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的路径与策略刍议论文

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的路径与策略刍议论文

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的路径与策略刍议

陶蕾

(淮南师范学院图书馆,安徽 淮南)

摘 要: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智慧图书馆成为高校图书馆建设的趋势,然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却存在理论体系乏善、顶层设计缺乏、网络信息安全和协调困难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提升个性化智慧服务、扩大信息化数据平台和挖掘数字化研究资源等建设路径,采用优化管理系统,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多元融合,推动数据应用、深化理论研究,促进软件开发等策略来提高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实效性。

关键词: 智慧图书馆;数据资源;个性化服务;路径;策略

技术革命带来了人工智能(AI)时代的来临,打造高校智能图书馆,优化智能服务环境,向读者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提高图书馆的智能品位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拟在梳理高校图书馆内涵建设的基础上,对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的路径与策略问题做一番探讨。

一 高校智慧图书馆内涵建设概貌

图书馆是提升文化修养,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场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让人们对于资料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数字图书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图书馆建设面临着新一轮的改革。于是在大数据背景下,先进、系统、便捷的智慧图书馆应运而生,它的出现和应用是实现智慧民生的重要形式,也彰显着未来社会的价值。

(一) 高校智慧图书馆的要素与特征

“智慧图书馆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图书馆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1]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构,是对图书馆及校园设施建设的合理规划,也是对科研战略实施的辅助和服务创新。

信息化技术与企业内控管理的融合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发展效率,让企业在内部管理时,构建完善的管理系统,通过能够随时调节的管理模式,让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能够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通过先进技术,将企业发展的信息统计整合,结合传统会计计算和信息处理双方面的优势部分,实现企业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标准化、标准表单化、表单数据化,工作效率能够大大的提升,当前企业大多数缺乏这样的发展创新管理精神,导致很多企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

高校智慧图书馆由网络层、感知层、应用层构成,大数据、智能软件、物联网、云计算以及智慧化服务等作为构成要素在各个层面下完成信息的感知与传递、数据的分析与评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智慧服务。互联、高效、便利是高校智慧图书馆具有的主要特征。区别于传统的图书馆系统,智慧图书馆通过整合集群,使用起来更灵敏便捷,更能提高利用效率。高校智慧图书馆强调个性化特征,采用无线泛在就近一体的模式实现系统的个性互动,让图书馆也能“思考”和“呼吸”,同读者一起“学习交流”,由低级应答功能转向高级咨询功能,更高效便捷地完成信息的传递,为用户提供更智能化的图书服务和体验。

(二) 高校智慧图书馆内涵建设的成就

从信息化数据平台的建设出发,要不断完善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支撑力度,改进并强化如无线网、北斗卫星导航等信息化应用,全面推进信息网络系统的升级。在此基础上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着眼于扩大数据平台,时刻掌握大数据类型、形态变化的情况,以及各种数据在分析和收集过程中的整合情况。

203 Investigation of sleep quality and life quality of soldiers in a navy warship troop

目前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逐渐受到重视,数字化资源更是独占鳌头,利用率逐渐提升。因为数字资源本身就具有限制程度低、操作简易便捷、节能低碳的特点,馆藏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将会缓解纸质资源的使用压力,减少资源消耗,有效解决了馆藏图书资源的复本限制问题,方便了用户的需求,为用户带来便捷高效的检索体验,这也是高校智慧图书馆的优势所在。

孟导突然眼前一惊。这个中年人手里拿着的,正是自己一个月之前被老贾花言巧语糊弄走的钱盒子!孟导不禁脱口而出:“这不是我的钱币盒子吗?”

(三) 高校智慧图书馆内涵建设的问题

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推动了未来图书馆的发展,它对于图书馆稳健运行、提高工作效率、体现自身价值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对高校智慧图书馆的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在实践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高温不仅会使籽粒变小,而且影响籽粒灌浆速率,还会使玉米花丝不能正常授粉而形成稀赖籽和秃顶,直接影响玉米产质量。一般来说。25℃是玉米籽粒生长适宜温度,温度每超过这个温度1℃,玉米产量降低3%-4%。花后高温会降低细胞分裂速度,缩短玉米主生命周期,影响植株物质积累,结果最终使粒数减少,籽粒发育不充分,粒重降低。

首先,高校智慧图书馆的理论体系不够完善。对于高校智慧图书馆的研究,还未形成核心的研究人群,研究者的研究深度不够,导致研究成果良莠不齐。部分研究者只停留于潜表的技术层面的探讨,忽视了与大数据的区别与联系,混淆“智慧”与“智能”的概念,把高校图书馆的智慧服务视为简单的智能服务与物联网技术的简单嫁接。

其次,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缺乏顶层设计。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缺乏国家层面的宏观指导和顶层设计,导致在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部分单位盲目跟风,经过信息化简单拼接,各自建立起数据中心,将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推向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道路,而偏离了“智慧服务”的轨道。这种缺乏系统性、集成性的图书馆,难以满足大数据处理的需求,从而导致信息资源无法实现共享,难以彰显智慧服务的价值。

