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芯片图象处理技术的研究

集成电路芯片图象处理技术的研究

衣晓飞[1]2001年在《集成电路芯片图象处理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了集成电路芯片图象处理中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边缘修复和图形识别技术,模板匹配与单元识别技术,图象拼接技术。 本文首先针对集成电路芯片图象具有规则图形结构等特点,设计了基于知识的感知组织与图形识别系统。该系统的设计遵循了智能性、开放性、层次性、专用性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知识储备,其知识来源包括参数库、图形库、规则库,并引入部分人工辅助。系统中定义了一个模式语言描述,以线为基础来描述图形,并定义了图形的属性和运算,为该类图形提供了一个高效的描述工具。系统的规则库包含了人类视觉感知规则和芯片版图图形的特定约束规则。 针对某些难以直接提取图形的集成电路芯片图象,为了提高图象识别的效率,本文设计实现了一种参数维纳滤波器用于模板匹配,提出了基于快速傅立叶变换的PWFM算法。该算法的匹配响应峰值尖锐,有效地抑制了无关点的匹配响应。该算法的优点是匹配点定位简易、准确,虚警少,稳健性强,适用于各类图象的匹配识别。在PWFM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分辨率的多图象、多模板的并行匹配策略。 本文提出了基于图象规则边缘结构的偏斜纠正算法SER,该算法巧妙地应用了小波变换,同时得到水平和垂直两方向上的边缘分量,求取两方向边缘投影的方差之和作为无偏斜度量。算法中采用二分法进行图象旋转,计算得到无偏斜度量具有最大值的角度,作为偏斜纠正的旋转角。该算法有效地解决了图象的偏斜纠正问题。 在对图象进行偏斜纠正以后,本文对图象重迭区域归纳出几条基本假设,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最小重迭区域作为模板,最大可能重迭区域作为搜索区域,应用参数维纳匹配滤波进行模板匹配,确定图象之间的平移参数t_x和t_y,完成了两幅图象的拼接。在两图象拼接算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多幅图象的四元组拼接方式。该拼接方式对有尺度差异的图象能够进行自动调节,具有定位准确,健壮性强的优点。 论文的最后总结全文,并指出了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本文的工作解决了集成电路芯片图象处理中的关键技术,将会推动集成电路逆向设计系统的开发,并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周鑫[2]2004年在《256光电管阵列四象限CMOS光电传感器研究》文中指出基于硅光电传感的象限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激光的瞄准、制导、跟踪,搜索装置,精密测量,如激光微定位、位移监控、精密机床的光电控制等领域。传统的硅象限传感器主要采用四象限,八象限的结构,采用焊接的方式将分别制造的感光象限和电路结合在一起,不能实现感光象限与信号处理电路的单芯片集成,难以实现器件的微型化和系统优化;同时,传统象限传感器的感光象限单元数量较少,获取的目标信息有限,难以实现对目标的坐标位置获取、形状识别等功能。 在本研究中,将传统的象限传感器与当前迅速发展的CMOS图象传感器相结合,提出了使用有源传感阵列感光的256单元光电管阵列四象限CMOS光电传感器。