绍兴市为例_组织发展论文

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发展态势研究——以绍兴市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绍兴市论文,党组织论文,为例论文,队伍建设论文,态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93X(2010)01-0045-05

农村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领导农村工作的基石。村党组织书记是发挥农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关键,他们处于农村改革发展的最前沿,是应对和处理农村突出矛盾、突发事件的第一道关口。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一好双强”村党组织书记① 队伍,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指出,要“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这为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化党管农村工作,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随着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在农村历经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之后,建设一支过硬的、稳定的、高素质的、有威望的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对扎实做好农村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和改进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迫切性

在新的历史时期,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不断地创新、创业、创造,使农村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也呈现出素质不断提高、能力日渐提升、威望日益树立的良好态势。但是,随着农村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变迁,村两委会之间的关系协调越来越难,农村利益关系调整越来越复杂,农村社会发展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对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在一些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也出现了“富人治村”、农村“撤扩并”后的不稳定后遗症、党组织威信在农村有所下降等新的现象,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一是随着村民自治的不断强化,迫切需要进一步发挥村党组织书记的领导核心作用。随着村民自治的进一步实施,农村党组织的工作环境、工作基础和工作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只有充分发挥村党组织书记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解决“村”强“党”弱的问题,维护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这就要求提高村党组织书记的政治领导能力,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提高思想引导能力,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推进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全局驾驭能力,团结村级班子、领导党员群众推进农村各项工作。

二是随着统筹城乡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迫切需要提高村党组织书记的带富能力。改革开放以来,因传统二元结构所形成的城乡壁垒和城乡分割体制有较大改善,城乡统筹的步伐不断加快。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绍兴市的城乡统筹已不再着眼于城乡均衡发展的制度性安排,而开始谋求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复兴,如建设繁荣兴旺的小城镇,打造强大的村庄经济体,扩大块状经济的集约化规模等。这些都对村党组织书记的能力特别是带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是随着农村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迫切需要提升村党组织书记的协调能力。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出现了许多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主体,他们具有不同的经济基础、生活方式、政治态度和利益诉求,在争取各自利益的过程中,易引发新的矛盾和纠纷,而且往往表现为群体性的特征,有的时候还比较激烈。尤其是当前农村一些利益的冲突由“直接利益冲突”向“无直接利益冲突”转化的现象比较明显,农村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大大增加。这就要求进一步提升村党组织书记依法办事、民主管理、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的能力,为不断巩固基层政权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是随着行政村规模的大幅调整,迫切需要增强村党组织书记的统筹能力。近年来,绍兴市对行政村区域规模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截止到2008年底,绍兴市行政村的数量由2004年的4156个调整为2222个,减幅达46.5%。调整规模最大的县级市绍兴市,由1077个调整为465个,减幅达57%,最多的一个行政村由9个村合并而成。随着行政村规模的调整,退职干部思想的复杂性、撤并村之间的差异性、村级物质基础的薄弱性和干群观念的滞后性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村党组织书记有效治村。这就要求村党组织书记树立全局“一盘棋”的思想,提高统筹能力,妥善处理各方利益。

五是随着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迫切需要完善村党组织书记的治村方式。随着基层民主建设的不断推进,上级政府对村级组织的调控能力相应减弱,同时,随着村民自治的深入,农民的法律意识、民主参与意识明显增强,农民对村级组织的要求高了,诉求多了,村党组织书记不能再用原有的方式领导村民自治。这就要求完善村党组织书记的治村方式,正确处理与乡镇政府的关系,与村委会的关系,改进领导方式,在村务决策过程中实行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村务公开和村务监督,以进一步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二、当前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中的几个发展困境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把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贯穿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始终,发挥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政策原因,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村集体经济薄弱而建设任务繁重,村党组织工作难开展而在群众中威信下降的突出问题;村干部队伍建设过程中,由于村干部报酬偏低、政治待遇不高,从而导致“能人不当村官,村官不是能人”的尴尬局面,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出现若干发展困境。

首先,“责任无限”与“权力有限”的尴尬。“村官”是最原始也是最基层的“官”。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村干部的工作量非常大,责任也很重。随着行政村规模调整,村干部人数明显减少,而各项农村工作日益繁重,都得靠村干部去组织、去落实。目前大多数村两委班子成员内部压力不匀,很多农村工作都是“一把手”负责制,村党组织书记既要处理村级日常事务,又要处理违章建筑、集体上访、村民纠纷等复杂问题,同时又面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土地流转、村庄整治等崭新问题,使他们感到工作累,担子重,责任大。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村党组织书记的权力却十分有限,村级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都必须经过村两委班子集体讨论决定,有的还要经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公开表决,很多时候村党组织书记只是充当了召集人的角色。

