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_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工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重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经济效益论文,评价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本身必须是经济效益指标,且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和导向性等特点。现行工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工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建立工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首先明确和正确理解工业经济效益的内函。

我们认为工业经济效益内涵是:工业经济效益是工业经济活动中,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较,亦即经营成果与劳动消耗、劳动占用、技术进步(或称科技投入)之间的比较。它有绝对数和相对数两种表现形式。这里,用劳动消耗、劳动占用反映投入要素数量的变动,用技术进步反映投入要素质量的变动。基于此,构建工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本身必须是经济效益指标,符合经济效益质的规定性。

2.全面性原则。指标设置应能够全面反映投入要素数量和质量变动效益。包括劳动消耗效益、劳动占用效益和技术进步效益。

3.可比性原则。为消除不同工业经济活动规模对经济效益绝对数的影响,比较和评价,评价指标采用效益指标的相对数形式,同时注意分子、分母计算口径的可比性。

4.可操作性原则。一是指标所需计算资料真实可靠,易于取得;二是指标少而精,避免功能重复;三是,对个别指标的计算略作调整,使指标体系能够用于宏观和微观工业经济效益评价;四是便于综合评价,一律采用正指标。

5.导向性原则。通过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考评,有助于企业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经营,加强管理和降低成本费用水平,把工作重点引导到提高经济效益上来,并对企业的非正常化行为起约束和规范的作用。

二、现行工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缺陷

由国家计委、国家统计局等部门于1992年联合制订实施,1993年重新修订的现行工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于纠正片面追求产值速度,忽视效益的现象,起了积极的作用。我们认为,该评价指标体系尚存在以下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1.它主要满足宏观管理需要,难以对微观工业经济效益作出科学合理评价。这主要表现在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工业资金利税率两指标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基础采用的是工业增加值,而工业增加值虽然可以反映一定时期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具有较完整的物质内容,一是国民经济的核心指标,但同时应注意到,在工业增加值核算中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和大修理基金项内容,不同企业固定资产规模、种类以及折旧方法不同,其他条件即使一样,计算出的工业增加值和全员劳动生产率也会有所差异。工业资金利税额指标的计算基础为利税额。利税额由税金总额与税后净利两部分组成,纳税是企业对国家应尽的义务,在新税制下,作为流转税主要部分的增值税实行价外征收,不论盈亏与否企业必须如数按期交纳,它不直接形成企业的经济效益。现代企业制度下,税后净利是企业自我改造、自我发展和职工福利改善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企业投资者、债权人关注的指标。由于利税率指标包含企业创造的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两个方面,用它反映微观效益是不恰当的。我们建议在评价微观工业经济效益时,应该以税后净利为基础计算净利率指标。

2.它不能确切反映工业经济活动的效益。目前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往往实行多种经营。工业企业也不再单纯从事工业品的生产经营,同时还涉及到证券投资、房地产、商贸等经济活动,这些活动无疑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收益,而现行工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中个别指标的计算并没有将非工业经济活动的内容予以剔除。例如,计算工业资金利税率和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时,所分别采用的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两基础指标中,均包括其它业务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等非工业经济活动成果;再如营运资金周转率的计算基础为营运资金,它源自企业的财务状况变动表,也并非完全用于工业生产经营活动。

3.指标设置不全面,部分指标功能重复。现行评价指标体系,仅包括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方面的效益指标,缺乏技术业务效益指标,这不利于促使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其内含扩大再生产道路。同时存在部分指标功能重复问题,指标之间具有包容性。如工业增加值率已内含在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之中,工业产品销售率已内含在工业资金利税率、工业成本费用利润指标之中,由下列分解式可以清楚看到这一点:

另外,工业增加值率是间接反映物耗效益的指标,而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是反映全者劳动消耗效用的,由于没有设置直接反映活劳动消耗效益的指标,导致在进行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时,客观上加大了物耗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这显然不够合理。

4.指标计算不科学,个别指标导向功能差。

(1)工业产品销售率。工业经济效益考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规定,它是指一定时期现价销售产值与现价工业总产值之比率。这是两个产出指标之比,不是经济效益指标,不宜作为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同时,由于销售产值的核算,不论产品是否本期生产,只要本期销售均统计在内,而工业总产值仅反映本期生产的工业品价值总量,不包括初期生产本期销售的工业品价值,分子分母核算口径不一致,使得该指标无法准确反映报告期产品生产已实现销售的程度和产品的适销程度。

(2)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方案将其解释为报告期实现的利润总额与成本费用之比。由于利润总额中如前所述含有非工业经济活动收益,且方案规定的成本费用不含其它业务成本和投资成本,导致该指标既不能反映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劳动消耗效益,也不能反映企业全部经营活动劳动消耗效益。

(3)工业资金利税率。方案将其表述为报告期已实现的利税总额与同期资产(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净值)之比,反映企业资产运用效益。该指标的问题在于:一方面分子利税总额含有非工业经济活动成果,分母资产中也并非完全用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分子利税总额是企业综合运用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及递延资产等在内的全部资产获取的,而分母中仅包括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两项,不能代表企业的全部资产,这样使该指标既不能反映工业经济活动的资产运用效益,也不能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运用效益。