该传感器的感光单元采用了CMOS图象传感器中使用的有源像素传感器(Active Pixel Sensor,APS)设计,在感光单元内部由光电信号预处理电路直接将传感产生的光电信号转化为幅度较大的电信号输出,避免了对微弱信号的处理,降低了噪声的影响。传感器应用阵列采集光信号,可以直接确定目标光源的坐标位置并实现一步到位的快速调整。传感器使用标准CMOS工艺制造,将传感阵列与信号处理电路集成在同一芯片上,可以实现传感器的SOC集成和智能化(Smart Sensor)设计。针对CMOS制造工艺中MOS器件固定模式噪声(Fixed Pattern Noise,FPN)较大的不足,研究中采用了相关二次采样(Correlated Double Sampling,CDS)电路降低固定模式噪声,从而提高了传感器的信噪比(Signal Noise Ratio,SNR)。针对CMOS光电传感器感光动态范围不大的不足,提出了改变复位信号频率两次扫描的传感器工作方式,有效提高了传感器的感光动念范围。 本研究中的256光电管阵列四象限光电传感器包含有16×16有源光电管阵列,相关二次采样降噪电路,输出缓冲放大电路和数字控制电路四个主要模块。传感阵列中各列感光单元的传感信号并行输出,分别由对应的相关二次采样电路进行降噪处理,去除固定模式噪声后的信号通过输出缓冲放大电路进行输出。整个传感系统在数字控制部分电路产生的控制信号的作用下工作。 本研究中的256光电管阵列四象限光电传感器采用了上华0.6μm两层金属两层多晶硅CMOS标准工艺制造。传感器感光单元的面积为60μm×60μm,感 .一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光面积百分比(Fill Factor)为 64.5%,传感阵列中光电管为 16 XI6排列,芯片面积为 2.smm X 2石mm,电源电压为 SV。复位信号为 SV时的单帧感光动态范围为60dB,采用改变复位信号频率的二次扫描方式可将传感器的总的感光动态范围扩大到 84dB,可对 0石*~10,000lX光照强度的信号进行传感。 在对感光单元进行器件物理结构优化的研究中,通过采用深结深光电管结构,提高了传感器的感光响应,其中 P+M阶”衬底结构的传感器面积为 100 umX 100urn,感光面积百分比为77石%,可对0刀*~98,000lx照度的目标信号进行传感,感光灵敏度大于 3 SV/IX·S,采用了变频两次扫描后,动态范围可达139.sdB,在己经报道的传感器中处于较高的水平。 本文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图象传感器和象限传感器的发展,特点和比较。其中对传统的马赛克结构图象传感器和新出现的 Fovea X3 结构的图象传感器结构,CMOS传感器和 CCD传感器的比较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第二章主要介绍 传感器的各种感光单元结构,包括无源感光单元和有源感光单元的结构,并且对 传感器中的各种噪声进行了分析。第叁章主要介绍了本设计中的256光电管阵列 四象限光电传感器感光单元模型建立,各个模块的电路设计和仿真,同时也对电’路的具体工作原理和方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第四章介绍了本设计中传感器的版 图设计以及各种不同传感单元结构在器件物理结构上的优化设计。第五章主要介 绍了通过数字电路设计方法(Verilog语言描述,Synopsys软件综合,Cadence SE 自动布局布线)进行数字控制电路设计的方法以及传感器感光动态范围调整的设 计考虑。第六章介绍了传感器的测试方法和测试结果以及对测试结果的分析,提 出在新的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第七章对整个设计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 下一步的设计工作中可以进一步发展深入的方向。 0 五二

