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中影响银行经营的细则_会计准则论文

新会计准则中影响银行经营的细则_会计准则论文

新会计准则中影响银行经营的细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细则论文,会计准则论文,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会计准则中影响银行经营的细则

对于银行业来讲,最有影响的具体会计准则是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相关的四项准则,分别是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23号《金融资产转移》、24号《套期保值》和37号《金融工具列报》。银行目前的资产负债表中90%左右的资产和负债都是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由这四项准则规范。由于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采用了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的计量方法,与以往的会计制度相比,银行的财务会计将发生巨大变化。由于引入了估值模型,在计提减值准备的问题上按预计现金流折现的方法和按组合方式分别对重大贷款和非重大贷款测试减值,加上内容详实的风险信息披露,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和内控制度将得到极大提升。另外,《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所得税》《职工薪酬》《合并会计报表》等多项准则都对现有制度进行了修正,变化巨大。

四项金融工具准则的影响

22号、23号、24号和37号最突出的影响表现在五方面。

——改变资产负债分类方式,将增强银行管理风险的能力。新准则取消了对资产负债按流动性分类的做法,改为按管理目的和意图对金融资产、负债进行分类。分类方法的改变预示着管理思路的变化,即银行管理层在作出经济决策形成资产、负债前就要对即将形成的资产负债确定管理意图,确定承受风险的方式和后续管理的方法。

——引入了公允价值,全面揭示市场风险。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的迅速发展,将使原来不确认为资产负债的契约合同给银行带来越来越多的风险。如何在财务报表中反映与金融工具有关的受益与风险成为会计中的难题。在新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将待履约合同的公允价值变化及时计入损益,并以公允价值列示为资产和负债,有效地揭示了银行承受的市场风险。

——精确计量金融资产减值,揭示资产真正价值。除交易性金融资产外,其他金融资产均应在期末进行减值测试。通常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相对于银行目前采用的计提贷款减值准则“五级分类”比例法,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提供更准确的信息,从而真实反映资产的价值。

——引入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的方法对贷款和应收款、持有至到期投资进行后续计量,资产期末价值和利息收入将有显著变化。新准则将交易费用计入贷款的初始确认成本,使资产更能体现直接的相关成本。并将包括交易费用在内的折溢价在持续期内按照实际利率进行摊销,使资产的期末价值更接近实际,按考虑时间价值后的实际利率计算利息收入,收入的确认更实在了。

——在会计信息的披露方面,变化显著、影响深远。与传统的信息披露相比,新准则在披露内容的“质”、“量”和频率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增加财务报告报表种类,增加“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要求根据业务性质分部报告,需要披露分部收入、分部费用、分部利润、分部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等信息。各分部间的转移交易应当以实际价格为基础计量,转移价格的确定基础及其变更情况,应当予以披露。是披露金融工具的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信息,同时披露对金融工具采用重要会计政策、计量基础等信息。要求披露与金融工具风险相关的描述性信息和数量信息。其中描述性信息包括风险管理目标、政策和过程以及计量风险的方法;风险敞口及其形成原因;数量信息包括风险敞口总括数据和各风险集中点的风险敞口金额;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做到期限分析,判断企业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并说明管理流动性风险的方法;市场风险(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和其他价格风险)发生变动时,分析其对当期损益和权益产生的影响。

其他重点准则的影响

《固定资产》准则,要求在确定净残值时,按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确定。即假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已满并处于寿命终了时的预期状态,银行目前从该项资产的处置中获得的扣除预计处置费用后金额的现值。新的预计净残值的定义强调了现值。而目前制度是按固定资产原值的固定比例(5%)预计净残值。

《无形资产》规则,规定无形资产指没有实物形态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不包括企业合并情况下的商誉。而现有制度规定,无形资产既包括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也包括不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如商誉)。另外,对于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开发费用可以资本化,研究费用仍然费用化。而原准则规定研究和开发费用都要费用化。

《所得税》准则,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计算所得税费用,与以往按应付税款法计算区别很大。以往的所得税会计核算中,银行既可以选择应付税款法,也可以选择纳税影响会计法。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既可以选用递延法,也可以选用利润表债务法。新准则规定,只能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这种方法侧重于从资产和负债的角度分析会计受益和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计入损益的所得税费用与实际缴纳的所得税有较大差异,对银行税后净利润将产生一定影响。所得税费用和应缴所得税之间的关系是: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缴所得税。

