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无标记的哲学思考--“步行”教学的记录与评析_散步论文

走向无标记的哲学思考--“步行”教学的记录与评析_散步论文

走向无痕的哲学思考——《散步》教学实录与点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无痕论文,哲学论文,走向论文,点评论文,教学实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生进阶梯教室时,大屏幕显示:散步 莫怀戚 执教者:南通市如东实验中学 李凤)

(萨克斯曲《春风》的旋律在教室轻扬。)

师:刚才,有同学问我,为什么要选择上散文《散步》?现在,我告诉大家。人到中年我对两句古语特别有感慨。(大屏幕出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同学们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吗?

(有学生摇头,有学生说不太懂。)

师:不太懂,表示有些懂。懂什么,不妨说说。

生:我知道“树欲静而风不止”,说的是树想静下来不动,可是风儿可劲地吹着,不让树停止摇晃。

师:说得很好!后面一句呢?

生:不敢说。

师:别担心,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生:你想培养但是又不亲自接待。

生:(举手)子,指儿子,孩子。养,应该理解为赡养。

师:你真棒!现在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后一句是说,子女想要赡养父母的时候,父母却等不到这一天了。

师:真聪明!

师:节假日回到老家,看到爸爸妈妈一天天老了,又听说邻居大伯大婶忽然间就不在了,心里不由得酸楚,于是我和我爱人近年来总是互相提醒:要及时尽孝,尽量多抽时间陪伴父母。今年“五一”,我爱人策划了“亲情一日游”活动,邀请在南通的兄弟姐妹及他们的子女一行十六人陪同双方父母在南通狼山、江滨公园玩了一整天。今年“五一”,同学们怎么过的?

生:我哪里也没去,在家做作业。

师:你辛苦了!

生:我和妈妈去姨妈家玩了。

生:今年“五一”是我太太80岁生日,我们一大家子给她祝寿了。

师:我想和你握握手!(师生握手)巧的是“五一”这天,是我爸爸65岁生日,今年我公公也是80岁。(大屏幕出示全家福)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我们一家子。海拔最高的是我读人大二年级的儿子,他右边的就是我80岁的公公,前面这位是我祖籍四川的婆婆,这位大家一定看出来是谁了吧?(生:是你!)对!另一位就是我先生了。这张合影是去年“五一”在我们如东海滨散步时留下的。

师:同学们想想,散步时心情如何?

生:轻松,愉快。

师:和家人一起散步呢?

生:更是自由、温馨、幸福……

师:让我们带着幸福上路,阅读《散步》。

(大屏幕出示:第一步——幸福阅读。)

师:课前读过文章了吗?

生:读过了。

师:那好,我想请两位同学范读一下课文,向大家展示一下我们新海实验中学初二19班同学的朗读风采。谁来?

(同学举手。)

师:请这位女生读1~4节,这位男生读5~8节。

(生范读课文。)

师:两位同学读的水平都很高,字正腔圆,轻重缓急拿捏得较准,女生很有幸福感,深情,富有感染力;男生含蓄些,但挺有责任感。如果放松些,幸福感就出来了。要不,我试试?

生:好!

(师范读最后一节。生热烈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表扬、鼓励,让我感受到更多的幸福。

师:莫怀戚为何要带母亲出来散步?

生:“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带母亲散步,想锻炼母亲的身体。

生:“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我”希望母亲健康长寿。

师:你们真会读书,找到了课文里相关的句子,并且加上了自己的解读。还有一个背景,同学们或许不知道:文章写于1985年。这年清明前,莫怀戚的父亲刚去世。照料了父亲多年的母亲似乎一下子给抽掉了生活的目标,身体情况变得很复杂。莫怀戚有个弟弟是医生,私下说,母亲处在丧偶综合征中,这是一个微妙的阶段,必须谨慎度过,最不能缺的就是子女的陪伴。于是就有了初春暖阳下,南方田野上,一家四口、祖孙三代的散步。《散步》,写的是一件寻常事,没有游名胜古迹,没有吃豪华大餐,却能拨动我们的心弦。请同学们自由品读,找出其中的妙词佳句,以及表达有情趣、有深意的段落,先自己品读,再一起分享。

(大屏幕展示:第二步——自由品读妙词佳句情趣意蕴。)

(生读,师巡视。)

师:可以开始交流了吗?