其次,有心办事与无钱落实的矛盾。绍兴市村级集体经济的现状极不平衡,好的村年收入上千万元,差的村还不足千元,大部分村由于受发展空间的制约,村集体经济收入偏低,特别是各县市的边缘山区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据统计,全市有178个村年收入不足万元,有255个村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两者相加,经济薄弱村占了全市农村的近五分之一(见表1)。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村级各项支出呈刚性增长,维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经费也逐年增长,村集体经济的薄弱,导致部分村入不敷出,村集体公益事业更是无从谈起。村集体经济的弱化,使村党组织书记缺少了为民服务、凝聚民心和发挥自身作用的物质基础,威信和影响力受到了削弱。在2009年5月绍兴市市委组织部《关于绍兴市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现状》的问卷调查中(下同),超过七成的人认为“村级经济薄弱”是影响村党组织书记开展工作的主要因素。(见图1)

再次,报酬待遇与工作任务的失衡。村党组织书记长年累月在农村一线工作,“端的虽是泥饭碗,干的却是硬任务”,工作非常辛苦,但在报酬待遇上明显偏低。从基本报酬看,2008年全市村党组织书记基本报酬在0.8万元以下的有1358个村,占61.1%,最低县的个别村党组织书记年收入只有800元。全市村党组织书记基本报酬达到当地农村劳动力收入平均水平的村仅有1100个,不到50%(见表2)。在一些经济薄弱村,村党组织书记戏称“三年村支书不如一年低保户”。在调查中,37%的人认为村党组织书记报酬偏低,9%的人认为很低,与他们的工作量不成比例。在“高付出、低报酬”的情况下,一些村党组织书记把村里工作当作事业来看待的少了。从养老和医疗保障上看,全市仍有将近40%的村党组织书记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参加医疗保险的绝大多数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相比报销比例明显偏低(见表3)。从政治待遇上看,虽然2002年以来,全市先后组织了4次从优秀村干部中招考录用乡镇机关公务员的工作,共招考录用优秀村干部56名,但一些表现优秀的村党组织书记由于年龄、学历等原因,不能直接进入公务员队伍,政治上没有拓展和提升的空间。

最后,能力素质与岗位要求的失衡。近年来,绍兴市村党组织书记在推动农村科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领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切实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人民群众对这支队伍总体上比较满意。但是,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绍兴市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年龄老化、文化素质偏低、创新意识不强、管理能力欠缺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较快、农村社会结构分化日甚的现实要求越来越不相适应。2008年底,全市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为49周岁,其中,45周岁以上的占64.34%,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下的占71.46%,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占45.92%。(见图2、3)由于村党组织书记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导致学习、吸收新知识、新科技的能力较差,思想境界不高,超前意识不强,解决矛盾能力不足。

图2 2008年绍兴市村党组织书记年龄结构情况

图3 2008年绍兴市村党组织书记文化程度情况

另外,目前各地对村党组织书记的教育培训从总体上看缺乏系统性,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很多乡镇党委对村主职干部的培训,一般在村级换届当年由县级组织进行一次系统的上岗培训,在非选举年份的培训则较少。从培训内容看,大多侧重理论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对党性党风、政策法规、创业能力等方面的专题培训较少,开展个性化培训更是凤毛麟角。从培训方式看,培训习惯于老套套,采用集中上课辅导的形式居多,而现场教学、典型案例分析、外出考察学习、重要岗位实践锻炼的培训方式较少。从而导致村党组织书记不能通过再学习在岗位上及时更新知识,普遍缺乏市场经济、金融、法律、现代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很难运用现代新知识和新方法去开展工作。

三、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对策

党执政的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党支部是我们党维护农村发展和稳定的基石,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关乎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农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稳不稳,农村党组织书记是否具有“一好双强”的素质,事关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关系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影响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切实解决好村党组织书记责任与权力、事务与财力、投入和收益、素质与要求之间的关系,使他们真正成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最关键的骨干力量,是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坚强的组织保证。

第一,优化外部环境,真正实现村党组织书记责任与权力的对称。明确村党组织书记的职责定位。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制度,明确党组织的领导地位、领导程序和领导办法,理顺两委会的职责规定,实行党的领导权与村务管理权的分离;在明确村两委工作职责的基础上,通过加大支持、加强教育、优化能力,不断巩固村党组织书记的领导核心地位,更好地履行村党组织对村委会政治上领导、工作上指导、思想上引导的职能;不断完善村级组织议事规则,凡重要问题,必须坚持“先党内后党外、先党员后群众”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倡导书记主任“一肩挑”。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党组织和村民自治“两张皮”现象,解决党组织及其成员游离于村民自治之外,村委会抛开党组织领导或凌驾于党组织之上的问题,建议按照精干、高效、可行的原则,探索试行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并逐步提高兼职比例,加快建立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以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健全相应的村务公开、决策、监督等机制,既妥善协调村级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的关系,提高党组织的执行力,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又积极有序地推进村级基层民主。