《职工薪酬》准则,规定企业应将职工的退休福利和辞退福利作为预计负债予以确认。根据新准则,企业应当在职工为其服务的会计期间内,将应付的职工薪酬确认为负债。退休职工的福利是由于退休职工在职期间的服务而产生的,对企业来讲是—种推定义务,应确认为预计负债。另外,对于辞退员工发生的补偿费用,新准则要求在制定裁减计划并满足一定条件时就确认为预计负债并计入当期损益。《合并财务报表》准则,规定母公司对所有能够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无需考虑股权比例和行业差异。按准则要求,农行全资附属的子公司即使从事的行业差异较大,也将要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新会计准则对银行业务经营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是财政部为适应新形势下国内外经济环境发展需要而作出的重大会计改革决策,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是史无前例的。新准则体系吸收了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体现了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背景,将经济增长方式的理念转变蕴含于会计理念的转变之中。例如,新会计准则比以往更强调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反映,而不仅仅简单关注企业损益情况;更强调企业盈利模式和资产的营运效率而不仅仅是结果;更重视资产质量、关注企业今后的增长潜能、揭示可能存在的风险,而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总结。新准则体系的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于国际会计惯例已基本接轨,对我国银行业务经营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资产、负债改按持有意图和目的分类,将对银行的经营理念产生重大影响

新会计准则改变了传统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分类方式,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性金融性金融资产、持有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负债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同时规定,资产与负债分类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

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看,这种分类方法能充分反映银行持有金融工具的目的和意图,有助于利益相关方对银行风险管理作出有效判断。

从银行管理角度看,这种以持有目的和意图为标准的分类方法,实际是在引导商业银行的管理者,从风险角度科学合理地分类、管理和监控各类金融资产和负债。由于有两类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随时计入损益和权益,因此,在初始分类时,如何确定该类资产比重,表明了管理的经营思想以及承担市场风险的意愿。对于划分为交易类的金融资产,管理层必然加强对风险的识别、判断和控制,围绕风险的管理和披露,企业要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目标和控制政策。为实现这些政策,必然要创新内控机制和业务流程。有了这些风险管理的基础环境,才能在会计信息中向利益相关方揭示金融资产负债所蕴含的风险和管理层应对风险的经营策略。因此,对金融资产和负债分类方式的变化,将对银行提升经营理念产生重大影响。

资产、负债的后续计量影响利润和所有者权益,增加了损益的波动和资本的不确定性

由于引入了公允价值,交易性金融资产、负债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权益,所有者权益的波动也增加了。另外,由于贷款和应收款、持有至到期投资按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利息收入,与原按名义本金和适用利率计算收入的方式明显不同,也将影响损益。如果考虑计提减值因素,按DCF法和MM法充分计提减值准备将极大影响利润。另外,计提减值后摊余成本下降,按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收入也将受到影响。综上所述,引入新的计量属性和计量方式后,损益将随市场起伏出现波动,资本也将随之波动,银行经营业绩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了。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资本充足率管理的难度加大

——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增加了风险资产,导致计算资本充足率的加权风险资产发生变动。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损益,增加了利润的波动,导致监管资本随之波动。

——可供出售类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加剧了附属资本的变动。

——按可收回金额或现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提取减值准备后,与原计提准备方式不同,导致损益的波动,从而影响附属资本。

——根据金融资产中止确认的条件,已经证券化的金融资产可能不满足中止确认的条件,按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仍应在表内反映,从而风险资产不能从表内去除,对资本的要求没有降低,因此达不到将资产证券化缓释资本充足要求的初衷。

以上几方面的变化,将增加银行资本的波动性,给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只有通过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能力,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收入等方式提升盈利水平,才能不断提高监管资本的水平,达到监管机构对资本的要求,防范金融风险。

对风险管理体系提出更高要求

公允价值的取得、确认过程,实质上不是会计问题,而是管理问题,是对市场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没有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的计量依赖银行所采用内部估值模型的科学性。金融资产的减值准备计提问题,也不是会计问题,而是对预期信用风险的识别、判断、预计和确认的管理,也属于风险管理范畴。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会计信息应披露以下关于风险管理方面的内容:

——要求企业披露资产管理组合的风险管理目标和政策。

——要求企业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流程,并在会计报告中披露风险管理的内控程序和流程。

——要求企业对金融资产、负债的信贷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剩余期限分析,并在会计报告中披露相应的分析过程。

——要求企业运用估值模型,并在会计报告中披露相关估值模型的假设和前提条件。

新会计准则要求披露对金融资产负债实施风险管理的结果。要披露以上风险信息,要求银行具备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成熟的风险管理技术,由此对银行风险管理提出较高要求。

对完善内部业绩评价体系有重大影响

实行新会计准则后,一方面,计量属性的多元化使表外业务的风险纳入表内核算,从而使会计系统能够更全面反映业务的风险和盈亏;另—方面,按照新会计准则构建减值准备体系后,风险拨备覆盖面达到100%,对每项业务、各项产品的考核都是风险调整过后的回报率。这种建立在谨慎计量要求之下的收益是做了风险扣除之后的收益,是充分考虑了资产面临的价值损失风险后的利润,经营理念也将由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转向充分考虑风险收益之后的内涵式增长。因此,实施了新会计准则,我们将按新的会计处理模式和新核算体系下的收益(即风险扣除之后的收益来)构建银行的业绩评价体系。

