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五人格对大学生社会公益行为的影响论文_罗梦

罗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 201615

摘要:大学生的大五人格对其社会公益行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研究大五人格中哪种人格对大学生社会公益行为的影响最大,本文利用大五人格和社会公益行为的相关知识并运用《BFI大五人格的最终修订》和《青少年公益心》两个量表,通过调查问卷和SPSS统计分析的方法,以当下在校大学生为例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数据得出了,大五人格中影响大学生社会公益行为主要人格,由此来分析其影响存在的一些潜在原因,便于学校、老师以及家长更好地对大学生的社会公益行为加以指导。

关键词:大五人格;社会公益行为;影响原因

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公益事业的发展,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支持青少年公益事业的发展。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所以国家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直都十分重视,采取了多种措施,以便于创造良好条件为其健康成长做好保驾护航的工作。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对其公益心的培养,其公益心关乎于大学生的社会公益行为和社会和谐以及“中国梦”的实现,其中,大学生的大五人格必然对其公益心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那么究竟哪种大五人格对大学生社会公益行为的影响最大呢?本文旨在研究五种人格对于大学生社会公益行为的影响以及分析其可能存在的潜在原因。

1.文献综述与研究内容

1.1概念界定

1.1.1关于“大五”人格的定义

Tupes和Christal被称为“大五”之父,在60年代被首次提出,他们以Cattell的35个成对词作为研究材料,进行了重新分析,发现了5个相对显著稳定的因素,而到目前为止,许多研究者都对“大五”进行了修订,其中最著名的是Costa和McCrae提出的五因素模型,成为了当代大五模型的代言人。其“大五”人格的主要因素如下所示:

开放性(Openness;O),又称经验开放性。该维度主要评估的是一个人兴趣的多寡及深度;其反映出来的情绪主要有喜欢新事物、不墨守成规、独立思考。

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C)又称严谨性。该维度主要评估的是个体在目标导向行为上的组织、坚持和动机程度;其反映出来的情绪主要有做事有计划、有条理,并且能持之以恒。

外向性(Extraversion;E),又称外倾性。该维度主要评估的是一个人对和其他人之间关系感到舒适的程度,程度越高,即外向性越高。外向性的人反映出来的情绪主要有乐观、友好、自信和精力充沛;而内向性的人则反映出含蓄内敛、稳健与自主的表现。

随和性(Agreeableness;A)又称宜人性。该维度主要评估的是个体对其他人所持的态度。其反映出来的情绪主要有乐于助人、充满同情心和注重合作。

神经质性(Neuroticism;N),又称情绪稳定性。该维度主要评估的是情感的调节和情绪的不稳定性;其反映出来的情绪主要有焦虑、沮丧、害怕、不安、情绪化、心理压力以及不适应的应对反应。

将这五个词的第一个字母组合起来就是“OCEAN”(海洋),因此“大五”人格结构又被称为“人格的海洋”。

1.1.2关于社会公益行为的影响因素

社会公益行为是指个人或组织帮助他人或者实现公共利益的志愿行为。青少年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群体,在高校,大学生微公益活动变革了公益活动的传统模式,以其适合大学生参与的特点。很多学者认为青少年的仁爱、同情、怜悯是公益慈善精神和行为的根源。在影响大学生社会公益行为的因素中,我们主要总结研究出四个因素,即同情有爱、环境意识、集体意识和热情自信。

1.2研究构想

1.2.1研究构思

本研究旨在研究大学生的大五人格对社会公益心的影响,编制大学生公益行为受影响的问卷,揭示大学生的公益行为具体受哪种大五人格的影响比较大,其基本思路是通过理论研究、开放式问卷来研究大学生所做的公益行为有哪些,编制一份大学生公益行为的问卷,结合人口统计学指标(如年级、性别)进行分析,揭示大学生公益行为受大五人格影响的程度,初步分析大学生公益心行为受大五人格影响中存在的潜在原因。

1.2.2研究内容

在既有的研究成果与理论探讨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的实证研究工作包括下面两个方面的内容:

