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从列宁到邓小平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复兴的新思路_邓小平理论论文

论从列宁到邓小平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复兴的新思路_邓小平理论论文

从列宁到邓小平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复兴的新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列宁论文,新思路论文,世界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迄今为止,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两次大的起伏,在这两次起伏中,列宁和邓小平同志都以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无畏的政治理论勇气坚持并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做了大胆的探索,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低谷步入复兴之路作出了巨大贡献,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前进

人类历史的发展总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这是不可避免的规律性现象。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用了几百年时间,期间曾发生过无数次的王朝复辟。先进的社会主义要想最终取代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无疑需要经历更长期曲折的斗争。回顾世界社会主义150余年的历史不难发现,社会主义每前进一步都是在曲折中实现的,同时,每一次大的曲折之后,都将伴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而出现一次大的飞跃。

1895年恩格斯逝世,德国社会民主党人伯恩施坦公开宣称马克思主义已“过时”,造成第二国际内部机会主义思潮泛滥。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绝大多数国家社会民主党的领袖完全背叛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公然站在本国政府的立场上支持帝国主义战争,标志着第二国际破产,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严重危机之中。在这一历史关键时刻,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反对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帝国主义时代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帝国主义论”和“一国胜利”学说,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正是在列宁主义旗帜指引下,十月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社会主义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维埃俄国的建立,使俄国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战争的苦难,开始了和平民主的新生活。这个事实极大地吸引了全世界无产者和劳动群众,从1918至1923年,欧洲许多国家接连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东方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也蓬勃发展起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空前的高涨。

1989-1991年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资本主义国家趁机掀起“和平演变”浪潮,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又一次陷入危机之中。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以及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事关社会主义前途与命运的历史性难题,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中国经受住了考验,坚持社会主义并使社会主义真正发展起来了。这个事实足以证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已经走出低潮时期的谷底,开始步入复兴之路。当然,复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过程中的某一个点或最后的结果。当前一些学者提出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将在新世纪复兴”是一种含糊其词的说法,或许并没有意识到我们所理解的这一点。用邓小平的分析来论证,是最有说服力的。他说:“只要中国不垮,世界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321、346、320、225页。)“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321、346、320、225页。)“到下个世纪五十年,如果我们基本上实现现代化,那就可以进一步断言社会主义成功。”(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321、346、320、225页。)“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第321、346、320、225页。)可以坚信,到21世纪中叶,当中国基本实现了现代化,社会主义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社会主义将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向往和追求。也就是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必将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进一步复兴!

总之,以上事实说明,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从理论上坚持特别是善于创造性地运用并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复兴的前提条件。列宁与邓小平在这些方面具有着重大的贡献和惊人的相似之处。

二、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看法的根本改变

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经历了一个从早期以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为基础、以巴黎公社为基本形式的社会主义模式向晚年从俄国社会实际出发以保留商品交换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转变。十月革命前,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对即将建立的新社会作了初步的描绘。在这一思想指导下,1918年夏天,当帝国主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勾结起来发动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和反革命叛乱时,列宁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另一方面则是力图通过这一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但是1920-1921年的经济、政治危机使列宁认识到,“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3版,第570、773页。)为了摆脱危机,寻找适合俄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列宁于1921年改行“新经济政策”,退回到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经营手段、经营方式和经营方法,即在无产阶级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并保证其对国民经济实行领导的条件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国家通过市场的作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壮大社会主义的经济力量,通过采用“迂回”的办法达到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把多种经济成分变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的目的。起初,列宁将新经济政策只是视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种妥协与退让,作为向以前设想的以国家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权宜之计”。然而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发展,列宁进一步认识到,改行新经济政策决不是个别政策的调整,而是走上了一条通过新的途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由此,列宁开始突破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步模式,第一次深刻地揭示了没有经过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在思想上产生了质的飞跃,得出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注:《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3版,第570、773页。)的结论。显然,列宁晚年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逐步实现了从照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未来社会的一般性论述到从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出发建立具有本国特色的新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重大转变。列宁正是通过新经济政策的实践而进行的独立思考,才有了晚年思想的转变,才提出了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思路,即通过将国家利益和私人利益结合起来的合作制建成社会主义,并指出合作社是社会主义的另一个人口。

列宁晚年的基本思路及其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则,为世界上其他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和宝贵的实践经验、思想借鉴,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并由此而开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纪元。其卓越的成果就是20世纪中叶一系列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走俄国人的路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一度达到高潮。列宁晚年思路的影响甚至深远到当代中国,当一些政治理论家们仍在忌谈新经济政策时,是邓小平率先肯定了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伟大意义,并带领中国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把列宁主义在中国大地上推进到了一个更加系统更加彻底的境界。换言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列宁晚年构想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环境中的进一步的发展,从而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出谷底再次复兴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

三、邓小平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提供了新的思路

邓小平通过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形成了他的独特构想。

(一)邓小平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体构想

这一总体构想的基本内容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谓中国特色就是中国的国情。而长期以来我们在国情的认识与判断上一直混乱不清,甚至严重脱离实际。邓小平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大无畏精神对中国国情作出了科学、准确的判断,这一判断集中体现在他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中。初级阶段首先是生产力落后、不发达的阶段,所以,这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为此,邓小平就提出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依靠共产党领导,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实施“三步走”战略,实行和平外交等一系列总体构想。在这一总体构想的指导下,二十多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雄辩的事实已充分证明了邓小平这一总体构想的合理性、正确性。

(二)邓小平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复兴提供的新思路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等,进行了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第四,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显然这“四个新”就是邓小平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思路所在。换言之,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邓小平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根本手段与最终目的的统一、发展过程与发展结果的统一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使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都实现了新的升华。虽然“马克思最注重发展生产力”,但他们还没有能把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本质相联系,是邓小平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提高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并且在实践中始终扭住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不动摇,大胆探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一切有效形式。譬如,在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质上就是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调整和完善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也是为了逐步消除所有制结构不合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羁绊;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样是为了从上层建筑方面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特别是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中越来越具有的第一位的变革作用,从而抓住了中国兴国之根本,适应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这一切使“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世界性难题得以解决,为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即将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第二,邓小平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是理论、制度、运动的统一,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运动,因此,无论如何都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但是马克思主义只是提出基本原则,揭示普遍规律,而没有规定不同国家的具体建设道路,各国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有别,不可能有单一固定的通用模式。由此邓小平提出要敢于并善于走自己的路。尽管这一点列宁也提出来了,但还只是作了初步的探索,而邓小平却在自己的实践中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搞得有声有色,向世人昭示了这样一条真理:本国特色将是未来社会主义发展的主流,世界社会主义必将在各具特色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多种模式中复兴!

收稿日期:2000-05-15

标签:;  ;  ;  ;  ;  ;  ;  ;  ;  ;  ;  ;  

论从列宁到邓小平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复兴的新思路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