生:可以。

生:我觉得第三节“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这里“太迟,太迟了”用了反复修辞,与“总算”照应,表达了“我”盼望冬天快点过去,春天早些到来的急切心情,说明“我”很担心母亲的健康。

生:“挺”“熬”“酷”三个词很有表现力,母亲身体状况的糟糕、冬日的严寒、儿子为母亲的担忧跃然纸上。

师:讲得很到位。

生:“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很有意思,小家伙瞬间的发现和归纳,表明他的聪明机灵;“我们都笑了”,是对孩子的褒奖,表现出亲情的温馨。

生:文章中像这样对称的句子还有:“有的浓,有的淡。”“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师:这样的句式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生:形式整齐匀称,和谐流畅,强调了表达的内容。

师:对!我们一起读读看,体会句式、韵律的美,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我读前一句,你们读后一句。

(师生读。)

生:我认为最后一句话含义深刻,写出了中年人的责任感:“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生:我和他一样欣赏这一句。“慢慢地,稳稳地”“很仔细”,因为“我们”在散步,而且走的是小路,背上还背着“我们”最亲爱的人,所以责任重大,每一步都很小心、很稳当,“我们”都想让他们好好享受初春的美景。

师:真是个细心的孩子。请问你是如何理解“整个世界”的?

生:母亲是老人,是上一代,儿子是下一代,“我”和妻子是中年人,“我们”三代人,就是这个家的全部。世界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所以家庭就是中年人要顾及的整个世界。

师:是啊,母亲代表老去的生命,孩子代表新生的生命,“我们”中年人代表成熟的生命。中年人承前启后,背着老人、孩子,既关爱老去的生命,又呵护新生的生命,责任重大。(板书:责任感)

师:当“我”和妻子背着母亲、儿子的时候,除了责任感,“我们”一家人还会有什么体验吗?

生:我认为还有幸福感,还有亲情的美好。

师:设想一下,站在不同的人物的角度。比如,站在母亲的角度想想。

生:(思考,举手。模拟老奶奶的口吻)这孩子,他小的时候我没少背他。现在,我老了,他这么孝顺,我这个儿子没有白养啊!

师:这位老奶奶,母慈儿孝顺,您老有福啊!

(众大笑。)

师:谁能用描述性语言来说说感受?

生:贴着儿子厚厚的背,听他一步一步前行时的呼吸,甚至可以感受到儿子有力的心跳,母亲心里热热的,甜甜的。伏在儿子背上,才感觉到自己曾经年轻过的生命仍然在延续,于是生命有了从来没有过的实实在在的踏实的感觉。

师:太棒了!从亲情与生命的角度阐发感悟。(板书:亲情美、生命美)

师:我提议,我们带着责任感,带着对亲情和生命的感悟把这一句朗诵一遍。

(师生齐朗诵。)

生:“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作者用比喻修辞形象地体现了自己的责任感。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的选择决定民族的危亡,我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时的选择会影响家人的和睦、亲情的和谐,我孝敬老人,也尊重孩子,所以两难。

师:很有眼力!“我”最终选择走大路,选择正确吗?

生:正确。“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生:这次本来就是陪母亲的。

生:儿子没有吵闹,他一定理解父亲。

师: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明之举。”只有人类才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用爱心担起生命的重任,是亲情人伦的美好,是温馨和谐的幸福。

(众点头会意。)

生:我最喜欢这一段:“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一个细节“摸”,写出了奶奶对儿子的体谅、对孙子的爱。在我家里,奶奶也总是依着我的。母亲提出走不过去的地方让“我”背,说明母子关系非常亲密。

生:我注意到“她的眼随小路望去”,这表明母亲不是一味地迁就孙子,而是发现小路真的很有意思。

师:很有意思的发现哦!愿闻其详。

生:金色的菜花,色彩美;整齐的桑树,行列美;水波粼粼的鱼塘,活力美。

师:的确有意思,三美。厉害,出口成章!这是文章写到的美,同学们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南方初春的田野,除了金灿灿的菜花,还有——

生:桃红、梨白、杏粉……

生:还有绿油油的麦苗,小草……

师:野花遍地是……

生:(齐)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师:那鱼塘大吗?