强化乡镇的管理服务职能。乡镇是党的领导和国家政权的基石,是村党组织的坚强后盾。乡镇党委政府应当树立政府公共管理的理念,通过强化对农村的服务功能,减轻农村党组织书记的工作压力。完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干群“恳谈日”、包村联户制度,畅通干群沟通渠道,及时调处矛盾纠纷,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第二,动员各方力量,着力保障村党组织书记服务功能的实现。完善公共财政支持农村的保障体系。建立公共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的机制,积极实施以城带乡,以工哺农战略,实施村干部工资、办公经费和公共事业所需要资金由市县乡三级财政统筹,逐步形成公共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保障体系。

建立村级集体资源保值增值机制。村党组织书记要切实克服等、靠、要思想,树立艰苦奋斗和创新创业意识,根据地理、交通、产业等先决条件,依托自身土地、山林、水库、生态等资源优势,“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效开发自然资源,搞好特色农业,使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积极做好资源盘活文章,根据区位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建设家庭工业集聚点,促进商贸服务业发展,通过合理的资源开发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

形成举社会之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帮扶制度。通过政府的结对帮扶,积极争取外部的资金、项目支持,加大对公共卫生、社区建设等公益事业方面的投入,努力使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的改观;在村渠道、道路、文化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积极动员村民们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举全村之力改变村容村貌、居住环境、娱乐生活等,改善民生。

第三,健全各项制度,统筹解决村党组织书记激励保障的需要。完善工作报酬机制,做到“耕有所获”。改善村党组织书记的经济待遇,建立健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解决当前村党组织书记报酬普遍较低的问题。村党组织书记的报酬采取基本报酬加业绩考核奖励报酬方式发放。基本报酬以不低于当地农村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确定,业绩考核奖励报酬由乡镇党委、政府根据村党组织书记年度业绩考核情况和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评议结果确定。同时恰当处理好农村和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问题和工资结构问题,既要避免党组织书记之间收入差距过大,又要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不合理局面。

健全政治激励机制,做到“干有所盼”。一是提供政治发展机会。积极探索拓展村党组织书记发展空间的途径,加大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和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力度。二是提供参政议政的舞台。积极推荐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三是提供展示风采的平台。注重树立先进典型,定期评选表彰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授予荣誉称号,给予物质奖励,在全社会营造支持村党组织书记工作的良好氛围。

落实关爱帮扶机制,做到“老有所养”、“退有所助”。根据国家现行政策,全面建立专职村干部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等综合保险制度,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完善离任村干部补助制度,对正常离职但没有享受养老保险的村党组织书记,根据任职年限和贡献,给予一定生活补助;建立健全长效帮扶机制,积极开展走访慰问和结对帮扶工作,充分体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第四,深化教育培训,切实提升村党组织书记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培训内容应用性。一是加强农村村务操作实务培训。围绕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涉农政策法规,进行农村工作的开展实施、办事规则流程的具体操作、财务管理、矛盾调解、综合治理等方面知识的培训,提高村党组织书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实行“点菜式”培训。分类开展针对性更强的主体班次教育,如对矛盾突出村的党组织书记,重点加强农村政策法规、村级规范运作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提高执行政策、依法办事,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本领;对经济薄弱村的党组织书记,重点加强资源开发、资产运营等现代经济管理知识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拓宽发展思路,不断增强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

实现培养途径多样化。一是按照循序渐进、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原则,有计划、分层面的组织村党组织书记参加专题培训。如组织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参加省委党校、市委党校等组织的更高层次的培训;定期聘请大专院校专家教授、农业科技人员举办专题讲座。二是通过挂职锻炼和委以重任等途径重点培养现任村党组织书记和有潜力的人选。如选派部分先进村和后进村村党组织书记到乡镇机关或农业、林业、水利、建设、国土等与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的部门挂职锻炼;选派贫困村、党建落后村的村党组织到富裕村、党建示范村挂职见习“取经”;交予有潜力的人选担当某个项目或某一项重要工作任务等。

注重培训形式实效性。一是课堂教学与社会调研、考察学习、专题研讨相结合。结合课程内容,参观典型示范村,学习先进经验,并组织集中讨论,重点探究考察研讨型的培训模式。二是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重点突出互动与案例教学,采用介绍先进典型、让有工作经验的同志现身说法等做法。三是构建培训体系与建设培训基地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县党校主阵地作用,利用大专院校、现代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网络及其他各类涉农培训资源和社会资源,努力构建一个立体式、多方位的村党组织书记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利用县、乡机关、省内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本地区的问题村等,建立培训基地,加强实地学习。

收稿日期:2009-11-20

注释:

① 在农村,党员人数较少的成立党支部,党员人数较多的成立党总支或党委。为便于称呼,对这些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党组织书记,本文统称为村党组织书记。

标签:;  ;  ;  

村级党组织秘书队伍建设发展状况研究&以绍兴市为例_组织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