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领导改革必须改革党的自身建设_党建论文

党领导改革必须改革党的自身建设_党建论文

领导改革的党必须改革党的自身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身建设论文,领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党的自身建设,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自觉推进党的自身现代化,是新时期党的建设实践的迫切呼唤,是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对党提出的客观要求,是我们党必须解决的一个历史性课题。本文就改革党的建设的必要性试提出粗浅思考。

一、党的建设的改革是新时期伟大实践的必然

新时期的伟大实践就是中国人民在党领导下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实践,既包括社会主义建设的改革开放,又包括党的建设的改革。改革开放的提出就意味着党自身改革的开始,在改革开放中建设好党就必须改革党的自身建设。

首先,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看,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但从一定历史时期看,现代化进程的快慢顺逆,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处于领导地位的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否正确有效。回顾改革开放酝酿产生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党首先从价值认识角度反思自己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严重失误,改革开放即由此起步。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之所以发生“文革”这样严重的全局性错误,是党的建设中长期存在的严重缺陷及其弊端所带来的恶果。党要实现自己孜孜以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就必须纠正过去的错误。而要保证党不再重犯这样严重的错误,就必须改革党的自身建设,以铲除错误可能发生的根源和土壤。所以,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所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中,首先是以严格的自我批判精神,深刻揭露党内思想僵化、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等问题给党和人民造成的严重危害,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问题的。

在邓小平思想上,国家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建设的对外开放,从来都同党的自身改革联系在一起。党的自身改革是改革开放的题中应有之义。他在阐述改革开放的大政策的同时就对党的建设提出相应的要求,而这种要求首先就是对自身建设的改革。例如,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要求全党打破思想僵化,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改革,“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提出“实施正确和有效的领导”是党“必须认真考虑和努力解决的问题”;提出民主法制建设,明确地指出党内违反民主集中制、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等问题所产生的严重弊端,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 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1980年8月,也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过后的八个月, 邓小平就明确而系统地提出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此后,改革每深入一步,邓小平都会反复强调党的建设的改革;而改革开放遇到阻力和挫折,邓小平也都首先剖析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中的存在问题。特别是在1989年政治风波后及1992年的视察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又反复强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就要花大力气抓好党的自身建设。

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中已经在实际地进行着党的自身改革。例如,废除事实上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实行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健全党的制度建设,使制度和法律不因党的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探索党的领导权力的集体交接,保证党的中央领导核心的平稳过渡等等。这无一不是对党的建设的大胆改革,而这些改革又无一不是包含在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大文章之中。

其次,改革党的建设是改革开放中建设党的成功经验与失误教训给我们的启迪与警示。这突出地反映在党的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方面。

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共产党人价值观,一直是新时期党的思想建设的主要课题,新时期党的建设实践对此作了不懈的努力。改革开放以来,党内在共产党人价值观问题上始终存在着思想斗争,党中央一直重视对全党进行共产党人价值观教育。邓小平同志自改革开放以来多次讲坚持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把这作为党的政治优势之一。江泽民总书记十分重视党的思想建设,多次强调要解决共产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面对改革开放中党员思想观念变化的各种复杂情况,我们党曾经进行过多次主题鲜明的思想教育。为了增强教育的有效性,中央和各级党的组织一直在努力探索适应新情况、新环境的思想教育路子和方法,然而其效果却总不如人意。党的思想教育仿佛成了“抓不好”也“不好抓”的难题,出现了“不抓不行,抓也不行”的令人难堪的局面。面对党的思想教育中的尴尬,大多数从事经济建设实际工作的党员干部,认为原有的党建理论和党建工作脱离实际,难于在实践中切实有效地发挥指导作用;而从事党建理论的宣传教育和研究工作者则感叹实践不照理论做。党内思想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各执一端的极度矛盾冲突的现状,谁都不否认但又谁都无可奈何。

在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面前,是用原有理论去套裁实践;还是尊重实践,努力探究错综复杂的实践现象背后隐藏着的客观规律,从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新的理论和原则?这两种不同的思想方法指导党的思想教育工作,自然会有不同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思想教育工作,实际上是前一种思想方法占了主导地位。因而尽管我们不断地寻求思想教育的新方法,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技巧,但这都没能使党的思想建设出现令人满意的改观,到后来大多流于形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引起党员干部的逆反心理和厌烦情绪。实践表明,这样的思想教育工作已经走到了尽头,实践呼唤着改革党的思想教育,大胆突破思想教育中某些传统的观点和思路,开创新的能够适应和引导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推进我国现代化的思想建设路子。