另外,按管理意图和目的对金融资产负债进行四分类后,由于后续计量和纳入损益方式的不同,出现了加剧损益波动性的新因素。有可能在不改变金融资产和负债规模的情况下,仅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采取不同的归类方式,即可以产生不同的受益和权益变化结果。业绩评价体系要充分考虑这种变化对预算和考评的影响,并在预算编制和考核方式上作出反应。

新准则向银行提供公司类客户的企业价值信息,有助于甄别客户进而提高信贷业务管理水平

新会计准则即将在企业,尤其是上市和拟上市企业实施。这类客户,往往是银行需要重点识别和争取的优质客户群体。新准则在这些企业的贯彻和实施,将有助于评价企业价值和增长潜力,有助于考察企业面临的各类风险以及企业应对风险的策略。银行作为企业的债权人,最关注的也是这些信息。读懂新准则,能够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面临的风险,将有利于甄别和选择客户,扩大并维护银行优质客户群体,进而提升信贷资产质量。

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与区别

新会计准则非常广泛的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从另外一方面看,美国财务会计准则是市场经济最发达的会计准则,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非常成熟。新准则为什么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而不是与美国会计准则趋同,需要了解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以及国际会计准则与美国会计准则的关系。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的发展

1973年,由各国的会计职业团体发起成立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总部设在伦敦,目标是制定一套高质量的,可理解的、可以在全球实施的会计准则,并促进其准则在世界范围得到使用。2000年IASC重组更名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开始发布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布47项准则和30项解释公布。目前,世界上大约35个国家要求其国内上市公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6个国家要求其国内部分公司采用这些准则。欧盟2002年通过法令,要求所有在欧盟国家上市的公司(大约9000家公司)从2005年起采用IFRS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另外,香港、新加坡、新西兰、澳大利亚等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于2005年开始逐字逐句地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国际会计准则与美国会计准则(FAS)的协调

美国会计准则通常被称为“公认会计原则”(GAAP),主要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包括150多项财务会计准则(FAS)。

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两个准则体系的共同点:一是运作机制相似,二者均为民间机构,由企业、专业团体资助,专门制定会计准则。二是制定程序相似,均需经过大量调研、征求意见、投票批准等程序,透明度非常高。三是准则内容相似。对相同业务的处理原则、方法基本相似。

两个准则体系的不同点:一是出发点不同,IFRS是全球通用的准则,而美国会计准则主要根据美国经济活动特点制定,只适用于美国。二是基础不同,IFRS是原则导向的,强调原则一致,兼顾不同国家的情况,比较精练、粗线条。FASB是规则导向的,准则数量多,内容具体细致。

美国因安然事件等一系列会计丑闻的影响,开始反省自身的会计准则并开始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合作,推动修改相关国际会计准则。2002年10月,两个准则委员会通过一个合作项目开展实质性合作,以在最大程度上统一美国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同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有关人士称,SEC将在10年内承认在美国上市的欧洲公司运用IFRS编制会计报表。

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区别

新准则几乎在所有重大方面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实现了趋同。但在以下几方面,仍保留了中国特色。

——有限度地引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

IFRS要求最大限度地使用公允价值,除非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

我国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时间较短,很多领域没有活跃交易的市场,缺乏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因而公允价值的应用受到很大局限。因此,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仍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的基本属性,除非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只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资产》等有限的准则中,才有选择地引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并严格公允价值的运用条件:只有保证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而国际准则相反,要求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要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除非公允价值不能实现可靠计量。因此,在引入公允价值的问题上,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是趋同而不是相同。

——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

对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抵债资产等长期资产(除存货和金融资产),提取减值准备后,如果以后又出现价值恢复的情况,国际会计准则允许对减值准备进行回拨。而我国新会计准则禁止对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进行回拨,主要目的是防止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的转回操纵利润。

——企业合并方式。

IFRS规定,在企业合并中,合并方采用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按公允价值确认合并成本。

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和非控制下的合并。对非控制下的合并,会计处理方式与IFRS规定相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于同一控制下的合并,采用历史成本下的账面价值作为合并成本的计量基础。

中国特色:同受母公司控制的两个子公司之间的合并,其合并价格往往受到操纵,并不代表公平交易的双方自愿达成一致的价格,因而不是公允价格,不能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

——关联方关系。

IFRS规定,同受国家控制的其他公司要作为关联方,并对关联交易进行披露。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同受国家控制的其他企业不作为关联方,不需披露之间的交易。

中国特色:国有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四大商业银行都受国家控制,之间的往来众多。银行和国有企业客户的往来众多。

——政府补助。

IFRS规定,政府补助均做收入处理。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部分实物资产的补助,收到后按公允价值计入所有者权益,作为国有资本投入的增加。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新会计准则中影响银行经营的细则_会计准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