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人群饮食习惯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论文_付波张桂兰通讯作者蔡泉夏芳李海波罗望翠

付波张桂兰通讯作者蔡泉夏芳李海波罗望翠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孝感医院湖北孝感432000

基金项目:孝感市科技局基金支撑项目(项目编号:2011XKF041)。【摘要】目的:探索我市4323例体检人群饮食习惯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方法:以我院体检中心2009年7月~2012年12月选取的4323例健康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根据饮食习惯和中医体质测评问卷,对入选的健康体检人群进行中医体质测评,判定中医体质分类,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饮食习惯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结果:以平和质为对照,排除人口统计学指标影响后的多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结果显示:气虚质与喜热及喜冷,阳虚质与喜热,阴虚质与喜冷,痰湿质与喜油腻,湿热质与喜炙烤,血瘀质与喜炙烤,气郁质与喜炙烤,特禀质与喜甘甜关联程度最高。结论:不同的中医体质类型有与之关联程度较高的饮食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预防偏颇体质的形成,改善体质的状况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体检人群;饮食习惯;中医体质类型

【中图分类号】R4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08-0067-02

中医体质不仅禀赋于先天因素,而且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后天的获得和修正。饮食是机体摄入营养,维持健康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因此中医体质与饮食习惯、营养状况密切相关。饮食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和寒热温凉四性,人们长期的饮食习惯和相对固定的膳食结构可以通过脾胃运化影响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偏颇。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孝感市中心医院体检中心收集的中医体质和健康状况调查数据库的4323例有关数据,探索体检人群饮食习惯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为中医体质健康管理提供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实施横断面调查,采取自愿原则,从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人群中筛选年龄在20~69岁的研究对象,先向可能的研究对象发出参与研究邀请,介绍本研究的性质(包括不干预常规医疗诊断和治疗,可以随时退出研究等);其后,对同意参与本研究,由研究人员面谈,符合纳入标准并知情同意者予以纳入。完成本研究的研究对象4323人,男性2200例(5089%),女性2123例(4911%);平均年龄为40.36岁,其中以35~60岁年龄段人群最多(6374%);民族以汉族居多,为4120例(9299%);婚姻状况中已婚多于未婚、其他情况,为3091例(7150%);职业以专业技术人员最多1441例(3333%);文化程度以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群最多,为2421例(5600%)。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内容: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健康风险评估系统[1]评估生活方式和进行中医体质测评,其中饮食习惯调查包括喜甘甜、喜辛辣、喜酸、喜咸、喜清淡、喜油腻、喜冷(凉)、喜热饮食内容。中医体质判定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4月9日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2],将中医体质共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秉质9种体质类型。

122统计分析:将调查所得数据输入数据库,运用SAS Version9.1进行分析,并设定P<001有统计学意义。以中医体质类型为因变量Y(偏颇体质均以平和质为参照),各种饮食习惯和人口统计学指标为自变量x,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医体质类型与饮食习惯之间的关系。

2结果

21统计学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人口的社会特征民族、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学历等的中医体质分布不同,平和质的男性多于女性,男的偏颇体质中痰湿质和湿热质多余女性,女性阳虚质,血瘀质、气郁质多于男性。随着不同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水平的的增长中医体质类型差异具有显著性。

不同饮食习惯(喜甘甜、喜辛辣、喜酸、喜咸、喜清淡、喜油腻、喜炙烤、喜冷凉、喜热)具有不同的体质特点。阳虚质、阴虚质、血瘀质比例较低;喜炙烤者痰湿质、湿热质所占比例亦较高,气虚质、阳虚质比例较低;喜冷凉者中阴虚质、湿热质比例较高,阳虚质比例较低;而喜热者阳虚质比例高。具体见表1。

23不同饮食习惯与中医体质关系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为了排除不同饮食习惯间的交互作用以及社会人口学特征,即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职业、最终学历对结果的影响,将这些因素定义为自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因变量为中医体质类型(o=平和质,l=偏颇体质),结果显示:与平和质相比,气虚质与喜热(OR=126)及喜冷(OR=126)。阳虚质与喜热(OR=284),阴虚质与喜冷凉(OR=156),痰湿质与喜油腻(OR=219),湿热质与喜炙烤(OR=161),血瘀质与喜炙烤(OR=148),气郁质与喜炙烤(OR=135),特禀质与喜甘甜(OR=126)饮食关联程度最高。具体结果见表2略。

3讨论

体质是人体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殊性。体质的差异是人体内在脏腑阴阳气血之偏倾和功能代谢活动之差异的反映,代表了个体的整体特征[3]。中医体质(constitution of TCM)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关于中医体质的描述最早散见于《内经》中。《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谓:“东方之域,……其民皆黑色疏理”;“西方者,……其民华实而脂肥”;“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乳食”;“南方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中央者,……其民食杂而不劳”。又如《灵枢经·寿夭刚柔》篇所说:“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并描述其容易罹患的疾病。现代学者对体质的研究有较大的突破,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切入形成了不同的体质辨别体系。如王琦提出,并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将体质分为9种基本质[2],分别是: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目前,此种分类法已有较为广泛的研究与实践。