同样,新时期党的制度建设实践,也要求改革党的自身建设。这在反腐败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党内腐败现象呈蔓延扩张趋势的土壤条件之一是党的制度建设中的缺陷和弊端,不改革党的制度建设就难以从根子上铲除腐败。因此,尽管我们党在严惩腐败方面决心大、手不软,中央纪委查处了不少大案、要案;中央近年来连续制定了许多党纪、党规,来严格约束党员干部的言行,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我们不难看到,正是由于党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问题,而无法给党纪党规提供必须的权威支撑,党纪党规缺失了它应有的权威,才使党内腐败难以遏止,且屡反屡长。体制机制出了问题,腐败非但难以铲除,相反还坑害了一批党员干部。新时期党的制度建设的实践表明,如果不从党的体制机制的整体上和内部要素之间的科学组合上着眼着手,单是分散地针对各种具体情况发布文件规定,那么文件再多也对各种具体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防不胜防,堵不胜堵。因此,必须改革党的执政领导体制和党内运行机制,“针对已暴露出来的问题,完善已有的制度,逐步建立新的制度。成熟一个颁布一个,逐步配套,为实施有效监督提供制度保证,”(《江泽民在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96、1、26)使党的组织、 党员干部的一切活动都在制度化的轨道上正常运行,减少随意性,增加规范性,用制度来防范和遏止党内各种消极现象,从根基上有效而又持久地反腐败,使腐败现象的产生尽量遏制在最小范围内和最低程度上。

正是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思想,正是总结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实践,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首先指出:“新时期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保证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党的自身建设也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此后,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又提出“用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运用已有的成功经验并进行革新和创造,改进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和工作方式”。尽管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只是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问题上提出用改革的精神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提出要进行革新创造,但实际上应该把改革精神扩展到整个党的建设中去。这是符合邓小平党建思想的,也是新时期党的建设发展的必然。

二、中国的现代化要求改革党的建设,推进党的现代化

改革党的建设的实质,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自觉推动党的前进与发展,把党建设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领导者、组织者,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发展到今天,已经把推进党的现代化,使党更好地发挥先锋队领导作用的问题摆到了我们面前。

第一,党的建设要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服从和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正是由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所决定,我们必须自觉推进党的建设的改革。

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不同的历史任务,决定着党的领导制度、活动方式应该有所不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我们党相应地改革党的自身建设,以适应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列宁曾经指出:“俄国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向我们提出了新的任务,……必须考虑这种新的任务,寻找新的斗争形式,确定与之相适应的策略和组织形式。”改革开放使我们党处于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中,面临着全新的历史任务,党的建设遇到了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党不可能完全搬用过去在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时期行之有效的党建方法,而必须寻求新的方法和路子。这些都要求我们党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理论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以改革的精神来观察处理党建问题,勇于破除传统党建观念的束缚,在中国经济走向市场化、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历史条件下,大胆开创新的党建理论和党建实践。

第二,党要领导中国社会迈向现代化,首先必须努力超越自己,克服自身原有的某种局限。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身是近现代社会大生产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现代性不容置疑。但是,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作为引导社会前进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自身也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在今天中国社会的巨变中,就表现为党一方面必须克服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条件给自身带来的各种历史惰性和消极影响;另一方面要敢于“否定自己”,勇于超越自己在以往发展过程中曾经建立并行之有效,而今天却已不适应社会前进需要的那部分思想观念、组织形态、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

我们以往的建党思路和某些党建观念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体制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这同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当时的历史任务密切相关,因而带有较多的战争环境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印痕。这里面有许多是正确反映了当时环境下党的建设的客观规律,但也有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不可否认,在党的建设发展过程中,也曾存在一些不科学的党建观念,并且是同过去长时期存在的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认识偏误相掺和的。当我国在整体上还处于传统农业文明社会时,党的建设中的这些历史局限,还因与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基本状况相适应而较少显露来,然而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迈向现代化的历史步伐大大加快,社会的急剧变化一下子把这些原先以隐性状态存在的缺陷和偏误近无遮蔽地显现出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实践的前进,现代化进程与原有党建某些观念的冲撞,社会生活发展与党的领导体制、党内运行机制弊端所产生的摩擦,还将会引起一些党员思想上的迷惘,这是我们应该清醒预见到的。改革党的建设,克服自身的历史局限性,是党不断超越自己,葆有强大的生机活力,把党自身推向前进的需要。

第三,改革党的建设是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社会全面进步对党提出的要求。

政党与社会是双向作用的关系。一方面,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客观存在的各种矛盾都会在党内有所反映,对党自身及党领导的现代化事业有着一定的影响和牵制。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全面领导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领导着中国现代化的实际进程,党的路线政策、党的领导活动、党的自身状况,都会对社会、对国家发生重大的作用。正是从这一点上说,党直接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由此,党的建设必然同整个中国目前发生的伟大变革紧紧相联,中国的现代化必然要求党自身不断改革,这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逻辑必然。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即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方位的深刻变迁过程。因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要有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要有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法制化,以及开放进取的社会主义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我们党是执政党,党处于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的中心,党的执政领导体制和党内运行机制成为国家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党的执政领导体制在主要方面规定着国家政府行政体制的构成,党内运行机制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府行政机制的运转。我们党的党内运行机制中,由制度不健全所带来的过度集中、人身依附、党内民主不充分等缺陷,实际上是国家政治体制中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高度集权、权大于法、官僚主义等严重弊端的存在和较难克服的主要原因之一。不改革党的自身建设,就难以从根子上解决国家政治体制中的这些严重弊端。从党的十三大以后,党稳步实施政治体制改革。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核心部分的改革亦将提到改革日程上来。只有适时推进党的建设的改革,解决党内由制度建设不健全而带来的上述严重缺陷,我们才能真正搞好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切实有效地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现代化。