左建中, 张新荣, 李乃华[3]2004年在《将数学形态学应用于检测芯片机器视觉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制检测集成电路芯片的机器视觉系统,采用数学形态学方法对芯片图像进行滤波平滑处理,用于改善芯片图像的质量。结果表明:将数学形态学应用于检测芯片的机器视觉系统,提高了系统的检测速度和检测的准确性,满足了检测流水线对机器视觉系统检测实时性的要求。

张思杰[4]2005年在《基于MEMS的消化道无线内窥镜的研究》文中认为虽然管道式消化道电子内窥镜在消化道疾病的检查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小肠的检查过程中却体现出了它的局限性,现有的管道式电子内窥镜无法对小肠的全程进行观察。其它传统的检查手段因敏感性和准确性较低,也无法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无线内窥镜克服了管道式内窥镜的局限,微型摄像胶囊通过吞咽进入肠道,可以对食道、胃、小肠和大肠进行特定和非特定位置的图像拍摄,从而可以对整个消化道系统进行检测,克服了传统电子内窥镜只能检测胃部及部分肠道的缺陷。病人检查是无创、无痛苦的,符合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所倡导的无创或微创的发展趋势。本文回顾了MEMS技术和消化道电子内窥镜的研究进展。MEMS技术的出现为消化道无线内窥镜摄像胶囊的微型化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无线内窥镜包括无线摄像胶囊、图像信号无线传输设备、影像浏览工作站叁部分。本课题首先对系统的各个模块分别设计了多个方案,然后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力求找到一个较佳的总体设计方案来实施。本项目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自行设计和研究出一种消化道无线内窥镜检查系统原理样机,在猪肠道中进行了模拟动物实验,拍摄到猪肠道内壁图片。(2)无线电摄像胶囊要求微型化和低能耗。在无法购到和定做到完全合乎技术要求图像传感器的情况下,选用了技术指标基本合乎要求的图像传感器OV7930N,但OV7930N也存在着尺寸过大和功耗过大的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一是通过激光切割取出图像传感器裸片,再通过MEMS技术加工,利用厚膜工艺实现了摄像电路模块的微型化。另外,本项目中摄像胶囊采用的是纽扣电池组供电,纽扣电池适宜在微电流情况下工作。在OV7930N内在功耗无法减小的情况下,对摄像胶囊采用了用了断续供电的工作方式,创造性地设计出一种能源管理电路:采用升压稳压模块lf1751-5作为电子开关,采用MSP430x11x1微处理器产生周期长达1分钟,脉宽为1秒的脉冲,来控制电子开关的通和断,从而控制整个摄像胶囊的供电。lf1751-5和MSP430x11x1都是微功耗的集成电路,整个能源管理电路的功耗不超过2mW。通过断续供电的工作方式,可以将摄像胶囊的工作时间从3分钟延长到6个多小时,基本满足临床需要。(3)根据项目的需要进行了光学透镜设计和照明电路设计,这两个模块对成像质量都有着直接的影响。(4)对模拟视频信号的无线传输采用了两种调制方式,一种是调幅方式,把图像传感器采集到的视频信号通过射频调幅的方式无线发送出去,体外有相应的调幅解调接收装置还原出视频信号;另一种是调频方式,方法和前面的类似,不过把调制方式换为调频。相较而言,调频方式传送的图像质量更好。两种方式设计的关键都是无线发射模块要微型化、微功耗。(5)研究了图

