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浅析新闻语篇中的缺失现象-以雾霾新闻为例论文_程林燕

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浅析新闻语篇中的缺失现象-以雾霾新闻为例论文_程林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学院 广州 510420

摘要: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雾霾常见于城市。中国不少地区将雾并入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2004年6月29日,“雾霾”一词开始在天气新闻中出现。当日的《北京日报》第八版发表题为《本市昨出现少见雾霾天》的报道。媒体的报道并非能让大众充分了解雾霾的严重性。本文将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探析雾霾新闻语篇中的信息缺失现象。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新闻,缺失, 雾霾

一、引言

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诸如报纸、教科书、广告一类随处可见的文本,通过特殊的遣词造句,使得环境的重要性以及生态问题的严重性被轻描淡写,甚至是一笔带过,影响大众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从而导致大众逐渐麻木,逐渐减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当前处于舆论中心的雾霾现象最具代表性。本文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解析雾霾新闻语篇中信息缺失现象。

二、生态语言学

生态语言学( eco- linguistics)又称语言生态学(ecology o f language),是把生态学与语言学结合起来而产生的新兴学科。豪根首当其冲,于 1972 年提出了“语言生态学”的概念,指出 “语言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一定的语言与其环境交互作用的学科”(Haugen, 1972)。他明确表示,所谓“环境”,并非人们通常所说的语言上下文或语境,而是使用语言的社会以及比社会更广泛的周围世界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各种动植物带来的环境与表象等),而且语言本身也是环境的一部分。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中所习得的语言和他们对语言的态度是不同的,社会对语言及其使用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这些都表明环境对语言极其使用者的重要影响。张惠民等(1995)在其主编的《语言逻辑辞典》里将生态语言学定义为“在人种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这些领域中对语言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现当代生态语言学领头人之一安然认为“生态语言学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揭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故事,根据生态观(ecosophy)来评价这些故事,抵抗与生态观冲突的故事,并且促使我们寻找新的赖以生存的故事” (Arran Stibbe, 2015)。他提出缺失“erasure”(缺失)的概念,可以用来探究不同类型的文本是如何有意无意间忽视了一些实际存在的重要事物,特别是人类身处其间的生态环境,以此反思当今世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缺失分为三种类型,void(空无),mask(伪装)以及trace(淡化)。以下将以雾霾新闻语篇为例探讨后两种类型。

三、新闻语篇中的伪装

“伪装”意味着对原信息的改造甚至扭曲,使得原信息无迹可寻,面目全非。就雾霾而言,媒体常把“雾霾”称为“雾霾天”,即是伪装。XX天为结尾的名词 (晴天、雨天、阴天,多云天)均自然天气现象;然而雾霾却是一种人为造成的、在自然作用下增强的反常现象,甚至严格而言,都不能划归入“天气”的范围内。但 “雾霾天”该说法歪曲了雾霾的本来面目,使得人们逐渐把雾霾看作是一种与己无关的自然现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

雾霾天黄牛爆炒净化器 (北京晚报)

河北针对雾霾天频发现状提前开展春节期间准备工作(中国新闻网)

西安学生举报雾霾天上课反遭调查 央媒:个别人漠视学生权利?(中国小康网) 期间天气趋势公布出现雾霾天气可能性大来源:(成都商报)

西安学生投诉雾霾天上课后续:透露学生电话者被处理(华商报)

雾霾天气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杀手”( 长城网)

雾霾天黄牛爆炒净化器 一台转手加价800元(北京晚报)

多地元旦迎雾霾天 京津冀局地重度霾 (腾讯网)

全国多地元旦迎雾霾天气??京津冀霾明天减弱 (人民网)

大风吹散雾霾天 枣庄迎来“枣庄蓝”(大众网)

雾霾天“防霾茶”腾空出世 专家提醒购买要谨慎(中国环保在线)

【两会话题】雾霾天频频来袭 是否应该为学校装空气净化系统(大河网)

陈学冬现身机场雾霾天秒变中学生(凤凰娱乐)

雾霾天 海南置业成了国际庄人士首选 (房天下)