(4)由于工业增加值无论采取生产法还是分配法核算,反映的都是一定时期工业生产成果,而非经营成果,因此,以此为计算基础的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不符合经济效益的内涵,不宜作为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5)营运资金周转率。方案将其解释为一定时期产品销售收入与同期平均营运资金的比率。反映营运资金周转速度。该指标的不足在于:一是按财会制度规定,营运资金为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差额,而流动资产中的短期投资和一年到期的长期债券投资并非用于工业生产经营活动;二是产品销售收入不仅仅是自有流动资金带来的,而是包括举债在内的全部流动资产综合运用的结果,尤其是那些主要靠借款进行生产经营的企业,流动负债是其获得销售收入的主要因素;三是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均为时点指标,当前者小于后者时,营运资金为负,营运资金周转率指标就无法计算,这种情况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经常存在的。营运资金为负数。营运资金即使为正数,但若其数值甚微,计算出的营运资金周转率很高,显然也不能客观反映企业资金利用的真实情况。因此,该指标设置不仅缺乏科学性,而且有时还缺乏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工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新构建

鉴于现行评价指标体系的种种不足,有必要进一步重塑,以便对工业经济效益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基于上述构建原则,我们认为可设置如下指标:

1.工业全员人均利税率。指报告期实现的工业利税额与同期全部工业职工平均人数之比,反映宏观工业活劳动占用效益。计算公式为:

在反映微观工业活劳动占有效益时,可将上式分子改为报告期实现税后净利,计算工业全员人均净利率即可。上式可分解为:

工业全员人均利税率(或净利率)=工人人均利税率(或净利率)×工人占全部职工比重

可见,提高工业全员人均利税率(或净利率)企业一方面必须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努力扩大生产和销售,提高职工素质,降低成本费用,提高工人人均利税率(或净利率),另方面本着高效、精干原则合理配置各种人员,优化劳动组合,适当提高工人在全部职工的比重。

2.工业资产利税率,指报告期已实现工业利税额与同期工业用平均资产之比,反映工业资产宏观运用效益,计算公式为:

式中工业用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净值,无形及递延资产,且平均资产=(期初资产+期末资产)/2,有关资料源自企业的资产负债表。

在反映工业资产微观占用效益时,需将上式的分子改为报告期已实现工业税后净利,计算工业资产净利率指标即可。

资产利税率或净利率指标具有较强综合性能,它可以反映资产的增值能力、流动能力以及企业的偿债能力。这可从下述分解式中得到体现:

上式显示,提高资产占用效益,企业管理当局必须有效配置各种资产,合理确定流动资产占工业用总资产的比重,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同时采用各种营销策略和手段,加速流动资产周转,提高销售利税(净利)率。

3.科技进步贡献率。指报告期科技进步增长率与同期工业销售产值增长率之比,反映科技进步效益。计算公式:

式中,科技进步增长率=销售产传题增长率-α×资产增长率-β×职工人数增长率,α、β分别为资产弹性系数和职工弹性系数。

4.工业成本费用利税率。报告期已实现工业产品销售利税额与同期工业成本费用总额之比反映劳动总消耗的宏观效益,计算公式为:

式中,工业成本费用总额为工业产品销售成本、销售费用以及按工业产品销售收入所占比例分摊的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反映劳动总消耗微观效益时,将上式分子改为工业产品税后净利,计算工业成本费用净利率即可。

5.存货周转率。指报告期工业产品销售净值与同期平均存货的比率,反映存货的管理效率和产品的适销状况。计算公式:

式中,平均存货=(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为符合会计核算要求,准确反映存货周转情况,需将销售净值按存货计价法予以调整。

这里的存货系企业工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备的物资,可视为工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投入,销售净值由于是企业的经营成果,因此,存货周转率是一个经济效益指标。利用存货周转率指标可以反映企业流动资产的变观能力、产品的适销状况以及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存货周转越快,意味着产品适销对路,流动资产变观能力强,存货周转越慢,表明企业促销不力或产品不符合市场需要。提高存货周转率,要求企业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保持合理库存结构和库存数量,提高存货管理水平。

重塑的上述指标体系,可以全面简洁地从宏观或微观角度对工业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考译,指标所需计算资料多源于财会资料,比较真实可靠,可操作性强。由于每项指标都是从某个侧面反映工业经济效益的,在对工业经济效益进行整体评价时,必须采用一定方法将上述进行综合。目前可供选择的综合评价方法多种多样,国家统计局选用的是综合指数法。该方法总括来讲较为简单,便于操作。但在特殊情况下从微观方面反映企业工业经济效益动态变化时,有时具有不适用性,表现在当评价指标中有一项或几项指标基期数值为非正数时,利用此法有时无法计算或者计算结果与实行情况相悖。关于这种综合评价方法的不足及完善,将另文探讨。

标签:;  ;  ;  ;  ;  ;  ;  

产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_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