生:不大。“一口”就是证明。

师:真灵!初春时间,池塘——

生:(三三两两)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师:是。除了鱼儿,初春的池塘里还可能有——

生:摇着小尾巴的蝌蚪。

师:半亩方塘——

生:(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师:你们看,小路怎样?

生:有意思——有美景,有生机,有活力。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一段,其他同学好好享受。

(一女生动情朗读,众鼓掌。)

师:有人喜欢这段文字吗?

(屏幕显示)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生:我喜欢。

生:我也喜欢。

师:为何喜欢呢?

生:“新绿”“嫩芽”扣住了初春特有的景物特征,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生:它有声有色——深深浅浅的绿,“咕咕地起着水泡”的春水,都是生命复苏的象征。

生:它不仅写大自然一年伊始,万象更新的景象,而且写出了“我”希望母亲像大自然那样重新获得生命活力,能够健康长寿的良好愿望。

生:“我”希望母亲通过散步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

师:很好!最是一年春好处,春日暖阳朗照,杨柳风轻拂。淡妆浓抹的新绿、质地鲜嫩的芽儿、咕咕起着水泡的冬水……这一切都显示出不可遏制的生命活力。这是生命的气息,是“我”祈望母亲健康长寿的一片爱心。下面大家齐读这段文字。

(师生齐读。)

师:读《散步》,我们感受到什么?

生:生命、责任。

生:亲情、人性。

师:(屏幕展示)

尊老爱幼的亲情美 温暖和谐的人性美

阳光活力的生命美 含蓄深沉的责任感

师:散文《散步》,精致淡雅,意蕴丰厚。漫步其中,亲情的芬芳、生命的葱茏、人性的秀美、责任的韵致,沁人心脾。让我们在《春风》柔美的旋律中再次美读其中最美的片段。

(大屏幕展示:第三步——配乐美读。)

(一女生读第3小节,女生齐读第4小节,男生齐读第6小节,全班齐读第7小节。)

(第四步——拓展阅读。)

师:(出示国际家庭日徽号)有谁知道这是什么徽号吗?

(众摇头。)

师:这是国际家庭日徽号。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个徽号,说说它的含义。

生:底色是橄榄绿,那是生命、和平的象征。上面的橘黄色图案像是屋顶,代表家。

生:家里有心的图案。

师:几颗心的图案?

生:有两颗相互包容的心的图案,说明一家人互相理解、爱护,彼此温暖,就像《散步》中的一家人那样。

生:还说明心对心的接纳、包容。

生:象征着家庭的和谐、温暖、快乐、幸福。

生:我觉得像嫩芽,表示新生命在这里诞生,并得到呵护。

师:几位同学解读得很有质量。同学们,五月有很多节日,你们知道哪些?

生: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

生:五月十二日,护士节;我妈妈是护士。

生:还有母亲节。

生:还有父亲节。

师: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节。每年的5月15日是国际家庭日。今年的国际家庭日,你有什么创意?请用简短的语言说出你的策划及这样设计的原因。设计不一定轰轰烈烈,就像散步那样自然、亲切,可以增加家庭幸福指数的就行。

生:我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给爸爸妈妈一个惊喜。

生:我下厨烧菜,请爸爸妈妈品尝我烧的好菜。

师:你的拿手菜是什么?

生:西红柿炒鸡蛋。

师:方便快捷,黄红搭档,配以青葱,色香味俱全,创意不错。

(众笑。)

生:我爸爸妈妈最希望我成绩优秀,到时候,我给他们几份高分试卷。

师:这是你能做到的,很好!