饮食习惯是体质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千金方》曰:“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合理安排饮食,可保证机体的营养,使五脏功能旺盛,气血充实,提高适应自然界变化的应变能力,增强抵御外邪的力量。如果饮食不平衡,就会引起身体不适,甚或产生疾病。

本研究通过分析大样本数据论证了饮食习惯与中医体质类型具有相关性,并且某些体质类型具有明显的饮食习惯特点。平和质[4]是正常体质,先天禀赋良好而后天有调养。

与阳虚质关联程度最高的饮食习惯为喜热,是因为平索畏冷,手足不温,阳虚质者的体质状况就是阳气不足.阳虚质者发病多见寒证,容易病痰饮、肿胀、泄泻、阳痿,故阳虚质喜热饮食。

与阳虚质相反,阴虚质主要与喜冷凉饮食呈正相关关系,是因为口燥咽干,所以喜冷饮,说明阴虚质阴虚易生内热。

痰湿质是由于水液内停而痰湿凝聚。主要特征是以粘滞重浊的体质状态存在,对痰湿质的基础研究提出饮食偏嗜肥甘厚味或含脂肪多的食物,膏粱厚味影响脾的运化功能,水谷精微不能化成精血,膏脂痰浊蓄积体内,则聚而为痰湿.塞塞于组织和皮下.则易导致痰湿体质。或者食生冷瓜果过多,滥用滋补食品,亦可助湿生痰,形成痰湿体质。《素问·奇病论》曰:“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5]。因而痰湿质的人多体形肥胖,身重多痰。与平和质相比,痰湿质与喜油腻饮食习惯具有高度相关性,符合中医对痰湿质的认识。

排除性别、年龄等人口特征学指标的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与湿热质高度相关的饮食是炙烤。与喜炙烤饮食相关的还有血瘀质和气郁质。有文献指出饮食膏粱厚味,且居处过于安逸,则致气血运行不畅,致瘀血体质形成。气郁质与喜炙烤饮食有一定关联的内在机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特禀质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和禀赋遗传等因素造成的一种特殊体质。属于特异性体质。特禀质[6]包括过敏体质。而过敏体质与过敏性疾病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7]。过敏体质多为气虚质,本研究过敏体质研究结果显示饮食习惯是喜甘甜的存在关联性。但喜甘甜是否为特察质主要的饮食特点。结果还显示喜热与阳虚质、喜冷(凉)与阴虚质关联程度较高,强有力的说明饮食的温、热、凉、寒与体质密切相关。

从饮食习惯角度综合分析其与偏颇体质类型的关系,喜甘甜饮食与多种体质类型呈正相关关系,如气虚质、阳虚质。研究结果均显示关联有意义。而且喜辛辣饮食与气虚质、阳虚质,喜热饮食与这两种体质也具有相关性。由此可见,气虚质与阳虚质有相似之处,文献研究中指出气属阳,气虚日久,在气虚基础上呈现阴寒之象者即为阳虚。阳虚体质是气虚体质发展的必然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了饮食习惯与中医体质类型同的关系。祖国医学理论是中国传统饮食宜忌理论的基础,中国人传统饮食宜忌观,是历代医家长期的医疗临床实践逐渐总结和几千年来人民大众经历了无数次的亲身生活实践逐渐总结发展而形成的。尤其是历史上的医学家们根据中国传统医学理论,把这些饮食宜忌的丰富经验不断上升到食医理论的高度来认识和完善,它积累了许许多多医药学家、养生学家、儒家、道家、佛家以及广大民众的宝贵经验。其中一部分结果再一次论证了以往的研究和文献.如阳虚质与喜热饮食。阴虚质与喜冷凉饮食.痰湿质与喜油腻饮食具有相关性等;一部分结果如气郁质与喜炙烤饮食、特禀质与喜甘甜饮食等,考虑到研究样本及各种因素.需要进一步深人研究证实.寻找内在规律。气虚质与喜热及喜冷,阳虚质与喜热,阴虚质与喜冷,痰湿质与喜油腻,湿热质与喜炙烤,血瘀质与喜炙烤,气郁质与喜炙烤,特禀质与喜甘甜关联程度最高。所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预防偏颇体质的形成,改善体质的状况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斓,王煜,黄建始.健康评估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8,2(3):168171.

[2]廖远平,章德林,不耐寒热体质的中药调治[J].江西中医药,2012,4(5):88

[3]伍文彬,李斌,葛玉霞,等.成都市社区老年人群的中医体质辨识分析[J].中国中医药杂志,2012,19(5):108

[4]王琦,邓棋卫,等.中医体质类型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8(1):1000

[5]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340,341,261,178,17,314,245

[6]曹田梅,张李兴,张庭基,等.特禀质与其他体质类型相关性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2,17(2):1617.

论文作者:付波张桂兰通讯作者蔡泉夏芳李海波罗望翠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3年8月第23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0

标签:;  ;  ;  ;  ;  ;  ;  ;  

体检人群饮食习惯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论文_付波张桂兰通讯作者蔡泉夏芳李海波罗望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