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为什么需要社会工作者:民政部灾区社会工作服务需求调查报告_社会工作专业论文

灾区为什么需要社会工作者:民政部灾区社会工作服务需求调查报告_社会工作专业论文

灾区为什么需要社工——民政部灾区社会工作服务需求调研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灾区论文,社工论文,民政部论文,社会工作论文,调研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5月27日~6月1日,民政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首批社会工作服务队,深入灾区进行需求评估和直接服务工作。服务队先后到成都市救助管理站,彭州市通济镇思文社区、花溪村,都江堰市幸福家园临时安置点、双流与都江堰共建临时安置点,成都市第二社会福利院,西南财经大学灾区爱心学校走访受灾群众和“三孤”人员,进行社会工作需求评估和直接服务;并在成都分别与四川省民政厅、广州市民政局赴灾区社会工作服务队就如何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中开展社会工作服务进行了交流。

回京后,服务队在总结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近六千字的《民政部组织赴灾区社会工作服务队调研报告》。《中国社会导刊》选登了其中的需求和建议部分。

普通受灾群众的需求

1.生活安排:一是帐篷区进入暑期和雨季后,生活条件较差,居民希望有所改善;二是居民日常生活保障采用供给制,虽然能保障基本生活需求,但物品、服务都较为简单,无法差别化供应,不能满足多元化需要,尤其是无法兼顾婴幼儿和老人在食物和营养方面的特殊需求;三是居民普遍希望能通过各种方式就业,维持家庭的基本经济生活。

2.居民心理状态:仍有部分居民没有建立安全感,对生活缺乏信心,对未来感到迷茫。其中儿童的心理状态表现多元化,外界的介入干预对儿童的心理恢复有积极的影响,但也出现了二次伤害问题。

3.居民的社区生活:一是临时居住区居民来自不同社区,互不熟悉,缺乏交往及对社区的认同;二是居民普遍关心安置和恢复重建的政策,但意见表达方式零散,对政策的理解也不一致,缺少与政府沟通和表达意见、建议的渠道。

特殊群体的需求

1.孤儿、孤老、孤残的需求:“三孤”人员的照顾多由福利机构承担,孩子的心理辅导工作任务繁重。确认孤儿身份工作及其准备收养孤儿的家庭评估工作需要运用科学手段和方法。

2.伤残人士的需求:一是本次地震还有2万人左右在医院治疗,多数都有各种类型的残疾,残疾程度一般在1~4级,除了普遍有安装假肢的需求外,还需要在社区重建方案中考虑永久性住宅建设中室内无障碍设施、公共活动空间无障碍设施的规划,社区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也需要考虑配套建设社区康复设施;二是伤残人士出院后的社会康复和社会适应需求将凸现。

3.安置区特殊群体需求:一是儿童青少年中部分没有复课,部分半复课,生活单调,帐篷区和临时板房区只提供了睡眠空间,缺乏公共自修学习场所,此外未来三年不稳定的生活与青少年个人成长的狂飙期碰撞,容易影响其身心健康;二是75岁以上部分高龄老人,生活自理程度有限,需要陪伴和照料,同时也会影响其子女外出就业。

服务管理的需求

1.临时居住区家庭调查工作刚刚起步,调查的信息相对简单。受灾群众信息统计工作难度大,各部门统计要求不同、人力不足,受灾群众文化程度不高、流动性大、缺乏耐心配合以及电脑等办公设备不足,都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进行和深入。

2.部分民政干部行政和服务工作繁重,工作时间长,部分人员又有丧亲状况,还要面对部分受灾群众的一些不理性行为,因而容易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需要辅导和支持。

3.志愿者在临时安置区,主要通过临时社区(村)委员会组织,采取5人一组的方式。但志愿者流动性大,志愿服务工作内容不稳定。

几点建议

(一)政策建议

1.建议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深入研究社会工作在地震发生后各个阶段可发挥的作用,推动社会工作服务进入国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建议推荐社会学、社会工作领域专家参与恢复重建的社会评估和政策与方案的制订工作,保障恢复重建方案能更符合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切实有效满足受灾群众的需求。建议在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方案中,将社会工作服务作为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其在调解矛盾、组织动员、综合协调以及整合各类资源中的作用。

2.建议在灾后紧急出台的有关住房救助、日常生活补贴、“三孤”人员的照顾和安置政策中,吸收社会工作者进行政策实施工作,保障政策有效执行,切实满足受灾群众的需求,提高政策效果。

(二)社会工作服务建议

1.在地震灾区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基本原则:

——从现实问题和群众实际需求入手,立足中、长期灾区重建;