周井生[5]2004年在《指纹识别中遗传算法的应用及硬件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人体生物特征进行身份鉴别技术的研究,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研究热点。指纹是人体的生物特征之一,利用指纹进行身份鉴别的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几年,指纹识别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在我国掀起了一个热潮,对于指纹图像的处理和识别,各种指纹识别解决方案都有其不同的侧重点,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侧重点是追求识别的准确性和识别设备的便携性,以便于刑侦等特殊场合的应用。鉴于此,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提出高准确度的指纹识别算法,并在硬件上加以实现。目前,在指纹识别算法的研究方面,国内外指纹识别算法基本上都是采用基于细节点特征的,从研究角度来说,国内外的差距并不明显。但是,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由于起步较早,研究手段和设备比较先进,因此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自动指纹识别系统在这些国家的很多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相对来说,国内在指纹识别算法研究方面起步比较晚,大约是从八十年代开始,而且主要侧重于研究角度,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在实际应用中实践,所以这些技术和实际的市场需求之间还有不少差距。目前自动指纹识别技术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预处理、特征提取和指纹图象分类、匹配算法的研究、指纹图像的压缩存储、开发用于实时特征提取和匹配的专用电路。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指纹图像的预处理、特征提取和特征匹配的算法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硬件实现了一个自动指纹识别系统。本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遗传算法在指纹识别技术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动指纹识别系统的硬件实现。本论文的侧重点是要达到较高的匹配准确性,以及识别设备的便捷性,以便适合于一些特殊的应用,如刑侦,电子门锁,以及一些要求准确率和保密性较高的身份识别场合。研究工作的突出点表现在如下叁个方面:第一,对采集到的指纹图像进行了有效的预处理,便于提取指纹的特征点及以后的匹配工作。第二,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指纹识别算法,使指纹试别的准确性和效<WP=78>率都达到了相当的程度。第二,对自动指纹识别系统进行硬件的设计与制作,以DSP为核心芯片,结合CPLD技术,在实现自主指纹识别算法的基础上构造了其硬件平台。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指纹识别技术的基本知识及其发展历史与国内外现状。第二章介绍自动指纹识别技术的一般组成和各个环节的功能及处理方法。第叁章详细介绍识别算法中具体实现方法,本论文是以点匹配的方式式线指纹的识识别。由采集器采集来的裸格式指纹不能直接用来提取特征点,所以,为了较好的得到指纹的特征点,我们需要对指纹图像进行一定的预处理。指纹的预处理分为几个步骤,首先就是对指纹图像进行去噪处理:由采集器采集到的指纹图像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种噪声地干扰,另外,由于指纹图像是通过模模拟数字转换后以矩阵的形式存入计算机中的,在数字化和量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引入噪声。通常这些噪声由于其中时间上是不相干的,因而含有较高的空间频谱。因此需要在分类或特征提取之前对采集到的指纹图像进行去噪处理。平滑滤波的任务就是去除这些干扰噪声,使图像的失真尽可能的少。平滑滤波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指纹采集所带来的噪声对后续处理产生的影响。第二步是对平滑处理后的图像进行锐化处理:由于获取指纹图像的条件限制,可能会造成指纹脊线和谷线之间的灰度变化不明显或不均匀,同时也由于在平滑处理中,会使指纹纹线边缘模糊,这是由于高的空间频率成分比低的空间频率成分弱这一原因造成的。因而为了强化指纹纹线间的界限,突出边缘信息,增强高的空间频率成分,以利于二值化,锐化处理是必要的,锐化处理对于增强反差和检测边缘是很有用的。虽然经过平滑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去除了指纹图像中的随机噪声,但是总的来说, 图像的对比度还是相当地弱。指纹图锐化是为了增强纹线与背景的对比度,使纹线轮廓更清楚,从而使指纹的分割更容易进行。第叁步是对锐化处理后的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在完成图像增强和去噪以后,就可以进行脊线突出了。有的文献提出直接去灰度图像中提取特征点,其理由是这样可以避免在细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伪特征点,以便充分利用指纹图象中原有的灰度信息。但更多的研究者是在提取指纹骨架的基础上获取特征点。尽管脊线在原始的灰度图像中存在着浓度的变化,但其真正的可用之处只是简单<WP=79>的二值:脊线(灰度值为0)和背景(灰度值为1)。二值化就是将输入的灰度图像转化成二进制表示的图像,在它们上面不呈现出灰度的变化,这样做有利于后续处理工作。对于指纹的识别来说,有用的信息是包含在脊线和谷线的二值描述中。因而必须根据原始的灰度图像来确定图像上的每一点应属于前景区域还是背景区域,从而产生对应的二值图像。它不仅可以大大减少存储量,而且使得后的判别过程少受干扰,大大简化其后的处理方法。二值图像是后续处理的基础,它的算法对后续处理有直接的影响,一个好的算法可以得到一个高质量的二值图像。第四步是对二值图像进行细化处理,以提取骨架:经过二值化处理的指纹图象,尚有一定的宽度,为便于提取特征点,一般采用细?

姚兴田, 刘建峰, 邱自学, 周一丹[6]2010年在《集成电路芯片引脚外观自动检测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集成电路芯片引脚外观检测的需要,开发了自动检测系统。介绍了系统的组成、硬件结构、软件流程。该系统由芯片自动输送线、芯片拾取吸臂、机器视觉系统、良品与不良品分选臂、良品补给装置等组成,由工控机通过PLC控制技术,实现芯片上料、输送、外观检测、分选、卸料等的全自动化。该系统可检测芯片引脚在空间的11个尺寸参数,具有检测精度高、产品更换快速、操作简便等优点,适用于QFP封装集成电路芯片引脚外观的自动检测,可显着提高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