根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天气现象一栏中对于视程障碍天气的解释如下:雾、轻雾、吹雪、雪暴、烟幕、霾、沙尘暴、扬沙、浮尘,无“雾霾”这一天气现象。雾霾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的“元凶”。而PM2.5来源于空气的不流动,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聚集,漂浮在空气中;或地面灰尘大,空气湿度低,地面的人和车流使灰尘搅动;或汽车、工业污染物排放,因为近年来城市的日益增多的汽车造成大量排放的汽车尾气;工厂制造出的二次污染;或冬季取暖排放的CO2等污染物。由此可见,雾霾更多是人为造成的一种污染,而非自然天气现象。媒体广泛使用的“雾霾天”是对该种污染的“伪装”式报道。

四、新闻语篇中的淡化

所谓淡化,即虽然对关键信息有所提及,但只稍加点染,信息在语篇中留下仅一道“微弱浅淡的痕迹(faint trace)”(Arran Stibbe, 2015),使重要信息无法得到重视。雾霾,当媒体为它冠上“大气污染”“空气污染”等笼统概括的名字,如果不是身处其中、备受其害的京津冀居民,恐这些不能打动人的苍白名词使其他人对雾霾的认识仅限于网上一张张灰色雾气笼罩城市的类似图片了。例如:

大气污染防治问题备受关注(北京晚报)

环保部召开研讨会严控大气污染(中国证券报)

十三五大气污染地区煤改气 天然气消费比重将翻番(新浪财经)

2017年环境污染怎么治?多地定下“小目标”( 中国新闻网)

大气污染治理需联防联控(新华网)

西安解除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 限行取消(三秦网)

雾霾成2017第一个网红 大气污染治理需精准发力(中国环保在线)

环保部:去年7空气污染严重城市主要领导被约谈(凤凰网资讯)

防治大气污染 沙坪坝区将建扬尘在线监控平台(华龙网)

重拳治霾!我省出台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方案(网易新闻)

春节期间 河南大气污染物浓度同比下降(网易新闻)

石家庄:大气污染预警信息提前两天发布(新华电讯网)

孝感强治大气污染 2016年“PM”降幅全省第一 (湖北日报)

[山东新闻联播]议案提案看落实:打造最严环保法规 向大气污染亮剑 (央视网)

不可否认,雾霾属于空气污染,因为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这种颗粒本身既是一种污染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所以,雾霾不是普通的大气污染,而是与有毒物质有关。媒体报道中不乏把雾霾成因归咎于气象条件、地理条件,刻意淡化污染内因,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做法。有关部门在宣传上应该着重强调雾霾这一非普通大气污染的危害,积极唤起公民的环保意识。

五、结语

为什么会有缺失的出现?出于语言简洁性以及现实世界复杂程度的考虑,语篇中的缺失无法避免。首先,?通过有意识操纵控制而实现的缺失体现了新闻编辑对待该事件的态度。可能出于某种政治、历史、美学、社会、文化原因,也可能是为了突出其他信息,而在和生态环境有关的语篇中,为了强调经济上取得的成果,以环境为代价的背景知识就会被选择性地省略,以至于大众单方面从积极的角度看待经济发展,而忽视经济发展导致的环境问题。其次,新闻编辑本身可能没有足够的信息,不自觉地选择了缺失。至于信息究竟为何不充足,也是值得探究的一个方面。

总而言之,缺失现象易导致新闻读者在为人类进步欢喜鼓舞的同时,忽视环境在其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人们遭受的伤害。京津冀地区雾霾严重到今天这个地步,或许语言也有一份“功劳”。一旦雾霾退去的时候,人们往往很难从身边各种各样的语篇中发现潜在的污染危机;只有到了雾霾重新伸出魔掌的时候,才有铺天盖地的相关报道。补充对环境的适当描述,还原环境的真实面貌,重现环境的生命力,能够让读者恢复对环境的感知,重新开始重视环境和人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解决生态问题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语言学提供的或许是一个可供选择的视角。

参考文献

?张惠民主编. 1995. 语言逻辑辞典[M].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黄知常,舒解生. 2004. 生态语言学: 语言学研究的新视角[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27- 31

?Haugen E. 2001. The ecology of language[J]. The ecolinguistics reader: Languag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57-66.

Stibbe, A. 2015. Ecolinguistics: Language,Ecology and the Stories We Live by [M]. London: Routledge.

论文作者:程林燕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7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5/3

标签:;  ;  ;  ;  ;  ;  ;  ;  

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浅析新闻语篇中的缺失现象-以雾霾新闻为例论文_程林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