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水平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选择_所有制论文

人性水平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选择_所有制论文

人的本质的层次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所有制论文,生产资料论文,本质论文,层次论文,形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是类、群体与人体三重形态的感性统一,因而人的本质就先在地包括类本质、群体本质与个体本质三个层次〔1〕。 但是这三个层次的具体生成并不是齐头并进、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展开的。同时,人的本质的展开又反过来影响和规定着生产力的发展及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选择。于是,人的本质的层次的展示就同时构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选择的人性根据,人的本质具体展开到什么程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就相应发展到什么程度。类本质表现时代决定着生产资料的绝对公有形式,个体本质表现时代的所有制形式则必然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而群体本质作为类本质向个体本质过渡的中介性表现,它对应着生产资料的群体占有形式。由于人类历史是由类本质经群体中介而达个体本质自由表现的差异化发展历程〔2〕, 因而以充分展开的人性为根据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发展也应是公有私有的不断递进过程,而最终达到人之本质的三种表现形态的感性统一,则又要求多种经济形式的长期互补并存。这种状态下,任何以一种所有制形式完全代替另一种形式的作法都可能是对人性的简化理解,它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选择的人性根据

迄今为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种形态,即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生产资料私有制。而之所以会产生这两种形式,我们认为是由于人性的限制所致,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生成必须有其本然的人性的根据——因为,作为能动的存在物,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人而展开的,毫无人性根据的社会选择,既没有意义,更不会长久。具体而言,生产资料公共所有制形式是依据于人的类或群体的同一性的。这种类的规定既是人格平等的根据,也是经济平等的根源,这种类同一性向生产和经济领域的平行推移就直接对应着生产资料的公共所有制形式。群体同一性决定的生产资料群体所有亦是同样的道理。

详细而论,人的种的自然同一性,人的肢体形式、肉体结构以及相应的食物系列的统一既是人类认同的自然基础,也是公有制建立的最直观的人性根据,没有这种自然基础,人类认同就成了空中楼阁,就不会有后来凝结的社会公众及相应的集体劳动形式,因而也就不会有公众的共同占有。然而,人的这种自然同一性又是在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差异中形成的。虽然,人之间的类同一性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种同一的展现却需要差异的映衬,丧失了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进化差异的铺垫,人类认同的大厦也是无法构筑起来的。然而,这一切都必须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完成,只有人的社会同一性,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才是人类认同的根本原因,这种类本质是公有制得以建立的最坚固的人性基础。

直观上,人的确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个体存在物,然而这些个体又都具有相对于动物而言的自由自觉的实践功能,这种同一的实践功能是人类认同的客观社会前提。(1)相同的活动自觉性。 “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3〕, 而动物的生命活动只不过是有机体对环境刺激的一种被动反应的总和,所以人类个体具有的这种活动自觉性既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又是人类认同的重要方面,而人类认同活动本身又体现和延续着人的自觉能动意识。(2 )相同的活动自由性。动物必须以自己的躯体来适应环境,以维持种的生存和发展,而人却可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性地改变自然,使自然适合自己的生存需要。所以动物的发展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人却可无限地创造自然界,故而人类个体所具有的活动的自由创造性也构成了人类认同的根据之一。(3)社会性在劳动认同过程中表现出来。人是社会的人, 每个人从呱呱落地就必须置身于历史强加给他的一定的现存的社会关系之中,离开这些关系人就不是现实的人,而只能是潜在的人,可能的人。而人的这些社会关系又是在人与自然的差异和斗争中通过人类认同而实现的。虽然人作为“一切动物中最社会化的动物显然不可能从一种非社会化的祖先发展而来”〔4〕。但人的社会与动物的社会有根本的区别, 动物的共同协作是无意识的本能,只有人才“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5〕。由此可见,人的有意识的社会认同, 既是人之为人的条件,又是人类生存的现实状况,它本质上决定着生产资料的公共所有制形式。