——民政部和地方对口支援省市社会工作服务队整合行动;

——政府和民间组织形成合力;

——先试点再逐步推广;

——以服务灾区为契机,促进四川省本地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

2.试点区域社会工作服务内容(切入点):

社会工作者在救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协助政府部门开展工作,其中的作用是协调志愿者、心理辅导者等在政府部门的统筹下做好以下工作:

——协助基层民政部门开展工作:一是做好灾区居民及其家庭的调查摸底工作,协助做好统计工作和信息办公自动化处理工作。二是做好救灾和捐赠物资、受灾群众证、遇难者抚恤金、受灾群众生活补贴的发放工作,实现有序发放、按需发放和公平分配。三是抽调资深社会工作者做好灾区基层民政干部的心理支持工作。

——协调各方资源开展心理抚慰工作,重点关注丧亲家庭及孤儿、孤老、孤残群体,做好有创伤症候群表现的受灾群众的心理疏导工作,对有严重心理创伤的人员实施转介服务。

——开展临时安置区的社区工作:一是充分挖掘社会和社区资源,协助居民创业和就业,做好就业辅导和支持工作。二是在临时居住区做好居家养老及孤儿、孤老和孤残的照顾服务,儿童青少年功课辅导、身心健康服务。三是协助做好临时居住区邻里互助、纠纷调解、居民参与工作,促进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归属和凝聚。四是开展社区文化、体育和教育活动,满足居民的多元化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五是协助做好临时居住区志愿者的动员、培训和管理工作。

3.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管理方式

——管理机制。一是中央层面:民政部负责本系统派往灾区社会工作服务队的统一协调、统一培训、统一标识工作,形成中央和地方对口支援省市的相互支持,发挥整体效应。二是灾区层面:一方面四川省民政厅协调服务队领队参与过渡安置点和民政部门的有关会议,协助服务队了解当地政府的政策措施和工作安排,使其能够有效协助当地政府和民政部门开展工作。同时,协调当地一线社工进入临时居住区管理委员会或者社区(村)委员会承担主任助理工作;另一方面依托四川省内民政事业单位,建立社会工作服务基地,为进入灾区服务的社会工作者提供协调、培训、支持和物质保障工作。

——服务策略。一是向受灾群众过渡性安置点和“三孤”人员安置机构派出社会工作服务队,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二是社会工作服务队选择试点时遵守如下原则:当地政府积极支持;居民需求突出,有明显的服务切入点;灾区居民的居住相对稳定;没有灾前遗留的、较为突出的干群矛盾。

——服务队的人、财、物组织。一是服务队人员由领队、资深社会工作者(督导)、一线社会工作者(外地和本地)、社会工作实习学生组成;所有人员都以专业志愿者身份参与服务,服务期间仅享受基本生活补贴和交通津贴。二是四川省民政厅负责安排服务队工作期间的办公和服务用房。三是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负责筹集社会工作服务队人员的生活补贴和交通津贴、办公家具和设备费用以及服务项目费用,并负责服务资金运作的监察工作。四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推荐专家参与灾区服务,并对他们给予专业上的支持和管理。

——服务管理方式。一是由民政部组织派出的社会工作服务队开展的服务采取项目管理方式。服务队根据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居民的实际需求进行服务策划,并提交项目申请书。民政部牵头负责组织专家进行项目的审核和批准,项目实施过程的督导、检查,项目结束后的评估工作。项目预算和决算工作在民政部指导下由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派员审核。二是对口支援省市的社会工作服务队由派出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管理。

(三)研究建议

1.建议紧急启动与灾区恢复重建工作有关的课题研究工作,为灾区社区重建方案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2.在本次评估的基础上,抓紧深入灾区,对受灾群众的需求进行全面深入地评估并持续开展这项工作,尤其关注受灾群众住房救助、日常生活补贴、“三孤”人员的照顾和安置等需求,保证相关政策和措施更具针对性和弹性。

3.采用行动研究方式对即将开展的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介入策略、行动方式和服务效果进行记录和分析,为社会工作服务进入应急预案体系政策,以及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制度化提供科学依据。

4.对中央和地方政府紧急出台的各项救灾政策和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估性研究,为救灾制度的健全和体系的改革提供科学建议。

(服务队队员:甄炳亮、王婴、李永新、沈南燕、刘卫华、马凤芝、陈涛、孙莹、杨静、高万红、谭祖雪、王俊秀、王琦)

标签:;  ;  ;  ;  

灾区为什么需要社会工作者:民政部灾区社会工作服务需求调查报告_社会工作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