张群[7]2001年在《倒装焊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微电子产业的迅猛发展,半导体技术微细加工特征尺寸减小,晶片尺寸加大,IC芯片I/O端口数剧增,相应的芯片封装技术向高密度、高可靠性和低成本方向发展。倒装焊接技术因为具有近乎理想的封装密度和优异的高频性能,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微电子封装的主流。国外对倒装焊先进封装的研究较广泛,涉及结构、材料、工艺和可靠性等等。而国内系统性的研究开展不多,本课题组对倒装焊先进封装进行了实验和数值模拟两方面的研究,旨在填补国内在这方面的不足,为例装焊在国内的大规模应用提供技术积累。 无损检测是微电子封装可靠性研究领域的重要手段,本实验过程中使用高频(230MHz)声学显微镜进行无损检测。结果发现,声学检测不仅对倒装焊底充胶分层敏感,而且随着实验过程的进行,相应的C-SAM图象焊点衬度变化直接与焊点的热疲劳裂纹萌生与生长程度相关。因此,在可靠性实验过程中,观察C-SAM图象中焊点衬度变化,可以在不破坏样品的情况下,定性探测到焊点热疲劳损伤程度,从而获得倒装焊可靠性研究中完整、准确和细致的信息。 使用底充胶可以明显提高倒装焊SnPb焊点的热疲劳寿命,但底充胶分层会影响焊点的可靠性。对不同参数底充胶试样通过温度循环实验并结合二维有限元模拟结果,研究了底充胶分层和SnPb焊点可靠性的联系。研究表明,底充胶分层易发生在芯片/底充胶界面边缘处;当底充胶与芯片粘合强度较弱时,底充胶的早期分层是焊点中裂纹萌生扩展从而导致失效的直接原因;当底充胶与芯片粘合强度较强时,分层可以削弱底充胶对焊点的机械耦合作用,从而影响焊点的热循环寿命,此时,焊点热疲劳裂纹是焊点失效的直接原因。另外,文中针对降低底充胶分层的发生进行了工艺参数和过程的优化。 通过对不同尺寸倒装焊SnPb焊点进行热循环实验,结合叁维全局有限元模拟的结果,研究SnPb焊点热疲劳失效机制。结果发现,充胶后焊点内塑性应变范围减小近一个量级,从而显着降低焊点的疲劳损伤;由于底充胶改变了SnPb焊点应力应变分布,使得充胶前后焊点裂纹位置发生改变;充胶后焊点高度对SnPb焊点热疲劳寿命的影响变得不明显。热循环实验后,富Pb相和富Sn相都发生非均匀组织粗化,SnPb焊点热疲劳裂纹萌生于粗化区域。富Sn、富Pb相的非均匀粗化趋势与模拟给出的剪切应变轴向分布相一致。 @B 最后,通过高温高湿实验进行了湿度对倒装焊封装可靠性影响的探索性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倒装焊焊点有一定抵御潮热环境的能力。实验过程中水汽主要通过基板背面渗入底充胶材料,引起底充胶与芯片界面发生分层,并且发现由于吸水导致的肿胀效应可引起分层区域发生动态复合现象。 本论文由于全程监测了可靠性实验过程,对倒装焊可靠性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同时高频声学显微镜为研究过程提供了准确信息,对焊点裂纹萌生、生长及底充胶分层、传播等进行了精细的研究,从而对于倒装焊底充胶分层与SnPb焊点失效的相关性有了清晰的认识。本论文工作同时为倒装焊及相关微电子封装可靠性的研究提供有效的实验手段和方法,具有重要科研应用价值。