生:今年5月23号是我爸爸妈妈结婚二十年纪念日,我想在5月15日国际家庭日这天就送给他们一份礼物,给他们意外的惊喜。

生:我要爸爸妈妈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接到家里来,我要为他们表演节目,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

师:多有孝心的孩子!

生:我可能要上学,没有时间去看94岁的太太,但我会给她打电话,祝她长寿。

师:很好!只要我们有爱心,每天都是家庭日。

(萨克斯曲《春风》音乐再次响起。随后,大屏幕显示,师陈述——)

师:《散步》,一首亲情、人性、责任的生命交响,阅读《散步》,一次心灵漫步!

师:感谢同学们,感谢在座的领导、老师!下课!

刘占泉点评:

幸福与“无痕”

欣赏李凤老师执教《散步》的实录,心中漾满了幸福感。这样教书,仿佛引领着孩子们到文字深处漫步,并经由作品的桥梁去和作者进行心灵会晤,教师与学生都是带着幸福上路,载着幸福归来,乃至于观课的人也受到感染。

冷静下来,不禁掩卷反思:幸福的源头在哪里呢?

课文作者莫怀戚先生的父亲在1985年清明节前不幸辞世,这时候,母亲最需要子女陪伴,于是便有了那一次初春田野上一家三代人的“散步”。作家用简洁的文字描述散步的情形,给读者奉献出那种背负起“整个世界”的责任感和幸福感。阅读教学研究课的执教者李凤老师恰好也于五月初,与家中老人一同漫步于故乡的山野江滨,亲历“尽孝”的人生体验。这样,教师与所教课文便具有了深层的对话。然后,她将这种真实的体验和对话引入阅读教学,辐射出情感的热度,感化了学生的心灵。整堂课,孩子们被教师与课文双重的真挚情怀感染着,激发着,在美好的阅读氛围里幸福地漫步,体验真善美的人生真谛和文学风采。

这个教学案例还带给我一份惊喜,那便是执教者对“无痕”的教学境界的追求。我理解,所谓“无痕”与“有痕”,其分野主要在于是不是顺从教学规律。具体讲,涉及教学设计的合理、和谐等特性,概括地说便是追求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这堂课仅仅是一个标本,对此李凤老师作出阐释,归纳出宝贵的经验:师生的真情交流至于“无痕”,学生的率真描绘和情感内化至于“无痕”,预设与生成力求“无痕”。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注意把握好几个限度,如:有范围但不束缚,有引导但不硬拉,有发挥但不替代。教师不是把预设的内容生硬地亮出来,作为对话的一员,教师较多的时候是一个倾听者,而学生所言触及预设点时,教师接过话题发表意见。这些经验融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几个教学步骤前后联结从容推进,表现出专业演练与情趣激发的适度结合,为我们提供了新鲜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操作方式。

这堂课,第二个教学板块相当精彩,集中体现了“无痕”的特色。其主题是由学生“自由品读”,要求提取“妙词佳句”,体会“情趣”和“意蕴”。教师随机点拨,引导,或者组织演练活动,教与学双方配合得自然和谐,洋溢着“无痕语文”的魅力。出于对操作方式的理性辨认,我暂且归纳一下李凤老师的具体操作细节。

1.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心得加以肯定,用语简练,褒扬鲜明。

比如,学生体会到,作者说“太迟,太迟了”,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与“总算”照应,表达“我”希望春天早些到来的迫切心情,表现出“我”很担心母亲的健康;提取出“挺”“熬”“酷”这三个字眼品味含义。李凤老师称赞他俩“讲得很到位”。这次师生对话发生在“自由品读”之初,李老师有意先不多说什么,只是用简短的评语鼓励大家畅所欲言。类似的短评穿插在师生对话交流过程中,如:“真是个细心的孩子。”“厉害,出口成章!”她善于运用鼓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见解,让课堂上保持潜心品读的教学温度。

