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跨世纪科技人才的培养_科技论文

论跨世纪科技人才的培养_科技论文

谈谈跨世纪科技人才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人才论文,跨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键是人才”。培养、造就科技人才,包括两方面的任务:一是建设一支跨世纪的宏大科技队伍;二是选拔造就一批跨世纪的优秀科技骨干,包括学术带头人,工程技术带头人,懂得科技的管理专家和企业家。这两方面的任务是密切关联、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基础,主要靠教育;后者主要依靠实践中成长,要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使拔尖人才脱而出。

北京大学作为一所国家重点大学,肩负着两方面的重任。要努力按照时代精神,探索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出大批适应“跨世纪”要求的新型科技人才;同时,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培植沃土,使杰出的科技骨干通过教学科研的实践茁壮成长。

对“跨世纪人才”有哪些新要求?显示,“跨世纪”一词,随着时间的推移,新世纪的临近,将越来越失去其意义。我们培养的人才,将服务于新世纪,适应21世纪的需要。21世纪社会有哪些新特点,新世纪人才需要具备哪些特殊素质?从培养科技人才角度,可以推断出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技术的进步更加迅猛,科学知识和生产、服务的工艺技术日新月异,产品结构与行业内涵迅速转变。人们必须不断学习,才能跟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步伐,和随时变化转移的生产工艺、产业结构合拍。新世纪人才要把学习作为人生的第一需要,养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自学的能力,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的观念。

2.学科、行业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相互渗透、交叉、综合与整体化是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更普遍的趋势。这既是每门学科,每种行业深入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复杂的,大规模科学、工程和社会综合课题的需要。21世纪科技人才要有相当宽阔的知识面,对相邻学科与行业的知识、理论、方法与技能有基本的了解,以便借助于“他山之石”,来解决本学科本行业问题,并在业务上取得共同语言以开展合作共事。

3.21世纪的国际经济竞争更体现为科技竞争。科技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爱国心和社会责任感,了解到从事的科技工作的社会意义,懂得实际应用,积极促进经济发展。由于资源越来越短缺,生态环境破坏,21世纪人和自然的关系将更为紧张。为了社会持续协调发展,21世纪人才要充分认识本学科本行业对自然和人类的长远影响,在发挥先进科学技术功能的时候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克服它们的破坏作用和各种消极影响。

4.21世纪社会尽管竞争将更为激烈,但合作仍是主调。合作,可以增加竞争中的优势;只有多学科、多行业的合作才能解决科学和工程技术中的重大课题和复杂综合的社会问题。21世纪的科技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才干,善于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与不同学科、行业的人协调、配合,充分发挥他人的积极性。

5.由于信息联系便捷,人员交往频繁,相互了解加深,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热潮和共同营造地球村的局面。因此,新世纪的人才应当至少掌握一两门非本民族语言,善于适应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具备一定的国际交往能力。

根据科技人才的一般要求和上述新世纪特点,北京大学以塑造人才的基本素质为前提,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及教学管理的措施。例如,强调培养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执行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拓宽知识面的教学方案,完善学分制,鼓励文理交叉,跨系选课,实行主辅修、双学位制度的培养复合型人才,按照因材施教原则,实行分流培养,增加科学应用内容,强调世界观、道德人文教育,积极组织课外科技社团活动,锻炼学生组织管理才能等。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重要阶段。学校正在努力拓宽研究生专业面,增加边缘交叉学科的课程内容,实行相关学科导师联合培养,集体指导的办法,便学生视野开阔,激发创造性。对有些学科,把硕士和博士阶段打通,不再把硕士作为独立的培养阶段,以增加读书和科研实践的份量,学校特别注重引导多数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要面向或联系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这些措施为造就一支富有创造性的高水平的科学技术队伍创造了有利条件。

优秀的科技骨干能够带领一支队伍开拓科学技术新局面,创造重大的科技成果,甚至作出划时代的业绩,在科技发展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成长以良好的教育为基础,但真正脱颖而出,发挥作用不是在学习时期,而是在工作实践中。优秀的骨干人才是少数,要使他们从宏大队伍中选拔成长起来,首先要识别、任用人才,使他们能及时在合适岗位上锻炼;其次要给他们创造必要的工作与生活条件,使他们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其三要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教育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北京大学在自己的改革与发展规划中决定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其中有约1000名获得了博士学位,有200名左右科学技术带头人。为此,学校从1994年实施了“跨世纪人才工程”,第一批选拔了87人,正在进行择优培养。这种培养着重在给他们加任务、压担子,使他们在比较紧张的教学、科研和组织管理工作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增长才干。大胆让青年科技人员独立承担科研课题,是发挥年轻人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一环。对一些优秀的有才能的人员,学校及早把他们推上学术或技术领导人的岗位,委以重任。在办学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设立了青年基金,每年拨出一定经费来鼓励尚不知名的青年学者启动科研课题,鼓励他们在取得初步成果获得一定影响以后向社会和国家机构,如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申请科研课题和经费等。实验基地的建设是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努力通过各项渠道,主要是争取国家拨款来建设重点实验室。在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家教委和北京市的支持下,学校已经建设起十五个国家级的重点或专业实验室、两个工程研究中心、两个部门开放实验室、和一个计算机信息网。这些实验基地和科研设施的建立提供了比较良好的科研工作条件,正在吸引和凝聚着一批青年人奋发有为地工作。

吸引国外留学生归国工作,始终是建设跨世纪科技队伍的重要方面,通过知名专家推荐,深入了解考察,确信具有突出成就,品学兼优的,学校给以着重支持,包括从各方面筹措经费,建立实验基地和设施,组织包括研究生在内的学术队伍,继续保持高水平的国际学术联系和建立合作关系。像曾毅、陈章良、刘忠范等,都是突出代表。对于一些科学成就卓著,暂时仍滞留国外的,北大也有选择地聘请他们为教授或兼职教授,请他们每年定期回国讲学和指导研究工作,实行来去自由政策。

这些年来,北京大学在培养、造就跨世纪科技骨干人才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从根本上解决师资队伍的青黄不接问题尚相距甚远。有的学科青年人较少,且未能发挥显著作用。我们期望,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大幅度提高,随着经济体制和教育与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教育和科技工作真正成为社会上令人羡慕的职业。到那时,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科技大军和一大批优秀科技骨干的任务将会彻底解决。

标签:;  ;  

论跨世纪科技人才的培养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