陈宏达[8]2008年在《基于飞轮储能系统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认为嵌入式系统是一个集成化的复杂数字系统。在嵌入式图像采集处理系统应用中,通常采用嵌入式处理器(ARM、PowerPC等)加上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或专用集成电路(ASIC)等构建系统。SOPC(System On Programmable Chip)即可编程片上系统,或者说是基于大规模FPGA的单片系统。SOPC的设计技术是现代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EDA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随着自动化(EDA)技术的发展,可编程片上系统作为嵌入式数据采集处理系统控制核心已成为一种趋势。特别是在图像采集处理系统中,FPGA凭借较低成本、硬件的并行处理能力和丰富的IP核资源,使得采用FPGA设计有其独特的优势。采用基于FPGA的SOPC设计更加突出的优点是不必更换芯片就可以实现设计的改进和升级,同时也可以降低成本和提高可靠性。本文提出了一种用单FPGA构建图像采集处理系统的解决方案。系统采用Xilinx公司的Virtex系列XC2VP30芯片,在芯片中嵌入32位Microblaze软处理器IP核和外设控制器构建硬件系统,移植uClinux操作系统构建软件系统,并采用软硬件协同设计的方法进行系统开发。采用这种系统架构优势在于系统即拥有FPGA的硬件逻辑处理能力,如在图像采集处理方面用硬件逻辑实现,从而能实现快速的图像采集和JPEG压缩功能,又能利用uClinux操作系统的强大系统功能,如采用uClinux提供的web服务器功能、文件系统功能和网络传输功能。利用已有的IP核进行系统硬件设计,如系统采用Xilinx公司的DDRRAM的IP核控制器、FLASH的IP核控制器和采用8位软核Picoblaze进行MT9V011控制器设计等。不仅如此,在设计系统时分析了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特点,并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进行系统开发。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改变了传统的设计反复修改系统方案的缺点,通过综合分析系统软硬件的功能,将软硬件开发结合的更紧密,且大大提高设计效率,设计出来的系统比传统设计方法设计的系统更优化。本文从软硬件等方面来描述整个系统设计,在系统架构上采用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进行系统总体设计,并进行软硬件划分。在硬件方面主要按功能模块的划分来介绍整个硬件系统设计,包括图像采集系统的IP核设计、图像处理系统硬件IP核设计、PS2控制器和LED显示屏IP核控制器设计等。在软件方面介绍了uClinux的移植、各模块驱动程序设计和上层软件的设计等几个方面来阐明整个系统的软件设计功能和思想。

魏艳萍[9]2007年在《基于DSP的视频处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需要处理的信息量急剧增加,视频图象处理方面的研究与应用,特别是进行实时图像处理显得尤其重要。传统的视频处理系统由于成本等原因,都是基于PC机以及软件的方式实现,但是由于必须有计算机的参与,使得应用场合受到很大限制。随着DSP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处理能力越来越强,一种以DSP为核心,并配合以逻辑控制器件(CPLD或者FPGA)为主要结构的图像采集与处理系统应运而生。本文在深入研究DSP的技术和理论后,选定了TI公司的TMS320C6713芯片,设计了一种基于DSP的视频图像处理系统,该系统的研究主要基于DSP芯片体积小、处理速度快、实时性高、价格低廉等特点。TMS320C6713是一款高性能浮点数字信号处理器,它有强大的硬件结构和软件系统,以及高达225MHz的运算速度,在本系统中作为中央处理器负责图像处理。该系统还包括视频采集,视频显示,循环缓存,逻辑控制等几个模块。该系统不同于传统基于PC机模式的图像处理系统,能更好地提高系统实时性能,最大可能地降低成本。并且其中视频输入和输出部分也未采用传统的双SRAM的乒乓缓存结构,而是设计出一种新的叁片SRAM的循环缓存结构,其逻辑控制通过一块CPLD完成,本文用VHDL语言完成CPLD的逻辑设计,实现系统各部分的协调工作。与目前的同类系统相比,在性能相当的情况下,本系统结构更加简单,成本更低。本文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每个模块的工作原理和具体的软硬件设计步骤。最后,为此硬件系统设计了中值滤波算法,验证了该图像处理系统具有很好的实时性,对图像的处理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本文最后提出了设计的不足和改进之处,并对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1]. 集成电路芯片图象处理技术的研究[D]. 衣晓飞.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1

[2]. 256光电管阵列四象限CMOS光电传感器研究[D]. 周鑫. 浙江大学. 2004

[3]. 将数学形态学应用于检测芯片机器视觉的研究[J]. 左建中, 张新荣, 李乃华. 制造业自动化. 2004

[4]. 基于MEMS的消化道无线内窥镜的研究[D]. 张思杰. 重庆大学. 2005

[5]. 指纹识别中遗传算法的应用及硬件实现[D]. 周井生. 吉林大学. 2004

[6]. 集成电路芯片引脚外观自动检测系统的研究[J]. 姚兴田, 刘建峰, 邱自学, 周一丹.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0

[7]. 倒装焊及相关问题的研究[D]. 张群. 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 2001

[8]. 基于飞轮储能系统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设计[D]. 陈宏达. 电子科技大学. 2008

[9]. 基于DSP的视频处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魏艳萍. 电子科技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集成电路芯片图象处理技术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