相反,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的基础在于人的个体本质的客观存在,在于个体间的各种差异使个体成为独立的这一个。没有人的现实的个体性,没有对个性的自我意识,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也就无法存在,因为私有制之根正是在个体间的差异中获得生存和扩展的空间的。

具体而言,个体间的差异涵盖自然差异、社会差异等方面。自然差异包括遗传和不同自然环境对个体的影响等。遗传是生物体结构和生理机能由上一代向下一代的传递。不同的父母因其各种差异的存在必使其下一代产生一些基质的不同,就是同一父母也不会产生两个完全相同的遗传密码,这就决定任何个体间都必然存在着自然差异性。个体的自然差异也指不同的自然环境的影响,这实质表现为个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人之间的自然差异是个体本质生成的自然条件,但个性的最终形成应归根于人之间的社会差异的存在。人的性格是在社会交往和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社会分工的差异无疑铸造了不同分工集团间个体的不同心理性格,于是便有农之持重,商之奸巧,游牧则浩荡洒脱之说。社会承传是指先辈对下一代发生的关切性影响,如遗产的继承,职位的提让等。不同的社会承传使个体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关系,它是个体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一种先在的财产或职位优势决定其较高的生存起点,是个体纵向差异关系对横向社会平等的公然侮辱,是个体本质与类本质的现实冲突。个体差异的形成也受着个体自身主观努力程度的影响,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方法的不同选择,二是奋进刻苦程度的差异。由于先在自然、社会差异的有限性和可变化性,个体主观努力程度的差异构成了个体道德水准、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和其他各方面差异的最关键因素,这种情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明显。

个体间差异的存在及其表现为个体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基础。所谓个体意识就是人们对自己作为一个有别于他人的单独个体存在的感悟和体验,它是人之客观物质系统相对独立性在人脑中的反映。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必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个体对这种差异的感知就使个体同他人分离开来,于是人们便产生了明确的个体意识,具有这种个体意识的个体的生存占有向生产资料的迁移,就带来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化。

综上可以看出,公有制和私有制作为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占有形式,都有其人性根据:公有制对应着人的类本质和群体本质,私有制则对应着人的个体本质。因而,终极意义上,任何以一种所有制形式完全取代另一种所有制形式的理论主张都可能是对人性的简单化理解。至于不顾具体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性的展示程度而一味追求生产资料的极端私有化或一大二公的作法则更是对社会的破坏和人性的践踏。早在19世纪中期,马克思就从社会存在方面揭示了人的类的或群体本质,并认为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制形式间的冲突必将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而影响到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而中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推行的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由于忽视了人之间的个性差异和人的个体本质的客观存在,因而难以将个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从而造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滞缓。由于人是类本质、群体本质与个体本质三重形式的感性统一,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之间也出现了互渗现象。资本主义的改良一定程度上实质表现出了一种公有化的倾向,如社会福利普遍实施,能源、交通收归国有等。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也在利用人的个体差异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以及企业管理等方面,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借鉴一些成功的经验。这一切实质都是在从丰富复杂的人性中挖掘潜能,由此看来,多种经济形式的互补并存或不断交替发展或许具有更大的科学性和更强的生命力。