并且,党要更好的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把握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稳定发展的主动权,把社会变革中各类矛盾冲突有效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而不致出现社会激烈动荡的局面,就必须改革党的建设。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我们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为了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而在社会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必然始终存在着经济基础与社会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一个侧面上,反映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党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执政领导体制和缺陷同现代化经济建设之间的摩擦冲突越来越尖锐。这种摩擦冲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表现为腐败现象干扰和阻碍改革的前进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表现为人民群众与党和国家政府机关之间一定程度上的疏离、隔膜,甚至在一些地方弥漫着某种严重不满情绪。这从理论的角度说,实质上是市场经济这一社会经济基础与计划体制模式的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如果对此掉以轻心,社会经济生活的前进与社会政治发展的迟滞,这两者之间的张力过大,就难免会酿成新的社会动荡甚至出现某种危机迹象。正由于此,改革党的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推进国家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改革党的建设密切结合、通盘筹划,并需要全党的不懈努力和艰巨探索。

三、改革党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

党的建设的改革是党发展前进的内在动力。世界上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成长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改革党的建设,提出和创造新的建党理论、开创新的党建实践的历史。即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理论指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同时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条件、历史任务对党的不同要求,在斗争实践中对原有的党的政治策略、组织形式、领导制度、运行机制等加以改进和改造,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政党得以不断发展壮大,乃至成为领导国家政权的执政党。

例如,列宁创建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就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西欧国家的工人党在斗争策略、建党途径、组织形式和党内领导机构、运行机制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建党思想的指导下,在中国这样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又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党的建设的道路,这与列宁创建党、发展党的过程又有着明显的不同。列宁、毛泽东等在当时敢于突破马克思主义政党已有的理论和实践,大胆进行新的实践,概括创造新的理论,不也正是一种改革、创新吗?!再看今天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建设理论——邓小平建党理论不也是提出了许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很少或还没有来得及提出的问题,正在开创一个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新的建党理论体系吗?!所有这些实践和理论的改革创新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但又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发展丰富,是党的建设实践的不断前进。可以说,没有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后来马克思主义政党领袖和这些国家整个党的创造性的实践,就没有今天生机勃发、成功经受了一百多年来世界历史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而在当今人类历史发展的重大关头一直代表着历史前进的方向,并切实推动历史前进的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改革党的建设是国际、国内党的建设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八十年代末期,原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政权相继夭折,这些国家的党分崩离析纷纷解体。世界政治风云急剧变幻,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造成这些国家历史进程曲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未能适时地提出、并正确地进行党的建设的改革。

原苏联、东欧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党都是按照原苏共党的体制模式创建发展起来的,苏共党的体制缺陷就成为这一类党的共同缺陷,这些国家的党在领导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就出现几乎相同的重大错误,这些错误又因党的体制的限制无法得到及时纠正,而逐渐酿成党和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危机因素。这些国家中有的党曾先后试图进行某种程度的改革,但或者因苏共党的干涉、或者因思想禁锢无法突破原有理论和实践的束缚都没能走出一条路来。于是,这些危机因素的不断积累、沉淀、最终以社会全面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使党和国家政权处于严峻复杂的局势之中,逼得党进行改革。然而,苏共党和东欧国家党在改革中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而是背叛马克思主义,走上了改革的歧路。这首先在这些党内引起极大的思想混乱,许多党员干部动摇乃至放弃共产主义价值信念。一个党没有了正确的共同的价值信念就犹如人没有了灵魂,思想的涣散必然带来组织的崩溃。这些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党的自身建设党就很难巩固执政领导地位,而不正确地把握党的建设的改革,就可能给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与原苏共党和东欧国家党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中获得强大的生机活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正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辉煌灿烂的前景。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党以邓小平的创新的党建思想来指导党的建设,并把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自觉地与我国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结合起来,把党的建设置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这一大背景中思考认识。因此,改革开放中本身包含着改革党的建设的内容;在改革开放中建设党,本身就包含着党自身改革的意蕴。正是这两者的统一和相互作用,推动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胜利前进。

应该说,我们现在明确地提出改革党的建设,已经不是什么“有突破性意义”的观点,而只不过是对新时期改革开放和党建实践的总结和认识的深化罢了。尽管如此,本文以为还是要在这里提出党的建设的改革问题,以求进一步解除我们思想上还有的束缚,与党内更多的同志取得共识,提高我们的自觉性,使改革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改革开放相互推动、共融于一体,汇演成更加宏伟壮阔的中国社会快步迈入现代化的伟大历史风云。

标签:;  ;  ;  ;  ;  ;  ;  ;  ;  ;  ;  ;  

党领导改革必须改革党的自身建设_党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