研究一:大学生公益行为问卷的编制,由于有关大五人格对于公益行为影响的直接研究比较缺乏,我们将采用分别借鉴学者大五人格和大学生公益行为的量表来编制成我们的公益行为问卷。

研究二:大学生社会公益行为受大五人格的影响,通过对问卷的数据分析来找出对大学生公益行为影响最大的大五人格并探讨潜在原因。

1.3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通过对大学生大五人格对其社会公益行为的影响,可以更好地指导家长、学校、老师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培育孩子们的公益行为,使其具有自觉参与公益活动的意识,同时也可以为大学生的公益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参照和指引。

2.研究设计

2.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了大一至大四的本科生以及研究生(研究生在数据中统一默认为“5”)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00份,其中有效问卷77份,无效问卷23份。本研究通过SPSS软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并结合人口统计学指标(如年级、性别)进行分析。

2.2问卷设计

本次关于大学生社会公益行为的问卷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大学生基本情况,如年级和性别等;第二部分是大学生的大五人格,主要借鉴BFI的最后一版修订,其Q1-Q5分别代表大五人格的五个人格特征:Q1-外倾性、Q2-宜人性、Q3-责任心、Q4-神经质、Q5-开放性;第三部分是大学生社会公益行为的影响因素,其Q6-Q9分别代表大学生公益行为的四个维度:Q6-同情友爱、Q7-环境意识、Q8-集体意识、Q9-热情自信。其中大五人格42题,社会公益行为38题,本研究的问卷采取Likert五级量表计分,从“1”到“5”分别表示“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示认同度也越高。

2.3数据分析

2.3.1大学生公益行为各因子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1大学生公益行为各因子描述性统计

大学生的社会公益行为四个维度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表中数据显示得分最高的因子为Q8-04,得分最低的因子为Q8-02。而从总体所抽取的被试群体看,大部分指标的平均得分均在3.5左右,其中平均值得分最高的因子为同情友爱,得分最低的因子为热情自信,而集体意识略高于环境意识。

2.3.2大学生公益行为的性别差异显著性检验

表2大学生公益行为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考量性别因素对大学生公益行为的差异见表2,数据显示,在同情友爱、环境意识、集体意识和热情自信上,女生的得分都普遍要高于男生(t值为负即为女生高),除了Q6-02和Q8-07这两题以外。

2.3.3大学生公益行为的年级差别显著性检验

表3大学生公益行为的年级差别

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考量年级因素在大学生公益行为的差异见表3,表格中标红部分为大学生的公益行为在不同年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五年级代表研究生(如:Q6-03指标在二年级和四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4<0.05,P=0.002<0.05),其他指标在不同年级之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2.3.4大学生大五人格对公益行为影响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4大学生大五人格对公益行为影响的描述性统计

大学生的大五人格对社会公益行为影响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4,表中数据显示得分最高的因子为Q3-01,得分最低的因子为Q2-01。而从总体所抽取的被试群体看,大部分指标的平均得分均在3.0左右,其中平均值得分最高即受影响最大的因子为责任心,得分最低即受影响最小的因子为宜人性,其余三种人格中受影响最大的外倾性,其次为开放性,最后为神经质。

3.影响大学生社会公益行为的主要大五人格的原因

由上述表4的数据可知,影响大学生社会公益行为最大的大五人格是责任心,其次为外倾性、开放性、神经质,最后是宜人性。我们就以最主要的三个大五人格为例来分析其影响社会公益行为中存在的潜在原因:

3.1责任心

首先,由于我们所调查的是大学生群体,这一部分群体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道德观念,所以对于责任心这一块得高分应当是毫无悬念的。高等教育做到了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使其坚持正确的、向上的价值观;它帮助当代大学生正确理解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它使当代大学生明白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学会承担社会责任,对实现社会公益行为有很大帮助的。