二、人性的历史展示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具体选择

人的类的、群体的、个体的本质展现并不是同时完成的,而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实现的。原始蒙昧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当低下,人们就象牲畜一样服从自然的权力。这时人的主体性无法体现在单个的生命个体,而是体现在自然联系在一起的代表类的人群共同体之中,任何个体只有自然地与类粘在一起才能获得与大自然对抗的现实生存力量,这是人的类本质表现时代。类本质表现时代,既没有群体和个体观念,也没有被意识到的现实的群体和个体生存,因而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是绝对公有的。这种类的占有是相对于其他物种类的“个性占有”,类被当作“一个”。“他们这一个类”不仅与其他物种争食物来源,而且争生存空间,同类中个体间的差异完全被其同一性淹没。由此可见人之间的同一性越具有现实根据,越在生产生活中表现得强烈,越被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这个绝对的公有制社会,人们共同劳动、共同享受,过着一种完全大同的清贫生活。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口的不断繁衍,人的能动性得到了一定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也不断扩展开来,于是相近的人类群体之间便有了接触。这种交往一经实现,人的类意识瞬即土崩瓦解,各自的类便在其观念中缩化为一种群体;同时,同一类块的不断加大也造成了生产生活统一指挥的困难,于是沿着血缘地缘的差异而分化为许多群体就成为必然。由于群体分化以及由这种分化而带来的利益冲突,战争就不可避免了,而不断的战争又反过来加深了人们的群体意识,因为在社会的大动荡中,人们必须归属于一定的群体才能获得生存。这时,一切以群体为重的行为方式和道德规范,在维持群体生存发展的同时,也压抑着同一群体中个性的展示,这是一个群体本质的表现时代。

群体本质表现时代,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是群体占有的方式,这种群体占有是相对于其他群体而言的。其他群体被当作非我群体的“一个”,生产资料的绝对公有观念就被这许多的“一个”分化瓦解了。这种分化以利益的差异为根据,它为个体意识的产生开启了一条认知方式之缝。这时同一群体的人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共同生活,只是这种“共同”因其他群体的存在而变得相对起来了。

“人是什么样的,这与他们的生产相一致”〔6〕,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智慧的增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个体间先在的各种客观差异的经常表现,使原始人对自我与他人的不同形成了一种既定感知,于是个体意识便沿着人之间的差异之隙生长出来。与此同时,生产力的进步使原始人由过去的因食物匮乏疲于奔劳转而变为饱食有余的良好状况,即出现了剩余劳动产品,个体生存占有意识向剩余产品的移动就产生了私有观念,而私有观念向生产资料的渗入则又构成了私有制的起源。

从以上可以看出,人的个体意识的产生是早于私有制的,个体意识构成了私有制的逻辑铺垫,而个体意识又是在人之间的差异中形成的。个体意识产生较早,但任其充分表现的时期却来得较迟,因为个体本质的充分表现需要生产力的大力支持。当生产力水平尚未开垦出个体表现的用武之地时,个体意识是难以充分张扬的,它必然被压制在群体规范之中,即使私有制形成之后,个体表现仍然受着类或群体人文精神的制约。于是便形成了个体表现与类或群体规范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不仅推动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且推动着社会向着更符合人性的方向不断进步。所以真正的个体本质表现时代应是个人所有制与其高度内化了群体道德的个体人文精神相一致的时代,即生产力为个体表现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的时代。

个体本质表现时代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必然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这时人的本质已最终剥脱落实到了个体本根。人由类本质经群体本质到个体本质的表现过程就是逐步由抽象到具体,由高层次同一向低层次同一即由同一到差异的层层剥脱的过程。所以个体本质是人的现实本质的具体硬核。过去的一大二公实质就是排斥人的个体本质,依赖思想教育和政治手段将人的个体本质完全压缩在类的或群体本质的规定之中。但由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毕竟不可消除,因而人的个体本质就必须要表现出来。大锅饭时期“有所匿其力”的现象不正是人的个体本质被压抑的一种曲折表现吗?

三、人的本质层次的感性统一与多种经济形式的互补并存

由于人的本质的层次对应着相应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所以人作为类本质、群体本质与个体本质的感性统一就决定了公有、私有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互补性并存。