2.教师主动点拨、引领,相机安排美读,让语言品读不断深化、细化,追求体味与积淀的最佳效果。

这一条很突出,也很出色。有个学生注意到前一个同学所举的语句具有对称的特色(“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便指出这一点,并接着摘取实例,如“有的浓,有的淡”等。李凤老师随即追问:“这样的句式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形式整齐匀称,和谐流畅,强调了表达的内容。”李老师紧跟着加以指点,组织美读,让学生们更深更细地含英咀华:“对!我们一起读读看,体会句式、韵律的美,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我读前一句,你们读后一句。”这样上课多有意思!学生和教师交替着引领课文局部语句的品读逐渐走向深入,教与学相随相伴,其乐融融。

3.在内容理解的关键处,重锤敲击。

做法主要包括:拎出凝聚着要义的词语(如“整个世界”)重点探究,提出重要的问题引发思考,安排饶有趣味的演练小项加深体验,借助美读来进一步体会作者抒写的情感。请看这个片段——(见本刊第41~42页,自“师:设想一下,站在不同的人物的角度……”到“(师生齐朗诵)”。)

4.教师主动提出学生尚未关注的描述细节,与他们已经关注到的相关内容进行对应、勾连,扫除阅读的盲区。

有个学生发现,课文里写的那位老母亲不是一味地迁就孙子,“她的眼随小路望去”,可能看出小路真的很有意思。李凤老师赞叹道:“很有意思的发现哦!”并表示“愿闻其详”。该学生“出口成章”:“金色的菜花,色彩美;整齐的桑树,行列美;水波粼粼的鱼塘,活力美。”李老师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力,想一想南方初春的田野上、水塘里还有什么。孩子们联想到桃红、梨白、杏粉,绿油油的麦苗和小草,草丛中像眼睛眨呀眨的野花,还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孩子们充分体验着早春的鲜美色彩和蓬勃活力。

李老师顺势一转,把课文里前后两处写景的文字联系起来(前一处被学生忽略了),形成比照,学生由此获得新的感悟:“新绿”“嫩芽”扣住了初春的特有的景物特征,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深深浅浅的绿,“咕咕地起着水泡”的春水,都是生命复苏的象征;借描写万象更新的景物,表达作者希望母亲重新获得生命活力的心愿。此时,教师加以收束便水到渠成了:“这一切都显示出不可遏制的生命活力。这是生命的气息,是‘我’祈望母亲健康长寿的一片爱心。”

以上,归纳出四种方法。凭借这些方法,李凤老师把这个咀嚼语言、涵泳意蕴的教学过程调理得有声有色,点染得妙趣横生。我一边阅读实录,一边想象、还原教学实况,分享着教与学双方沉浸其中的教学情境。那一段氤氲着温暖情怀的幸福的阅读经历,真是令人神往,令人难忘。我想,所谓“无痕”,也就是在仿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吧,使教与学趋于和谐境界,各项教学演练活动配合衔接得自然紧密,于是学生便产生了“仰沾时雨之化,如坐春风之中”的信任感和幸福感。实质上,这就是在追求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由此,我受到两方面的启发。

头一个,需要反思“方法”与“无痕”的关系。基本的教学方法并不那么复杂迷乱,它们是有限的,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然而将这些方法组合到最佳程度,运用起来能够做到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恰到好处,又是极难的,因为所面对的情况千差万别,变化的灵活度非常大。李凤老师作为语文特级教师,追求教学“无痕”,乃是给自己提出一种极具挑战性的教学高标,同时也为语文教学研究提供了新鲜的思路和经验。

我受到的第二个启发,富有一定哲学意味——教与学双方感到幸福与否,这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一把尺子,也是检测教学“生态”状况的一条标准。只有教师率先具有对于教育幸福感的追求,学生才有可能从教学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他们自己被尊重、被启发、被引领、被当做学习主人并投入有效的实践活动,所谓“无痕”的教学境界,应该也只能诞生在这样的饱含着幸福感的教育境界之中。这与教育的本质有关,也与教师的教育理想有关。追求“诗意地生存”,就不能不深入思考教与学双方幸福与否的问题。

标签:;  ;  ;  ;  

走向无标记的哲学思考--“步行”教学的记录与评析_散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