在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图书馆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优化管理系统,完善服务体系,多元融合地进行数据应用,深化理论研究,开发软件等建设策略,达到预期的建设目标。

上海大学图书馆运用图书馆2.0应用建设经验,结合“国际化视野、学科化服务、数字化资源”的发展理念,先后推出图书 RFID 智能管理信息系统、座位自助管理信息系统、图书信息二维码、APP 智能终端系统、移动图书馆,以及微博、微信等智慧服务。”[2]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近年来在空间变革和学科服务等方面实现了图书馆转型与变革,并在智慧图书馆建设中提出了“形成以学科服务为核心的智慧图书馆,为上海交通大学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伟大事业添砖加瓦”[3]的发展理念。围绕智慧图书馆建设的五大目标,即“形成世界级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建成立体深入的智慧服务体系;促成智能感知的创新技术体系;育成一支国际水准的馆员队伍;培养研学驱动的高质读者群体”[4],而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智慧图书馆模型。此外,重庆大学图书馆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中以全面信息化、智能化和个性化为核心理念,提出了“三库四系统”的智慧图书馆系统架构,并认为流程设计、决策分析、Web2.0 技术、数据挖掘等新技术应用等是实现智慧图书馆的根本保障。”[5]这些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理念和实践表明了我国在智慧图书馆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此外,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面临着协调工作难以开展的问题。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需要数据共享,但由于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牵涉众多的企事业单位,它们隶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在数据共享方面不够统一,在协调工作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 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路径

高校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要时刻以读者为中心,以高品质个性化服务为目标,最大限度实现数据与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因此,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需要从提升服务、扩大数据平台和深入挖掘资源三方面入手,加强智慧化建设,从而为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做贡献。

(一) 提升个性化智慧服务

图书馆读者范围广泛,所以高校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中,要以人为本,根据他们不同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智慧服务,强化智慧图书馆与读者的有效互动,以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充分发挥智慧图书馆的强大作用。

传统模式下的图书馆服务大多采用驱动模式——读者需要根据实际需要主动搜索信息。而智慧图书馆的服务要化被动为主动,运用物联网与无线网的技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完成书刊借阅和检索信息的基础上,形成自助式用户体验,完成图书馆服务与网络的有效对接。并通过数据的采集与应用完成精准的读者分析,从而针对性地满足读者需要,进而对读者跟踪了解,获取读者的个性化信息,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的智慧服务。

区别于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个性化的智慧服务要实现与读者的有效互动,高校智慧图书馆应利用图书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形成互联的网状服务形式,让读者通过相关软件参与到图书馆建设和管理的活动中来,实现对图书资源的有效管理。

(2) 随活化基质中碳源含量的升高(15~30 g/L),酵母菌的产气能力,对低pH值、高SO2、低温的耐受性,以及有氧条件下絮凝性和厌氧条件下的乙醇耐受性升高;生物量、有氧条件下乙醇耐受性则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蔗糖质量浓度为22 g/L时最大。

(二) 扩大信息化数据平台

高校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对于资料的时效性、多元性、公共性有极高的要求,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大数据”的快速升温,智慧图书馆的引进必将是高校图书馆建设的战略选择。

对壳聚糖-明胶澄清方法进行响应面分析,以透过率(Y)作为评价指标,响应面设计方案与结果见表3,方差分析见表4。

大数据技术也要应用于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中,高校智慧图书馆要扩大信息化数据平台,通过PC服务终端、校内图书馆办公系统等广泛收集师生的服务需求和借阅数据,再利用核心应用层将所传递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根据系统所显示的数据来分析师生的个性化信息需求,以提供科学化、个性化的知识服务,实现智慧图书馆的智慧化体验功能。

高校智慧图书馆要充分发挥感知层在智能建设方面的作用,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标签等物联网感知技术拓宽和延伸感知范围,增强信息感知能力,从而实现对图书馆全面感知和信息的全面覆盖。在此基础上智慧图书馆利用网络管理系统、云计算平台、互联网等所组成的立体网络层,在传感器的统一部署下,建立移动互联平台,将碎片化信息和所采集的异构数据进行整合,利用数字设备将信息传输给应用层,实现信息的互通。

(三) 挖掘数字化研究资源

随着智慧图书馆理论研究的深入,国内诸多大学的图书馆已经将智慧图书馆作为实践选择并落实。目前,上海大学图书馆、重庆大学图书馆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等单位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方面表现突出。

当然对于数字化资源的利用不能止步不前,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要结合数字化资源的优点,根据智慧图书馆建设的要求,加强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数字化研究资源,并进行资源的有机整合,完成数字资源的无缝对接,将各种资源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和推送,真正地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动性的提升。[6]

本研究在对综合管廊监控管理系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对于提高市政人员的工作效率有重要的意义,希望通过本文对系统的设计,能够为我国管廊监控管理系统设计和应用的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三 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策略