其次,现在大学校园中经常会开展各类社会公益活动,久而久之,培养起了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对于社会公益行为的责任心更加强烈。社会公益服务已经让越来越多的大学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服务,大学生耳闻目睹了很多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在实际体验中很自然的受到感化,把助人当作一项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参与社会公益服务能让大学生接触到很多需要帮助的人,使他们知道这个世界还存在很多有需要帮助的人。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对于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是不会坐视不理的,他们会行使社会赋予他“奉献爱心”的权利,通过助人更好的来实现自己的责任;再次,参与社会公益服务能让大学生学习到很多帮助人的方法,使他们明白助人是他们有能力做好的事,从而更有信心地投入到其他或者下一次志愿服务中,更加努力地实现自己的社会责任。

3.2外倾性

一方面,对一个外倾者来说,值得注意的刺激来自外部世界,尤其是社会活动。所以外倾者由于对社会活动的注意定向,往往较内倾者而言会取得更多的社会成就。这类人倾向于较少条件甚至无条件的屈从于外部世界的准则,那么对于现在非常流行的社会公益当然也不例外,像志愿者、支教、下乡、做慈善等等这些被社会所倡导的,外倾性的人都会选择去追求。相对于内倾性的人喜欢深度而不是广度,而外倾性的人则重于广度而不是深度,所以这就会影响他们喜欢去接触各类事物与活动。

另一方面,外倾性的人顾名思义在人格上较为活泼,所以毋庸置疑,他们喜欢社交并且爱成为焦点。于是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便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他们的心理,在其中,他们可以和各式各样的人结交,一起聊天与分享都是外倾型爱做的事情,并且这种喜欢先行动再思考或者边想边说的人常常在这种非常需要有人进行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中成为别人的追随对象,这样他们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人群中的焦点。

3.3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个体的宽宏大量、喜爱创新和不保守,与经验开放性有关的核心人格特征包括广泛的兴趣、直觉、审美的敏感性和自信等,高经验开放性的个体具备很强的抽象性思维和探索性思考能力,在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能利用发散性思维,举一反三地提出更多替代性解决方案。同时,开阔的心胸使得高经验开放性个体具有较强地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信息的能力,能够更好地利用他人的观点和创意,突破传统思维定势。由此看来,具有开放性人格的大学生在社会公益活动中可以作出很多的贡献,他们可以带领他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另辟新径,也可以用一个更好的方法达到更高的效率,更可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4.不足与展望

本次研究由于条件与能力的限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本次研究调查样本数量太少,下发的问卷数量不够多,回收问卷的数量减少一部分,最后导致有效问卷不足100份;所选取人口统计指标因素只选取了性别和年级,少了地域性因素,因为在下发的问卷中只有一位同学是北方人,其余都是南方人,导致地域性因素无法做数据分析,所以这点是在发放问卷前所欠缺考虑的。综上所述,本次研究存在的最大问题还是问卷抽取的样本数量太少,可能会导致数据误差有一定距离。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找到了自身的一些不足之处,并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这次的研究可以带给我们一些经验,让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更好。

参考文献:

[1]朱小佳.大五人格量表(BFI)的初步修订[D].扬州大学.2012.4-12.

[2]郭仁露.青少年公益心的结构、测量及其发展特点[D].温州大学.2016.22-46.

[3]王洁.社会公益服务视阈下大学生责任感缺失及其对策分析[J].科教文化.2010.170.

[4]郭瑾.浅谈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D].山西财经大学.2013.23-29.

[5]张利燕、郑雪.认知操作、认知方式与外倾性人格特质的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心理科学.2007.607.

[6]钟竞,罗瑾琏,韩杨.知识分享中介作用下的经验开放性与团队内聚力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J].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5.680.

[7]吴静怡,吴妍,王昱硕.大学生微公益认知与参与现状研究[J].东南传播.2018.166.

[8]钟智锦.公益行为中的动机与媒体效应研究[J].学术研究.2015.12

[9]罗杰,戴晓阳.中文形容词大五人格量表的初步编制I:理论框架与测验信度[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23.

[10]逄元魁.基于人格培育视角的大学生情绪智力与组织公民行为研究[J].导科刊教.2015.180.

论文作者:罗梦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学术版2018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4

标签:;  ;  ;  ;  ;  ;  ;  ;  

大五人格对大学生社会公益行为的影响论文_罗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