然而,由于人的本质层次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都存在着错位现象,所以随时调适生产关系就成为调动人们劳动热情的最根本手段。当今世界上,一些国家在所有制关系上产生的国有化、私有化、集体化三种所有制的相互转化,或公有和私有的相互转化,根本原因可能就是人的本质固有的丰富性表现造成的。由于人的本质具有复杂的层次性和强烈而全面的表现性,因而当社会不能或没有能力同时展示人的本质的丰富性的时候,人的本质的各个层次的显现就只能在时间流程中“各领风骚许多年”地轮流坐庄了:当公有程度过份压抑人的个体本质的展现时,人的生产积极性就会丧失,这时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就必然首先是人的个体解放,是人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亦即是被压抑的人的个体本质的张扬,于是与个体本质相对应的私有化就在所难免;而当私有的程度影响到人的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同一存在时,当人只作为单一的个体本质表现者而出现时,人的生产生活的激情也会因片面的生存而弱化。这时,生产力的解放同样首先是人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是人的类性解放,即是人对自己的类同一性的复归。于是与类本质相一致的公有化就可能应运而生了。当然,人的本质的某单一层次侧重表现时期,丰富的人性要求及其相应的一定范围的社会机制也是存在的,但这些非主体的其他层次的表现并没有取得应有的表现地位,而是处于一种唯唯喏喏的状态。譬如:公有制时期,对个体本质表现的弥补是通过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而实现的。按劳分配就是要承认个体间的差异,把劳动收入与个体的劳动能力、劳动态度、劳动实绩相挂钩,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这一定程度上切近了人的个体本质。但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下,个体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毕竟要通过群体这一繁杂中介,这种基础的间接性,影响了按劳分配潜能的发挥。同时,公有制下生产资料的管理者同样要表现其个体本质,关心其个人利益,如果这时没有强硬的抑制其私欲恶性膨胀的法律制度,那么只要其个人有意地压制个体欲求的道德修养稍有松懈,利用公有制为自己谋私利的现象就势必发生,这种腐败的漫延必然导致生产力发展的衰落。

私有制时期,对人的同一性类本质或群体本质表现的补偿是社会福利的普遍化实施,这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的极端私有化时期,人的个体本质的表现几乎淹没了人的类本质同一性的存在。资本家对工人的压迫和盘剥,使工人不仅经济上极端贫困,而且丧失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人格,他们就象动物一样地生存。这样的情况下,被压抑许久的人的类本质必然会出面来干涉个体本质表现的肆无忌惮。工人为获取必要的生存权利,逐步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波澜壮阔的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运动,使资本家们认识到完全没有平等的经济剥削会使剥削本身因丧失制度的根基而化为乌有。于是象社会福利,提高工资等一系列缓和阶级矛盾的举措便得以出台,这不仅从另一角度挖掘了人的潜力,而且对保障资本主义的稳定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综上可以看出,绝对的公有或绝对的私有都是背离了人的本质的全面生存和发展要求的,而以一种所有制永恒代替另一种所有制,本质上来说就是要用人的本质的一个层次来取代另外的层次,这实质上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的本质是人生存的根据,它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反映。人的类本质是人区别于自然、动物的内在规定性,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映。没有人的类本质也就没有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没有生产力的发展,人也就根本无法存在。由于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决定了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下的多种经济形式的互补并存,于是才有了今天公有与私有的互渗现象。公有制下按劳动分配对公有制的补偿,私有制下人权平等、特别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社会福利对私有制的补偿都是根据于人是类本质、群体本质与个体本质感性统一这一原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有私有的互渗将越发接近不断发展着的人的本质的层次间的本真关系。那么一个国家的所有制形式究竟是公有制占主体还是私有制占主体,这不单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各国根据自己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实际情况有权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是一个强调群体精神的国家,但我想,符合人性全面发展的“三个有利于”原则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选择的根本依据。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已朝这个方向迈出了辉煌的一步,只要这样走下去,相信祖国的富强指日可待。

注释:

〔1〕参见《差异与人之本质的生成样态》, 《吉首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2〕参见《论人类的社会的差异化发展》, 《社会科学辑刊》1995年第2期。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16页。

〔4〕〔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151、152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页。

标签:;  ;  ;  ;  ;  ;  ;  ;  ;  

人性水平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选择_所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