再次,网络信息安全是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短板。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涉及用户的财产安全和个人隐私等信息,在数据资产化成为大数据时代发展趋势的今天,这些用户资料同图书馆内部运行数据一起成为重要的数据资产,它们的安全与图书馆信息防护系统的安全息息相关,而目前网络信息安全仍然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短板,因此解决信息安全问题是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 优化管理系统,完善服务体系

高校智慧图书馆的管理系统需进行优化升级,围绕互联、高效、便捷的智慧服务特征,依托技术平台,掌握核心数据变化动向。管理系统的升级离不开技术的改进,在技术平台的运行中,以RFID技术、定位技术等核心自动感知技术为基础,在物联网环境下实现资源互联,利用各种PC移动终端将信息和服务推向用户。在大数据热潮盛行的今天,利用大数据技术将图书馆资源与用户需求信息匹配,并结合数据可视化技术,直观地为用户提供信息。馆员、用户和智慧图书馆紧密相连,精准的智慧服务系统中引进协同技术,在系统的协同作用下自动完成文献传递,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高校智慧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也要完善服务体系,图书馆组织内部要加强管理,建立科学管理机制和决策机制,通过培训、鼓励等多种方式让师生共同参与到智慧图书馆的服务体系中。在服务过程中要增强主动服务的意识,系统主动收集和强化有效数据,拓展数据资源范围,分析与掌握用户的喜好和需求,完善信息资源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便捷的优质服务。

高校图书馆要实现智慧化发展,最关键的是拥有高素质、智慧型的图书馆工作队伍,他们深知优质服务的内涵,谨记服务的各项要求,对突发事件能够准确地做出反应并灵活处理。图书馆员需要利用专业知识实现专业化操作,以科学、创新的方式为师生提供智慧化服务。

(二) 加强多元融合,推动数据应用

智慧图书馆自身需要多维、多层次的数据和资源,同时它所面临的用户也是多元的,所以高校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中要加强数据资源的多元融合。图书馆不仅要设立数据的观察点,也要设立专门的数据分析岗,变革信息的传统组织方式,经过对非结构性数据的提取和转换,将数据黏合,对于在学科知识推送中所产生的跨界数据,需要重新建立收集模型,然后再进行数据融合。例如,图书馆AR应用,建立数据的关联关系,构建内在关联性,寻找“暗契合”,达到多元数据资源的有效融合,并使之得以充分利用。伴随着“双一流”建设的逐步推进,高校对数据资源应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在“智慧化”的理念下,构建精细化、精准化的数据体系,实现对数据资源的掌控。高校智慧图书馆只有加强信息技术的建设才能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

目前,智慧图书馆在数据应用方面采用了可视化的方式达到了理想的服务效果。国内诸多高校在入口处设置了大数据展示系统,实时显示进馆人数,借阅量、通知公告等信息,这些数据的应用有利于全方位监测馆内工作情况,展示工作绩效,反思不足以及时改进,为师生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

(三) 深化理论研究,促进软件开发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掀起热潮,目前我国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在理论研究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因此高校要吸取经验,深化理论研究,以理论作为基础支撑,实现技术和管理上的进步。

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要与时俱进。除了学习国外智慧图书馆理论外,仍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理论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精神的智慧图书馆理论体系,为我国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由于数据成为重要的资产,智慧图书馆建设中作为基础条件的数据和网络等软件远远比硬件的基础设施重要得多。因此,国内高校要改变重硬件轻软件的局面,促进智慧图书馆软件的开发,必须汲取先进经验,培养专业人才,软硬件建设有机结合,才能保证智慧图书馆的顺利构建。

总之,随着科技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高校亟待重视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这需要智慧图书馆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不断强化理论,扩大应用平台,深入挖掘有效资源,形成智慧化服务体系,并促进高校图书馆的转型与创新,为智慧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例如,学生在学习multiparty这个单词的时候,教师就告诉学生,multi-是一个单词的前缀,表示 “多”的意思,party这个单词学生都认识,因此就可以推出这个单词的意思是“多党的”。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EB/OL].[2012-02-15].http://www.gov.cn/jrzg/2012-02/15/content_2067781.htm.

[2] 卢志国,蒋燕萍,倪代川.论智慧图书馆服务与大学图书馆公共性的实现[J].图书馆,2015(10):47.

[3] 上海交通大学.智慧图书馆支撑世界一流大学建设[EB/OL][2015-05-26].http://news.sjtu.edu.cn/info/1002/110719.htm.

[4] 郭晶.上海交通大学智慧图书馆之“型”与“行”[J].中国教育网络,2011(11):23-24.

[5] 杨新涯.四大应用系统引导智慧图书馆建设[J].中国教育网络,2013(9):71-72.

[6] 李丹.大数据时代关于智慧图书馆的几个研究问题探讨[J].赤子,2014(13):623-625.

本文引用格式: 陶蕾.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的路径与策略刍议[J]. 教育现代化,2019,6(72):108-111.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2.039

基金项目:

基金项目: 本文系淮南师范学院2016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图书馆MOOC个性化服务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2016xj24 )。

作者简介: 陶蕾,女,淮南师范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情报学。

标签:;  ;  ;  ;  ;  ;  

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的路径与策略刍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